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

第16卷第5期

2005年9月水科学进展ADVANCESIN礴n’IERSCIENCEV01.16,No.5Sep.,2005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

朱永华1,夏军2一,刘苏峡2,贾绍凤2,丰华丽4

10010l;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湖北武汉4300r72;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利用多目标多阶段互动优化模型计算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了海河流域在南水北调、经济常规发

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情况下的承载能力过程变化,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现状处于严重的生态环境不可承载状

态;②到2033年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良好状态;③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临界可承

载年2033年,可承载人口为15730万,比自然预测人口15100万多630万,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

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28%、43%、18%、11%。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多目标多阶段互动优化模型;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22;w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79l(2005)05一O“9—06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期间里,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和流域“生态一社会。经济”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进入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是社会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要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是以生态环境为本、与生态环境共生与协调的发展[1“]。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太快而当地可用水资源已不足以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需求,同时污水处理技术未跟上,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谷河流,已造成严重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流域的发展不可持续。为了解决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使其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进行海河流域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简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为此本文利用多目标多阶段互动优化模型针对海河流域主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确定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了海河流域在南水北调(2010年起只东线调水,每年调79.9亿m3,2030年起东线、中线同时调水每年调108.4亿m3),经济常规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情况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过程,得到了海河流域:①现状处在不可承载的状态;②到2033年生态环境可恢复达到可承载的良好状态;③生态环境临界可承载年2033年全流域可承载人口为15730万,比自然预测人口15100万多630万;生产、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71%、18%及1l%。

1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较为严重的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1.1生态环境问题题一“oI,具体体现在:

(1)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湿地萎缩、人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收稿日期:2004.08.16:修订日期:2004.1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790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Cxl0DE01.08);海河水利委员会

生态修复规划科研专项资助作者简介:朱永华(1970一),女,甘肃镇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研究。E.mail:Yongllua321@yahoo.c锄.cn

650水科学进展第16卷代初,河道断流长度不到1000km,地下水埋深仅为3~10m,湖泊湿地面积有1500km2;而现在河道断流长度已超过4000km,地下水埋深变为5~35m,湖泊湿地面积已缩减为122km2。20世纪70年代人海水量每年平均为116亿m3,而现状每年为69亿m3;20世纪70年代枯水年人海水量为25亿m3(1972年),而现状枯水年人海水量仅12亿m3。

(2)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海河流域的水体水质基本为I~Ⅲ级,而现状75%的河长水体水质不符合Ⅲ级标准;2/3井中的地下水达不到饮用水要求。海河流域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3)水土流失持续恶化造成耕地减少、河道水库淤积、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是海河流域自然灾害之一。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山区和平原区表现不同,山区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平原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有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湿地萎缩、人海水量减少等。

1.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直接从生态环境问题来看,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湖泊湿地面积缩小、人海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经济用水过多占用了生态用水造成的;水体污染是由于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而污水处理率又不高造成的;水土流失是由于经济用地过多,乱砍乱伐,变林草地为耕地以及人为引水造成的。从海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均水资源来看:20世纪50年代初,流域人口只有5500万,而现状有1.26亿,20世纪50年代初,流域城市化率只有16%,而现状达30%,20世纪50年代初,GDP只有300亿元,而现在为10000亿元;20世纪50年代初,人均水资源量为750m3,而现在只有300m3。可得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产生的。

2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多目标多阶段互动优化模型

2.1目标函数的构造

因为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质量既要好,社会经济水平又要高时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用GDP表示)。可见,我们的目标应是双重目标,第Ⅳ年该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量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记为

_Ⅳl

曰吖:Max几(邯(r))丙(1)

r=l

式中邱(r)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指标,表示r时段生态环境质量一社会经济水平

邱(r)的计算由下式表示

E.s(r)=EG(r)^u(r)如(2)

Ec(r)=II仉(r)气(3)

f=l

u(r)=Il马(r)I(4)

,;1

EG(r)、u(r)分别表示r时段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的量值,分别称为社会经济水

综合评价的量值,称为生态环境质量一社会经济水平综合测度。粥最大情况下的经济规模、人口数及对应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环境质量模式就是我们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的目的。从发展角度来讲,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水平是衡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社会经济水平越高,这样的流域发展趋势正是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因此B”称为可持续发展测度。式中平综合测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测度,都通过引入隶属度进行标量化,表达为[0,1]区间的值。卢,、卢:分别表示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在综合测度中的权重。阢(r)、日f(r)分别表示第f个社会经济水平指标在r时段的隶属度值、第_『个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在r时段的隶属度值。m、n分别表示社会经济水平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个数。口。表示第i个社会经济水平指标在社会经济水平综合测度中占的权重,6,分别表示第_『个生

第5期朱永华等: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651态环境质量指标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测度中占的权重。权重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量化指标为:水土流失面积比、cOD排放量、地下水开采系数、河道断流长度比、湿地面积比、城市河湖面积比、人海水量;社会经济水平的量化指标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承载人口、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人均粮食产量及城镇化率。

2.2约束条件的构成

(1)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互动关系约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互动关系模型包括水量平衡模型、社会经济.水量关系模型、环境.水量关系模型,反映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内在动态联系。这样得出可承载的人口及GDP的同时也可得出相应的用水配置、污水回用量,更有利于决策者决策。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互动关系模型用肋D(麟)表示。

(2)水资源约束

式中形总可用≥形工+形农+形生态+形生活(5)形工、形农、形生态及畦活分别指海河流域计算时段内的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形总可用指流域计算时段内的总可用水量,为该流域计算时段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调入或流人流域的水资源量、污水回用水量、利用的微咸水量、利用的海水淡化水量之和。

(3)与水相关的环境约束污水排放量

形工废+形生活污≤日(6)

式中形工废、形生活污分别指海河流域计算时段内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m3;B指流域计算时段内允许

污染物(以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为例)(7)排放的污水量,m3,等于流域污水处理量与流域径流自净量之和。Q工废+Q生活污≤曰l

式中Q工废、Q生活污分别指海河流域计算时段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cOD量,t;B1指允许排放的COD总量,t,等于流域水体的纳污量和当地的污染物处理量之和。

地下水开采系数、常年河道断流长度比cI≤Ak(七=3,4)(8)K=3时,C3、A,分别指海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系数及流域可承受的地下水开采系数(其计算见表2);K=4时,c。、A4分别指海河流域的常年河道断流长度比及流域许可的常年干枯河道长度比,计算河流为一至三级河流。

湿地面积比、城市河湖面积比、人海水量CI≥AI(局=5,6,7)(9)K=5时,C5、A5分别指海河流域的湿地面积比及流域要求的湿地面积比;K=6时,C6、A6分别指海河流域的城市河湖面积比及流域要求的城市河湖面积比;后=7时,C7、A7分别指海河流域的人海水量及流域要求的人海水量,亿m3。

(4)社会经济方面约束

人均GDPG=DP,,≥AGDP(10)式中CDP小AcDP分别指海河流域的人均GDP及流域人均GDP的最小值,元。

人均粮食

式中D4≥A粮食(11)D4、A粮食分别指海河流域的人均粮食产量及流域人均粮食的最低占有量,kg。

(5)可持续发展约束礤(r)≥郡(r一1)(12)由于该模型||}时段的以后过程受其以前的演变过程所影响,显然不符合运筹学中动态规划的重要性质——无后效性,因此该模型不是一个动态规划模型,只能说成是一个多阶段优化模型。

3承载能力的计算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可承载的判定决定于生态环境质量测度Ⅱ和自然预测人口(指自然增长和机械迁移人口[10])。当Ⅳ≥O.8且可承载人口不小于自然预测人口时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可承载,其它情况下均不可承载。口由各个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来确定,当各个指标实际值均为人类可忍受的下限

652水科学进展第16卷值时,口值为0.8。

3.1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案及输入参数

承载力输入参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进行量化可持续发展测度日刀的生态环境质量测度U、社会经济水平表1社会经济水平指标的可承载状态临界值、

完全承载状态临界值

1’able1Critical测度EG的各个指标的可承载状态临界值(人类可忍受的指标的下限值)、完全承载状态临界值(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valu鹳inbeamMestateand复合系统处于完全良好状态时指标的下限值)。海河流域的

量化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输入参数见表1、表2。另一部分是

承载力模型计算方案中的参数。计算方案为南水北调下的经

济常规发展方案,此方案中南水北调指海河流域从2010年completelybearabIes协teofva订。吣sDcio-ec佃0nlicallevd砌exes

起每年可获得东线调水79.9亿m3,2030年起每年可获得东

线及中线同时调水108.4亿m3,经济常规发展方案根据文献

[10]确定。选1998年为计算起始年,方案输入数据见表3。

在1998年用实际用水量,在2010年、2030年用可用水量

注:人均GDP、可承载人口的隶属度据文献[11]计算。(不包括污水回用水)见表3。

表2生态环境指标的可承载状态临界值、完全承载状态临界值

TaMe2ori廿cmValu船illbe啪Mes纽teand咖pIetelybearabkstateofV棚。吣ec0-训r咖蚰talqllaIityilldex鼯

表3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输入参数

T劬Ile3lnput瑚嘲蛆ete髓fbr咖clllatil喀ec伊蛐、,imnmentalc盯ryi呜∞阳ci锣ofHaihe础Verbasin

注:*指可用水量中计算的南水北调水量;口、口-的确定方法见承载力量化模型中的与水相关的环境约束o#人均粮食占有量的20lO、2030年

取值只限定范围,且其取值偏低,是因为考虑海河流域地处首都圈与京津唐经济区的特殊区位条件,粮食不必完全自给自足,可通过贸易或其它途径补充。

表3中各指标的来源:

用水定额、第三产业的比重、污水处理率、城镇化率表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水平,主要考虑由于调整产业结构、采用高科技、提高用水效率,节水力度提高引起经济技术水平变化的情景:认为1998年为低经济技术水平,则用水定额、城镇化率、第三产业的比重、污水处理率以1998年的为准;到2010年达到中经济技术水平,要求农业综合用水定额降低到现状的90%,工业综合用水定额降低到现状的50%,城镇化率达到46.3%;到2030年达到高经济技术水平,要求农业综合用水定额降低到现状的80%,工业综合用水定额降低到现状的30%。40%,城镇化率达到54.4%。污水处理率的规划值据海河流域的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确定,

第5期朱永华等:海河流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6531998年海河流域全区约为1%,当环保投入占GDP稳定达到2%时,污水处理率可达40%~45%;当稳定达2.5%时,污水处理率可达50%左右;当稳定达到3%时,污水处理率可达6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各阶段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关系理论,根据人均GDP所对应的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而求得。

其它数据来源于文献[9,10]。

3.2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

根据表l一表3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输入参数,并根据其计量模型计算可得出表4所示的结果。

表4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时。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过程变化

T铀Ie4Yearlycha厦唱eofeco.e州r咖enbre舵lIingtothebera阳bIestateunderthe∞o.envi】●咖ents

F们眦uype—j嚏tiI喀ofHail地磁Verbasin

注:1998年的值等于表3中1998年的实际用水量与表中相应年份的回用水量之和;加lO、2020年的值等于表3中2010年的可用水量与表中相应

年份的回用水量之和;2030年及其以后年份的值等于表3中2030年的可用水量与表中相应年份的回用水量之和。

4结论

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时即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时,经济常规发展方案下,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过程变化的计量结果分析如下:

(1)海河流域现状处在不可承载的状态。这是因为现状生态环境质量测度仅为0.0772,而生态环境达到可承载时的生态环境质量测度最小值为0.8,可见,海河流域现状生态环境质量测度大大低于可承载临界值。

(2)海河流域从现在起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及其他措施让生态需水保障逐步提高(2040年达120亿m3,接近最小生态需水量),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从2003年算起,到2033年达到可承载,即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从2003后开始算起还需31年达到可承载。可见,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任务十分艰巨。

(3)海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情况下,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时,2010年人均GDP为17000元时,可承载人口将为13620万,GDP将达到23153亿元,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24%、58%、8%及10%;2030年人均GDP为4l940元时,可承载人口将为15325万,GDP将为64274亿元。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30%、44%、16%及10%;可承载年2033年人均GDP将达到43878元,可承载人口将为15730万,GDP将为69022亿元,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28%、43%、18%及11%;2040年人均GDP是48400元,可承载人口将为16769元,GDP将为8l160亿元,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分别是24%、45%、20%及11%。

(4)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时,生态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提高,现状(1998年)情况下,生态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2%,而到可承载年2033年,生态用水量将占总用水量的18%,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变化不大,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大大减小,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渐渐增大,然后又略有减小。可见要实现海河的可持续发展,除通过南水北调增加总供水量之外,与合理的用水配置分不开。

654水科学进展第16卷本文所得有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结论只是根据1959—1998年40年平均状况下的结果,没考虑丰水年和枯水年的情况。

致谢:海河水利委员会和水资源保护局提供宝贵的资料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5

(4):1—26.

[3]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4]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昌踢,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BenderMJ,SimonovicsP.co鹏ensus踮themeasureofsustainability[J].Hydr0109icalSciencesJoumal一desSciencesHydmlogiqIles,199r7,

42(4):493—500.

【7]王志民.面向21世纪的海河水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王志民.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海河水利,2003(1):1—3.

[9]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流域水生态恢复研究(初步报告)[R].天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02.

[10]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报告[R].天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00.

[11]夏军,左其亭,邵民诚.博斯腾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5—177.

CalcIllation0fcarryingcapacityofeco-enviromnentsinHailleRiVer

su.xia2,JIAbas岫+zHuYong.hual,xIAJun2一,uu

(1.St。据研上舶D删n叮矿易西D正哪,,‰r胍Du脚。蒯撇峨c砌扣聊咖,阢船’R鄂Du嘲口甜蜘肼姗础co阮鲈,舶如f‰妙,

Ⅳ口扣曙210098,c^加o;2.研鼬or口t0叮矿阢蹴rQ砒&胁k觇如谢鼬咖∞P,∞邮∞,‰I如埘Ie矿锄grn出冽sc泐黜sn,ld№u脚脑D埘T∞如鲫曲,劭打娥eA∞如掣矿&诂w舒,既咖曙10010l,劬讯口;3.s矧e研z舶∞毗町矿wa打冠酷DⅡ嬲。蒯耽蚺P0删盯shao.fen孑,FENGHua.1i4岍er厶皤,珊山kn‰妙,矾托凡430072,现iM;4.肫蚵魄’^b矗m以幻胝删协如斑龇,批阿抛’210029,∞i,10)

intemctional叩tiIIlizati帆model

toAbs打act:AnofInulti—objectivesthecourseaJldmulti-stepsisusedtocalculatethecarryingc印acityofeco.envimnmentsrelatedwater,anddete册inechaJlgeoftlIec跗)ringc印acityinthecaseofthewatersupplyof

ofeco-enViron-“South.to-NorthWaterTraIlsferPmject”,theeconolIlicalnomml

basinisnowin

statedevel叩mentaandthegraduallarnelio眦ionments.neresultsareasfollows①Haihemveraseriousover-loadingstateofsaIneeco—en、rimllments.②HaiheRiverb酗i璐谢llnotreachgoodeco.鲫vimnment8land,atthe

atime,notreachagoodsocialandeconolIlicalstateanmutto衄til2033.③in2033,whentheeco.envi眦lmentsisinloadablestate,tlIepopulationwiU157.30IIIillions,6.30

useIniUi叽s瑚弛tll锄幽enaturalincreasingpopulationof151.00

industry,agriculture,ecologyaIldIIlilho瑚肌dtlleoptiIIlalpmponionofwaterwillbe28%,43%,18%a“11%inl如,respectiVely.

Keywords:eco—envimnmems;carryingcapacity;intemctionaloptimizationmodel

Riverbasinsof舢lti-objectiVes肌dmulti—steps;Haihe

・.11le咖dyisfi眦nciallysupponedbytheN撕onal№tu脚Science

tIleSpecialFoundationofchi眦(No.50279049),tIleRestoradonKeyI肋oVationProjectWaterofmeCom・Chine∞Academyof蹦ences(cXlooE01一08)a11dFundofEcol晒calProga姗in£ofHaiheConse咖∞y

minee,StateⅥ■terConservarIcyMiIlis时y.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

作者:

作者单位:朱永华, 夏军, 刘苏峡, 贾绍凤, 丰华丽, ZHU Yong-hua, XIA Jun, LIU Su-xia, JIA Shao-feng, FENG Hua-li朱永华,ZHU Yong-hua(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环境学

院,江苏,南京,210098), 夏军,XIA Ju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

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

汉,430072), 刘苏峡,贾绍凤,LIU Su-xia,JIA Shao-feng(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丰华丽,FENG Hua-li(南京水利科学

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水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16(5)

6次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11条)

1. 夏军;左其亭;邵民诚 博斯腾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实践 2003

2.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报告 2000

3.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海河流域水生态恢复研究(初步报告) 2002

4. 王志民 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刊论文]-海河水利 2003(01)

5. 王志民 面向21世纪的海河水利 2000

6. Bender M J;Simonovic S P Consensus as the measure of sustainability[外文期刊] 1997(04)

7. 刘昌明;何希吾 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 1996

8.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4

9. 钱正英;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 2001

10.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 2003(04)

11. 潘家华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1997

引证文献(6条)

1. 窦明. 左其亭. 胡瑞. 李桂秋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0(2)

2. 熊文. 黄思平. 杨轩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关键指标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10(12)

3. 赵晓梅. 盖美 基于熵权模糊物元的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6)

4. 严子奇. 夏军. 左其亭. 张永勇 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系统的构建[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9(7)

5. 吴光红. 刘德文. 丛黎明 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7(6)

6. 夏军. 刘苏峡 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水计划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水利水电技术 2007(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kxjz200505006.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