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现象科学假说

现在的心理学把情绪和情感归为同一种心理现象。还论述了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还有相互关系等等。这些对情绪和情感的描述与我实际观察和体验到的非常不同。我可以断定情绪和情感绝对不是同种心理现象。

孙长辉感情现象科学假说

说到感情,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因为我们的心理每天都有感情活动,每个人都有很多感情。感情现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实在太熟悉,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但是,到底感情是什么?感情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感情?感情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除了人类还有没有其它生物也具有感情现象呢?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终于透过感情的表象看清其本质,理清其来龙去脉,进而提出了孙长辉感情现象科学假说。

第一节 感情现象的定义

感情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将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标记上,在同一时间由本能需求系统反映的内部状态性质的心理现象。

感情现象也是:生物体为了存活和繁衍,为了简单快速和有效地认识并应对外界所有的事物,为了趋利避害;本能地、生物性地、主观地和自我立场地认识外界事物相对于自己的意义的心理现象。

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的感情现象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感

情系统。感情系统在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上,标记的内部状态的性质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产生感情的生物体称为感情主体,被感情系统标记的外界事物称为感情客体。

除了人类具有感情现象,其它的高等哺乳类动物也普遍具有感情现象。某些鸟类疑似具有感情现象,但尚未确定。感情客体包含所有可以被生物体感知的外界事物,如其他的同类,各种有生命的物体,各种没生命的物体,各种行为或事件等。

根据感情的性质可以把感情划分为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两个方向。正性感情如:好的、有利的、喜欢的、爱的、美的等等。负性感情如:坏的、危险的、不利的、讨厌的、仇恨的等等。

下面举例解释一下:

婴幼儿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产生强烈的亲情。当婴幼儿饥饿时,本能需求系统会将该信息转化为饥饿感上传至意识系统;婴幼儿感受到饥饿难受,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只有通过哭闹来表达。父母了解情况后会为其哺乳或喂食。本能需求系统又将饱感、嘴唇的柔软温暖感和舒适感上呈意识系统。当幼儿的大肠积攒大量粪便时,本能需求系统将该信息转化为憋胀不适感上呈意识系统。幼儿央求大便,父母为其脱裤子拿手纸。大便排出后,本能需求系统上呈释放感和轻松感。当婴幼儿感知到父母时,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内部

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婴幼儿的感情系统会将其父母标记上好的、有利的和亲密的等正性感情。婴幼儿不具有复杂思维能力,不能使用思维活动来分析判断谁是好的有利的,应该趋向谁依赖谁;感情现象却可以使其简单有效地判断谁对于自己是有利的好的,应该趋向谁。感情现象的存在有利于婴幼儿的存活。

在很多农村地区,有些小孩喜欢到水塘边或河边玩耍,大人担心小孩,怕出意外。如果大人对小孩进行说教,讲不能在水边玩的原因;小孩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小孩还不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如果大人编一个水鬼来吓唬小孩,效果立竿见影。大人会对小孩讲在水的下面有一个长相多么丑陋吓人性格多么凶残的水鬼,专抓在水边玩耍的小孩,然后把他拖到水下。如果被抓到以后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小孩听着水鬼故事,脑子里想象着水鬼的可怕样子。感情系统将以前的有关负性感情拼凑成对水鬼的恐惧感情,并上呈意识系统。小孩吓得几个月不敢靠近水边。对于小孩来说,感情活动比思维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其趋利避害。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类似的教育小孩的方法,在现代人看来不科学带有迷信色彩。当然这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产物。但是这些利用小孩的感情活动来教育小孩的原理是科学的。

在生活里我们经常观察到,狗能够认识自己的主人,而

蛇却不能认识对自己好的人。其原因就是狗具有感情现象,而蛇不具有。当狗感知到主人时,主人常常在给它食物;狗吃了食物后,身体内部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狗的感情系统将主人标记上好的、友善的和有利的等正性感情。不管主人如何摆弄狗或狗饥饿时,狗都不会主动攻击主人。蛇没有认识外界事物相对于自己的意义的能力,所以不管主人对蛇有多好;当主人侵犯到蛇或蛇饥饿时,蛇都会主动攻击主人。某人路过邻居家门前时,邻居家的狗出于保护领地咬了某人。某人拿起棍子将邻居家的狗暴打了一顿。狗感知到某人时,身体的内部状态从好的方面向不好的方面转变,其感情系统将某人标记上危险的、害怕的和恐惧的等负性感情。所以当狗下一次再遇到某人时,其感情系统从记忆里检索出对某人的标记内容上呈意识系统,意识系统做出逃跑决策,然后狗就夹着尾巴跑了。狗不具有复杂的思维能力,不能认知该事件,感情系统帮助其趋利避害。训练工作犬和马戏团的训兽用的多数训练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些动物的感情活动。

感情和情绪的概念被混淆的原因分析 当我们得到正性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高兴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失去正性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闷闷不乐、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我们常常发现在对某事物产生感情之前,先出现与该事物有关的情绪。感情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情绪的出现,感情活

动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改变;而我们对感情的本质又不了解,所以就将两者混为一谈。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下面的情形。当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或事物时,就对其有美感、喜欢感、亲切感、一见钟情感,或者有讨厌感、厌恶感、恶心感、距离感等等。既然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那么为什么会在第一次遇到某人或事物时就有上述的感受呢?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感情的表现形式。大家有可能遇到过下面的事情。某母亲带着儿子逛商场,小朋友对某新玩具感兴趣后,便央求母亲购买。如果母亲不买,小朋友便开始哭闹,在地上打滚,伤心得不得了。母亲无奈只好购买该玩具。小朋友得到玩具后破涕为笑,高兴地报着玩具回家。过了几天玩腻歪了,便拆零散了扔到某个角落里,从此将它抛到脑后。我们用常识就能判断该小朋友对该玩具没有感情。既然没有感情作为基础,那为什么会有复杂的情绪这个表现形式呢?

某足球运动员参加足球比赛,如果把球踢进对方球门,便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斗志昂扬;如果对方把球踢进己方球门,便垂头丧气或者抱怨己方球员没拦住,或者对裁判愤愤不满。输赢只是运动员的认知结果。运动员只可能会对足球、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产生感情,不可能对自己的认知结

果或判断产生感情。由自己的认知结果或判断引起的情绪变化,与自己的感情活动无关。

意识系统依据思维系统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感情系统产生的感情,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应对决策,然后指示情绪系统为了完成该应对决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所以不管是思维活动还是感情活动,都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不要混淆条件反射和感情这两种心理现象,它们很容易区分。

第二节 感情现象的本质

感情现象是生命现象的一种,所以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同样都适应于感情现象。感情现象的诞生只是:生物体在复制自体的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地偶然地改变。感情现象对具有它的生物体有利,所以其自身和具有它的生物体的存在数量发生必然性的增加。感情现象的自身及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等运动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

感情活动及其对外界事物标记的感情也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哪些人和事物,与这些事物产生什么关系,对这些人事物又会产生什么感情,我们自己不能决定。因为感情系统是独立地完成感情活动的,然后将结果上呈意识系统,不受我们的意志和认知的控制。所以我们只能体验到对某事物的感情,但却不能控制自己对某事物产生或不产生感情。

人类具有两种反映外部世界的方式,首先是感情活动,

再者就是思维活动。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上的高等哺乳类动物就已经具有感情现象。而人类的祖先因为进化出了优越的复杂的思维现象,所以才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感情活动是对外界事物的低级的、简单的、片面的、表面的、间接的、主观的、经验性的、本能的、生物性的和自我立场的反映形式,而思维活动是对外界事物的高级的、复杂的、间接的、有可能本质的、有可能客观的和有可能全面的反映形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如:使用感情系统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或训练,就可以简单、快速和有效地判断外界事物,生来就会,但是结果太片面不一定正确;使用思维系统需要后天的学习或训练,才能掌握复杂的思维操作,思维过程太繁琐和慢,但是结果有可能是全面的、客观的和本质的。人类个体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感情系统和思维系统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事物的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给该个体造成了一定的内心困扰。

如:甲逐渐爱上了乙,但是两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条件有很大差距,父母也反对,老家又不在同一个城市。甲考虑到如果迈入婚姻,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但是放弃这段感情内心又很痛苦,进退两难。如:某人生病了需要打针,但是打针太痛,他很害怕打针。如果不打针病不容易好,如果打针又很害怕,左右为难。

单个生物体的所有本能需求是其所有行为的基础性动

力,而所有的感情是本能需求具体到某事物的间接性表达。如:婴幼儿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因为父母本身,而是因为父母能满足婴幼儿的某些本能需求。所以该感情只是间接地表达了本能需求。所以感情也是本能需求的一种反映方式。既然感情是本能需求的间接性表达,那么感情也具有动力效应,而且其强度有时甚至大于本能需求。人类个体的所有本能需求和感情是所有行为的两类动力来源。人类个体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本能需求与感情相互矛盾冲突的情况。

如:在饥荒年代,家里只有很少的食物。父母会饿着肚子,将节省下来的食物留给孩子吃。如:父母得病需要换肾,子女犹豫不决是否将自己的肾给父母。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如:人将死之时,如果有亲人陪在身边,便不再惧怕死亡。有些人在濒临死亡时,会有亲人来带着他走的幻觉。

有时不同的感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冲突。如某女孩非常爱现任男友,但是她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反对他俩来往。女孩的父母经多次做思想工作,女孩仍一意孤行。女孩的父亲无可奈何,便指着女孩说:“如果你再和那个男的来往,我就没你这个闺女,断绝父女关系。”对于女孩来说,一边是敬爱的老爸,一边是热恋的男友;手心手背都是肉,烦恼不能两全。

第三节 感情活动的机制、过程和规律

一、 感情的产生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而该事物又对该个体发生了作用,引起该个体的内部状态发生了变化;感情系统便将内部状态变化的性质标记在该事物上。标记的内容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该事物引起的该个体内部状态变化越大越久,那么标记的感情越深。感情系统除了对该事物整体标记感情,还会对组成该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感情深度变浅。在此种情况下,对某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的感情称为拆分感情。拆分感情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即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一样,也会引起某生物体内部状态发生相同变化。

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也会对该事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还会对此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上面两种情况中,感情系统对没有引起自身内部状态变化的事物标记的感情称为泛化感情。如:爱屋及乌。泛化感情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即某事物引起某个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其周围的和此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事物可能也会引起同样的变化。

二、 感情的再现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感情系统会从记忆里检索出以前对该事物的标记内容,然后上呈意识系统,为意识系统的应对决策提供依据。此时该个体体验到对该事物的感情。不止这样,感情系统还会依据自体的内部状态,对检索出的感情进行再加深或淡化的处理,然后才上呈意识系统。如婴幼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其感情系统会再加深对父母或照看人的感情,所以在婴幼儿的世界里对父母或照看人的依赖亲情非常强烈、非常深。成年个体已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过生殖系统已发育成熟;在强烈而持久的性需求作用下,对父母的依赖亲情被淡化,而对相关异性个体的依恋爱情却非常强烈、非常深。

当个体感知到以前从未感知到的某事物时,感情系统会把该事物拆开成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然后逐一从记忆里检索出对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的标记内容,最后将被检索到的标记内容拼凑成对该事物的感情。此种被拼凑的感情称为拼凑感情。如:一见钟情,一见倾心。拼凑感情的哲学依据与拆分感情的相同。人类个体除了对以前从未感知到的事物采用拼凑感情,对想象出来的事物也会采用拼凑感情。如: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理想女友,想象的怪兽恶魔。拼凑感情其实是借鉴类似事物的感情。

三、 感情的活动过程

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感情的产生和再现会同时进行;

对该事物新产生的感情与以前的感情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储存在记忆里备用。对某事物产生的拆分感情和泛化感情也会与以前的感情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储存到记忆里备用。个体的所有感情从产生的那一刻起,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地淡化。所以个体对某事物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个体经历的越多其感情越丰富复杂。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不会相互抵消,而是会被同时呈现。

依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内部状态,个体感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幼年时期对父母或照看人的依赖亲情,青年时期对适宜异性的依恋爱情和对朋友的友谊,中年时期对子女的宠爱、对配偶的平淡化亲密默契、对父母的敬爱和对朋友同事的相互帮助,老年时期对老伴的陪伴和对子女的牵挂、期盼和依赖。

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整合了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并对大量的科学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出孙长辉心理现象科学假说。

孙长辉心理现象科学假说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定义

生物体为了复制自体,需要利用周围环境里的物质和能量;但是外界环境里的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是不均衡的,所以生物体有了解外界环境状况的需求。由于生物体所具有的生命现象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生命力越强;所以在生命现象

的发展过程中,生物体所携带的生命现象越来越多。随着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现象的增多,同时也面临各生命现象之间的协调问题。生命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化出专门负责这些工作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为了生物体的自我复制,专门反映内外环境的状况,协调管理生物体的各组成结构的生理活动以应对内外环境状况的,处理信息的,一大类生命现象的总称。

由于生命现象分为:分子级、单细胞级、多细胞级和群体级等层级,所以心理现象也存在不同的层级。涵盖所有层级的心理现象称为广义心理现象,一般心理学所描述的多细胞层级的心理现象称为狭义心理现象。也是本文主要描述的心理现象。

狭义心理现象的生命承载物主要有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还有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处理的有些特别,是信息。所以在心理学里,或日常生活里,又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活动称为心理活动。其实,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活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描述。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本质

由于心理现象只是生命现象的一个类别,所以关于生命现象的所有描述同样适用于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的诞生,是生物体在复制的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地偶然性地改变。心理现象有利于具有它的生物体,并且具有它的生物体的数量发生必然性地增加。心理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向下分化出不同的类别。在如今的生物界,大多数的生物体都具有心理现象。只是因为生物体复杂的程度不同,其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心理现象本身及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等的运动都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

所有的心理活动及其内容也是客观的。通俗地讲,我们每天的所为所想,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生,出生在什么家庭或环境。我们无法确定下一秒、明天或以后将会发生什么;无法确定我们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无法决定我们的一生是怎样的。出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家庭或环境,使得我们会经历不同的事物,进而导致我们的心理活动及其内容也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决定我们每天的所知所想,所作所为。这就是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被注定的命运。我们只能接受命运,不能决定或改变命运。即便我们有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是客观的被注定的命运。有的人通过努力改变了原来的处境,便宣称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实,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整个宇宙在诞生之初,它的所有就被注定。我论述这些,不是宣扬消极的宿命

论,而是论证我们的所有都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

第三节 心理现象各论

依据心理现象的功能、特点和本质属性,还有进化来源等的不同,大致将心理现象划分为:内分泌反馈、神经内分泌调节轴、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感觉、本能需求、情绪、记忆、知觉、意识、梦、人格、感情和思维等。该分类方法不受限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解剖结构。当然上述分类不能包括所有的心理现象。

关于内分泌反馈、神经内分泌调节轴、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记忆、知觉、梦、人格和思维等,这里不论述。下面将我需要论述的心理现象分别论述。

一、 感觉现象

感觉现象就是:生物体采集外界环境及其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信息的心理现象。采集外界环境信息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压觉和温度觉。采集生物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感觉有本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等。在传统心理学里,将痛觉、渴觉和饥饿觉也划到感觉里。由于痛觉、渴觉和饥饿觉的本质属性与感觉现象不同,所以我将其划到本能需求现象。

二、 本能需求现象

高等生物的生物体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系统是由不同的器官构成,器官又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组织是由不同的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地与外界交换二氧化碳和氧,不能直接地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不能将代谢废物直接排泄到外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活动才能完成。生物体的各组成部分不同的需求是如何传达给整体的?在生命现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化出本能需求现象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本能需求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将生物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状态或需求的信息集中反应给整体的心理现象。例如:呼吸需求、摄食需求、排泄需求、生殖需求、柔软温暖接触需求、挠痒需求、安全需求和修复需求等等。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的本能需求现象协作组成的整体称为本能需求系统。

假如生物体的某部分受到损伤,会刺激相关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该部分受损伤的信息被本能需求系统获得后,上传给意识系统做后续的处理,同时生物体体验到疼痛或难受。

如果生物体的肌肉过度使用后,肌细胞内会积存大量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除,处于疲劳状态。本能需求系统会将该肌肉的疲劳状态,反应给意识系统做后续处理,同时生物体体验到疲劳感。肌肉得到休息后,代谢产物被排出,恢复正常功能时;本能需求系统会将其转化为舒适上呈意识系统,生物体体验到舒适感。

当生物体的生殖系统做好生殖准备后,本能需求系统获得信息后将其转变为性欲,上呈至意识系统,生物体体验到性冲动。交配时,生殖需求得到满足,本能需求系统会将其转化为强烈的快感上呈意识系统,生物体便体验到快感。

当生物体的外部接触到柔软的温暖的物体时,接触部位处于温暖的无损伤的状态;本能需求系统将该信息上呈意识系统,生物体体验到温暖舒适感。感觉现象里的触觉的信息指向柔软温暖的物体,而柔软温暖接触需求的信息指向接触部位的状态,所以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柔软温暖接触需求现象之所以存在于很多高等哺乳类动物中,是因为环境中大多数柔软温暖的物体是有利于生物体的;所以在柔软温暖接触需求的促使下,生物体倾向于柔软温暖的物体。

人类的亲吻现象来源于嘴唇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拥抱现象来源于身体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嘴唇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能增加婴儿吮吸乳房,身体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能增加婴儿被父母抚抱的时间,两者都有利于婴儿的存活。所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嘴唇和身体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被强化后,刻录到基因里遗传。婴幼儿时期,嘴唇和身体的柔软温暖接触需求比较强烈;成年后虽然淡化,但依然存在,通过亲吻和拥抱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密。

感觉现象反映外界环境的状况,本能需求现象反映生物体内部的状态。两者输入的信息,是所有高级心理活动的信

息来源。

三、 情绪现象

情绪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通过干预其它所有的生理活动或状态,协调各生理活动的关系,使整个生物体成为协调统一体,以实现整体的统一活动的心理现象。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的情绪现象共同组成情绪系统。有很多生理活动,情绪系统是不能直接控制它们的,只能干预或影响。表情是情绪的外在显现,主要起与其它生物体交流沟通的作用。

当生物体遇到危险时,为了躲避危险,意识系统会指示情绪系统让生物体进入紧张戒备状态。情绪系统会调整相关的生理活动。如:让心血管系统增强输血,减少内脏和皮肤的供血,增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供血,加深呼吸以提高供氧量,提高注意力,动用储备的能量等。本能需求系统感知后,会将紧张戒备状态上报意识系统,生物体此时会体验到恐惧感、紧张感和不安感。此时,生物体的力量比平常大,跑的比平常快。紧张戒备的情绪有利于生物体逃离危险。在逃离危险的过程中,生物体会逐渐产生疲劳,还有可能受伤。本能需求系统也会将疲劳状态和受伤状态上报意识系统,情绪系统为了生物体能顺利地不受影响地完成逃离行为,会压制本能需求系统上报的信息。尽管生物体很疲劳和有损伤,但却体验不到疲劳感和疼痛难受。当逃离危险后,意识系统协调感觉、知觉和思维,评估周围环境。如果安全了,意识

系统会指示情绪系统进入休养生息状态。情绪系统解除对本能需求系统上报的疲劳状态和受伤状态的压制,生物体会突然感觉到很疲劳和疼痛难受。情绪系统调节相关的生理活动。如:增加内脏供血,修复受伤部位,排出肌肉内的代谢废物等等。休养生息的情绪有利于生物体的健康。

情绪活动的信息向下传达到各效应器,随意运动的信息向下传达到相关的肌肉,两者是所有的高级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出。情绪活动的目的指向构成生物体的各组成部分,随意运动的目的指向外部环境。

情绪现象和本能需求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生物体的组成结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需要各部分协调统一,才能有利于生物体的存活和繁衍。它们相互合作,共同协调管理生物体的其它各组成部分。如果将生物体比喻为一个国家,本能需求现象类似于人民代表大会、听证会、国家统计、社会调查等等,而情绪现象类似于公共管理。

四、 意识现象

意识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了解并协调其它高级心理活动的心理现象。当前的意识称为注意。因为意识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单个问题。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的意识现象组成意识系统。意识系统不能直接控制除随意运动和思维之外的其它高级心理活动。意识现象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心理现象的复杂分化,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之间也需要协调。所以低

等生物没有意识,只有当生物体的心理活动足够复杂时才进化出意识现象。

当大肠内的粪便积攒到一定程度需要排泄时,本能需求系统将其转化为排泄欲上呈意识系统。如果当前有更重要的事,意识系统会将其暂且搁臵。随着积攒的粪便越来越多,本能需求系统发出的排泄欲越来越强烈。无法搁臵时,意识会协调感觉、知觉、情绪和随意活动等,寻找排泄地点。当允许排泄时,意识会解除对大肠排泄反射的压制。在排泄反射的作用下粪便被排出。同时本能需求系统会向意识系统释放快感和舒适感,以奖励意识系统所做的工作,生物体体验到快乐的舒服的感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