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姣-"新课改"为基础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改”为基础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冯姣

摘 要: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思想观念、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无一不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在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确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成为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概述;新变化;反思

一.“新课改”概述

(一)“新课改”的概念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5】。

(二)“新课改”的产生背景

当今社会,知识以人们无法预想的速度在发展与更新,若不想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进步,终身学习,由此可见,“授之以鱼”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授之以渔”才是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新内涵。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目的更加多元化,广大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或者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当前的教育应该由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转变。

在这一社会背景和教育自身对于改革的迫切要求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应用而生,此次“新课改”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4】。在这一思想的启迪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但所有这些变革都需要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此,应该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体系。

1.把握课改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全方面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育“重知识内容,轻过程方法”,“重认知目标,轻情感态度”等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2.营造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改”强调的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而存在。为此,就需要双方营造一个有利于互动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深化“教学相长”这一教学思想的意义。

3.构建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情景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巧设问题情景,以问题来组织调控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要帮助学生去寻找、发现每个知识点之间密切的联系。

二.“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一)教师在变

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边改革边造就适应改革的教师,因此,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不能得以成功。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使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2】。

其次,教师的职责从知识的传递着变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成长。

最后,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从属者,教材的解释着,而是与学者、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这有利于教师形成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学过程注入新元素,新活力。

(二)学生在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项基本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倡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让学习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持久性的活动。

其次,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评判哪些特点是好,哪些特点是不好的,而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在不同层次和角度都获得成功。

(三)课堂在变

“新课改”的课堂较传统课堂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互动”。互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设法应用多种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把所学知识提供给学生,其目的是试图让学生的学习在身临其境的现实情境中进行。

以英语教学为例,以课堂为起点,进一步实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英文书报、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的方式丰富其英语学习内容,也可以在校内举办口语角、辩论赛等活动,实现校园生活的英语化。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效果,亲身参与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

(四)评价在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分数指标为准的传统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要向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转变。

第一,多个主体参与评价。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多所学校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这种多主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教师和学生反馈信息,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专家指出,“积极有效的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相比一次分数评价,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状况等的公开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实际的激励作用”【1】。

第三,关注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观念巳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除了关注学业成绩之外,应该重视学生其他能力,如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养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三.“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改”为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但这一变革的实施注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在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不曾出现的新问题,所以,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困惑和启示。

教师角色混乱是“新课改”的一个经常性问题。“新课改”的课堂,看似学生上升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这一角色之下隐藏了更多的教学分工,比如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等,这都要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拓展新知识、提出新方法,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担任好“新课改”赋予他的新角色。

其次,教学中传统与现代是否结合的矛盾也十分明显。有的教学固守传统,穿新鞋走老路,一味地讲授,不注重学生的参与,压制学生的个性。而有的则追求创新,造成课堂花样繁多,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讲授,重形式而轻时效。

最后,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配套资源不足的冲突。“新课改”的备课环节,要求教师查阅大量资料,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多种新设备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配套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教学环节的展开。

当然,“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元素,注入了新活力,要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需要我们坚定“新课改”的理念永不变,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做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切实落实“新课改”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卢慕稚等.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2.

[2] 谭秋玲.新课改精神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 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11):15.

[3] 张俊. 对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的体会[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8):39.

[4] 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5]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