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十三.十四周作业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三、十四周作业设计

宝城街道北寺小学 王新增

背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厘米、米的认识作业 内容: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认识厘米(信息窗1)

1、量一量

( )cm

( )cm ( )cm ( )cm

( )cm 2、量一量线段的长度。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目的:

1、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王新增

背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厘米、米的认识作业

内容: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米的认识(信息窗2) 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 ); 一枝冰糕长12( ) 小明的靴子长23( ) 一棵大树高( ) 一列火车长75( ) 一座楼高20( ) 一本练习本长( )厘米 教室门的高大约是( )米 2、 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 )米( )厘米。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王新增

背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作业 内容:解决问题

1、 掷硬币50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目的:

1、 能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情境主动提出有关分段统计的作用。

2、 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能与同伴合伙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王新增

二年级数学下册十三、十四周作业设计

宝城街道北寺小学 张素玲

背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作业

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认识钟面,探索时与分的关系(信息窗1) 1、 填一填

上车:7:30 上课:8:10 下车:7:50 下课:

乘车用的时间是 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 开始:10:20 开始:12:15 结束:10:50 结束:

做游戏用的时间是 吃午餐的时间是17分钟是 开始:下午4:10 开始:晚上6:10 完成:下午4:40 结束:

读书用的时间是 看电视用的时间是50分钟 2、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刻形成直角?

3、钟表上是11:00,再过多长时间分针和时针能赶上时针。 目的:

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刻,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张素玲

背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新年的钟声 内容:解决问题

1、 2时=( )分 1时15分=( )分

3分=( )秒 1分40秒=( )秒 5时=( )分 2时25分=( )分 4分=( )秒 1分25秒=( )秒

180秒=( )分 120秒=( )分 3分20秒=( )秒 75分=( )时=( )分 2、把下面各题填上时间单位 小明跑60米约用12( )。 从家到学校约用15( )。 朗读一首小诗约用20( )。 从济南到北京约用6( )。 2、 试一试10秒能做那些事情。 目的:

1、 认识秒,掌握分和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 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换算。

3、 会看“几时多几秒”和“差几秒到几时”的时间。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张素玲

背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作业

内容:解决问题

1、 下面是二年级同学1分钟排球比赛成绩

学生 个数 学生 个数 学生 个数 学生 个数 1号 65 9号 76 17号 84 25号 71 2号 90 10号 43 18号 78 26号 80 3号 85 11号 95 19号 92 27号 99 4号 70 12号 81 20号 101 28号 57 5号 123 13号 78 21号 66 29号 30 6号 84 14号 114 22号 54 30号 100 7号 94 15号 90 23号 73 31号 79 8号 86 16号 77 24号 72 32号 75 (1)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比赛成绩在那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目的:

3、 能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情境主动提出有关分段统计的问题。

4、 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能与同伴合伙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张素玲

背景:三年级数学第十七周作业 内容:

一、计算

540÷9= 32×51= 41×22= 16×42= 17×65= 59×71= 86×23= 19×61= 58×56= 16×42= 37×65= 59×63= 76×23= 59×61= 78×27= 二、我算得最正确

98+35×41 28+136×7 78×7+828 (59-42)×53 三、做个聪明的小法官

1、服装厂每天可生产840套儿童服装,如果每70打一个包,可以打12个包……( )

2、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还多2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列算式:5×8+2 ……( )

3、小珍从家到学校要走1千米,用20分,她每分要走多少米。这道题是求速度 ……( ) 4、一袋水泥重50千克,3袋水泥重多少千克.这道题是求总重量……( ) 5、每千克苹果3元,10千克苹果多少元.这道题是求总价……( ) 二、对号入坐

1、买一本笔记本要需要2元钱,有10元能买多少本笔记本?这道题是求( )。 ① 单价 ② 数量 ③ 总价

2、工人叔叔一天加工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0个工人5天可以加工300个零件。 ① 工时 ② 工效 ③ 工作总量 3、今年2月份有( )天。 ① 28 ② 29 ③ 30

4、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大。 ① 长方形 ② 正方形 ③ 不知道

5、小刚今年8岁,叔叔的年龄比小明岁数的4倍少1岁,叔叔今年多少岁?列算式 ① 4X8+1 ② 8X4+1 ③ 8X4-1 五、文字叙述题

1、630加上156与12的积,和是多少? 2、296与72的和,乘以24,积是多少? 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乒乓球厂每天可生产8400只乒乓球,如果每12只装一盒,每10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一只羊一天吃青草6千克,照这样计算,18只羊7天吃青草多少千克?

目的: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赵卫华

背景:三年级数学第十八周作业

一、 口算:

120+20= 250÷1= 28+68= 100×0= 350÷60= 18×3= 90÷15= 17×4= 420÷6= 280+40= 505÷5= 48÷4=

800÷4= 20×30= 500×50= 70×60= 51×29≈ 352÷7≈ 448÷9≈ 240÷6=

二、竖式计算: 256÷7 64×39 832÷4

4.3-1.5 6.7+0.8 256+389

三、学校会议室里有18张长凳和22张短凳,一张长凳可以坐4人,一张短凳可以坐2人。三年级召开家长会,有112名家长参加,这些凳子够家长坐吗?

四、唐僧师徒四人离火焰山还有3000千米,他们每天赶路89千米,42天内能到达火焰山吗?

目的:进一步熟悉口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完成形式:独立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赵卫华

四年级数学第11周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12周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十四周作业设计

背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一单元作业

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想想做做

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现在图上画一画,在解答)

2、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如下图)。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款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现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50米 40米

目的: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完成形式:独立完成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郭英选

背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作业

内容:统计

1、 下面是1997~2002年我国私人拥有汽车情况的统计图。

单位:万辆 2003年5月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根据图中的数据完成下表

(2)2002年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多少万辆?

(3)你还知道了什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目的: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图或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完成形式:独立完成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设计人:郭英选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作业设计

北寺小学 郭林亮

背景: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作业(二)

内容: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一些毛线,给爸爸织毛衣用去了7/10,给妹妹织手套用了1/20。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长5/7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两天一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目的: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成形式:小组合作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四周作业设计

宝城街道小学 王新刚

背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混和运算作业(三)

内容:解决问题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1/2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4/5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目的:了解分数加减混和运算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完成形式:独立完成

评价形式:集体评价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