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汇总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汇总

名词解释是公共卫生硕士考试必考的一项内容,而且所占分值也不低,所以新阳光MPH辅导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名词解释的题目并整合如下,希望对备考公共卫生硕士的考生有所帮助。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任务:包括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监测、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和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以观察法最为重要。

5.流行病学的特征:包括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和发展的特征。

6.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

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对策。

7.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存在和发生的情况,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8.横断面分析: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

非传染病来说,可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9.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死亡情况。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与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方法。

10.短期波动:又称暴发(outbreak)或时点流行。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11.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12.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

13.长期趋势(长期变动):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疾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预后等疾病特点发生显著变化。

14.地区聚集性: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是指患病或死亡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

15.地方病:由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称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以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

16.地方性: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两类。

17.自然地方性疾病:自然地方性疾病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只在一定地区存在,而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二是有些非传染性疾病,受当地自然环境中某元素多寡的影响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如大骨节病、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

1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有些传染病在当地自然界中存在和循环着,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甚至造成人间流行,如鼠疫、森林脑炎。

19.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20.频率:是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它的分子是某事件发生的例数,分母是可能发生核事件的总人数。

频率=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

21.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间。P=A+/A++A。

22.相对比:可简称为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和分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互相不重叠或包含的量。分子和分母本身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R=A/B。

23.大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为大流行。

24.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子分母单位相同,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Ai/ΣAi。

25.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该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该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k。

26.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

27.罹患率:也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其计算、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与发病率的区别在于,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为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

28.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数占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例。患病率按调查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29.感染率: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是指在某种感染性疾病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率。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调查时受检人数)×k。

30.续发率:一个家庭、集体单位或宿舍等小单位内发生传染病时,在第一例病例发生后,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可以是多个单位的集合)易感接触者中该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单位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的分子、分母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称为续发病例。续发率=一定观察内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31.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k。

32.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33.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人数)×100%。

34.生存率:是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能活到某时点的生存概率,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等。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人数÷随访满n年的人数)×100%。

35.累积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表示的是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种疾病的概率,计算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死亡人数为分子。

36.超额死亡率:是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37.标准化死亡比: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作为对照组计算出来的比值,是一个率的替代指标。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38.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一般与该地区该病前三年的发病率水平作比较。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例如县以上)人群中某病的流行强度。

39.暴发: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40.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概念,是对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同一个病种比较的结果。

41.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已有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

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开展三间分布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还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

42.现况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基础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中和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的患病情况以及患病与某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即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或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这种方法又称为患病率研究。从时间上看,它是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暂时间内完成的,故又称为横断面调查。

43.普查:以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为研究对象,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研究对象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及患病与某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查。

44.抽样调查:在研究对象的总体(目标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群(称为样本)来进行调查,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即通过样本的患病率及某些因素的分布情况可估计出总体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这种调查方法称之为抽样调查。

45.单纯随机抽样: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每个抽样个体被抽中选人样本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即把目标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作为抽样的对象。简便、易行的科学抽样方法是利用随机数字表。单纯随机抽样首先要有一份所有研究对象排列成序的编号名单,再用随机的方法选出进入样本的号码,已经入选的号码一般不能再次列人,直至达到预定的样本含量为止。

46.系统抽样:此法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进入样本,每次抽样的起点必须是通过随机确定的。

47.分层抽样:这是从分布不均匀的研究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样本的方法。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教育程度、民族等)将研究人群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抽取一个随机样本,各层的随机样本组成一个大的样本,即研究的样本。

48.整群抽样:首先将整个目标人群分成若干单位(如以乡、村为单位),然后在这些单位中进行随机抽样。抽到的各单位就构成了研究的样本,将抽到的各单位内的所有个体均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像这样的抽样方法就称为整群抽样。

49.多级抽样:这是大型调查时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例如县、市),再从抽中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如区、街),这就是两级抽样。还可依次再抽取范围更小的单元,即为多级抽样。

50.筛检:筛检是指应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验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指定就医,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51.筛检试验:筛检试验是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的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特殊方法。

52.整群筛检:整群筛检是指在疾病患病率很高的情况下,对一定范围内人群的全体对象进行普查。53.选择性筛检:选择性筛检是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选择高危人群进行筛检。

54.真实性:真实性又被称为效度和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55.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是指在确诊的病人中按照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判断为有病者所占的比例。

56.特异度: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是指在确诊的非病人中筛检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者所占的比例。

57.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指被筛检试验错判为“阳性”的非病人数占全部非病人的比例。

58.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是指被筛检试验错判为“阴性”的病人数占全部病人的比例。

59.正确指数:正确指数也称约登指数是将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加再减去1,它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和非病人的总的能力。

60.似然比:似然比是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61.一致率:一致率又称符合率,是筛检试验同一对象,两次诊断结果相同(均为阳性或均为阴性)的阳性。

62.可靠性:可靠性又被称为精确度、信度和可重复性。一般而言。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针对同一事物,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其结果的稳定程度。

63.阳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患病的可能性。

64.阴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未患病的可能性。

65.联合筛检试验:是指采用多个筛检试验去检测一种疾病,达到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的目的。根据联合的方式,联合试验又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

66.串联:又称序列试验,是指先后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有全部检测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判为阳性,凡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即判为阴性。

67.并联: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要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就判为

68.收益:是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

69.预试验: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应对拟好的调查表进行预试验,以确定调查表的可行性,并对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做出评价。

70.生态学研究: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71.病例对照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员按是否患有所研究的疾病而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既往的暴露情况及程度,根据比值比来推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72.暴露:流行病学中的暴露包括机体在外环境中接触的某些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学等),以及机体本身具有的特征(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

73.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某一种或某些因素干扰研究结果的一种手段,使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外部因素方面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其目的是控制已知的混杂因素。最常见的匹配变量是年龄和性别。

74.频数匹配:一组病例与一组对照匹配,使两组间匹配变量的额数分布相似,不要求个体间—一对应。

75.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即指按照匹配因素为每一病例配上一个或多个适宜的对照。一个病例匹配一个对照,称1:1匹配,即配对。如果病例较少,也可对每个病例匹配M个对照,称1:M匹配,但一般M不宜超过4个。

76.匹配过度:在以匹配方法选择对照时,匹配因素必须是已知的或可能的混杂因素。如果将不必要的因素作为匹配因素时,不但达不到匹配的目的,而且还会降低研究效率,掩盖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真正联系。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或匹配过头。

77.OR: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联系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比值比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可表达如下: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a/c÷b/d=ad÷bc其含义为:暴露的疾病风险为本暴露组的多少倍。

78.选择偏倚:因选择的研究对象与所研究的总体人群在某些特征方面存在系统差别所致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

79.入院率偏倚:病例对照研究在选择医院病例或医院对照时,对照是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不是全体目标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而病例只是医院的特定病例,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由于各种疾病的入院率木同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某些特征上存在系统差异,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入院率偏倚。

80.错分偏倚:由于诊断标准不明确,划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有错误或缺陷,把一些非本病的患者划人病例组,或把一些轻型的患者误划分人对照组,都会引起这种偏倚。

81.现患-新发病例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选择现患病例,且暴露与疾病的预后有关时,可发生选择偏倚。一方面现患病例都是过去新发病例中的幸存者,其暴露特征各异。另一方面,有些疾病病例在诊断后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暴露,如被诊断为肺癌的人可能立即戒烟。

82.无应答偏倚:选好调查样本后,如果有相当比例的人没有调查到,或者虽然调查到,但有相当比例的人拒绝回答所有问题或部分问题,均可造成此偏倚。

83.检出征候偏倚:所谓检出征候,指在疾病和暴露之外存在一个征候因子,即一种临床症状或体征。这种症状或体征不是疾病的危险因子,但人们因具有这种征候去就诊,从而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因而发生了系统误差。

84.时间效应偏倚:对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病,从开始暴露于来自内、外环境的危险因子到出现病变常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其中有些病变产生于持续暴露后的基因突变,有些为持续暴露后的病因的积累作用,自病变发生发展到可检测阶段,再到出现临床症状,都需要时间。因此,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那些暴露后即将发生病变的人、已发生早期病变而不能检出的人或在调查中已经发生病变但因缺乏早期检测手段而被错误认为非病例的人,都可能被选人对照组,由此将使研究结论产生系统误差。

85.信息偏倚:由于从病例和对照者中获得信息的准确程度木对称,以致研究结果真实性减弱即为信息偏倚。最常见的是回忆偏倚。回忆偏倚是由于间隔年代久远,研究对象不能正确回忆过去的暴露情况,或病例和对照在回忆暴露方面有差异所导致的偏倚。

86.回忆偏倚:被观察者在回答问题时可能记忆不准确(如数年前的情况),当疾病严重时(如恶性肿瘤)回忆也可能不准确,或回答不准确(特别是当知道暴露与研究的疾病的可能关系时),病例可能更注意其可能的病因暴露史。

87.调查偏倚:如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差别,如在时间、地点、询问的重点和询问的方式方法有差别时所造成的偏倚。

88.因果颠倒偏倚:有时暴露的发生很难判断是在疾病的前或后,尤其是当某病的早期表现未被及时发现或不易被发现时,更易将疾病引起的结果误认为是因。

89.混杂偏倚:如果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两种或以上的暴露因素引起的效应交织在一起,不能分开,即为混杂。混杂是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一种非因果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因为引起混杂的因素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的分布不均所致。如果研究的效应中混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歪曲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倚,称为混杂偏倚。上述混杂作用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偏倚,是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未对混杂因子加以控制或资料分析时未能进行正确校正所致,因而是研究中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的一种误差。”

90.归因危险百分比:指暴露人群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中,归因于某种暴露引起的发病占全部发病的比例,又叫归因分值(attributablefraction,AF)、病因分值(etiologicfraction,EF)。

9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研究、流行病学实验,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92.现场试验: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试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可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试验。

93.临床试验:在医院或其他医疗照顾环境下进行的试验。研究对象为病人,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常用于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94.类实验:一个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有对照、随机抽样和分组、干预措施、随访观察结局这四个基本特征,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就称为类实验。

95.简单随机分组:指将研究对象以个人为单位用掷硬币、抽签、使用随机数字表等方法,也可用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即用现成的数据交替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去。

96.分层随机分组:指按研究对象特征,即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某些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居住条件等)先进行分层,然后在每层内随机地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97.整群随机分组:指按社区或团体分配,即以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医院、一个村庄或居民区等为单位随机分组。

98.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99.安慰剂效应: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出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因此,当以主观感觉的改善情况作为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指标时,其效应中可能包括有安慰剂效应在内。

100.开放试验: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的试验。

101.单盲:指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在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102.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103.三盲:指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104.不合格: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对实验组观察仔细,因此实验组中不合格者比较容易发现,结果造成不合格而被退出的人数多于对照组。

105.不依从:指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后,不遵守实验所规定的要求。

106.失访:指研究对象因迁移或与本病无关的其他疾病死亡等造成失访。

107.排除:在随机分配前对研究对象进行筛查,凡对干预措施有禁忌者、无法追踪者、可能失访者、拒绝参加实验者,以及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都应排除。

108.退出:指研究对象在随机分配后从实验组或对照组退出。退出的原因主要有:不合格、不依从和失访。退出不仅会造成原定样本量木足,使研究工作效率降低,且易产生偏倚,应尽量降低发生率。

109.有效率:治疗有效例数与治疗总例数之比。

110.治愈率:治愈人数占治疗人数的比例。

111.保护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发病率之差占对照组发病率的比例。

112.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与实验组发病率之比。

113.向均数回归:是指一些极端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向正常回归的现象。

114.标准药:具有明确的、公认的疗效而且最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或干预措施。

115.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指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中,归因于某种暴露引起的发病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可用人群的暴露率和OR值求得。

116.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般而言,社区应具备下列五个要素:(1)相对固定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范围;(3)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4)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

(5)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结构。

117.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118.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学实践活动。它是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模式。不以病人的性别、年龄、疾病的类型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来分科,它综合了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基本服务,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人性化的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医疗保健系统的基础。

119.社区诊断:是参照临床诊断思维,对社区人群的需要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有关信息,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社区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适应社区需要与需求的资料,作为制定社区卫生计划的依据。主要采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方法。其步骤为:确定需要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作出诊断。

120.专题小组讨论:专题小组讨论指由背景相似的讨论参加者形成若干个专题小组,每组由6~12人组成,在讨论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所研究或调查的问题广泛、深入、自由地交换意见和观点,研究者依此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思想、意识、观点、信仰、行为处事态度等)。

121.垂直传播: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其传播被称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或围产期传播。12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123.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卫生状况系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包括卫生政

策、社会经济、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等一系列指标。

124.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分为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两类。

125.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般而言,社区应具备下列五个要素:(1)相对固定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范围;(3)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4)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

(5)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结构。

126.弱势人群: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127.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现和疾病现,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128.信度:信度指在实验过程(调查)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获得结果的近似程度。

129.人口负担系数:人口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与65~岁)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例,反映劳动人口负担程度指标。

130.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131.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132.社会问题: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很广,涉及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老龄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各种问题。

133.越轨行为: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小得多。一般来说,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期望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越轨行为,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

134.平均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135.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136.弱势人群: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137.妇女保健:妇女保健可分为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保健几个方面。其中,围产期保健是妇女保健的重点。

138.儿童保健:以做好7岁以下儿童保健为工作重点。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增强儿童体质,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做好计划免疫,努力降低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率。从年龄来看,儿童保健可分为婴儿期保健、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学龄期保健和青春期保健几个方面的内容。

139.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益、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

140.残疾:残疾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包括现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141.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上、生理上、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事某种个人或社会工作能力的人。

142.缺损:缺损是最轻的残疾,是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143.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活动。

144.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对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新途径,主要是利用本社区的资

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主要提供病、伤、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开展残疾三级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和社会康复。

145.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146.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147.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148.标准化死亡比:如果队列样本量较小或发病率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发病率,此时可计算标准化死

亡比。SMR是研究对象中实际死亡或发病数(O)与该队列按某个标准人群特定的死亡或发病专率计算出的期望死亡数或发病数(E)之比。

149.特异度: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是指在确诊的非病人中筛检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者所占的比例。150.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概念,是对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同一个病种比较的结果。

相关阅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