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学观摩课的观察与反思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应当有效提问,小组合作要切实有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评价学生要注重整体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观察;反思;评价      一、教学案例概述      这是一堂七年级数学课,学生还在整理学具,端正坐姿时,老师便开始上课。   师:导入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都喜欢吃冰淇淋,那么你能解决一道关于冰淇淋的数学问题吗?   师:指着课本上一道问题:质量为45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2:6,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问:“你们在学校学过这类问题吗?”   生:学过(齐答)   师:这是我们在小学学过的按比例分配问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齐答),有个别学生直接说出了结果。(在课本上找到)   师:转身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师:问学生你们会用方程解决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诸多针对性观察与反思      1、关于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但如何能够科学地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夏天吃冰淇淋引入,学生熟悉也喜欢,效果较好。然而,在仔细看一下这位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去思考,而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教师直接在黑板写出,从提问的技术角度而言,这种考察学生认知结构的题目,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按比例分配学生已经学过,要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要让学生养成在课本中找答案的不良习惯,这种寻找教师需要的答案惰性思维习惯,直接后果将是学生不会思考也不去思考问题。有一项调查表明,近一半学生认为,上课只要能认真听懂老师讲的就能取得好成绩,而自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是一个多么危险信号!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很快写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一种混凝土由水、水泥、黄沙、碎石搅拌而成,这四种原料的比是0.7:1:2:2.4,需要这种混凝土2100千克,则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师:这道题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方程解决呢?同学们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小组商量(教师在课桌前几排巡视)      2、这样的小组合作徒有形式   这时教室内却非常安静,大多数数学在自己演算,还有一两位学生在向同学借文具,后面还有个别学生在抄题。很明显,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用意,没有讨论意向和动机。这大概是教师所提问题没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   从教师的话语可以感到,他有让学生讨论的意图,这也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但是教师没有采取任何策略去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明确知道将要进行的数学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讨论、去合作,从而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时教师在有意识地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主题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帮助,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抄题,不如课前教师以讲学稿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这样便能大大缩短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当教师发现前面的个别优等生已经做完时,教师便转身走向讲台,问学生。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只有几位学生回答)。   这时教师让一位优等生说出解题过程,自己在黑板上板书完成。      3、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自己的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产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成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施展本领的大舞台。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老师出了一个日历问题的应用题。小明与小刚玩一个小游戏:小明任意翻一本日历,看到上面同一行的4个数字,算了一下,和为86,他把结果告诉了小刚,要小刚说出这4个数中的第1个数是多少?   师:拿出一张日历让学生看,并让学生找出相邻数字之间的规律。   师总结出规律,并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大概3分钟后,教师讲解过程并问学生:“做对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约莫173的学生举手)“很好”教师接着讲解课后的练一练,然后布置课堂作业。      4、评价学生要关注整体效果   这道复习巩固题出的很好,贴近生活,又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可结果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完成,而是采取了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办法。通过学生练习有1/3的学生掌握,这位教师就非常满意了,没有对那2/3的没有做出来甚至不会做的同学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教师已经看到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他为什么在教学中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把前面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或开展小组合作“优帮差”活动等。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知识点将会堆积在学生那里,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压抑、畏惧心里,给他们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最后造成厌学,沦为后进生。   尽管本案例只是课堂发生的几个片段,但所描述的教学行为却在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作为新课改一线教学的实施者,怎样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以便适应学生的创新与发展要求,需要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索。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