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农村民房砖混结构抗震的一些建议

技术Technology

农村民房砖混结构抗震的一些建议

□薄

内容摘要从建筑结构设计对农村新建砖混结构民房,提出一些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

自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以来,房屋的抗

地震使灾区受到巨大的损震性能备受关注。

失,其中农村民房建筑倒塌占比例较大,非常严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民房的抗震问题,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各地政府严格要求要提高农村民房抗震设计标准,派专业人士指导民房建设,笔者就从民房砖混结构的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房路之间距离,在农村民房要尽可能建得矮一些,屋顶尽可能轻一些,以便降低重

规心,提高稳定性。房屋平面布置要简单、

则,力求与主轴对称。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不可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

规整、对称、美观大方。型设计的较为简单、

构造措施。

设构造柱。在丁字、转角部位砖混结构

)构造柱不但能够中,应设构造柱,(如图1

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形成内骨架,这对于限制墙体开裂后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构造柱本身截面不必很大,一

也可采用般情况下,最小的截面240*180,

墙厚等宽的正方形截面,箍筋间距不应大

并且在柱的上下端部适当加密,于250mm,

构造柱不单独承重,因此不需设独立基础,其下端应锚固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

构造柱与墙连接内。在施工时必须先砌墙,

处宜砌成马牙槎,最好配置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如图2)。

农村民房抗震现状

农村民房在我国一直以来处于自主设

计,自发建造,相互模仿,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建筑形式单一,没有专业人士设计的正规图纸。施工人员中,一般都是师父带徒弟,自学成才,靠经验施工,没有多少的抗震意识。

2004年,李慧峰等通过问卷、选择性走访及对有关单位问讯的形式,对宁波地区村镇自建的住宅抗震防灾状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市农民在近20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住房在建造中存在共性问题:过多的重视房屋的外观装潢、美观气派而忽略了合理的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村庄建设无规则,房屋建造无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现象普偏存在。

图3构造柱圈梁的结合设圈梁。

在多次地震震害调查表明,设圈梁是农村小三层砖混结构楼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得纵横强和楼盖构成整体,能有效的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大大减小,以充分发挥整体抗震能力。圈梁可以约束水平构件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整体刚度。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如图3),遇有洞口要上下搭接,尽量与预制板在同一标高。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下表1的要求。

表1砖房圈梁配筋要求

配筋

最小纵筋

最大箍筋间距mm

6,74φ10250

烈度84φ12200

94φ14150

砖混结构房屋设计和施工建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建民房大多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以下笔者就砖混结构民房在设计施工提出的几点建议。

设计建议。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房屋抗震概念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是:简单、规整、对称,竖向要求是相邻的楼层间刚度相近,结构质量重心要尽量的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由于平面上的质量重心与刚度中心偏移,距离较大,而在地震中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加大破坏力度。农村民房在竖向布置上易出现头重脚轻现象,即第一层墙体开有很大的洞口,而第二、三层洞口少许多,这样不仅造成了重心的升高,还使的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刚度相差较大,加大地震的破坏力度。

再者要合理规划,适当调宽民房之间、66

企业家天地2010年8月

图1构造柱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

设普遍,农村住宅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建新房,多层也普遍出现,在建房中,在注重房屋的外观的同时也应重视房屋的抗震,注重房屋的工程质量,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建设,就砖混结构很长时间都会被农村民房建设所选择,上面笔者简单的砖混抗震方面的建议,相关部位设构造柱及圈梁应予以考虑,严格按照规范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

薄飞,就读于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07

木工程4班。参考文献

图2构造柱拉筋伸入墙内

[1]柳炳康、沈小璞,《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李慧峰、林守领,宁波市村镇自建住宅抗震设防对策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4,24(3):91-9。

[3]江见鲸、陆新征、江波,《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4]杨润福、张景红,多层砖房裂缝的根源[J].建筑科学(科技资讯),2005,(20):7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