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大王小学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在凤台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课改小组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验,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总结几点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新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因此,在课改伊始,我们校按县局课改小组的布置,成立了由刘超校长为课该组长,由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吴广屹,由各教研组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校级培训、领导听课等各种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交流研讨,指导教师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共同研究课堂改革中的问题,加大课程改革宣传的力度,动员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课改小组领导的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投身课改实验使得课改工作顺利地深入开展。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课程改革的首位。首先,我们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在保证课改经费的投入下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和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

我们不但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市、县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而且积极派教师参加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类教研教改活动,特别是注重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让教师开阔眼界,为课改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利用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经验、优秀案例,把握课改动向,积极开展课改活动。

三、狠抓校本研训

抓好校本研训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我校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 “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我们强调每间小学都做到任用精干务实、责任心强、教学能力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教研组带领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资料,特别是开展听课—说课—授课—评课活动,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认识。让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积极研讨,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达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

2、上好研究课、公开课,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为了增加我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我们强调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做到至少上好一堂研究课或公开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做为依据,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开齐课程,开足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美术、音乐、实践活动等课程,确保了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狠抓常规教学管理。

抓好常规教学工作是促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县教研室的布置抓好常规教学工作。每个学期我们都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淮南市小学教师常规管理》细则,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因为,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每位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强文化底蕴,同时熟悉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超前备课,在教学中随时修改和调整教案,积累课改经验,写好教后札记,并及时给予反馈。

2、认真上好课。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选择教法,组织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课改的理念,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3、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测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每位科任必须精心设计作业,及时批改、及时反馈。除此以外,我们要求每间学校每个月对教师的常规作业检查一次。每个学期我们还组织人员听课研讨5次,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常规工作。

六、我们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县小学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

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实验比较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念得以更新。通过几年来的培训与实践,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育行为的转变起了较好的作用。

2、教师在成长。教师普遍认同新课程,课改热情高,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交流,互相研讨的风气逐步形成。

3、课堂更趋活跃。课堂教学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重教案走向重生成,师生关系更趋和谐,学生的主体更显突出。

(二)在课改中,我们也存在许多困惑。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变了,可有些学生却变得随便了,难于管教了。

2、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负重,可是主科的课时比以前少了而课本内容却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

3、课改中新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师工作量的增加等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