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的由来和演变(第八期)

安庆“城”的由来与演变(第八期)

“安庆,古舒国。春秋时,皖伯始封,故称皖城。其城南则九江,北则三楚。按图志,潜山、皖山、天柱山三山鼎居,仰摩层霄,叠嶂屏拥,俯瞰广野。瀑布垂于上,九井次于下,深莫测其底...... ” 作为安庆师范学院的学生,你了解安庆吗?你知道2017年安庆将迎来800年华诞吗?本期周末讲坛我们邀请到安庆作家协会主席张静初先生,请他来为我们详细介绍安庆城的历史沿革。

此地宜城

张静初先生介绍到,安庆建城之前,这块地方叫盛唐山,山的三边环水,南是长江,西是石门湖,东边的水就更大了,除了现在的菱湖、莲湖,还有更远些石塘湖、菜子湖等。要是夏天发大水,长江与湖泊连成一体,用“海”来形容也不过分,城西有个海口镇,就有这么一层意思。这时候从空中俯瞰盛唐山,它就是大龙山的一条手臂,从集贤关那边一直向南伸到大南门来了。而安庆城,就建在它的手背上。所以东晋时期,有一个叫“郭璞”的人,一路巡游,到了盛唐山,见“江天一色”不禁感叹“此地宜城”。虽然历史变迁,安庆也不完全是古时候的模样,但今天我们仍能从这环水靠山,山水秀美的地理位置中感受到古人激动的情感。

黄干筑城

南宋嘉定十年,也就是公元1217年,安庆知府黄干从史书中翻到了“此地宜城”这句话,眼睛一亮,想把它变为现实。当时已经有一个“安庆府”,位于今潜山县境内。而安庆这个名字也不是古来就有的,北宋初年,它的全称是舒州同安郡团练,北宋政和元年,改称为舒州德庆军,公元1147年,取旧名同安之“安”与德庆之“庆”,组合新名“安庆”。更重要的原因是,黄干任安庆知府时,战事吃紧。史书记载,盛唐山处“北负大龙山,东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这无疑是新城的最佳选址。于是黄干到盛唐山进行了详实考察,最终圈定以盛唐山为中心,向北,向东,向西,利用起伏丘陵地势,依山而建城墙。就这样,前前后后大干了8个月,到1218年春节的时候,整个修筑基本完工,安庆城自此正式出现在中国版图之上。

四方之城

新建成的安庆城,南至宜城渡,北至柏子桥,西到万松山,东到石家塘,有四方之形的区域为安庆新城,故有“四方之城”的美誉。说到这里,张先生动情的表示“我们必须敬佩知府黄干的远大目光,当年他规划出的城市规模,整整延续了700年,到1920年代末,才被民国政府进行小范围的改变。”安庆过去有一首关于城门的儿歌,是这样喝的:“城门城门几丈高,三丈六尺高,骑白马,挎马刀,走进城门瞧一瞧。”虽然有点夸张,但安庆城的气派可见一斑。老城的正南门原叫“盛唐门”,后来改为“镇海门”, 所以安庆有一副名联,上联是“镇海门门镇海镇海

门头镇海楼楼形镇海”,下联是“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寺腹迎江塔塔影迎江”,气象之大,令后人折服。

破城之痛

安庆城池拆除,起于20世纪初,光绪末年,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任安徽巡抚,应城西商家的要求,又在金保门南端开了一个同安门。一个通往前街,一个通往后街。真正破城,是解放之后的1950年代初。当时是把它作为一场运动来进行的。先是拆除城楼,城东城西,老城门新城门,都不留情面拆得干干净净。城楼拆了之后,又开始拆除城墙,整段整段,大规模地拆除。拆下的古城砖,或拿去盖了房子,或敲碎后做了铺路石。1980年代末,安庆老城改造,安庆“城”最后的一点影子,也在这“改造”之中,彻底地消失了。言及此处,张静初先生有些动容。在场同学也百感交集。值得欣慰的是,近800年历史的安庆老城,现在还保留有一新一旧两段古城墙。一段在玉虹街,一段为安庆监狱的后围墙。这至少可以让我们从中体会“城”的风采。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这就是安庆,一座蒙上厚重历史尘埃的城市,一座等待有心人光临的城市。张静初先生的讲座生动简骇的为我们讲述了800年古城的故事,而未来,这座城市的精彩,要靠你我来书写......

文/王晶晶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