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题阅读笔记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只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造成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才能使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

一、在实际生活寻找数学,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俗话说:“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如饥似渴投入到学习中。经过我的实践,教师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中体现到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和整理。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在信息中学会做数学,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学习是新新课程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教师不光从数学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学生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让学生在开发性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该有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围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各种数学运算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迷失能够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能够引领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提炼出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的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更丛解决问题的过程只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三、加强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和困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尽量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引导,不断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努力地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各种数学题目中,通过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想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2、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利用已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解答的思维过程. 没有准确性,就谈不上其他的各种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例如:在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40米,其中一边的长是10分米,它的面

积是多少?”时,较多的学生能够很快地算出结果,但不少学生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 主要的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没有认真审题,忽略了单位不统一,得出“另一边的长=(40-2×10)÷2=10,面积=10×10=100”的错误结果. 另一类是周长的概念错误,得出“另一边的长=(400-10)÷2 =195”的错误结果. 由此看来,思维的准确性需要对概念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其中包括单位的统一和结果的叙述. 在思维的准确性的训练中,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反复训练和变式训练,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师生的互动.

3、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创设探索情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

(3)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 4、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的课堂教学标准下,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从事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三点措施

一、要理顺能力培养和知识、技能学习的相互关系

知识、技能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表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就无法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深刻理解、领会,并牢固掌握时,其数学技能才会越熟练。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握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原理等基础知识,为其能力发展提供正确的高质量的知识储备。在数学基本技能训练上,教师还应依据小学生善于模仿、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通过师范、练习和观摩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读题、理清关、寻找解题方案等一些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归纳、判断、推理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熟练的操作和运算的技能。

二、创造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 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锻炼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则源自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数学兴趣的推动下,往往能够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常常会为数学问题着迷,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他们变得自信、刻苦、孜孜以求,甚至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学生在数学兴趣的强大动力驱动下形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使学生的数学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兴趣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的。因此,教师须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常创设课堂情景的方式有:1、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学习课题凭借课题的新颖性,能增强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引起学生适度的学习紧张;2、从复习旧知识入手,以旧引新,让学生在知识的轻松过渡中,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3、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的重难点,运用组织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4、适当开展有益的数学竞赛活动,满足学生奋发进取的心理需要,诱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启发诱导,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里宁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赖于教师精心的启发诱导。首先,教师要注重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诱导。可通过精彩的讲解、细腻的分析、适时的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无限的思维空间里尽情地驰骋,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教师要重视范例教学,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突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个结论多种题设、一个题设多种结论、一个周形多种变化、一个题目多种解法、一个结论多种应用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应用一些灵活的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三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

数学课本上的语言简炼,叙述严谨,逻辑性强,是小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来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看懂课本,理解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1.提出自学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课型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自学要求、如几何知识内容可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操作,能用自己的话讲清公式的指导过程;计算法则内容可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算一算、边思考算题,讲清计算步骤。另外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在自学方法上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简单的知识可不借助思考题读书;起始教材,难度较大的教材可借助思考题读书。例如:学习“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拟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思考题帮助学生读书。①用什么数除?②除到什么时候为止?③怎样才算最大公约数?④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可以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教给自学读书的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可分:初读、细读、精读。初读教材达到了解教材主要内容;细读指消化理解概念本质,理解公式指导过程,掌握解题思路,概括规律;精读指对教材的重点,如法则、公式、概念、结论、思路等反复思考、记忆。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时,先请全班同学拿出自带的地图,教师指着地图上标有“比例尺”的地方,问学生:每张地图都标有类似的说明,请问这是什么?学生从地图上很快读出是“比例尺”。然后教师问: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尺吗?课本将会给你找到答案。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盎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地去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经过初读课本,同学们很快知道了答案,再根据教材例题,请学生细读“比例尺”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最后对求比例尺的方法反复理解、巩固并加强记忆,达到精读效果。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生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某些教材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有些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发展和深化。例如,多位数的加减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等等,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这些教材,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然后再对照课本上有关例题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步骤,进行矫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这就是较高层次的学习。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让学生动手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再启发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寻找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在面积计算的有关尺寸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

讲解,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自言自语,把算理讲一遍,以求得巩固;可以学生讲给学

生听,在“悄悄话”中辨清正误,以满足“交往”的心理;还可以一组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在争论中辨别是非,以得到更快的提高。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三法

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应用题时就注意这一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教 师 主 题 阅 读

凌河小学

李 友 2011年10月

笔 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