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

第24卷第2期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01.24。No.22007年5月JournaIofXinjia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May,2006

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

王栋,康健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介绍了茶多酚的一般特性和生理功效;探讨了茶多酚的有机溶液提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和树脂吸附

法三种较为广泛应用的提取方法,并涉及到超临界流体萃取这种正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及其微

波提取技术和超声辅助提取法.茶多酚作为油脂食品的抗氧化剂、功能食品的添加剂以及在医药保健品和美容

化妆品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I提取;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39(2007)02一0217一05

TheEfficiencyofTeaPoIyphehol,ExtractionandtheApplicationProspect

WANGDong,KANGJian

tcoitegeofLi扎Science矾dTcchnotogy,Xi弧ji‘mgUni≈crsil,Ur扯t,吨i,Xinjtclng,83QQ气6,Chin曲

Abstract:Thistexthasintroducedthegeneralcharacteristicofteapolyphenolsandphysiologicalefficiency.Has

discussedthreecomprehensiveappliedsolutionsofteapolyphenolsextraction—theo’ganicsolutionextraction

process,thedepositionmethodofmetalionandresinadsorption.AndinvoIvethemethodofsupercriticalfIuidto

extractthatisbeingatthepositivephaseofexploitationthenewseparationtechnique.Aswellthemethod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andthesupersoundassiststhelawofdrawing.Theteapolyphenolstakesfat

fbodtheoxidationinhibitor,additiveofthefbodoffunction。8swellasinaspectandsoonmedicinehealthy

productandcosmetologycosmeticsobtainsmoreandmorewideapplication.

Keywords;teapolyphenols;extraction,application

概述

茶多酚(teapolyphenoIs简写TP)是形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茶鲜叶中儿茶素含量占干物12%~24%,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最多,占儿茶素总量的这些儿茶素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中富含酚性羟基可以有效地终止脂肪氧化的连锁反应,因此在油脂及・收稿日期:2006一05—17

作者简介:王栋(1978一),男,2005级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康健,男。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1性化合物的混合物,俗称茶单宁、茶鞣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茶由古代的药到后来的饮料,现在又回归到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最精华、对人体最有益的成分,是由茶叶中的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茶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组成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黄烷一3一醇衍生物,俗称儿茶素.它们的结构除酚及缩合酚类外,均具有a一苯基苯骈二氢吡喃(黄烷)为主体的C6一C3一C6基本碳架.所以说“其结构决定了茶多酚的性质及其作用”.50%左右.儿茶素溶液加热时或在酶、酸、碱的作用下,自身可氧化缩合成不同程度的缩合产物.在红茶制作中,儿茶紊氧化缩合、聚合而成茶黄素类、茶红紊类和双黄烷醇类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红茶汤色和滋味的形成极为重要.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主体成分为儿茶素,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CG)、表儿茶素(EC).其制品中添加儿茶素类物质,能够防止或延缓油脂的氧化酸败.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其抗氧化性能比人

218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和BHT(丁基羟基甲苯)还要强得多,比维生素E的效果也要好.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更加重视,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BHA和BHT可抑制人体呼吸酶的活性,还有可能是致癌物质.1979年美国TDA组织曾删去了BHT的认可使用.1982年日本也禁止了BHA的使用.因此,各国的食品专家和化学家都致力于寻找天然抗氧化剂,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日本、中国、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开展了有关开发应用研究.茶多酚是目前发现和利用的天然无副作用和无毒性的抗氧化剂.2功效及其应用

2.1食品

油脂腐败变质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与空气中氧气发生自动氧化反应,茶多酚有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使油脂(猪油、菜油、大豆油、棕榈油、色拉油、油酸、亚油酸等)的贮存期延长一倍以上.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有良好的保质效果,不仅具有抗氧化功效,还兼有阻止亚硝胺的形成,抑制率为20%~90%.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及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止哈变(食油哈变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所致)、酸败,延长保质期一倍以上,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期.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6×10巧l/moI)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起到保鲜防腐的作用.在饮食方面,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饮料中VA、Vc等多种维生素的降解破坏,从而保护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绿色食品的兴起,茶多酚的应用、制备以及其中各种儿茶素的高纯度分离日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广阔.

2.2医药保健品

大量的研究表明,茶多酚在活体外具有抗突变作用,能抑制啮齿类动物多种肿瘤的发生.茶多酚抗癌作用的机理主要源于其抗氧化和抑制具有促癌作用的酶的活性.此外,茶多酚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阻断致癌物形成的代谢途径,抑制肿瘤细胞DNA的生物合成.茶叶的保健功能,通过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已经确定对保健起主导作用的是儿茶素及其某些茶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中具备的代谢功能所形成的作用,奠定了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人体活动需要氧,同时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由于化学结构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能促使细胞加速衰老或损坏细胞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发生肿瘤等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本身固有的,没有被弱化的免疫功能能够有效地抵抗这类危害,但有时也需要借助于外界力量来消除这部分自由基,使自由基在体内处于平衡状态,保护细胞的正常代谢,防止因细胞突变而发生的癌症及其它疾病.茶多酚能有效地阻止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防止细胞膜系统的脂质过氧化而导致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肠道有益菌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消化、维持某些维生素的合成.茶多酚对肠道菌群有选择作用,即抑制有害菌和促进有益菌,能改善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维持微生态平衡,从而促进消化,增加肠道免疫功能.另外,茶多酚还能增强肠道的收缩和蠕动,加速胃排空,消除便秘.因此,茶多酚有“人体器官最佳清洁卫士”之称.茶多酚还能与细菌蛋白结合,使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导致细菌死亡,进而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因此,服用茶多酚对治疗慢性结肠炎、大便稀烂、腹胀、单纯性腹泻等病有很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癌变过程中,过量自由基起着重要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抗肿瘤功效表现在:茶多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周期,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此外,茶多酚对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X光、电脑、手机等越来越严重的低剂量长时间电磁辐射的危害.茶多酚通过直接竞争辐射能量及清除辐射产生的自由基以及修复造血干细胞和骨髓细胞,使损伤组织得到恢复来抵抗辐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不少人因为受到原子辐射,相继

第2期王栋,等: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219发生怪病并陆续死亡.但日本后来的调查发现,凡是长期坚持喝茶的幸存者存活率高,放射病轻.可见,为避免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辐射损伤,服用茶多酚片是最直接、最明智的选择.茶多酚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对肝病、前列腺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角膜炎、老年玻璃球体浑浊有明显疗效,还能有效减轻烟酒对身体的毒害.

除此而外,茶多酚能与脂类结合并通过粪便将其排出体外,抑制脂质斑块的形成;同时它能促进血管内膜斑块中的胆固醇较多地逆向转运至肝脏,并在其中经代谢生成胆固酸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它能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使其活性过程受阻,可有效地降低血压.茶多酚不仅可以降脂降压,而且对人体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保健品.以茶多酚研究的药品一亿福林,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中药,被广泛应用.

茶多酚副产咖啡因,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工作效率,常用的制剂是安钠咖(苯甲酸咖啡因),为一种神经中枢兴奋药,可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随着科技的进步,茶的功能不断被发现,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已证明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变、抗辐射、防腐保鲜、杀菌除臭等功能,原因是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广泛深入地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各个层次研究茶多酚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将是未来茶学和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2.3减肥轻身、美容健肤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认为,肥胖症是引发许多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根源,它是脂肪细胞增大或(和)脂肪细胞增多的结果.茶多酚通过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和脂肪水解以及通过抑制蔗糖酶、葡萄糖苷酶、a一淀粉酶的活性,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减肥.皮肤是机体的表层器官,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共同组成保护屏障.首先,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异常活动.其次,茶多酚可抑制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减少黑色素分泌和阻止脂质过氧化,实现祛斑美颜.

3茶多酚的提取

从茶叶中提取抗氧化剂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据茶多酚的理化特性采用适当溶剂进行提取、分离,然后进行浓缩和干燥,制成茶多酚含量为35%~95%的制剂产品.有水溶性粉剂和液剂,也有脂溶性液剂.为了增强抗氧化效果,使用时往往添加增效剂.如加人一些螯合剂、柠檬酸、磷酸等.有时也可将几种抗氧化剂混合使用,如与抗坏血酸、维生素E混用,提高效果.茶多酚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溶液浸提法

溶剂法是利用茶多酚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提取茶多酚的一种方法.将茶叶用热水或乙醇浸渍,茶汁经真空浓缩后用氯仿萃取,除去其中的叶绿素和咖啡碱,再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将含茶多酚的乙酸乙酯真空回收,即可制得粗产品茶多酚,收率约为10%.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80年代最早开始用水或乙醇等溶剂提取茶多酚,可得到纯度为72%的粗品.有机溶剂萃取法的主要特点是提取工序比较简单,对茶多酚的提取率可达到10%~15%[1].但是由于浸提液中不但含有茶多酚,而且还含有茶色素、咖啡碱等杂质,因此,所得茶多酚纯度较低.要得到纯度较高的茶多酚还需反复精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有机溶剂,并且要用到有一些毒性溶剂如CHCl。.此外溶剂法提取茶多酚还存在提取周期长、高温下易使其发生氧化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入对溶剂法提取茶多酚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熊何建等采用独特的T352复合溶液脱色、柠檬酸水溶液脱咖啡因的工艺技术,提取的茶多酚纯度可达到96.42%,其主要活性成分酯型儿茶素EGCG的含量也有所提高‘纠.此外,提取液的pH值和浓度对茶多酚的提取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圈一

一圈一图1溶剂浸提法提取茶多酚过程示意图

220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金属离子沉淀法

沉淀法通常先用水溶液将茶多酚浸提出来,再利用茶多酚可与Bi2+、Ca2+、Ag+、H92+、Sb件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沉淀的原理,通过离心分离、酸转溶和溶剂萃取等过程,得到纯度较高的茶多酚.向茶汁中投入氢氧化钙,使茶多酚沉淀,将过滤后的沉淀物用硫酸转溶,然后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即可获得产品.该工艺操作过程较复杂,其优点为有机溶剂用量少,能耗低,同时在沉淀、过滤和转溶过程中茶多酚损失较大,且产品在碱性条件下极易氧化,影响产品质量,需采取保护措施,设备较为复杂.葛宜掌等采用AlCl。作为沉淀剂可使茶多酚含量达到99.5%,提取率达到10.5%[3].余兆祥等采用Zn2+、A13+的复合沉淀剂,分别与Zn2+、A13+单一沉淀剂进行比较,发现复合沉淀剂的提取率比单一沉淀剂高约1%.

I茶叶I—l热水浸提l—l过滤I—,l滤液l羔塑l沉淀I~二一一丁广————]r—————1I茶多酚l—一浓缩干燥I—l萃取l—一转溶lr_———1r—————_1

3.3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对茶多酚的选择吸附特性而进行茶多酚分离纯化的一种方法.我国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但应用于茶多酚的分离制备起步较晚.将热水浸渍后获得的茶汁通入离子交换树脂柱,当茶多酚吸附完毕后,用乙醇洗脱,然后将洗脱液真空浓缩回收即可得产品.该工艺提取茶多酚的路线简单,操作方便,能耗较低,操作条件温和,有效成分不会失活,产品得率高纯度好,尤其是整个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主要是乙醇,它无毒,易回收,而且可连续生产,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树脂吸附法树脂用量大,且由于茶多酚被氧化,茶叶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堵塞树脂空隙,造成树脂失活,树脂活化和再生较麻烦.产品纯度只有60%~90%左右,低于沉淀法.1994年徐向群等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的研究,证实国产92—2与92—3树脂对茶多酚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解吸性能,其吸附率均为93%以上,解吸率为92%以上“].网圣堂网堂网堕网L..—一L.......。....一L—————一L————?—一陌1墅型嘲巡旆树l吸

图3树脂吸附法提取茶多酚工艺流程示意图

3.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正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它是利用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接近临界的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某种高沸点和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由于其介质通常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对产品没有毒,特别适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提取.

卜习晒习她I...............一

I...........一一网【............J

萃取物回一产品

图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从已报道的研究结果来看,用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茶多酚目前尚有一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次的提取率低,这可能与茶多酚在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较低有关,同时还与其它的一些因素如萃取时间、流体的流速等有关.但是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茶多酚不被氧化,所得产品纯度很高,粗品只要经过简

第2期王栋,等: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221单精制即可达到95%以上的茶多酚,这是其它工艺所不能达到的.

3.5微波浸提法

微波提取技术是通过偶极子旋转和离子传导两种方式内外同时加热,使细胞中有效成分溢出并扩散至溶液中.该法的特点是省时、高效、节能,可有效地保护原料中的活性成分.因此大大地减少茶多酚在高温下的氧化时间,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与得率.汪兴平等以水为介质,对绿茶进行微波处理3min,浸提2次,茶多酚浸出率达到90.55%,其中儿茶素组成与用沸水提取0.5h的结果相近[s].

3.6超声波浸提法

超声辅助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粉碎和空化作用,由于液体空穴的形成、增大和闭合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和剪切力,使细胞破碎释放出胞内物.此工艺可以加速茶多酚等浸提物从茶叶向溶剂的扩散速率,缩短浸提时间,再采用与传统工艺相同的精制过程从浸提液中取得产品.郑尚珍等研究了超声波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用pHl~2的80%乙醇溶液,超声处理40~60min,产品得率比常规溶剂提取法提高约30%‘6。.

4问题与展望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虽多,但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金属离子沉淀法,所得产品具有潜在的毒害,因此需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无毒、无污染的茶多酚提取新工艺.从已报道的文献看出,大多数工艺的茶多酚提取率在10%以下,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含量一般为20%~30%,高的达30%以上,可见提取率还是较低.因此,目前的这些生产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在浸提和精制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惰性介质保护,以避免茶多酚的氧化.此外,由于茶多酚的极性较强,脂溶性差,使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过去常采用乳化技术增加其脂溶性,但乳化体系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而且对产品的澄清透明度有影响.茶多酚的进一步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的持久性也是值得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开发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茶多酚作为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和生物学功能调节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茶多酚从天然的抗氧化剂发展到今天作为多功能的添加剂乃至保健品,是源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发现茶多酚的更多功能,而人们对其在数量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不断促进茶多酚提取技术的发展以及扩展茶多酚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小梅,黄少烈.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广州化学,2001。29(4):27-29.

[2]熊何建,胡慰望,谢笔钧.茶多酚分离制备的新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1997,(6):32—34.

[3]葛宜掌,金红.茶多酚提取新方法口].中草药,1994,25(3):124-125.

[4]徐向群,陈瑞锋,王华夫.吸附茶多酚脂的筛选[J].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

[5]汪兴平,周志,张家年.微波对茶多酚浸出特性的影响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11):19・21.

[6]郑尚珍,孟军才,王定勇.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口].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40一42.责任编辑:周蓉

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栋, 康健, WANG Dong, KANG Jian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24(2)8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小梅.黄少烈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广州化学 2001(04)

2.熊何建.胡慰望.谢笔钧 茶多酚分离制备的新工艺[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1997(06)

3.葛宜掌.金红 茶多酚提取新方法 1994(03)

4.徐向群.陈瑞锋.王华夫 吸附茶多酚脂的筛选[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5(02)

5.汪兴平.周志.张家年 微波对茶多酚浸出特性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1(11)

6.郑尚珍.孟军才.王定勇 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1996(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林建平.王晓钰.姚义务.吴端鑫.周文富.LIN Jian-pin.WANG Xiao-yu.YAO Yi-wu.WU Duan-xing.ZHOUWen-fu Se4+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及制备工艺比较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

用水、乙醇、丙酮作提取剂,用Ca2+、Al3+、Zn2+等金属离子作沉淀剂,分别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对其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Se4+作沉淀剂,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9.5%,茶多酚硒盐在强酸中最佳转溶条件为料酸比为1:10(v/v),反应时间30min,条件易于控制,且得率高.

2.期刊论文 程慧青.肖荔人.陈庆华.CHENG Hui-qing.XIAO Li-ren.CHEN Qing-hua 微波法提取茶多酚及茶多酚镧配合物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

采用微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TP),探讨溶剂、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浸提级数对提取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溶剂为体积分数40%的乙醇,料液比为1:9(g/mL),微波功率280 W,加热时间30 s,浸提2次.直接在茶多酚浸提液的浓缩液中加入氯化镧合成茶多酚镧配合物TP-La,与茶多酚对照样品合成的TP-La比较,通过IR、TEM、紫外吸收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合成的纳米茶多酚镧配合物结构基本相似,粒径均在30 nm以内,紫外吸收峰一致.

3.学位论文 马宇平 茶叶香味成分、茶多酚提取及在新型卷烟滤棒中的应用研究 2006

以清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中香味成分,对提取过香气的茶渣中茶多酚提取技术方法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的提取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对提取得到的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协同抗氧化性进行了系统试验;将从茶叶中提取的香味物质(10﹪)和茶多酚及其协同抗氧化剂(15﹪)溶于三醋酸甘油酯(75﹪),代替三醋酸甘油酯作为增塑剂,制成含有茶叶香气提取物及茶多酚的新型滤棒,并将其应用于金许昌(黄软)卷烟,通过对照实验,对实验卷烟烟气中主要致香成分、TPM、烟碱、自由基、烟草特有亚硝胺及稠环芳烃进行了分析和测定,最后通过感官评吸,确定了新型滤棒对卷烟烟气的具体作用。研究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香味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5MPa,温度40℃,时间5小时,夹带剂300﹪。萃取产率达到6.15﹪。采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三种茶叶的主要成分,其中从信阳毛尖中共鉴定出24种香味成分,占总峰面积的51.35﹪以上,其中醇类占36.22﹪,酮类占2.32﹪,醛类占

6.10﹪,酯类占0.53﹪,吡啶类占1.86﹪;湖南毛尖共鉴定出15种香味成分,占总峰面积的25.42﹪以上,其中醇类占18.03﹪,醛类占4.52﹪,酸类占

1.52﹪;碧螺春共鉴定出12种香味成分,占总峰面积的67.44﹪以上,其中醇类占9.01﹪,酮类占1.36﹪,酯类占30.17﹪,酚类占1.70﹪。这些清茶都含有一些共同具有代表性的清香香气成分,也含有一些不同的非清香香气成分,各种香气成分组合方式形成茶叶不同的特殊香味,因此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特征。

2.以索氏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为:以乙醇作为溶剂,乙醇浓度为80﹪,提取回流时间为6h,提取效果最佳,精品茶多酚收率为

7.20﹪,含量为78﹪。

3.以离子沉淀法从100g茶末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沉淀剂氯化铝用量为15g,沉淀转化剂40﹪硫酸溶液用量为4mL,pH值为5.5~6,沉淀时间为1h以及沉淀时温度为25℃;此时茶多酚的收率为11.1﹪,纯度在99.5﹪以上。

4.通过对索氏提取法和离子沉淀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沉淀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使用该法得到产品收率和纯度高均比前者高得多。

5.茶多酚的单独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相当强的抗氧化性能,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茶多酚的量越大对氧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柠檬酸和EDTA协同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和EDTA的加入改变了体系的pH值,螯合了油脂中的金属离子,增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其中在每100g油脂中加入2mL0.018g/mL茶多酚乙醇溶液、3mL0.04g/mLEDTA溶液和2mL0.05g/mL柠檬酸溶液时效果最佳;与Vc和VE协同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作用强弱顺序为:茶多酚>Vc>VE,茶多酚+Vc>茶多酚+VE;后者协同抗氧化效果欠佳。

6.将从茶叶中提取得到的香味物质和茶多酚溶于三醋酸甘油酯,代替三醋酸甘油酯作为增塑剂,在生产滤棒时直接喷洒致丝束上,制成含有活性成分的新型滤棒,结果表明:(1)新型滤棒中茶多酚货架期为100d。(2)GC-MS定量分析表明烟气中重要的致香成分中2-甲基吡啶、糠醛、5-甲基糠醛、苯乙酮以及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7.2﹪、74.1﹪、32.9﹪、71.4﹪和14.6﹪,柠檬烯和苯甲醛的含量变化不大;烟气中有害物质2,4-二甲基苯酚和2,3-二甲基苯酚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4.0﹪和13.9﹪,邻甲酚变化甚微。从定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甲基-2-环戊烯酮、十六酸以及2,5-二甲基吡啶等有利于卷烟烟气的成分含量有所增加,但3-甲基吡啶、苧、螺岩草兰酮、愈创木酚和巨豆三烯酮等的含量有所降低;苯酚、间-乙苯酚、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甲基芴及植醇等有害或不利于烟气吸味的物质也减少。(3)含有活性物质的新型滤棒与实验滤棒卷烟相比,TPM含量下降2.1﹪,烟碱含量下降19.2﹪,气相自由基相对浓度下降30.5﹪,粒相自由基相对浓度下降16.5﹪,四种烟草特有亚硝胺N-亚硝基降烟碱(NNN)、N-亚硝基新烟碱(NAT)、N-亚硝基假木贼碱(NAB)以及4-(N-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的减少率分别为16.9﹪、15.1﹪、26.0﹪、11.4﹪,B[a]A、Chrysene和B[a]P分别减少了

7.2﹪、6.3﹪和9.1﹪。(4)评吸结果表明,含有活性物质的新型滤棒对烟气各个指标的改善相当明显,使香气量增加,香气质变细腻,刺激性和杂气均减小,余味变舒适、干净,此外茶叶的生津感得到了体现。综上所述,由茶叶香味提取物和茶多酚制成的新型滤棒对于改善卷烟吸食品质,降低卷烟焦油和烟碱,清除自由基,减少烟草特有亚硝胺以及其他有害成分都有着相当显著的效果。

4.期刊论文 罗金岳.陈小燕 从箬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研究 -林产化工通讯2003,37(6)

研究了从箬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探讨了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相应的提取条件;利用UV-9200型分光光度计对提取产物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对溶剂选择及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茶多酚提取的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5%,溶剂用量与箬竹叶用量之比为6~7倍(mL/g),提取温度55℃,萃取次数3~4次,提取时间4~5 h,在此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0.68%.

5.期刊论文 尧渝.江和源.袁新跃 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二)茶多酚的提取制备技术 -中国茶叶2009,31(2) 介绍了工业提取制备茶多酚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新技术在茶多酚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6.学位论文 宋建红 微波提取法提取茶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2006

本文研究了微波提取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一探讨了微波能对此提取过程的促进作用,并考察了提取溶剂、溶剂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大小、润湿水用量等对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用极性较大的酯类作提取剂时,微波能加速细胞破裂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热膨胀造成的,而且还可能存在着一种电击穿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微波对提取过程的促进作用。

在微波提取过程中,对溶剂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溶剂对目标组分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而且还必须考虑它的微波吸收能力。本文中,相对于其它提取剂,在相同条件下,乙酸乙酯作为溶剂时茶多酚的提取量最大。

溶剂用量对提取结果的影响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对于吸收微波能能力较差的溶剂,其用量的增加对茶多酚的提取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吸收微波能能力较好的溶剂,也并非用量越多越好,只需能将物料完全覆盖即可,否则只会造成溶剂的浪费,应该采用尽可能小的溶剂用量得到较好的提取率。

而茶叶用水浸润后茶多酚的提取率就明显增加,但是浸润水的用量须适量。因为加入适量水刚好被茶叶完全吸收后,水就成为茶叶与乙酸乙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微观介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茶多酚和热量就被迅速转移到乙酸乙酯中。随着润湿水量的增加,提取率会缓慢降低,水加入过多会增加加热时间并造成提取过程的氧化增加。

茶多酚的提取率随着微波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一定时间内这种增加非常迅速,当超过这个时间范围时,茶多酚的提取率随时间增加的趋势变缓。

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7%的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9min;溶剂用量为40ml/g;润湿水量为4ml/g。

实验对提取后的粗茶多酚进行了纯化分离,并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茶多酚中各种儿茶素的含量,其分析时间短,容易操作,其分析的最佳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酸=25:75:0.5;C18反相柱(120x4.6mm,5u);波长为270nm;温度25℃.

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结构以及微波浸提理论,确立了提取茶多酚的微波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HPLC以及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萃取后的纯化分离过程是科学合理的。

7.期刊论文 罗金岳.程康华.刘经诚.安鑫南.LUO Jin-yue.CHENG Kang-hua.LIU Jing-cheng.AN Xin-nan 淡竹叶中茶多酚的微波辅助提取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

以淡竹叶为原料,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探讨了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相应的提取条件;对微波功率、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级数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按照GB/T 8313-2002标准,用UV-9200型分光光度计对茶多酚的吸光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提取得到的茶多酚收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从淡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淡竹叶在60%乙醇溶液中浓度为0.125 g/mL,3级提取,提取功率320 W,提取时间4 min.此条件下茶多酚收率为1.43%.

8.期刊论文 孟宪锋.陈小全.Meng Xianfeng.Chen Xiaoquan 日照绿茶中的微量元素及超声波作用下茶多酚的提取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

目的:测量日照绿茶内的微量元素并且提取茶多酚.方法:在测量日照绿茶(市售)微量元素的基础上,用正交法考察了外在因素对日照绿茶中茶多酚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根据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提出日照绿茶中茶多酚提取的优化工艺.结论:此方法提取日照绿茶中茶多酚的效果较好且对于日照绿茶的化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9.学位论文 蒋建平 天然抗氧剂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2003

该论文的工作围绕茶多酚的提取、分析和应用展开,主要内容如下:系统地研究了茶多酚的提取过程.首先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茶多酚浸出情况的影响,正交实验选择合适的浸提条件为:用60%乙醇-水溶液在70℃浸提茶叶末2次,每次20min,投料比为1:20,茶多酚的最终浸出量可达茶叶干重的22.5%.研究了实验装置和过滤过程对茶多酚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通入N和装上冷凝管的装置以及趁热过滤能提高茶多酚浸出率.其次研究了金属离子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条件,通过反复实验,最终选择以Al+Zn为复合沉淀剂;HCl转溶,茶多酚的产率提高到11.8%,纯度达到99.5%.对样品进行红外扫描得到的红外谱图具有1610cm、1510 cm的苯环吸收,1200 cm、1020 cm及820 cm左右的吡喃环吸收及3400 cm左右的酚性羟基吸收等吸收谱带,与儿茶素EC的标准谱图对照,证明其有2-苯基苯并吡喃的基本结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茶多酚进行了分析,与标准品色谱行为对照表明,样品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表儿茶素(EC)、(+)-儿茶素(+C)三种儿茶素,并定量测定了样品中EGCG、EC和+C的含量.将茶多酚作为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应用到冷却鲜猪肉的保鲜,实验通过测定冷却鲜肉(于4±0.5℃条件下保存)在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微生物和理化指标,来评价保鲜效果的好坏.结果表明:与不加茶多酚的冷却肉比较,单独添加0.03%茶多酚的冷却鲜肉,其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和过氧化值(POV)值都有明显降低,货架寿命延长,但同时也有轻微失色现象发生.实验中首次发现,将0.01%茶多酚、0.01%VE和0.01%VC联用同时添加到肉样中,不但抗氧化和防腐效果好,而且茶多酚引起的失色现象也得到一定的抑制.

10.期刊论文 许旋.冼文彪.罗一帆.赵超艺.苗爱青.陈兆星.李勤瑜.XU Xuan.XIAN Wen-biao.LUO Yi-fan.ZHAOChao-yi.MIAO Ai-qing.CHEN Zhao-xing.LI Qin-yu 正交试验法优化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特产研究2005,27(2)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了绿茶中茶多酚提取产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①95%乙醇提取1.5h,用等量氯仿萃取2次,最后再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1次.②要得到茶多酚含量高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应为:95%乙醇提取1.0 h,用等量氯仿萃取3次,最后再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3次.这些结果,为改善茶多酚的提取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引证文献(8条)

1.童晓滨 闽北废弃竹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期刊论文]-武夷学院学报 2009(5)

2.李腾飞.李俊清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 Yi.)总酚含量及变化规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8)

3.申奕 茶多酚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期刊论文]-天津科技 2009(2)

4.郭树琴.吴胜举.牛春玲.刘亚慧.李岱 超声提取绿茶茶多酚研究[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5.徐奇友.李婵.许红.王常安.马建章 茶多酚对虹鳟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期刊论文]-动物营养学报 2008(5)

6.戴永强.赵雨云.曾何华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快速含量测定[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8)

7.芮璐 茶多酚的提取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08(7)

8.桑红源.王蕾 茶多酚的提取与应用[期刊论文]-天津化工 2008(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dxxb20070201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7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