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效应

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教育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品德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疏导、转化和解决,会给学生将来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教育过程中,不重视某些细小问题,会给整过教育带来很大危害;教育领域不重视问题的解决,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防微杜渐。

2.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刮,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赢了北风,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给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是:

(1)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的内在正当需求,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

(2)在班级管理中,要采取人性化策略和措施。在思想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晓之以理;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导之以行。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 )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就是有名的赫洛克效应。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赫洛克效应告诉我们:

(1)及时对教育教学绩效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2)赏识教育优于训斥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表扬,少训斥批评学生。

(3)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表扬和批评都要讲究一个“度”。

4.比马龙效应

美国快餐业知名企业--温蒂汉堡的老板Dave Thomas刚创业时,根本没有什么伟大的营运计划,但是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要拥有一家自己可经营的餐厅。于是脱离肯德基炸鸡后,就找一些以前同事,一起经营。然后告诉他们:" 我付的薪水不高,但我必须开更多的分

店,让你们负责。" 结果没有营运计划的企业,或许说没有(愿景)的企业变成了世界性的速食连锁店。因为Thomas 倚赖别人、信任别人,则他们就会表现负责。王阳明说:" 人人有路通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就是在领导上,要给予干部自由、机会、改变的权力,那么,人才就可辈出。

在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写了《社会理论与架构》一书,在该书中,默顿提出了一个理念:" 一件事的发生,若由于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行为变成事实。" 当一个期待设定了,人就会朝向那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认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神,对神的话也会努力去实践,而造成宗教狂。

进一步而言,人会期待别人对我们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我们,就会随便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 比马龙" 效应。亦即" 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自爱。" 人家给我们" 自由" 、" 机会" 、" 改变" ,我们应" 负责" 、" 尊重" 、" 向善" ,如果经营者能由上而下给予自由、机会、改变,干部就会主动、负责、尊重、向善,这是一个良性反应。

让人比成龙,自己就会像龙一样地表现,反之,被比成马,会像马一样地反应。换句话说,高期待就有高表现,低期待,有低成就。基于此现象,教师若是把学生" 比龙" ,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就可极大化。 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比龙效应不见得会让每个学生都会有高表现,有的学生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骄横跋扈,比龙效应反而容易使他们骄纵难驯。因而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自恃而骄者,知道、知势、明理,才能产生" 比龙" 在教育上的最佳效果。

5.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这个效应揭示了教育过程一些现象:如,在教师管理中,好教师常常得到好的待遇;在班级管理中,好学生得到教师的好对待,差学生得到差对待。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与好学生比,差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指导、训练和教育。我们不能对好学生关爱“过剩”,否则,我们的关爱、指导、训练和教育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一些差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指导、训练和教育。否则差生会由于长期处于关爱遗忘的角落,性格变得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不仅影响差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6.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

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它给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是:

(1)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明星人物” (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7.木桶效应(原理)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

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 “木桶定律”,也称“短板理论”。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

(1)教师要有忧患意识,在教师个人素质或专业化水平方面,如果你个人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

(2)班级管理中,如果班集体中存在着“一块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将它做长补齐,否则它给班级集体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一件事而毁了所有的努力。

8.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是:

(1)教育教学工作单靠物质刺激和管理制度和方法效果往往不明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心理安全条件与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直接的关系。

(2)学生对老师,老师对学校领导,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有报道:如今有的企业专门设立“牢骚室”,这不正是“霍桑效应”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吗? 当然,这种宣泄要注意方法。

9.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10.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2.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1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

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12.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1、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认为,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5、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6、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

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7、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8、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9、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 座城邑。第二个仆人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10、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暗含期待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热爱. 理解. 尊重. 关心. 信赖. 爱护以及较高的人际期望. 在学校教育当中, 老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而且还应

该是学生心理上的依赖者与指导者. 教育实践也充分表明:如果老师喜欢某些学生, 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 给他们设定较高的标准与学习目标, 并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 关注与更多的个别辅导, 这些学生将会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将会更加自信. 自强, 将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一般都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显著的提高与进步. 这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力, 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 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为人师者应当谨记:我们在教学中绝对不要放弃某些学生, 在授课与个别辅导中要尽量兼顾好生与差生, 要对学生多鼓励, 要重视“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