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

  [内容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个微观模拟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模型通过收入调整、收入时化和税收制度实施更新微观个体的收入状态,通过对微观个体收入状态的统计估算税收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应用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微观数据,我们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基本满足居民之间和地区之间税负公平原则;尽管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没有起到明显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税收制度调控居民收入分配的能力将不断增强。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度;收入分配;微观模拟模型;吉林省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国家调控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居民收入差距却逐渐扩大。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05年,我国十届人大常委会十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决定将工薪收入的纳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最近又决定将纳税起征点进一步上调至2000元,力图通过不断的税制改革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促进税负公平。税收制度的设计和评价需要宏观经济模型的支持,而传统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均采用典型个体分析模式或总量分析模式,无法分析税收制度对不同微观个体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效果和微观个体收入分配变动对国家财政收入状况的作用效果。   美国Orcutt提出的微观模拟方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统计部门微观数据资源的日益丰富,许多西方经济学者陆续研制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微观模拟模型,用于研究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对居民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和财政收支的作用效果,许多微观模拟模型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设计和评价公共政策的必要工具。在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学术界举行三次大型微观模拟与政策分析国际学术会议,表明应用微观模拟方法分析公共政策的作用效果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2006年,Bourguignon和Spadaro较深入地总结了微观模拟模型作为收入再分配政策分析工具的理论背景、基本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借鉴国外模型研制的有益思想,依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细则,我们研制了一个个人所得税制度微观模拟模型,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本文将首先论述个人所得税制度微观模拟模型,然后模拟和分析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效果。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微观模拟模型      为了分析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我们研制了一个静态微观模拟模型。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1)收入修正模块;(2)收入时化模块;(3)税收制度实施模块;(4)税收制度效果估算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依次执行,我们可以评价税收制度的作用效果。   收入修正是指模型通过对基础期收入数据进行调整以使其满足政策模拟需要和宏观经济统计特征的过程。首先,由于税收制度评价需要微观个体的税前收入数据,而统计调查得到的是微观个体的可支配收入数据,需要将微观个体的可支配收入数据转换为税前收入数据;其次,由于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微观个体存在收入低报的现象,需要通过和区域经济数据的对比提升微观个体的税前收入数据;最后,由于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微观个体通常未提供非工薪收入,需要通过区域经济数据补充其收入数据。为此,模型首先依据微观个体参加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情况,根据社会保险条例,将微观个体的可支配收入数据还原为原始收入数据;然后依据微观个体的所在行业进行分组并计算各组平均薪金收入,对比同期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行业薪金等总量数据计算不同行业的修正权重,依据修正权重重新计算微观个体收入;最后依据区域经济的社会保障金水平和覆盖面,依据微观个体的人口特征,应用Monte Carlo方法计算微观个体的社会保障收入。   收入时化是指模型应用等级提升(uprating)方法将基础期收入数据更新为目标期收入数据的过程。针对不同行业,我们依据相应行业平均工资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建立自回归模型估算行业工资(或收入)增长率:      其中,ykt表示t期行业k工资增长率。模型假设区域经济内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在短期保持不变,依据不同行业工资增长率,将相应行业内微观个体的工资收入数据进行等级提升以使其成为目标期工资收入数据。   税收制度实施是指模型依据具体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条例征收微观个体的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导致收入超过个税起征点微观个体收入减少和国家税收收入增加。   税收制度效果估算是指模型依据某种标准度量税收制度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财政效应,估算国家税收收入的变化;(2)收入不平等性,计算Gini系数、泰尔指数和卡克瓦尼指数等不平等性度量指标;(3)税负公平性,计算不同收入阶层的纳税比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均是基于微观数据而非基于分组数据,在计算精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现实经济中,居民户通常作为消费支出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效用度量和社会福利计算的基本出发点。依据福利经济学理论,所得税结构应和家庭能力水平相适应。本文将居民户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应用居民户人均收入(人均等价规模)或居民户收入(空等价规模)作为居民户收入状况的度量单位。   我们在微机上应用Visual Foxpro语言和C++Builder语言编程实现了该模型,整个模拟均基于数据库操作。数据库包括微观数据库和宏观数据库,微观数据库存储某个地区的截面微观数据,包括居民户数据库和个人数据库,居民户数据库中的每个记录代表一个家庭的人口结构信息和家庭收入信息,个人数据库中每个记录代表一个微观个体的状态,包括就业状况、所属行业种类、参加社会保障状况和个人收入状况等特征。宏观数据库存储相应地区的区域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包括各个行业的工资增长率、区域经济税收水平和各种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与覆盖面等。模拟模型的运行会改变微观个体和居民户的收入状况,相应的自然累积成区域经济税收水平的变动状况。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作用效果      本文应用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微观数据和区域经济数据建立了一个吉林省个人所得税制度微观模拟模型,以吉林省为例,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微观数据来自于吉林省统计局2005年吉林省人口抽样统计调查数据(城镇居民样本16256个,构成居民户样本5139个),区域经济数据来自于近十年吉林省统

计年鉴。模拟模型依据吉林省2005年区域经济数据,应用收入修正过程提升微观收入数据,使2005年微观收入数据和区域经济数据保持一致;应用近年来区域经济数据预测2006-2008区域经济增长趋势,应用收入时化过程将2005年微观收入数据更新为2006-2008年微观收入数据;应用税收制度实施过程模拟生成2006-2008年微观个体可支配收入数据;应用税收制度效果估算过程估算出2006-2008年相关的政策评价指标。   经济理论认为,所得税的结构应与家庭能力水平相适应。通过将个人数据合并成居民户数据,并通过对居民户数据的估算可以使我们在区域经济层面得到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吉林省2006-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作用效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收入水平以16%左右的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就税后的可支配收入而言,Gini系数由2006年的0.4366上升至2007年的0.4415和2008年的0.4442,增幅分别为1.13%和0.615%。通过比较税前和税后的Gini系数可以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使得居民税后收入不平等水平较税前收入不平等水平获得了相应的降低,三年中Gi-ni系数降幅分别为1.7386%、2.1509%和2.5395%。税收制度调控能力逐渐上升的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导致总体税率的不断上升。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户总体税率的:不断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将逐年大幅度增加(2006年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长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测)。      从表2中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即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帕累托改善。但随着时间推移,中低收入群体(1-4组)的收入份额在短期内将持续下降,而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却持续增长,进一步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有扩大趋势。通过比较税前和税后平均收入和收入份额可以发现,相对税前收入分配而言,税后收入分配具有广义洛伦茨优势,因而税收制度起到一定的调整收入差距的效果。然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得绝大多数收入群体(1-7组)税后收入份额获得增长,其中最低的部分收入群体(1-4组)增长显著,三年的平均增幅分别为2.21%、2.93%和3.59%,而最高收入群体(第10组)三年的降幅分别为2.58%、3.07%和3.57%,说明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抑制力和低收入群体的扶植力将不断降低,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能力将不断下降。   税收负担份额是评价税收制度公平性的重要标准。从表2中可以发现,最高的两个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份额在74%左右,基本符合税负公平的“二八原则”。从发展趋势看,最低收入群体税收份额逐年降低,体现了税负趋于相对公平;但其他绝大多数收入群体(2-9组)的税负份额基本呈增长的趋势,各组收入规模的扩大发挥了主导作用;而最高收入群体税收份额则呈显著下降趋势,也再次说明税收制度对于高收入群体的限制作用不断减小。从表2中可以发现,不同收入群体平均税率增加幅度存在较大差异,最低收入阶层平均税率变化微乎其微(0.5‰左右);低收入阶层(2-4组)税率增长较快,基本可以理解为其内部大量个体的加速取得了应税收入――即从免税主体发展为应税主体;中等收入居民户的应税区间相对稳定,其税率变化绝对数较小;最高收入群体的平均税率的绝对数字明显较高,但其相对增长幅度远小于第9收入组,说明税收制度对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作用逐年降低,其原因在于整体收入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税收累进区间设置不合理。   为了分析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效果,我们将吉林省居民收入分配按地区收入水平进行排序(见表3)。从横截面的角度看,吉林省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不平衡(收入水平最高的长春地区的人均收入是收入水平最低的辽源地区的人均收入的2.5倍左右),而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税前Gini系数在0.3680至0.5104之间),但收入不平等水平与收入水平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通过比较税前Gini系数和税后Gini系数可以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使得居民收入不平等水平得到相应降低,但对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对于长春和松源等经济较发达且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税收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较强;而对于白山和辽源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制度调控收入差距的能力较弱。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平均税率可以发现,平均税率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体现了地区之间的税负公平,税收制度能够起到调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吉林省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但居民收入差距却均呈持续扩大的态势。通过对Gini系数降幅态势的观察可以发现,税收制度调控收入分配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其原因在于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税率适用区间的上移,税收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得到相应的加强,这与吉林省总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平均税率的增加,各地区财政收入得以增加。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平均税率增长幅度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均税率增长幅度,说明税收制度调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能力在不断增强。         四、结论      税收制度是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微观数据和分析工具的匮乏,我国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的评价大多仍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依据吉林省的微观数据,本文应用微观模拟方法,对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基本符合居民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税负公平原则,基本实现了我国政府“扩中保低”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目标和减轻欠发达地区税负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由于我国居民纳税单位和收入分配单位不一致,个人所得税制度无法使低收入群体完全免除税负;尽管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没有起到明显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税收制度调控收入差距的能力将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陈健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