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_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201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

考点复习纲要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比地月系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不包含月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普通性:物理特征;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特殊性——有生命的存在

·生命存在的条件:①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②大气的存在(原因:地球自身体积和质量适中) ③液态水(原因:适宜的温度)

④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原因:稳定的太阳光照、稳定的轨道环境) 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给地球带来光明·维持地表温度,提供热量。 ·为外力作用,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人类利用太阳能。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活动。太阳大气表层由里至外可分为 、 、 ·主要标志:光球层出现的 、色球层出现的 。 ·对地球的影响有:·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引起“磁暴”、高纬极光现象·自然灾害相关。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北逆南顺。

·自转周期:一个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一个太阳日, 小时。

·自转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各地均为每小时 度;线速度由 向 递减。

·上图中a、b、c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 。

地球公转:

·公转最快:近日点 1 月初 ·公转最慢:远日点 7 月初

·在图中用黑点表示出 近日点 和 远日点 ·图中四个节气中地球公转最快的是

秋分

6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由于地球不停地 ,就产生了 昼夜更替 的现象和 地方时差 。 个小时。

·区时: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差几个区就加减几个小时;向东过180度日界线日期 一天。

·若北京时间(东8区)为20:00,莫斯科时间(东3区)时间应为 。 ·若伦敦(零时区)为10:00,纽约时间为5点,则纽约所在的时区为 区。 ·北京时间2014年3月1日12时。其时,秘鲁时间(西5区)为: A. 2月28日23时 B. 2月29日1时 C. 3月1日1时 D. 3月2日1时

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 面和 面的夹角,目前这个度数为23度26分。

26

23026

·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各地的地

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

零时区

日界线 东

黄道面

图1

图2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度之间移动。

·图2所示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其中A、B、C、D表示北半球节气和日期分别是: ·儿童节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北)半球,向 (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 长短变化和 高度的变化。

·图3所示北半球节气为 。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小是 。 ·图3所示A、B、C、D四地中,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 ·图3中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

·图3中,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 ·A、B、C、D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图中

A、B、C、D

表示北半球节气名称分别

是 、 、 、 。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节气为 ,该日极昼夜分布的范围是 。

·南京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白昼最短的是 。(填节气)

·从天文辐射来看,夏季即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 、 白昼时间最 的季节;冬季反之。

·从实际气候来看,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3、4、5月为 季;6、7、8月为 季;9、10、11月为 季;12、1、2月为 季.

A、 B、 C、 D、

·天文意义上,热带即有 太阳直射现象 的地带;寒带即有 的地带;既没有 也没有 现象的地带则属于温带。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将变 ;寒带的范围将变 ;温带的范围将变 。

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主要有氮气、和氧气组成;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 水圈

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匀。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地核---分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体。 ·岩石圈:地壳及上地幔的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10、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图中数字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三大类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岩。 ·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属于 岩。

·图2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③

·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

A.山岭 B.褶皱 C.断层 D.隆起

1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从地质构造上看,图中A B C 。

·从地貌上看,图中A B ·最不适合修建大型工程的是

地。

·著名的断块山庐山的形成与 构造相关。

·A、B两地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 处。 ·图中A地成谷主要由于 (内力、外力)作用。

1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侵蚀地貌: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 风力沉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地貌:雪山角峰,如珠峰。

右图中受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右图中各地分别属于何种地貌?

1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中A、

B

、C 三种辐射分别表示:

A B C

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海拔高的地方气温较低是由于

·有云的白天温度比较低是由 ·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的是 14、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因此多云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5、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受热不均首先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继而在水平方向产生了气压

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产生了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若图中环流发生在城郊之间,则a、b两地中 地为城市。

·图中a、b、c三地中此时温度最高的是 地

·图中a、b、c、d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 。

16、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在左图中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A C E G

·风 带: B D F ·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夏季向 移动。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

·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①地气压带的名称是 ②地是全球多雨带,其原因是 (2)③地风带的名称是 ,风向为 。

(3)④地气压带的名称是 ,在该气压带控制下会形成高温 (多雨、少雨)

的气候。

·①地终年受 带控制,形成终年 的热带雨林气候。

·②地受 带控制。形成终年高温少雨的 气候。

·③地终年受 带控制,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 气候。

由于气压带的移动,有些地方会受到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30-40度大陆西岸,受 和 交替控制

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下图中①②③气候类型分别是受到哪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 ①

17、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冬季(1月)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 (高、低)气压中心,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 ·夏季(7月)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 (高、低)气压中心,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 ·由此可知,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对于亚洲种植水稻来讲,季风气候的优点是 ,缺点是 。

·图中②地的风向为 风。请画出①地的风向,该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18、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图中A、B表示暖锋的是 。

·冷锋过境:

过境前: 过境时:出现阴、雨、风、雪等天气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下降。

·暖锋过境:

过境前:

1月

7月

过境时:往往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会形成准静止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出现的 梅雨 就是由于 准静止锋 造成的。

19、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左图中表示低压(气旋)系统的是 ,在其控制下多为 天气。

·左图中表示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是 ,在其控制下多为 天气。

·气旋(北逆南顺)、反气旋(北顺南逆)

·上图中可表示北半球台风的天气系统是 。台风中心附近气流强烈 ,带来狂风暴雨。

据图思考:

·图中甲地风向为 ,乙地风向为 .

·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

·图中丙地天气状况为 ,A地天气状况为 。

·据图,北京将经历 过境天

气,气温将 .

理由是:

20、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概念:是指自然界中的水体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1)分类: 海洋水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 陆地水循环

·新疆塔里木河参与的是 水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使得水资源得到更新和补充; ·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的过程;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3

有 。

(4)人类对水循环影响和改造最多的环节是: ,如: 。

2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2)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或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则相反.

·上图中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2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

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沿岸气候产生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的渔场(但秘鲁渔场是由于上升流形成的);

图2

·洋流对海上航行也有影响;

·洋流可以加快海上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左图中a、b、c、d表示寒流的是 。 ·若该图为太平洋,则C洋流流经海域著名的 渔场,形成原因是 。

·d洋流的名称为 。

·左图表示 半球 纬度大洋环流。

·洋流f为 (寒流、暖

30

流)。 。

23、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 、 、 、 、 五大要素所组成。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对大气---改变大气成分 ·对水-----改变水的化学组成

·岩石、地貌---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环境中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参与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2)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6、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地区聚落多分布分散,多沿河谷形成明显的 条带 形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多形成团块状 。

·山区地区的聚落和交通线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中。

·山区应优先发展公路交通,受地形限制,线路会沿 “之”字形方向延伸。

27、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影响 ·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呈波动上升趋势

·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和森林的破坏) ·影响:

28、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的地区发展;到了现代,人类不仅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而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采猎文明时期,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在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29、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 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台风、寒潮、干旱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降水集中;支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等)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降低蓄洪能力等)

(3)地震的原因:岩石圈各大小板块之间运动过程中岩石突然发生断裂的现象。(活动断层易发生地震)

(4)滑坡泥石流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疏松、植被不良)

人为原因(植被遭破坏)

(5)自然灾害的危害有: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影响工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交通;破坏电力通信设施。

30、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包括 增长和 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三个指标: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1) 发达国家: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比较低(现代型)

发达国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出现老龄化现象,出现劳动力短缺。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移民。

(2) 发展中国家: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传统型)。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解决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 ; (3)目前我国人口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但年净增人口数量多,主要是因为 。

·人类社会早期人口增长的类型为 型。

人口增长特点表现为: 。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类型主要为 型。

人口增长特点表现

为: 。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类型主要为 型。

人口增长特点表现为: 。

·图中甲乙两国中人口增长快的是:

该国人口问题对策主要是: ·图中乙国面临的人口问题表现为:

对策主要是: 31、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战前人口迁移方向 旧大陆向新大陆 原因 殖民扩张,奴隶贩卖等 ; ·二战后人口迁移方向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特点: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自然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 ·当今世界影响人口迁移最普遍的因素是 因素。

32、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3、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多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靠风景区 低级住宅区 内城、地势低、环境差、靠工业区。 ·工业区:城市外缘、靠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有: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 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距市中心的远近

34、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

上学等。

·城市等级越大,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如上海---南京---六合)

·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数量合理,距离合理,位置合理;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35、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表现: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区域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等级提高。(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缓慢,逆城市化现象。(如西欧、北美)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迅速,郊区城市化现象。(亚非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热岛效应)、对水文(影响下渗、河流径流量变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快会带来环境污染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

36、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人口的影响:婚俗影响人口出生率;文化传统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的迁移。 (2)对城市的影响:·市场经济背景:城市中心为商务中心·西方宗教社会:城市中心为教堂

·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为城市中心

37、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 然 因 素:气候(光、热、水)、地形、土壤 、水源

例1:1.上海市郊区建设蔬菜、奶、禽蛋、肉类生产基地的主要依据是( ) A.有城市自来水灌溉 B.靠近城市,生产技术水平高 C.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 D.气候、土壤条件优越

例2:请你根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判断下列六个区域农业区位的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地----养鱼, 理由:利用水库养鱼。

B地----种蔬菜,理由:靠城镇市场,靠河流灌溉便利。

C地----种小麦,理由:地势平坦开阔,距离城镇相对较远,地租价格低。 D地---养鸡场, 理由:靠城市市场,靠主要公路交通便利。

E地----苹果园,理由:丘陵地貌宜发展果林,不占耕地且有利于水土保持。 F地------奶牛场,理由:靠城市市场,靠主要公路交通便利。

38、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大气污染----

环境因素: ----布置在河流下游(如化工厂、造纸厂、) 固体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例:图中各工厂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例:填表比较规划中工厂的布

局是否合理。

40、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工业联系: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主要优点(方便工业联系和协作;有利于公用基础设施;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

·工业分散:为寻求产品各零部件的最优区位,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往往形成全球性生产。

4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等。

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草场退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河流断流、气候变干等。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排放“三废”------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垃圾污染;酸雨危害,臭氧空洞等

42、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地域联系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联系生产消费的纽带,连接工农业城市乡村的桥梁,加强各地区民族政治经济联系。

·5种交通方式-------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主要特点、发展方向) ·邮政

·电信(电话、计算机网络等) ·商业贸易

43、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聚落空间、城市空间、商业网点地域往往沿交通干线分布,

·聚落空间、城市空间、商业网点分布会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试简述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44、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原始社会---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社会---改造自然,人类中心论 ·工业社会---征服自然,人类中心论 ·现代文明---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论。

45、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不合理获取自然资源-----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湿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人类过量排放废弃物----------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46、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4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的内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的原则。

·A代表系统,B代表系统,C代表 系统。

·A、B、C、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相互 的关系。

性、共同性。

·是关键。

48、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 ;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上走清洁生产(全过程环保)的道路;农业上走生态农

三个系统协调发展,

业的道路。

(文明消费、节能减排)

49、了解区域的含义及特性。

·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特征: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但许多是不明确的界线);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

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50、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自然差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

·人类活动差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城市、交通、科技教育、产业基础等。

51、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早期:资源充足,开发力度小,经济落后;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期:资源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转型、再生期:资源耗竭,经济衰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向复兴;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改善。

52、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 。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在航天或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 “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 -------- RS遥感

·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定位” “导航”、跟踪、防盗--------- GPS全球定位系统

·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电子地图,城市管理,分析、查询-------GIS地理信息系统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空间地域的变化,城市合理规划、商业网点布局;交通、公安。

·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以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

统。

53、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例如:荒漠化问题、森林破坏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

(1)荒漠化问题:

原因

人为原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危害:气候变干;沙尘暴增多;土地退化;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治理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合理放牧)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构筑防护体系(三北防护林;沙障工程)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2)水土流失问题:

发生原因:地形起伏大;气候湿润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治理措施:建设水土保持林,退耕还林;修筑护坡工程等。

(3)森林破坏问题:

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市建设

危害:·对全球气候、水循环、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干,温差增大;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大旱涝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采育结合,鼓励保护

性开发。

·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4)湿地破坏问题:

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节水文、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污染物等。

措施:·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退耕还湿。

54、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开发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矿产

社会条件: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经济、技术、商业贸易

开发内容:水利、土地、森林、矿产

开发中的问题:

·经济领域---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等。

·生态领域----环境污染(水、大气);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

少)

综合治理措施:

·经济领域---修建水坝实施梯级开发。发电促进工业发展;防洪、灌溉、养殖促进农

业发展;

航运、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矿等自然资源。

·生态领域----控制工业和生活排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案例:图17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

(1)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 ▲ 加剧,入湖泥沙多;人为大规模 ▲ 。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引起下游湖泊淤积,这反映地理环境的 ▲ 性特征。

(2)与图示西南部地区相比,东北部地区河流开发在 ▲ 和 ▲ 方面更具优势。

(3)请从流域综合整治的角度分析,图示西南部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答案:(1)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 整体性

(2)航运 养殖

(3)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修建水库,开发小水电;发展立体农业;对现有森林实行

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积极营造速生林、用材林;保护生态环境等。

55、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

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例:我国东北地区

开发条件:

社会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

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平原---耕作业;高原----畜牧业;山区---林业;水域----发展水产业;城郊---蔬菜、花卉、乳牛

主要问题:

·经济领域---生产结构单一,商品率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

效益低等。

·生态领域---生态破坏(如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污染等。

发展措施:

·经济领域---展。

·山区农业:保护植被,合理采伐;加强林副产品深加工,提高附

加值等。

·生态领域---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系统。

56、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开发条件:·矿产开采条件----储量大、质量好、开采条件好等。

·市场条件---------市场广阔,靠近市场,市场需求量大等。

·交通条件---------水陆交通便利。

开发中的问题:

·经济领域---经济结构单一,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

·生态领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发展措施:

·经济领域---

·生态领域---治理环境污染;植树造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案例:图17为“呼包银榆地区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本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2分)

(2)根据本区矿产资源优势,除发展采掘工业、电力工业外,还发展 工业、 工业等。制约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3分)

(3)为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地积极发展坑口电站,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该工程

的实施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

。(3分)

答案:

(1)种类多 数量大

(2)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化学、机械制造(任答2点给2分) 水源(1分)

(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 加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3分)

57、结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接受产业转移;开放的政策等。

·工业化发展阶段:早期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期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

58、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例: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条件:·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性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改革开放前沿

·优越的区位条件(邻近港、澳、东南亚)

·侨乡的优势

主要问题及对策:

·工业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科技人才;加强基础工业发展。

·城市化:城市建设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分工协作;加强城市规

划与管理。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案例: 图1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示意图”,图2为“德国鲁尔工业区示意图”.

(1)两大工业区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

是 .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3)影响底特律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4)底特律市的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的案例,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

答案:

(1)资源丰富(1分);水陆交通便利(1分);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水源充足(任答一点

给1分)(共3分)

(2)产业结构单一(1分)

(3)社会经济因素(1分)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1分);发展科技,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力;加强

环境的综合治理

59、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三大能源/资源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对西部影响:展,扩大就业。

西气东输 对东部影响:·缓解能源紧张;·扩大劳动就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

善大气环境质量。

南水北调 ·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北方生态环境

的改善。

对南方影响:·长江流量减少,下游泥沙淤积严重。

60、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转出地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

环境。

·转入地区: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加重资源环

境的压力。

案例: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

方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高等院校

和科研院所云集。图17为“京津

唐 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

各题。(10分)

(1)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 ▲ 、 ▲ 、 ▲ 等。

(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对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环境的积极意义分别是 ▲ 、 ▲

(3)新建工业区的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共用 ▲ ,相互协作和技术创新,降低 ▲ ,集 中处理废弃物等。

(4)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京津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提出解决该地9下业用水紧张的主要措施。开源: ▲ ;节流: ▲ 。

答案:(1)原料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策优惠等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或促进产业升级) 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3)基础设施 成本

(4)开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

节流: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工业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