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资料

使用说明:

本复习资料是课堂笔记和书本重点的结合,基本不存在错别字的可能,最终解释权归阿崽所有,仅供参考。 带☆的课程是重点,带△的是次重点。蓝色小五号字的内容非老师所画重点,是本人觉得应该了解的背景材料。标明下划线的是易错和可能考填空题的地方。粗体和红字是重中之重。

另,本人并没有将每一个名词解释都标出。希腊戏剧一节的内容排除考核名词解释的可能。

祝考试顺利O(∩_∩)O

导论: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神话艺术和古希伯来文学

1、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崛起(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那个时代的: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 + 《圣经》——三大伟人 + 1部经书,撑起了世界文明的大厦。

2、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与骑士文学:过渡时期

中世纪:禁欲、虔诚,人变得很卑微。——“但丁犹如一个窃贼,把人类的灵魂偷回来了。”

3、欧洲文明的启明星——文艺复兴(300年)

充满了奇情异想的爱情诗人彼特拉克;拥有泼皮般战斗精神的薄伽丘;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化巨人拉伯雷;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文艺复兴的高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人文精神的觉醒。

4、古典主义的诞生:(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

古典主义的顶峰:莫里哀与《伪君子》

5、启蒙文学(18世纪文学):启蒙思想的风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潮成为潮流) “早熟的天才”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4岁)&《浮士德》(诗剧);席勒《阴谋与爱情》

6、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初——“鼓荡着狂想和绝望的时代”

拜伦、雪莱、济慈、雨果

7、现实主义文学名作如林:19世纪中期

司汤达:现代小说之父

二、西方文学六大思潮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

3、18世纪启蒙主义思潮 4、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思潮

5、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 6、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三、欧洲作家的共同特点: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是奴隶社会的产物。

一、古希腊文学: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包括:(1)古希腊神话:神的故事&英雄传说;(2)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修纪》

1、神的故事:

(1)希腊神话的特点:P9

A、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十分鲜明。

B、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C、希腊神话虽然相信神、相信命运,但强调的却是人的力量和人道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与现实的热烈追求,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D、希腊神话不把来世和现世对立,不提倡禁欲主义,不压抑人的感情,欣赏人对物质生活的渴望,赞叹自然美和艺术美,体现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乐观主义精神。

E、希腊在世界神话中保存得最完整,因而内容最丰富多彩。——“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马克思)

(2)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不同:

A、产生的土壤不一样:中国的神产生于大陆文明,希腊的神产生于海洋文明。

B、价值指向不一样:中国的神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希腊的神最后指向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希腊的神是个性张扬的神。

C、生活方式不一样:中国的神脱离现实生活,是完美的;希腊的神是生活在人们的视野中,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的神是有缺点的。

2、英雄传说(半神的故事)

3、柏拉图(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对话)

4、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柏拉图的弟子。他在《诗学》中对希腊文学做出了理论的总结,回答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亚里士多德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文学:

1、普劳图斯(前254-前184):出身下层平民。他的喜剧大都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用的是希腊的题材,反映的却是罗马人的生活。

2、贺拉斯(前65-前8):简的形式写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后人称之为《诗艺》。他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来阐释文艺的作用。

3、奥维德(前43~18):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

三、早期基督教文学:西方文学的第一渊源是希腊、罗马,第二渊源是基督教。

《圣经》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

《圣经·旧约》是古希伯来人的文化结晶,具有很浓的文学色彩。

△ 第二节:荷马史诗

一、关于荷马:盲人,游吟诗人

二、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伊战争中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同自然力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和乡土的眷恋。

两部史诗的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三、荷马史诗的价值:

1、《伊里亚特》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奥德修纪》反映了奴隶制萌芽时期的生活图景。

2、“荷马史诗”被称为“英雄史诗”。它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英雄形象。

3、贯穿这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古希腊人相信命运,但从不消极地屈从于命运。

4、“荷马史诗”结构巧妙,布局完整。例如,《伊里亚特》从十年战争中截取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与息怒贯穿全诗,具体描写也只集中在4天的激战。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歌颂英雄主义的中心思想。

5、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

6、“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欧洲文学的

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希腊戏剧

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酒神颂——酒神节)

一、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仪式。酒神祭祀有歌队表演,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由此产生。 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严、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他们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和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民主精神。古希腊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1、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作家,“悲剧之父”。《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他的代表作。

对戏剧的贡献:

(1)增添了第二个演员:让两个演员能够对话。 (2)制造背景并使用道具(山、锤子等)

2、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完美的一个人”,被文学史家誉为“戏剧界的荷马”。

代表作为《俄狄浦斯王》(斯芬克斯之谜,人与命运的抗争,命运悲剧),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对戏剧的贡献:

(1)将演员人数增加到三位;加强了对话的地位,更有利于表现戏剧冲突。 (2)改变了布景的办法,将实景改为绘画。

3、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遗憾的人生)代表作《美狄亚》,取材于希腊神话。

墓志铭:全希腊全世界欧里庇得斯的纪念碑,诗人的遗骨在客死地马其顿永埋,诗人的故乡本是雅典,这里万人称赞他、欣赏他的诗才。(欧里庇得斯的衣冠冢在雅典)

对戏剧的贡献:

(1)写实:取材神话和英雄传说,但剧情已接近日常生活。

(2)心理刻画(例,美狄亚杀不杀儿子的心理斗争):西方把心理分析引入戏剧的第一人。

4、小结: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剧作题材都取之于神话,悲剧风格却各有特点: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称希腊悲剧为“命运悲剧”。

二、希腊喜剧:

希腊喜剧起源于谢酒神的狂欢歌(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带来的丰收)。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社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其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喜剧在当时被视为低俗之作。

1、阿里斯托芬(前446-385):喜剧之父,希腊喜剧作家代表。痛恶战争,剧中多优美深刻的诗句。

代表作:反战喜剧《阿卡奈人》。

墓志铭: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柏拉图

2、古希腊悲喜剧比较:

第四节:维吉尔

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创作继承发展了古希腊诗歌的传统,对后世欧洲各国文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但丁很崇拜他,在《神曲》中把他当作自己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

维吉尔的三部主要作品:《牧歌》、《农事诗》、史诗《埃涅阿斯纪》。其中《埃涅阿斯纪》是他的代表作。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背景:

中世纪时间段:古希腊——文艺复兴,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文明超过了东方文明。

二、教会文学:

教会把一切学术都纳入神学的范畴。他们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被用来为宗教服务。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对欧洲社会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英雄史诗和其他人民诗歌:

中世纪后期的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其中,法国的《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四、骑士文学:

1、骑士信条:忠君、护教、行侠,此外骑士还要“文雅知礼”,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2、骑士精神:男士对女士的贡献和谦恭。为精神上的情人的尊严而努力(纯精神恋爱)。

3、骑士文学:

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大量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爱情”,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了宗教信仰去冒险。他们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反映出较强的反宗教色彩。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是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他们的诗作歌唱现实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宗教神秘思想,并且掺杂着一些怪异故事,骑士文学对以后的欧洲长篇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4、骑士抒情诗种类很多,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五、城市文学

1、法国是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关于列那狐的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列那狐故事诗中最早的一组叫《列那狐传奇》

3、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在中世纪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玫瑰传奇》下部是市民文学的重要成就,是欧洲最早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的作品之一。

☆ 第二节:但丁(新旧交替的时代):《神曲》(摆脱悲惨境地,引人民向幸福)

一、生平:

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反映了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的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对贝阿特丽采的爱。

2、参与政治斗争:主张皇权与教权分离。

3大利通俗语言向读者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著作,后者论证了意大利人民语言的优越,批判了那种只推崇拉丁文、轻视民族语言的偏见,对解决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三、《神曲》:中世纪第一道人文主义的曙光,宣告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到来。

《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但丁原题为《喜剧》,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天堂》。

1、内容

《地狱》篇:3篇,每篇33歌——从上往下

Start:“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迷路了„„”

地狱大门上写着:“你们走进这里的,把希望都抛弃吧。”

第一层 候判层:荷马、柏拉图、苏格拉底

第二层 放纵情欲的人:海伦、帕里斯

第三层 贪吃的人(饕餮者)

第四层 吝啬的人和浪费的人

第五层 易怒的人——恶的欲念存在

第六层 邪教徒

第七层 暴虐罪:杀人者、自杀者、同性恋

第八层 教皇(尼古拉三世)、诈骗、诱奸、偷盗、阿谀奉迎、贪污、伪善、诬告、陷害、恶谋、买卖圣职、出卖、背叛„„ 第九层 叛徒:犹大、谋杀凯撒的两人。

《炼狱》篇——从下往上:炼狱里的人是有过失而不是罪恶,他们是有希望的,炼狱的最顶层就是伊甸园。 第一级 傲慢(但丁把自己放在这一级)

第二级 嫉妒

第三级 愤怒

第四级 懒惰

第五级 贪财

第六级 贪食

第七级 贪色

出了炼狱,过了忘川河,就到了天堂。淌过忘川河,就洗去了罪恶,忘却了烦恼。

2、对炼狱和天堂的描写,旨在说明:人通过主动地、坚忍不拔地努力,会达到好的境地。

3、《神曲》中的象征和隐喻:

(1)主题象征性:

地狱——罪恶以及带来的苦难;——————|

炼狱——对罪恶的忏悔和对意志的考验;——|— 现实和理想

天堂——光明至善的境界;————————|

昏暗的森林——人生旅途的中途;

猛兽——尘世杂念和恶势力。

(2)人物象征性:

维吉尔——理性和哲学;

贝阿特丽采——信仰和神学;

整个《神曲》——人的精神道德。

(3)结构象征性:

诗中的诗句和材料,依三、九、十的数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雄伟的建筑物。(三:神学上的“三位一体”;十:完美)

4、《神曲》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

㈠对教会和神职人员的双重态度:《神曲》推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引导但丁离开困境的不是教会而

是维吉尔和贝阿特丽采,同时,《神曲》批判教会和教皇,主张政教分离;但《神曲》并不完全否定宗教。

㈡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但丁是禁欲主义者,但他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

㈢对古代文化、对人和神的双重态度:一方面表现了虔诚的基督思想,同时又有人文主义思想。

(2)艺术上:

㈠《神曲》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性:《神曲》中但丁使用的是中世纪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他用此陈旧的形式,反映的却是崭新的人文主义思想。

㈡《神曲》所蕴含的知识性事双重的:基督教知识、古罗马文化、神学、天文学、地理学、诗学„„知识的庞杂显示了作者的两面性。

㈢《神曲》语言上的两重性:但丁是中世纪第一个使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这是对当时教会文化的一种反叛(当时教会作家使用拉丁文写作)。

第三章:文艺复兴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

是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遍及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借助古代文化摧毁教会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人们在挖掘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它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2、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用人权反对神权;(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因而在当时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

(1)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它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2)蒙昧主义(obscurantism):是一种反对理性、反对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主张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或者同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结合在一起,企图使人民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

二、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因而人文主义的新文学出现也最早。

1、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他的抒情诗发展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风格,突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表达以个人爱情幸福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歌集》的形式,以“十四行诗”为主,达到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后来欧洲抒情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348-1353)。

《十日谈》的主要内容:

(1)基督教故事:①揭露神职人员道袍下的丑陋、贪婪、虚伪、顽固; ②肯定了道袍下的人性。

(2)基督教与异教的故事

(3)百姓故事 (4)爱情故事 (5)机智故事

为什么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1)薄伽丘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十日谈》关注人性;

(2)《十日谈》塑造了一系列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群像,反映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3)《十日谈》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大胆地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

三、德国文学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

他用德国人民的语言翻译《圣经》,使农民和平民能引用《圣经》的章句作为斗争的武器,对德国语言的统一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并奠定了德国文学语言的基础。

四、法国文学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有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贵族倾向作家代表——由龙沙(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等七人组成的七星社;平民倾向作家代表——拉伯雷。 七星社对法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对民族诗歌的建立上。 拉伯雷是人文主义文学在法国最杰出的代表。

五、西班牙文学

16《小癞子》(1553)。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洛佩·德·维加(1562-1635),维加的剧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基础。维加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六、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

1(1340-1400)。

2、托马斯·莫尔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1516)揭露、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著作之一。

3、16世纪后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文主义文学空前发达。诗歌以1552-1599)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是《仙后》(1596)。

第二节 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1494-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巨人传》。

《巨人传》(1532-1564)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作,法国长篇小说的发端。

第三节 塞万提斯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堂吉诃德》(1605-1616)

《堂吉诃德》: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讽刺杰作,标志着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

(1)堂吉诃德性格的矛盾性:堂吉诃德是手里提着中世纪的长矛,脑子里装的是人文思想的充满矛盾的形象。

A、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喜剧因素,堂吉诃德的形象又具有悲剧色彩;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的无畏勇士。

B、清醒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糊涂时,他是一个胡乱冲杀的疯子。一方面他知识广博、见解独特,一方面他又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丰富又复杂。

(2)桑丘的形象:桑丘的特点是讲求实际、头脑清醒、生性机敏、有衡量得失的聪明;另一方面,他眼光短浅、愚昧、轻信、狭隘自私,这些弱点在跟随堂吉诃德游侠过程中逐渐消失,而西班牙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

观精神在他身上逐渐放出光辉。

☆ 第四节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早发现金钱的秘密并将他揭露出来的剧作家。

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五幕”被称为“死床”,以为常常所有的主角、配角等都死在这第五幕了。

一、生平和创作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作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写出了《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历史剧9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喜剧10部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悲剧3部。

《仲夏夜之梦》(1595)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

《威尼斯商人》(1596)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

2、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共写出《哈姆雷特》等悲剧7部,《一报还一报》等喜剧4部。

这一时期写出的悲剧,著名的有:《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雅典的泰门》等。

3、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二、《哈姆雷特》

悲剧《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1、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1)他思想的理想化部分在于:他身在大学的读书,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家庭美好、爱情幸福,身为一国王储前途光明——哈姆雷特认为他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

这一点可以表现在他独白中对人类的一段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一段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雷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2)然而现实是:剧本一开始,哈姆雷特的世界已经点到混乱了——父亲的猝死、母亲的速嫁、王位的丢失,哈姆雷特一夜之间变成了“忧郁王子”。

哈姆雷特对世界的看法转变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往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哈姆雷特“延宕王子”之名的由来。

2、如何理解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的拖延和犹豫:

(1)从社会意义上说,他的犹豫延宕是因为在复仇过程中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已经不是简单地为父报仇,还需要重整乾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担当这一重任,所以他表现出犹豫和延宕。也因此,最后他替父亲报了仇却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

(2)从哲学和艺术方面说,他的忧郁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探讨,所表现出的行为便是敏于思考而拙于行动。

3、总结:

哈姆雷特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他的敌人是一个强大而奸诈的国王,作为一个人文主义

者他不相信暴力、不相信群众,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最后只能是失败;更因为当时社会还缺乏一个人文主义者必然胜利的条件。

4、著名台词:

脆弱呵,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三、莎士比亚作品的特色:

1、莎士比亚的戏剧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

2、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是戏剧结构大师;

3、莎士比亚是语言的巨人,他剧作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第四章 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兴起。

1、“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鲁殿灵光,花团锦簇的风格。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辞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从意大利、西班牙兴起,后来流传到英、法等国。

2、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

古典主义的特征:

(1)具有为专制主义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首先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合理,创作要有严格的格律。

(2)注重理性。专制君主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遇事以理性为重,以国家民族为重。当时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3)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并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古典主义的主人公都是国王和贵族。

二、英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曾与王权合作的资产阶级,已经逐渐转向和王权对立。人们把17世纪的英国革命叫做清教革命。

复辟时期的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1628-1688)是当时进步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代表作是《天路历程》。

三、法国文学

17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文化上丰富多彩,古典主义思潮一时称盛。

1、悲剧作家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代表作是《熙德》。

2、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后起之秀,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发展的巅峰。代表作是《费得尔》。

3、让·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

4、尼古拉·布瓦洛(1636-1695)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权威性作品。

第二节 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弥尔顿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桥梁。

弥尔顿的生平和著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1608-1639):前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成名作是《圣诞清晨歌》。

2、中期(1639-1660):中期可以说是散文时期。他的散文是论战的产物,富于战斗性。作品的风格雄健,文笔流利。

3、晚期(1660-1674):弥尔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了辉煌的三大诗作和其他著作。三大诗作分别为《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的代表作是《失乐园》: 《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和巧妙隐蔽的讽喻。

☆ 第三节 莫里哀:古典主义的顶点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

他的第一部上演的作品是《可笑的女才子》。他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写了《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两部喜剧,其中《夫人学堂》成功的运用了古典主义的规则,它的演出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莫里哀的著名作品还有《堂·璜》、《恨世者》、《悭吝人》等。《恨世者》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的杰作,它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莫里哀的最高成就。五幕散文喜剧《悭吝人》被看作是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它的主人公是高利贷商人阿巴贡。

莫里哀的代表作是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这是一部讽刺教会僧侣的力作,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使它在莫里哀的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伪君子》在艺术上是按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的,它的主人公是骗子答丢夫。

《伪君子》主人公答丢夫的形象分析:

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莫里哀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1)答丢夫把宗教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这是一切伪善者的共同手段。

(2)作者通过描写答丢夫“贪食、贪财、贪色”的行径,揭露出答丢夫这等伪善者的丑恶嘴脸。

(3)作者最终证明了答丢夫的宗教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第五章 启蒙文学(18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这时,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者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判;他们的启蒙活动,一方面意味着启迪群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育统治者。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大旗帜。

1、启蒙文学的特点:

(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启蒙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战斗性较强,它们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

(2)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

(3)启蒙文学作家强调真实性,取材于现实生活。

(4)启蒙文学具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作品不仅反映生活、具体地描绘生活,而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议论。

2、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

(1)性质不同:古典主义虽然也反封建反教会,但前提是拥护王权;启蒙文学则是鲜明地、毫不掩饰地、尖锐地、彻底地批判房间政治势力和教会。

(2)强调的“理性”内容不同:古典主义提倡的“理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启蒙主义则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纲领,即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

(3)主人公不同:古典文学的主人公大半是贵族、皇帝、大臣等;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则变成了资产阶级和平民。

(4)形式上不同:古典主义讲究“三一律”;启蒙主义则大胆使用各种文学样式,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等。

二、英国文学

1719年,笛福发表了《鲁宾逊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小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1、丹尼尔·笛福(1660-1731):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创作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代表作是《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的形象:

鲁宾逊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平民资产阶级正面形象,恩格斯称他为“真正的资产阶级”。 鲁宾逊具有不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强烈的殖民思想。鲁宾逊的形象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鲁宾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

2、约拿丹·斯威夫特(1667-1745):。

3、18世纪40年代至5050,都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法国文学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不断加深。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启蒙文学逐渐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的主流。

1、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

2、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启蒙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活动时间很长,又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因此在启蒙运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被人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由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主编。狄德罗把《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变成了一个全面总结启蒙运动成果的大工程。他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因此,“百科全书派”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迫害。

4、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和达朗贝一起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

狄德罗的文学成就主要是他的三部小说:书信体小说《修女》,对话体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以及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拉摩的侄儿》。

5、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民主派,他的思想与创作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而且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德国文学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770年到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在斯特拉斯堡,主要作家有赫尔德、歌德、席勒、克林格尔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明确的纲领,所以延续的时间不长。 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精神领袖。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第二节 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汤姆·琼斯》(1749)。

《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第四节 卢 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 他的著作《爱弥儿》(1762)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在他的自传性作品《忏悔录》(1782,1789)中,卢梭真诚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和盘端给了读者,其坦率的程度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忏悔录》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

☆ 第五节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生平和创作

1、青年时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恰在“五四”时期被首次介绍至中国。

10年。共同的思想使他们结为知己,一起把德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矛盾的歌德”:恩格斯曾这样评价歌德——“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二、诗剧《浮士德》:

德国文学的鼎盛高潮:歌德《浮士德》+席勒《阴谋与爱情》

《浮士德》是迄今为止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1、《浮士德》的主要内容:

(1)魔鬼靡非斯特的两次打赌:①与上帝; ②与浮士德

(2)浮士德追求真理的一生(共分为五个阶段):

①书斋生活(走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浮士德年过半百,因茫然痛苦而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回到大自然——与魔鬼打赌)表明歌德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挣脱中世纪的旧学问投身社会、探索社会的战斗历程,表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扩展自己、获取新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的自然愿望。

②爱情生活(追求个人幸福阶段):(返老还童,与玛甘泪恋爱,与其兄决斗——玛甘泪被判刑,浮士德悔恨离去,不愿再堕落——靡非斯特失败。)说明浮士德认识到,围绕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③宫廷生活(从事政治阶段):(浮士德回到罗马帝国宫廷,时值王朝混乱——发行纸币,取悦皇帝——召见美人海伦

——梦幻破灭,溜之大吉)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历程——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害怕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晚年认清了这一点,否定了这条道路。

④追求古典美(重回书斋):(与海伦结合——儿子欧福良死去,海伦消失——浮士德没有得到满足)歌德否定了当时许多人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改革社会的途径,而将目光转向古代,转向艺术,企图用艺术美陶冶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思想,从而改造社会的道路。

⑤改造大自然(建功立业、找到真理阶段):(得到封地,移山填海——双目失明,得到满足“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死去——天使将他的灵魂抢走“凡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得救”,得到上帝的拯救)歌德悟出了一条真理——不懈的努力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歌德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鼓舞,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集体劳动创造丰富的财富,而个人只能在集体的、为人类服务的事业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2、浮士德精神:在诗剧中浮士德是个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性格的本质特征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浮士德精神”。

第六节 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德国的杰出诗人和戏剧家。他与歌德一起把德国的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他的处女作是剧本《强盗》。

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从此开始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新时期。 《威廉·退尔》是席勒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后期创作中最好的作品。 《阴谋与爱情》发表于1782年,是席勒青年时期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正面人物身上除优秀品质外也存在的种种弱点使人确信他们的悲剧绝非偶然。这显示出了席勒的现实主义精神。

席勒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第六章 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文学)

浪漫主义运动从德国开始,在英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法国达到了高峰。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的特征:

1、着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浪漫主义诗人一般有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炽热的激情取代冷静的理性。

2、寄情山水和赞美大自然:浪漫主义作家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厌恶城市文明,把大自然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大自然中,用自然的美对照社会的丑。

3、重视民间文学:很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是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开始创作的,他们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手法和语言,这对革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起了重大作用。

4、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描写中世纪和异国题材,强调运用对照手法——美与丑、善与恶,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二、德国文学

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家,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海因利希·海涅(1797-1856)也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

三、英国文学

1、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的“湖畔派”三诗人(名词解释)。

“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

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诗谣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的一篇序言,成为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柯尔律治的代表作是长诗《古舟子咏》。

2、济慈(1795-182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

四、法国文学 法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阿达拉》和1802年出版的中篇《勒内》是夏多布里昂的两部主要作品。

斯塔尔夫人在理论著作《论文学》(1800)中,提出了文学为社会环境所制约,社会造就文学的深刻观点。斯塔尔夫人的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

☆ 第二节 拜伦

一、生平和创作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的第一本诗集是《懒散的时日》。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新颖。 拜伦在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东方叙事诗》中,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现实提出了强烈抗议,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青铜时代》是拜伦重要的政治讽刺诗。

《堂璜》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是诗人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诗作。

二、拜伦的性格:

“魔鬼诗人”——叛逆诗歌

极其自卑——内向、忧郁,病态的敏感

矛盾的性格——利己主义与宽广的胸怀兼具,狂妄+颓废,偏激+怜爱下层人民

三、(名词解释)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是高傲坚强的而又孤独忧郁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强权统治进行不屈地反抗,但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都只能以悲剧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他们就像拜伦自身一样,因此拜伦笔下的这样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第三节 雪莱: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平与创作

波希·比希·雪莱(1792-1822)是19世纪初期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长诗《麦布女王》是雪莱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雪莱是热情的政治诗人。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短诗中流传很广的名篇。 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

二、雪莱诗歌的分类:

(1)诗剧:斗争、竞争; (2)抒情诗; (3)爱情诗(自传性):表达的是宇宙的广义爱的一部分

三、雪莱抒情诗的特点:

(1)抒情中带有深沉的思想; (2)在形式上大胆探索; (3)把自然景物拟人化。

☆ 第四节 雨果

一、生平和创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成了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献;它发表后,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31年,雨果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

流亡期间,雨果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尤为突出。1862年他发表了长篇杰作《悲惨世界》;186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海上劳工》;186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笑面人》。

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三、《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1)《悲惨世界》的主要内容:

A冉阿让和米里哀主教的故事; B芳汀的故事; C冉阿让和沙威的故事;

D冉阿让和珂赛特的故事; E马吕斯的故事。

(2)《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铸就善良灵魂的可行性,并成为小说整体结构的契机。

建立友好感情的可行性。

C冉阿让对沙威的以德报怨: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征服恶人,自然淘汰恶人的可行性。

(3)雨果提出的三个迫切问题是什么?《悲惨世界》中,雨果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小说的作者序言里,雨果曾提出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为解决这些问题,雨果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A、法律问题:雨果认为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习俗把人间变成了地狱,他不赞成强制性的处罚,而要用仁慈、宽恕去感化那些犯了罪的人。

B、贫穷问题:雨果认为贫穷使人潦倒、堕落和犯罪。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富人对穷人多施舍,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给他们就业机会,兴办慈善事业。

C、愚昧问题:雨果认为愚昧造成社会的罪恶与黑暗,要去除人们的愚昧要靠良好的教育。

总之,雨果提出的消除社会弊病的办法的中心实质是道德感化,他的这些办法在当时是种过于理想化的途径,很难实现。

☆ 第五节 普希金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国诗歌之父,标志着俄国文学的崛起。

青年时代,普希金写了不少反对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致恰达耶夫》。

30年代,普希金创作了优美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以及著名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

“永远不会站在政府的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恩格斯概括现实主义说:“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法国文学

这时期的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除雨果外,还有大仲马和乔治·桑等。

大仲马写作的通俗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乔治·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重要作品有《木工小史》等。

三、英国文学

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爱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七、俄国文学

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的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生动地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他们不是贵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农民”(列宁)。

最先反映这种变化的是作家屠格涅夫。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前夜》和《父与子》。

△ 第二节 斯丹达尔(司汤达)

斯丹达尔(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崇拜拿破仑,但对拿破仑也有批评。

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后来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1830年纪事”。

☆ 第三节 巴尔扎克

一、生平和创作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1892年,巴尔扎克发表了《舒昂党人》,迈开了走向现实主义的第一步。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

二、代表作《人间喜剧》: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集

1、《高老头》:

《高老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着重揭露和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人物介绍:

伏盖太太——伏盖公寓主人; 高老头——歇业的面条商人; 拉斯蒂涅——大学生;

伏脱冷——逃犯,外号“鬼上当”; 泰伊番——被赶出家门的银行家小姐;

米旭诺——骨瘦如的老处女; 鲍赛昂夫人——贵夫人,拉斯蒂涅的表姐。

(2)拉斯蒂涅的形象:

拉斯蒂涅是一个一步一步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其性格形成有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

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鲍赛昂夫人的教育、伏脱冷的教唆、高老头的惨死)的教育而走向堕落。 拉斯蒂涅是一个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2、《人间喜剧》的“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

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式将《人间喜剧》组合成有机整体。

(1)分类整理: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重要,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军事生活、乡村生活等6大场景。

(2)人物再现: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最后将这些作品的情节贯穿起来,就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

3、《人间喜剧》的三大主题:

第一主题:贵族衰亡

(1)老一代贵族被金钱打倒:《古物陈列室》、《农民》;

(2)新一代贵族被金钱腐蚀:《高老头》;

(3)妇女被金钱轰倒,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弃妇》、《苏城舞会》。

第二主题:资产者发迹

(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

(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

(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

第三主题:金钱的罪恶

(1)毁灭人性,败坏良心:《高老头》、《贝姨》;

(2)毁灭爱情,败坏家庭:《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毁灭社会,败坏国家:《幻灭》、《交际花盛衰记》。

4、《人间喜剧》中人物塑造的手法:

(1)强调物质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时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房屋、陈设等。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细致、具体的这类环境描写。

巴尔扎克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①先写环境,引出活动的人物; ②把环境同人物的心理变化、精神状态糅合在一起。

(2)细致、精确的经济细节描写:

巴尔扎克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尤其是他塑造人物时非常注重对经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充分了解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物质背景。

(3)强调人物的“欲念”,凸现人物性格:

巴尔扎克认为“欲念”是人的基本要素,巴尔扎克常常赋予人物一种极度膨胀的欲念,强化它、渲染它。比如,高老头的父爱、葛朗台的贪婪等。

(4)使用人物再现法

第四节 福楼拜

一、生平和创作

“直到福楼拜的出现,小说才赶上了诗歌。”

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情感教育》是福楼拜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重要小说。小说的副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70年代,福楼拜创作了三个探索人生价值的短篇——以《三故事》为名发表,包括《圣·于连的传说》、《一颗简单的心》、《希罗狄亚》。其中《一颗简单的心》是他的短篇小说杰作。

二、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的副题是“外省风俗”,小说描写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爱玛的悲剧性一生。

1、《包法利夫人》人物介绍:

爱玛——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乡村医生; 赖昂——大学生,包法利夫人的情夫;

罗道耳夫——庄园主,包法利夫人的情夫; 勒内——服装商人。

2、爱玛悲剧的原因:

(1)不切实际的教育毒害了她;

(2)残酷的社会把她推向了深渊:

①福楼拜冷静地剖析爱玛走向毁灭的主、客观原因,不动声色地将一群卑鄙自私的证人君子和一个“不正经”的女人作对比;

②爱玛追求幸福却身败名裂,最后服毒而死,但把她逼向死亡的无耻之徒,如罗道耳夫之类却活得悠闲自得,在这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愤怒,我们看到了当时法国污浊的现实。

第五节 波德莱尔

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著作。“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

第六节 狄更斯[英]:

查理·狄更斯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的创作包括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作品:

这一时期,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匹克威克先生外传》(风格:温和的讽刺)和《老古玩店》等。在《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中,狄更斯用幽默风趣的笔法,揭露了英国社会种种不合理、荒诞可笑的现象。

2、第二时期的创作包括19世纪40年代中的作品:代表作有《马丁·朱什尔维特》和《董贝父子》。

3、第三时期的创作包括50、60年代的作品,这是他创作的高峰。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荒凉山庄》、《小杜丽》和《我们共同的朋友》。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狄更斯批判性最强的作品。

狄更斯的创作后期还有三部情节比较集中的小说。《艰难时世》反映了劳资矛盾;《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金钱使一个天真的青年变成势利者,贫困使他恢复了失去的纯朴天性。

第七节 海涅[德-犹太人]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

1833年,海涅发表了著名的论著《论浪漫派》。他从浪漫派与政治、宗教的关系中剖析德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主要特征。他指出,德国浪漫派来自基督教。在这部著作中,海涅明确指出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的。

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形势高涨,海涅与们马克思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海涅创作出了他最成熟的作品: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讽刺诗的顶峰)和《时代的诗》的大部分。

1844年,海涅为声援工人斗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创作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抒情诗集《罗曼罗采》(1851)反映了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彷徨与郁闷。

△ 第八节 果戈理[俄]

一、生平和创作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国散文之父。

1835年至1842年果戈理发表了由5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彼得堡故事集》。其中以描写“小人物”命运的《狂人日记》和《外套》最为著名。 果戈理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

二、代表作《死魂灵》

死魂灵在俄语中是农奴的意思。六等文官乞乞科夫是小说的穿线人物。

1、《死魂灵人物介绍》:

乞乞科夫:主人公; 玛尼洛夫:乞乞科夫拜访的第一个地主;

科罗皤契加:女地主,守财奴; 罗士特莱夫:恶少式的年轻地主;

梭巴开唯支:粗壮得像一个狗熊; 泼留希金:著名的吝啬鬼。

2、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形象: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莫里哀《悭吝人》:阿巴公;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 果戈理《死魂灵》:泼留希金。

3、《死魂灵》的主要特色:

(1)细节描写; (2)结尾的特色——倒叙:写清乞乞科夫的童年。

第九节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中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写成6部长篇小说:《前夜》、《父与子》等。 屠格涅夫感应到时代的要求,从写“多余人”转向反映“新人”;长篇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就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新阶段。其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具有广泛影响,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诞生,无产阶级文学崛起并发展壮大。

一、自然主义文学: 最先产生于法国,典型代表人物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于勒),他们合写的小说《日尔米尼·拉塞德》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

1、强调真实性,主张文学应无一例外的、完整的再现自然。

2、鼓吹科学性,认为文学创作就是对人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主张作家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理论及其实验方法进行创作。

3、倡导纯客观性,提出“非个人”原则,要求作家作解剖学家,完全消失在所描述的情节后面,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记录事实。

二、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短诗《国际歌》。

☆ 第二节 左拉

一、生平与创作

爱弥勒·左拉(1840-1902)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

左拉从1868年起着手写一部多卷集的庞大作品。从1869年7月写第一部小说《卢贡家族的家运》起到1893年完成《巴斯卡尔医生》止,历时25年完成了包括20。其中著名的篇章有《金钱》、反映工人生活的《小酒店》和《萌芽》、《娜娜》等。

二、梅塘集团:

左拉成名以后建了一座别墅,起名“梅塘”。一批年轻的、志趣相投的作家每周四来这里聚会,由此形成一个文学团体——“梅塘集团”。1879年,有8位自然主义作家在梅塘别墅聚会,商定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各写一篇小说,结集出版,起名《梅塘之夜》。小说集问世后,引起爆炸性的反响,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为有名,使莫泊桑脱颖而出。

△ 第三节 莫泊桑

一、生平和创作

基·德·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短篇小说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羊脂球》是莫泊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珍品。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著名作品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一生中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其中《漂亮朋友》是莫泊桑的代表作。

二、《羊脂球》

1、《羊脂球》的思想意义:

(1)通篇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表现了羊脂球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结。

(2)以不露声色的写实笔触,鉴定了上流社会的道德水准。

2、《羊脂球》的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贯穿始终。

(2)情节的构思独特,结构布局巧妙;全篇由一辆马车、十个旅客和两个空间组成;在情节编排上:马车上——旅馆里——马车上,以饥饿开端,以饥饿收尾。

(3)逼真的肖像描写。

(4)个性化的语言。

(5)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

三、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1)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激情;

(2)写小资产阶级和小公务员,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

(3)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村人物和生活场景;

(4)写爱情和婚姻,歌颂纯朴的爱情。

第四节 哈代

一、生平和创作

托玛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但他本人希望自己是一位诗人。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 哈代一生中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有《威赛克斯故事集》。 哈代的优秀中篇小说《干枯的手》和《两个野心家的戏剧》可以与他晚期的长篇小说相媲美。

二、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悲剧的原因:

1、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破产后走向贫困。

2、亚雷和克莱对苔丝的蹂躏和抛弃。

三、威赛克斯小说: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分三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格和环境小说”,

哈代小说都是乡村题材,故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从未用过他家乡的真名“多赛特”,而是统一用“威赛克斯”这个古老的名称。哈代在《远离尘嚣》中,第一次再现了威赛克斯,以后哈代的小说故事发生地点都以威赛克斯为背景,故称为“威赛克斯小说”。

第五节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出生于挪威小城希恩,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社会问题剧:

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加深,易卜生这时期创作的戏剧基本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写社会政治问题,另一类写婚姻家庭问题。提出了法律、教育、道德和妇女解放等问题,对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进行了揭露,触及到社会和家庭问题的要害,所以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主要有九部:《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等,这些剧本的演出,极大地震动了当时沉闷保守的西欧剧坛。

☆ 第六节 托尔斯泰

一、生平和创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文学创作。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

185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是根据作者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农事改革”的亲身体验而写成的,带有自传的性质,同时也体现他心灵探索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托尔斯泰晚年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对俄国结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空前激烈。

二、《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是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的。一条线索写贵族妇女安娜不爱她的丈夫卡列宁,对贵族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产生爱情而离开了家庭;另一条线索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

安娜的形象分析:

(1)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2)安娜的不同凡响在于她屈从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她性格正直、坦率、勇敢无畏,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3)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地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内心的矛盾说明了她性格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最后,安娜无法在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生存,只能以死抗争,小说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4)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同情又谴责:既认为她的追求合乎人性,是合理的;但又认为她的行为缺乏理性,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三、《复活》

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1)第一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阶段;

(2)第二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阶段,“动物的人”压倒“精神的人”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忏悔走向复活阶段,“精神的人”战胜“动物的人”,走向灵魂的“复活”。

四、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旨就是博爱,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人要爱一切人,不仅要爱你的朋友,也要爱你的仇敌。

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勿以暴力抗恶。放弃暴力,要用爱、用宽恕对待恶。在托尔斯泰看来,一切形成的暴力都是邪恶,以暴力抗暴力,必然产生新的暴力,而根绝不了恶。

(2)道德自我完善。不断自省其身,不断洗涤灵魂,完善道德。

(3)禁欲,忏悔。

△ 第七节 契诃夫

一、生平和创作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杰出的作家。

契诃夫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类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里的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中篇小说《草原》的出版,是契诃夫80年代创作中的一件大事。

90年代是契诃夫川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其中暴露社会黑暗和抨击托尔斯泰主义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如、《带阁楼的房子》、《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等。其中,《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库页岛之行的产物;《带阁楼的房子——艺术家的故事》的主题是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小事论”的;《套中人》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伙,它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者、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

二、《套中人》讽刺手法的运用:

(1)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将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那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讽刺意味。

(3)运用轻松戏谑的语言来刻画人物,以显示出讽刺意味。

(4)通过描写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和惶恐不安的心情来表达出讽刺效果。

(5)常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第八节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的杰出作家。在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主要是作为一个幽默讽刺作家而闻名的。 “马克·吐温”在英语里是水手的术语,意思是水深12英尺,表示船可以安全通过;这是一个颇有幽默意味的笔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是马克·吐温在70年代创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其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心人物是哈克贝利·费恩(即哈克),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压迫。

他1899年写成的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同时在艺术上也是出色的。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文学

第二节 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创作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海燕之歌》有这样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913年,高尔基出版了自传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人间》,1922年第三部《我的大学》完成。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

第三节 马雅可夫斯基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热情的革命歌手。

△ 第五节 肖洛霍夫

一、生平和创作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出生在顿河地区的一个哥萨克农庄。 《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是肖洛霍夫青年时代的作品。

二、里程碑式作品《一个人的命运》

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这部小说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个人的命运》是作家关于战争和人的命运的深刻思考,小说所探索的战争和人的关系,以及描写普通人形象的问题,对苏联当代文学尤其是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的命运》的艺术成就:

(1)描写普通人的命运以及战争带给人的灾难。

(2)重点描绘战后对于战争的回味和思考。

(3)小说第一次将人道主义引入战争题材。

三、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哥萨克原是从封建压迫下的俄罗斯内地逃亡到边远地区定居的农奴和市民,这些人在顿河草原上独立谋生,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质的哥萨克组织。哥萨克人素以酷爱自由和粗犷勇武著称。后沙皇政府与哥萨克达成协议,允许哥萨克从国库中领取薪饷,终身占有土地,免缴课税,同时规定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效忠沙皇。因此,哥萨克人长期生活在落后闭塞的环境里,远离革命民主运动,充当沙皇的鹰犬。

小说的主人公是葛利高里·麦列霍夫。

☆ 第六节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进步作家和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者。

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使他荣获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主人公是德国音乐家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

这一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西方整整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克里斯朵夫是一个个人奋斗者、民主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并且首先是一个人格高尚、才华横溢的追求真理的艺术家。

(1)反抗精神和奋斗精神是他性格的两个方面。

(2)他的反抗和追求都以博爱主义为思想武器,以个人奋斗为途径,只相信个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力。他不赞成政治斗争,反对暴力,同情群众而不相信群众,热爱生活而脱离现实,最终皈依宗教了却余生。

(3)反抗斗争——挫折失败——妥协和解是克里斯朵夫一生经历的三部曲,这是一部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精神探索却受到时代的限制而形成的悲剧。

(4)克里斯朵夫不同于其他资产阶级只是分子的是,他的品格高出了以往文学画廊中常见的个人反抗的英雄。他洁身自好,绝无私欲,有强烈的使命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

第七节 肖伯纳

乔治·伯纳·肖(肖伯纳)(1856-1950)诞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鳏夫的房屋》是肖伯纳写的第一部剧本。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肖伯纳同一时期写的另一部著名戏剧。

第十节 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1900年,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问世。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是他的代表作,给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标志着他的创作的新阶段。

第十一节 海明威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海明威的代表作是《老人与海》(1952)。这部作品使他荣获1952年度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老渔夫桑地亚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