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研究

解读:

中国大豆加工行业

研究报告

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产品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一传统产业又一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行业综述

1. 从大豆种植格局说起:

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料作物。数千年来,大豆对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大豆加工业是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大豆的历史就是二者互相促进的历史。世界大豆的产量很不稳定,加工业发展也很不平衡。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大豆总产达216,900,000吨,占主要油料作物总产的57%。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这四个国家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4%,巴西占16%,中国占10%,阿根廷占5% ,但随着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强劲增长,9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失衡所引发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刺激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种植大豆热情,加上90年代南美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最终使这一地区大豆产量迅速崛起。

2001~2002年度以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2004年,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 ,巴西占24% ,阿根廷超过中国占18%,中国大豆产量为1760万吨,只占8%。

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及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中国的80%左右。随着中国大豆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进口大豆1970万吨,已远远超过中国大豆生产总量。目前,中国已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2、大豆加工业行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大豆加工业主要以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为特征的大豆深加工企业为主。

2004年,全球用于加工的大豆占总产量的82%,大豆制品销售额平均年增长12%。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大豆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加工业正迅猛增长。中国近几年的大豆初加工能力平均为5000万吨。至2005年,中国

大豆的年加工能力已接近6800万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中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40%以上。然而国际大豆市场风云变幻,中国的大豆加工业正经历着全行业巨额亏损的局面。

预计200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700万吨,大豆进口可能达到2450万吨左右,豆油进口也可能达到200万吨左右。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也可以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涨跌决定着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方向。

2005年2月以后,由于南美干旱天气、南美大豆减产大豆粕价格暴涨,国内大豆期现货行情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经历近1个多月爆涨。国内市场却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增加,大豆供给充足,油粕价格下跌,大豆制油利润萎缩;2005年4月到5月间,国内大豆购销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停滞之中,价格也小幅振动走弱。随着天气转暖,能源需求下降,同时中国减少对铁矿石、煤炭等产品进口,国产大豆价格受油粕价格下跌影响持续走弱。随着国际豆价的下跌,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也由2004年初的4500元/吨跌至2005年初的2800元/吨。

受之影响,国内大豆加工厂在高成本的大豆原料库存压力下,出现严重的全行业亏损局面。大豆加工利润也由年初的1000元/吨降到目前的500元/吨。另外,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大豆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诸如:一方面,政府要求严格把关贷款审批制度,这使得财务状况本已恶化的大豆加工企业再度限入资金更加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2004年也遭遇了越来越重的“能源荒“。一些主要大中城市被迫采取各种形式的限电措施,使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新的开工困境;此外,公路治超的整顿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大豆产品在内的所有社会商品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在大豆加工行业中,无论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成品的销售,都非常依赖公路运输。所以说,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加工业的利润随之反向变化。因此,2004年一度被业界称为油脂企业的“寒冬年“。

3. 中国大豆加工业现存在的问题 :

在过去的10年里,大豆消费量虽然有小幅波动,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大豆加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入世以来,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加大,加工利润大幅缩水,中国大豆产业形势更加严峻。

首先,大豆产业链衔接不够。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在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而中国大豆的加工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豆主产区的产品不能就地转化,运输到南方的运输成本很高,不少南方企业都采取直接进口的方式。农民的产品由于不能及时销售,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农民种植优质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加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造成即使在主产区或离主产区较近的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使用当地产大豆,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部分大豆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导致大豆加工业的深度开发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很低,竞争力不强,其产品品种、质量与数量与国家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认识误区的存在,也阻碍大豆深加工的发展。由于没有专门的宣传,对大豆的营养价值的深入认识不够,减少了市场对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选购率。中国经常食用的仍是一些传统的大豆食品,这些食品的产销形式都很落后,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专门投资和研究。

以上问题的都直接导致中国大豆食品行业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

二、市场竞争

1. 市场空间

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 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可能已达到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总体而言,国内植物油供给相对充足、市场需求稳定。

2. 豆油加工行业

国内食用油市场潜力巨大,一般每年有3%-4%的增长。中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50元。

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

6月以前,平均加工每吨大豆的亏损约为100元,6月份则上升到160元左右,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更是高达200元以上。目前国内榨油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内供大于求的环境造成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上半年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1201万吨,较2004年同期提高了33.6%,节余下来的这些进口大豆价位比较高,也是造成大豆加工业亏损的原因之一。图5是2004至2005年度进口大豆的消耗去向,益海、中粮和华农是中国使用进口大豆最大的企业集团。

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下表是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从中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大约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2023万吨。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

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各地集中建设榨油厂,造成了中国的产能已经足够应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这种危机,在行情好的时候,市场有一定的利润支撑,暴露不明显,但当市场低迷时,将会立时显现。

另外,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山东一些沿海城市,同一个港口并列着数家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油厂,而且现在还在兴建新的大型榨油厂。油脂行业规模大,但竞争不规范,当市场向好时,由于恶性竞争,会很快被打压下来,各个榨油厂不考虑行业利益。

中国豆粕2005年的形势严峻。一般来说6月是豆粕的消费高峰,但是2005年的消费高峰却迟迟未到,这说明饲料行业对后市没有信心。2005年饲料厂一改以前囤积部分库存的做法,随需随买,比较零散,大量豆粕库存在压榨厂,而豆粕的保存期又较短,给压榨厂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低价出售。另外,榨油厂现在还面临着进口油的竞争,目前进口的一级豆油与国内的四级豆油价格几乎持平,前者每吨5200元,后者5150元,这对国内榨油厂相当不利。

3. 行业盈利能力

伴随着2003年大豆压榨行业的高利润,国内压榨规模是继续攀升至7000万吨/年,大大超过了国内消费需求。其后始于2004年4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暴跌拉开了压榨行业整合的序幕,不少风险控制不当的压榨厂在当年一度受到重创。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初一度压榨利润得以回升,压榨厂压力有所缓解。但从2005年1-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1765.1万吨,同比急增41.2%情况来看,压榨厂对原料的争购带来了过量进口,并最终带来压榨利润的明显下降。进口大豆虽然其到岸成本价要高于国产大豆成本价,但是前者较后者压榨成本低,出油率也高。而且同时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产与进口豆压榨利润也时有变化。

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采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豆浸油工业目前也急需具有共性的、“企业自救”的高新深加工技术来应对大豆加工业的严峻形势。

三、大豆行业发展机遇

1.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机遇良好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要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持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中国近期实行农业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刺激了大豆的生产,进一步给大豆蛋白生产带来有利的影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中

国采用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加入WTO,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拉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也为中国大豆蛋白占领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

2. 品质竞争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中国大豆有其特有的优势

中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中国大豆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是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市场上需求更大。

3. 国内生产供不应求,需求庞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达到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180亿元。其中仅饮料行业就可应用6万吨,接近100亿元的产值。据估计,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不排除每年增长10%以上的可能。中国人均日缺少蛋白质在8克以上,仅中国一年全民蛋白质需求理论补充量就在350万吨左右,相当于大豆及其制品700万吨。而中国目前除传统大豆加工品外,现代工业化大豆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包括分离蛋白、速溶豆粉、脱腥豆粉等) , 即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为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四、大豆蛋白—新的行业增长点

大豆蛋白加工是最近10多年来中国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其加工工艺和传统大豆加工工艺的区别在于大豆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后,豆粕在低温条件下脱除溶剂,大豆蛋白质基本不变性。利用此低温脱溶豆粕(俗称白豆片) 可以进一步生产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蛋白产品。

1. 企业现状

中国现今已有30余家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可以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是主要品种。2002年,这些企业使用大豆40万吨。其中,大豆组织蛋白的生产使用大豆5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使用大豆20万吨。尽管现在大豆蛋白系列产品在大豆产业中还不占影响地位,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加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仅有吉林前郭、黑龙江三江、湖北云梦等少数厂家生产大豆蛋白。近几年,随着中国植物蛋白应用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肉类制品行业应用量的迅速增加,国内又纷纷投资兴建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厂,如双汇集团、九三油脂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目前,中国国内大豆蛋白厂已超过40家,设计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年。加上新增的生产线,2005年底生产能力突破30万吨/年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大豆蛋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水平,尽管价格较低,但销量依然无法提高。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导致成本高,竞争能力偏弱。国内大豆蛋白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

况下,无法实现产业大规模扩张。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缺少龙头企业。

从大豆蛋白企业的分布来看,中国的大豆蛋白企业已从关外的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到关内的黄河、长江流域,广布到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这其中,黑龙江9家、吉林2家、辽宁1家、河北2家、内蒙2家、山西1家、山东13家、河南6家、湖北2家、甘肃1家、江苏1家、浙江1家。从产量上看,山东最大,黑龙江次之。从新上的项目来看,黑龙江、河南最活跃,均有几万吨的增幅。中国最大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基地———湖北云梦植物蛋白厂设计大豆分离蛋白年生产能力可达6000吨,1999年实际生产2300吨,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半以上。

面对大豆蛋白这一快速成长的市场,众企业各施拳脚,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商机。以世界500强杜邦公司为例,2001年,杜邦收购了湖北云梦县的蛋白厂;2002年5月合资成立杜邦郑州蛋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合资成立杜邦双汇漯河蛋白公司,三家企业共同构成了杜邦在内地蛋白质生产基地的布局。杜邦代表了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模式,即选择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完成合作和并购后,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产和营销网络。ADM 公司则在2004年于山海关建立了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基地。金城油脂公司则在江苏建立了一家大豆蛋白纤维工厂。

从大豆蛋白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模式一:大豆蛋白加工的同时,也从事大豆油脂、磷脂等产品开发生产,部分企业还参与大豆和豆粕的期货交易。代表企业包括大连华农,九三油脂,ADM ,杜邦等。

模式二:以科研院所为代表,主要从事大豆蛋白和磷脂类产品的生产开发,同时对外提供加工技术服务和新产品专利转让。代表企业包括中食都庆,营口渤海等。

模式三:一些实力较弱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则主要依靠单一大豆蛋白的生产销售获取利润。包括了中国内地的许多生产大豆蛋白的中小企业。

2.产品结构

当今,在欧美市场上,大豆食品种类增加到万余种。各种大豆食品随处可见,如大豆汉堡、大豆热狗、大豆蛋糕、大豆冰淇淋、大豆奶酪、大豆饮料、大豆奶、大豆烘烤食品等。中国在大豆蛋白制品的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产的大豆蛋白(包括浓缩蛋白)90%以上为食用级的凝胶型产品,产品质量水平接近,即趋于同质化,这加剧了大豆蛋白厂间的竞争。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内大豆分离蛋白厂总的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万吨以上,但是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产品品种单一,功能特性较差,质量较美国同类产品相差较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远低于进口产品,尽管进口的大豆分离蛋白有的是用转基因大豆生产,而且价格高于国产同类产品30%左右,但消费者还是喜欢选用进口产品。另外,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的豆渣、乳清液没有充分地利用,使生产成本全部集中在大豆分离蛋白上,特别是未利用的乳清液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一部分大豆分离蛋白厂被迫停产,因此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实际生产能力在2万吨左右。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技术、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甚远,目前只能生产添加到肉类食品中

的蛋白粉,脱皮、脱脂和溶解指数都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如国内大豆分离蛋白设备的脱皮率在60%~80%,而国外设备达到95%~99%;氮溶解指数国内小于75,而国外大于85甚至在90以上。特别是国内产品溶解技术不过关,遇到碳酸性饮料即出现沉淀。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所用的喷雾干燥器普遍没有造粒功能,这也制约了蛋白品种的开发。另外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存在着研究规模小,研究者与生产者脱钩,生产企业盲目发展的状况,有些技术含量不高,过百亿元的市场面临着被国外产品抢占的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宠物食品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都为大豆蛋白制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大豆蛋白制品的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油脂加工企业外来竞争的压力、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低温豆粕连续化生产技术的成熟为大豆加工企业产品线延伸创造条件。油脂企业的加入,将很快提高大豆蛋白的市场供应量,蛋白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3. 市场需求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超过8万吨,产值可达到180亿元。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预计年增长10%以上。中国分离蛋白、速溶豆粉等的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生产能力不足需求的1/10。因此中国大豆蛋白产业实际上并不会因为国内市场的暂时疲软低迷而衰落。相反,它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且正处于一种上升势态,它将向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主要集中应用在肉制品上。目前中国肉类年产量达7000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量的30%。但是深加工比率仅有4%~5%,而发达国家的比率则达50%~70%,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今后肉制品深加工将会持续不断地发展,它对大豆分离蛋白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按30%的深加工产品比率计,中国大豆蛋白年需求量将达30万吨,市场容量惊人。

中国每年的奶类产量超过千万吨,如果普遍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其需求量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与实际2000吨的用量相比,还需要大力开发。当然,国内乳用大豆分离蛋白的产品质量、价格成本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饮料、冰制品方面,中国所需的大豆蛋白产品均是从国外进口。由于进口产品价格等原因的制约,国内实际用量并不很大,但潜在的需求量达5万~6万吨/年。大豆分离蛋白在面制品中应用的效果十分令人满意,但鉴于大豆分离蛋白价格昂贵及国人消费承受能力的限制,中国在大豆蛋白的其他一些应用领域还是空白。

中国是面制品消费大国,每年消费上亿吨。随着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大豆蛋白在面制品中应用前景诱人。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近几年市场消费增幅很大,在中国形成了“大豆蛋白”热。仅安利公司,大豆蛋白质粉年销售额就超过30亿元,其他厂家发展也很快。

中国国内大豆蛋白的需求主要在肉制品应用方面,约6万吨,集中在双汇、江泉、雨润、金锣等少数大客户手中,其他多为一些散户。近几年营养品发展很快,对大豆蛋白的需求超过

6000吨。糕点对大豆蛋白的需求约2000吨,全部依赖进口。

中国饲料级大豆蛋白目前只是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像中国这样一个养殖和饲料大国,今后对大豆蛋白饲用级产品的需求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大豆组织蛋白在中国的产量在6万吨左右,其中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的产品比例很小且多以高档产品销售。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增加,该领域的年需求在将来应该不下10万吨。其他素食、素肉等产品也不断推出市场,其中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的产品也有不少,这对大豆蛋白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另外,中国也不断地进行大豆蛋白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且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业也开始加入到这一行动当中。

当今世界应用大豆蛋白的国家已超过100个,尤其是日、美发达国家应用程度较深。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用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肉制品方面且不普遍。

4. 行业前景

综上所述,对未来大豆蛋白行业发展做出如下分析与预测:

(1)国内、国际大豆蛋白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远未饱和,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空间亦很大,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2)2004年大豆蛋白市场状况恶化,而且不少大型新建项目会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致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大豆蛋白行业重新洗牌,一些劣势企业将被迫出局或被吞并,甚至停产、破产。

(3)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将是今后大豆蛋白行业发展的方向。大规模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都将大幅下降。因此,它们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来招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盟,能形成人才、管理、经营、生产的良性循环。相反,小规模企业在方方面面的竞争中则捉襟见肘,走向恶性循环,直至被淘汰。

(4)大豆浓缩蛋白将有很大的增幅,大豆蛋白产品的结构比例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的比例将占有重大比例。从新建、预建的大豆蛋白项目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5)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大规模上马大豆蛋白项目,使大豆蛋白形势更差,外资持观望态度,在近一时期内不可能大量涌入中国大豆蛋白行业。

(6)中国的新建、预建大豆蛋白项目规模庞大,且企业数目多,今后若想在此行业成为龙头企业更加困难。因此,今后大豆蛋白企业之间的混战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残酷激烈。

(7)国外市场销售渠道近期虽然不通畅,但国外市场持续增长的强大需求及发展,依然是中国大豆蛋白营销开拓的重要部分。今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继续增大,国内企业应该做出应对因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风险准备。

(8)国内大豆蛋白企业的研发脱节、体系松散、信息不畅等缺陷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

更明显,有可能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在今后,各企业可能迫于压力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彻底去除这种劣势在短时期内还很难实现突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