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韦文杰1

摘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出现了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生态环境,这些环境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没根本解决,其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很多不足,如金融投资文化产业的兴趣不高、投资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失衡、金融创新服务不足、政府推动作用不强、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本文从创建组合担保模式、完善产品体系、推进特色支行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保险品种、拓宽融资渠道、更新思想观念等角度为金融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产业 生态环境 发展路径

金融业具有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社会发展等功能,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金融业的鼎力支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的一种平衡和健康的环境。从文化产业学的角度看,主要有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文化产业平衡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改革行业管制模式,放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

1、出台促进政策

良好的政策支持是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刺激,出台了以下三个重要政策文件。 1 韦文杰,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教师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建国以来第一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

2010年4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2011年3月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转变管制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管制模式,从严格限制型向放松管制型转变,政府慢慢结束扮演管制者的角色,并逐渐从干预市场发展的角色转变为遵循市场、技术、消费者和公民意愿的角色。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等。

(二)技术创新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技术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如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广电、电信、出版、娱乐、互联网等产业出现了技术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业务融合和内容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1、出现新的产业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手机媒体、3D 电影数字出版、移动电视等新型的产业形态,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

2、带动原有产业形态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的产品市场,还能带动原有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三网融合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带动了互联网、通信、电视等行业的大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带动了出版、电影、动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品的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

1、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品的消费

恩格尔定律认为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居民文化产品消费的增加。如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按照国际经验估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以上,而实际上只有不到800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

2、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振兴

文化产业包含演出、展览、新闻出版、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行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生产主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可以在不消耗或少消耗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目前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

(四)社会需求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电影和娱乐业快速发展,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口红效应”。如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5.28亿元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广告收入15.64亿元,2008年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与此同时,KTV 和演艺场所的生意火爆。江苏省演艺集团2008年演出场次5119场,较去年增长36%,经营收入8667万元,同比增长27%。

二、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近年来,金融机构改进服务,创新产品和方式,加大资金支持,促进了文化

产业的发展。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仍存在力度偏弱、结构不合理、方式品种单一等问题。

(一)金融投资文化产业的兴趣不高

金融公司作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市场行为具有逐利性,也就是哪个行业利润丰厚,就把信贷投向哪个行业。文化产业受自身特性的制约,一是具有生产的非连续性、关联性和同质性,具有收益预期、风险评估难度大等特点;二是具有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资产等特点;造成信贷资金不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投资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不平衡

金融投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平衡性。一是投资的企业结构不平衡,注重大企业集团和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的投资,而作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困难,其贷款满足率仅46%。二是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平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由于是事业单位转企而来,与政府和金融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获得银行资金容易。而动漫、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业态则获得贷款困难。

(三)金融针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创新不足

金融针对文化产业服务的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服务设计,而是把其他行业金融服务的方式简单移植到文化产业。如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仍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为主。二是金融机构缺乏针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版权、收费权进行质押的金融产品,对文化企业的内部信用评级、贷款条件设定缺少差异化处理;贷款手续过于烦琐等。

(四)政府推动文化产业融资的作用不强

政府投资文化产业的资金不足,对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认识不清。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是政府没能很好的发挥银行和文化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为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合作搭建平台。二是政府部门就金融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没有细化,存在着空洞化、落实难等现象。如很多政府没有就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签订政府与银行的框架合作协议等。

(五)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金融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造成我国文化产业贷款难,融资难。二是缺乏专业人员和成熟的评估方法,造成评估可信度或权威性不

高。三是存在无形资产流转服务体系不到位,无形资产贷款出现风险面临质押物处理难问题。

三、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力行业。继去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金融与文化的联姻也得到了政策的全力扶持。但文化产业具有规模小,盈利弱,固定资产缺乏,价值评估难等特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一) 创建组合担保模式

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有形资产少等特点,侧重对企业实际现金流和非财务信息的考察,创新风险理念。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制作权的质押方式,探索专利权、著作权等作为银行信贷质押的途径,逐步完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以此为基础,创建传统担保、无形资产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中小企业联保等组合担保模式。一是要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成立知识产权、专利等的评估机构,积极发挥无形资本的融资功能。二是培育知识产权流转市场,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三是促进文化产业担保机构建设,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二) 完善产品体系

积极开展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信贷业务创新,完善产品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细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根据客户需求和防范风险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进行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推出涵盖知识产权、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结算、外汇、网银、理财、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的“文化金融”特色产品包。二是开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便捷服务,满足文化产业个性化需求等。三是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四是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个人金融服务,做到服务全方位、产品多元化。

(三) 推进特色支行建设

推进特色支行建设,使其成为各项文化产业创新金融产品的试点行,打造成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超市。使其能够提供强大的产品和服务,享受风

险单独授权,在客户储备、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并拥有一支专业知识全面、操作技能娴熟、营销经验丰富的文化创意服务团队,能够对对客户实施精细化管理。

(四) 丰富保险品种

2006年,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为电影《夜宴》的海外发行上了保险,是中国内地金融机构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但因文化产品价格难估算,核保程序繁琐,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保险品种较少。而在文化产业类保险较为完善的美国,小到演出延误、道具损坏,大到各种权益损失,都可借助保险化解风险。丰富保险品种一是发展文化产业各发展阶段和各种行业的相关保险产品。二是大力推进保险公司直接投资文化企业股权、债权,完善文化产品的风险保障工作。三是发展支持文化企业成长的险种,为文化的软产品发展提供保障。

(五)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要走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融资道路,既符合现有的管理体制,又通过与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大幅度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建立文化产业促进基金,致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运用资本手段,介入国际传媒市场,探索构建属于中国的全球传媒投资与运营平台。二是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为文化企业开辟投融资多元化新渠道,并为资本的退出开辟新通道。三是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重点包括现有的国有文化企业、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中可以上市的部分。四是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市融资,如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方式。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专门的文化产业相关人才还很缺乏,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专业化信贷服务。一是组建过硬的市场开拓团队,如设立文化创意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团队,培育一批文化创意资深客户经理团队。二是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学习型组织,如聘请文化创意方面的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和实战企业家,为客户经理开展文化创意专项培训,帮助一线客户经理提升文化创意专业服务能力。

(七)更新思想观念

文化产业具有生产的非连续性,收益预期、风险评估难度大,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资产等特点,造成金融业不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国家的支柱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低碳等特点,是资金密

集型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源消耗,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金融业作为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社会发展的行业,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反周期发展的特性,转变文化产业投入收益少的观念,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扩大信贷总量。二是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信贷潜在风险,转变传统的资产抵押和风险控制机制,探索创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手段和方式,推出适宜文化产业信贷的模式。三是引入开放性金融理念,重点支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如支持文化企业和行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品牌崛起,确保形成品牌优势和集群优势等。

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抓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机遇,利用文化产业反周期的特性,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解放思想,健全队伍,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担保方式,完善产品体系,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的融资瓶颈,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2011年3月16日

[2]国务院:《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2009年9月26日

[3]《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新华社,2010年4月8日

[4]辛文:《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简析》,文化月刊,2010(3)

[5]安定名:《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10(10)

[6]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08(12)

[7]欧培彬:《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述评》,经济天地,2009(1)

[8]常哗:《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9]陶君道:《金融支持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甘肃金融,2010(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