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转化对策

浅谈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转化对策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工作具有一定难度,但有难度不是不可能实现,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后进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每个班的优生、差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成为所谓的后进生。有许多老师说:“这孩子没治了”“这孩子脑瓜特别笨,要把他教育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作为教师,常常被后进生的问题围绕着,但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促使后进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成绩较差,而且身上还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因此,他们在班级中长期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消极、被动、多变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一)“我就是差”的自卑心理。

后进生缺乏自信心,而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因后进生成绩差,所以会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或嘲讽,形成他们思想上的消极、被动。有时一段时间内他们曾努力学习了,但因基础差或其他原因,而一考试成绩仍然没有进步,这时容易使他们更加灰心。这样就会更加重后进生“我就是差”的心理阴影。

(二)严重的对立逆反情绪。

后进生由于很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因而他们对同学及老师的帮助教育会表现出严重的对立情绪。他们对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把对自己的管理看成是一种压制。如当班干部对违反纪律的后进生提出批评时,他马上反驳:“那么多同学都在说话,你为什么单管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告状吗?你去告吧!我不怕!”等语言进行反击,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而自鸣得意。伴随着这种对立情绪,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破坏性行为,如故意把桌椅弄得叮当作响,偷偷毁坏公物或在课间故意大喊大叫等,以发泄自己受压抑的情绪。

(三)思想、行为的矛盾性。

后进生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干什么也不行,表现得畏手畏脚,如课堂上极少大胆举手发言,即使让他们回答问题,也常是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声若蚊鸣。

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想表现一下,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在班集体劳动时,他们会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时常会干得大汗淋漓、灰头泥脸也毫不在意。

(四)意志的软弱性。

后进生们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意志软弱和自制力差的缺点。有时候他们也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但他们往往是坚持不住,又受不了挫折,没有战胜困难的恒心和勇气。更严重的是,有些后进生往往言行不一,刚才还哭天抹泪信誓旦旦,但一转身就又故伎重演 。这样又会招致一些老师更严厉的批评,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后进生的转化要从心理特点入手,重在疏导,做到六个字:尊重、期待、激励。

二、对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一)尽可能地给予尊重

尊重是实施教育的前提,也是后进生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如果说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那么尊重则是让这一美德升华、最大化的更具教育意义的原则。作为后进生,他们通常遭遇到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打击,长久以来,内心已逐渐麻木闭合,而尊重就是激发起内心斗志,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现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呼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可见,尊重是沟通师生心灵通道的润滑剂,它有利于培养一个健康、融洽、充满友谊和温暖的环境,能使后进生容易顺从集体的态度、价值观,增强模仿和认同他人的趋向,从而养成奋发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掌握待人处世的适当方式。反之,歧视、冷漠、缺乏同情和关怀会使师生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和情感上的障碍,加剧后进生的敌视、抵制、逆反心理。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也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学校而言,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心理氛围,不论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育教

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能使人际关系得以和谐融洽,在后进生转化教育中意义极为深刻。

1、尊重首先要了解,并给予充分理解。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后进生的习惯、言谈举止,经常留心后进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绪变化。

2、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交往。

和后进生谈心,取得成绩时谈进步的原因,成绩下降时谈失利的因素和对策。后进生违反纪律或遇到困难都能适时与之交流,提出建议,切忌在这个时候翻老帐,随意夸大错误和困难的程度,更不能恐吓、压制、责罚。

3、再次,教师要特别尊重后进生的参与权。

把参与过程看作是后进生进步的过程。有些教师在举行集体活动如广播操比赛、爬山活动时,担心后进生拉后腿,担心损害集体的形象、荣誉,怕出乱子、添麻烦,就故意不安排后进生参与或设置障碍阻挠参与。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严重侵犯了后进生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丧失了教育转化后进生,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良机,对于班风、校风建设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实践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自觉地尊重后进生的参与权,甚至是想方设法创造让后进生平等参与活动的条件。

(二)科学地传递期望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仅仅是表示与其他学生相比某一方

面存在差距。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中有竞争必然就有先进与落后。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就是指这部分学生也能进步,只不过进步的幅度比较慢而已。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后进生作为弱势群体通常不被关注看好,遭遇各方的冷落,或被作为“危险分子”严加防范。在学生沦为后进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他们不断遭受挫折,进取心逐渐淡漠,自信心逐渐丧失,弱者的意识被反复强化,内心逐渐走向封闭;另一方面,外界对之期望或严重不足或人为拔高,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十分注意提出合理期望并适时地传递给学生。

1、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

通常,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丝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激励和慰籍。

2、其次,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立期望目标。

期望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最好是后进生“跳一跳够得着”,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分析各自实现期望的条件,激活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把期望内化为自觉行动,调动学生发展的内在潜能。期望目标确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实现的平台。虽然期望实现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构建实现的平台。

第一,要营造环境。教师要与班主任加强协作,与家长加强沟通,有时还需要取得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形成推动后进生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合力;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堂答疑和课外活动安排均能考虑后进生的实际,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去思考问题,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天赋;

第三,要善于为后进生排忧解难,做到及时评价,积极帮助,对后进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应毫不吝啬地予以肯定、表扬。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往往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总是对学生满怀信心,包括对较差的学生也充满期望。作为一种综合情感表现的期望,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真挚纯朴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确对唤醒诱导学生内因,促进学生潜能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学生始终处于恰当的期望水平中。

(三)巧妙地进行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给予适当的激励,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并受到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激励是促使其奋发进取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激励是一种艺术,需要教育者巧妙运用,时机和环境都要注意选择。如:后进生失利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以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取得成绩,要及时指出其成功和不足,提出下阶段新的目标,激发起更大的斗志。激励的场合既可以是课堂问答,也可以是课后交流;既可以是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单独相处。

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语言交流,作业点评,物质奖励等。激励需要强化,对后进生的行为给予某种刺激——奖励或惩罚,促使其

增强、减弱、激发或抑制。一般来说,奖励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惩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境之中,产生焦虑,不仅破坏当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能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或适得其反的不切实际的志向水平。奖励能引起后进生成功的体验,不仅对动机起强化作用,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自我满足感,愉悦整个身心。正强化更有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激励最好能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不要让学生感到这是教师的一种故意安排,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们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现代社会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需要和谐发展的人。从某个角度讲,转化一个后进生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培养一个尖子生。“学校应当以此为目标: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把爱因斯坦的告诫铭记于心,积极探索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式、方法,加大教育转化的力度,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