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浅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学 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X X 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 X X 教授

二〇一四 年 四 月

表一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表二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

表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试行)

表四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情况表

表五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评定表(试行)

学术诚信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 日期:

浅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属于舶来品,吸取西方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建构符合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实践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原则。本文本着这一原则并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和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四个方面尝试探索媒介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小学语文课堂

Discussion on the Extrac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to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room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import, absorb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construct conforms to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practice and promotio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and combining the languag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literacy and writing, reading and assignm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try to explore the four aspects of media literac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specific ways and mean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room

目 录

引言······················································1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的必要性····················3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误区····························4

三、媒介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5

(一)识字与写字···········································5

(二)阅读与写作··········································7

(三)口语交际·············································9

(四)综合性学习··········································9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引 言

“媒介”的定义很广,本文采用的是狭义。包括符号方面:“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传播形式方面:“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渠道、讯息方面:“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①媒介范围如此之广,所以在媒介教育内容方面我们不能使之狭隘了。在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之前我们必需明确什么是媒介素养?根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

②估能力、创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的话,

那么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得到这种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众在当今信息社会应具有的一种素质,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手段使受众获取对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和解读,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仆”。

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桑普森1933年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随后 西方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媒介素养运动,最终将其纳入正规化、体制化的学校教育。港台地区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先行一步, 1997年特区政府成立后,香港成立了很多机构和团体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如突破机构、传媒教育协会等。自2001年9月开始,大批小学也加入媒介教育行列,一批幼儿工作者积极构思将媒介教育编入幼儿教育课程之内,坚信良好的传媒消费习惯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2002年台湾发表《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使得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历经众多有识之士10多年的译介、梳理、探索和实践,港台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与港台和欧美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在“媒介素养”这一块就稍显落后。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发端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发表的文章《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中国内地学者

的研究视野。2004年“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4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专业网站“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属于舶来品,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媒介素养概念在本土化过程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其中“Media”常被译成“媒介”、“媒体”和“传媒”,而“literacy”原意指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针对当时印刷媒介而言的。随着现代技术发展的飞跃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literacy”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被引申为“识读”、“素养”、“素质”,于是导致“media literacy”被翻译过来时概念比较混杂,如“媒介素养、媒体素养、媒介素质、传媒素养、媒体认知、媒体识读”等等。但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称谓,即“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和“媒介素养”,实际上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

2014年3月1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传媒素养”为关键词对1987-2014年的论文进行检索,具体结果如下表:

媒介素养 16257篇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为5384,数量仅为总篇数的1/3。

媒体素养 24543篇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为1101,数量仅为总篇数的1/21。

传媒素养 10291篇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为590,数量仅为总篇数的1/2。

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分别以“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传媒素养”为关键词对1987-2014年的文章进行检索,具体结果如下表:

媒介素养 2159篇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仅为17。

媒体素养 1869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为0。

传媒素养 1862

其中有以“小学生媒介素养”为题目或关键词搜得的论文篇数为0。

这一结果表明,大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且他们具有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利条件,因而将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生媒介素养”的论文当中大部分都是停留在确定总体方向方面,没有具体的途径和措施。本文将尝试探索媒介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互动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渐渐意识到信息即知识,用来衡量人才的标准自然不局限于静态知识③的拥有量,更看重的是对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能力。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无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媒介,以广州为例,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组长、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先生2012年8月5日发布的《培养信息时代小公民——广州市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研报告》中显示59%

高年级学生拥有手机,40%学生用零钱玩游戏。电视机、手机、电脑三大媒介已经成为广州市小学生必备的媒介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媒介是电视机(98.94%),其次是手机(98.19%)、电脑(94.35%)、报纸和杂志(67.56%)、收音机(67.06%)、平板电脑(45.90%)、游戏机(39.38%)。85%学生每天使用QQ ,34%学生写博客和微博。④小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德育的关键期,在当前形势下,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深刻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小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思维、心理、道德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影响。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坐拥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媒介给青少年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沉迷网络,盲目效仿等。2012年11月,7岁女孩模仿《还珠格格》情节,到工厂玩“上吊游戏”,不料意外身亡。2013年4月6日,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情节,江苏两个孩子被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这种负面影响在语文学科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小学生作文和口语交际活动中频繁出现网络用语,阅读时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向不正确,不能明辨是非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早在2003 年 4 月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就强调,现代公民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要求。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误区

实际上,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初提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使本土的精英文化不受以大众媒介为滋生土壤的流行文化的冲击。培养公众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弱的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批判”。但人们往往只抓住了“抵御”一词。随之就出现了一“堵”了之的倾向,为了让青少年远离“媒介”这一洪水猛兽,教师们对媒介是只字不提,尽量阻止学生与之接触。但时代潮流是势不可挡的,与其死守,日夜但心什么时候会被媒介洪流冲破防御的城墙,不如顺水推舟,趋利避害,不去抗拒媒介而是换之解读、批判媒介,认同、运用媒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媒介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生活节奏,使人们在同一时间里实现多方的资源共享,获取多、快、好的生活资源。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媒介是把双刃剑,要克服对媒介的片面认识,一味抵制,这样长期下来会导致学生信息闭塞,无异于闭门造车,不利于培养适应

现代化的人才。应该换之顺水推舟,反“堵”为“疏”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

此外,人们容易落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就等同于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上述定义中反复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培养获取媒介信息、正确认知和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仆”。并不单指老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三、媒介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属于舶来品,吸取西方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建构符合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实践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将媒介素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时也应坚守这一原则。纵观国际社会,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以四种形式出现: 一、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作为某一科目的组成部分;三、将其分散融入到所有的科目中;四、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方法,这也是在中国逐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笔者主要从2011年语文新课标出发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与媒介素养融合的具体方法。以下所列案例均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一)识字与写字

在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逐步”二字透露出我国现有小学语文教师在书法这方面的不足,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又要兼顾落实书法教学,时间紧任务重。2013年11月20日广州市前进小学特邀当代书法家王娟老师给全校老师上一次写字课,指导全校老师的的板书和硬笔书法,每个老师都有一本写字教材。在书法上,教师的培训是必需的,但要得“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当前要怎么落实教育部这一要求呢?此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书法教学,例如前进小学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程,每周三次,通过播放王娟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让孩子跟着专家学,加上老师的指导初步达到书法教学目的。这一事例也说明了在尝试新教学内容伊始,教师队伍不够强壮时,多媒体这一媒介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2005年5月17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书写状况加强指导,通过示范、比较、观摩、展示等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加强写字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成功感。”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增加识字写字课的趣味性。以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4课《日月明》为例:

“日月明,鱼羊鲜,

小土尘,小大尖。

一火灭,田力男,

人木休,手目看。

二木林,三木森,

二人从,三人众。”⑤

这篇课文以歌谣的形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使小朋友很容易背诵成章。但要识记里面的14个生字恐就不是件易事了,如果在此时利用多媒体,结合字形及构字特点,伴随着儿歌,以图片的形式演示所要认识的字,如:可以边播放“日月明”的朗诵原音,分别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教师解释:“日”是指太阳,“月”是指月亮,那么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会怎样呢?ppt播放发光的动态图,“太阳和月亮都能带给我们光明,所以“明”字是由太阳和月亮组成。”“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不是很有趣?”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图”“文”“音”并茂,生动有趣的课更加能激发学生识字热情,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再设计个猜一猜的游戏。看图猜字,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课件演示:灭:这一横就像灭火的树枝;也可猜字谜:上看一棵树,下看两棵树,仔细看一看,还有许多树。这是什么字?拿出卡片揭示“森”字。师引说。你能给“众”也编个字谜吗?在游戏中完成教学,大大提升了生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创造了一节生动、有趣、高效的识字课。

曾有位老师的识字课很有趣,在生动精彩的课件之余,她整节课不是说给同学听有什么识字方法,而是让同学在看到ppt后自己说出这种方法,主要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再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设计了个“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发现字藏在生

活中的哪些地方?有的同学说在店名里,在警示语里,在广告宣传牌里„„总而言之就是利用身边的多媒体,文字、广告等媒介帮助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这个字还有终身受用的识字方法。这就将静态的量的增长,变为了动态的质的升华,拥有这些识字能力可以认识无限的字,而不局限于几百几千的识字量。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字典这一重要媒介,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时就可教他们音序法查字,二年级时可以教他们部首查字法查字,有了这一工具性媒介,学生就可做到无师自通,达到独立识字的目的。

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还可以练习用电脑打字,每学完一课的生字,就在word里打出相关词语。这不仅能巩固识字,也同时锻炼了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二)阅读和写作

2014年4月17日笔者参加了“我和名家有个约会”——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活动,儿童文学作家余雷说道:“阅读是最好的作文课”。在阅读中通过演员读书法(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心情、想法)可以学习到怎样塑造人物性格,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特别是能够在阅读中获取写作素材。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个版块。

如果说写字识字是砖瓦的话,那么阅读则是支撑语文这一房子的支柱,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起到一个灵魂的作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阅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学生从外部获取信息,通过加工、整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内部世界的过程。⑥现代社会,书籍、电视、游戏、漫画、论坛、微博、博客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文本,阅读的平台得到空前的开拓。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小学生缺乏较强的判断能力,这时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异常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孩子的选择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也即是媒介素养。

1-2年级的阅读侧重于培养阅读兴趣,知道媒介、认识媒介塑造的虚拟世界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例如在《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里“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这些都是小朋友可以吸收的,

但注意了,现实世界里布娃娃可不会说话更不能去历险,而且一个小孩子远离父母到处去是很危险的事情。阅读后可自己练习写一段话(1-30字),这段话不在长短而在完整。

3-4年级在培养兴趣之余,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40万字。”⑦以上都是些重要的习惯养成。有了这一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在学习生活当中。但现在书本的阅读已满足不了当代学生了,更多的学生喜欢看各种电视剧,阅读的范围得到扩大。那么此时要解决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内涵,如戏剧、纪录片、公共事务讨论、新闻等,了解电视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关系。电视以波动起伏的形态世界和印刷技术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读者看书时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投射的方式使文字形象化,他必须追踪印刷物中黑白序列的“静物照”,边看边给自己提供一条声道。印刷媒介是电视的基础,而电视是印刷媒介的延伸,与其说电视是视觉媒介,毋宁说它是一种触觉――听觉媒介,它使我们的一切感官深刻地相互影响。如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先是印刷出版,然后才出同名电影。教师可安排一节课观看电影,要求学生课前看完《草房子》一书。观看完电影后写一篇观后感,内容可以是从《草房子》一书中感悟到的东西,也可以写《草房子》“书”与“电影”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两种媒介的感受上形成强烈对比,进而感受媒介,认识媒介,也可达到有感而写的目的。

5-6年级在阅读与习作方面的目标则是成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并能给出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读者。笔者认为高年级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之余,还可增加一个读报活动。新闻学者惜莹就提出过,要通过“读报运动”普及新闻学的知识,读报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母语地位决定的,培养知悉国家大事和身边时事的人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报纸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学生可以通过报纸了解所处的社会的发展趋向,为日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潮流的人才做好准备。教师涂红霞就如何在小学指导学生读报提出见解:教师应该先把当天所到的报纸预览一遍,把重要的新闻用颜色的笔圈出来,提醒儿童读报时的注意点;儿童读报时,教师应当详细讲解;儿童阅读后,应当切实了解新闻的要点。⑧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应增加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判断及在综合各方意见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能力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用。在读报

活动结束后安排写作,可以紧密联系读报活动以报告形式进行写作,注意指导报告这一文种写作规范。

(三)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的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口语交际活动。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收集、理解、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媒介素养的目的。

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能做些什么”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环境,可以汇报环境受到哪些污染,为改善坏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再讨论下:“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环境做点什么。”乐于参与讨论,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中吸取有益的信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再如学习完《赵州桥》,这一课我们都知道桥的坚固和质量的重要性,那么你能上网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座桥也和赵州桥一样坚固的?或者找找哪些桥梁坍塌了,试述坍塌的原因是什么?要有图片或者视频,分组上台展示。在这两个活动中查找资料是培养媒介素养的切入点,学生必定要通过各种媒介如书籍、报纸、期刊、电脑、手机等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再把信息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展示,这一过程实现了做信息的主人的目标,使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情;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讨论或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实现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能力向技能的转变。

(四) 综合性学习

2001 年 6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 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2011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道:“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综合性学习是课改后人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媒介素养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王文彦、蔡明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⑨-这种综合运用就是一种能力,能把所得到的大量信息经过选择、处理、整合成自己的观点,转换成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也就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1-2年级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所以笔者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3-6年级。每册书各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便于作为媒介素养在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切入点是是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还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⑩

版块一的课文《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把握自己》成一个梯度性地让学生了解到:1、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2、信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3、通过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可以让学生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5)认识沉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引导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增强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

(1)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网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⑪

通过这么一个完整的版块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信息的好坏,是否值得吸收,为第二版块的信息收集,整合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媒介素养基础。

版块二: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这一版块重在实践,是培养媒介素养的关键。调查报告规范写作可以由老师指导,重点在于怎样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撰写“网络对青少年危害”研究报告为例:

第一:要多渠道收集信息,不仅从纸质文本中获取,还可以从网络上的电子文本或图片中得到信息。报告类的写作可留意《焦点访谈》节目,半月谈网和人民网等网上资源,时刻关注时事动态。

第二:选择、整合信息使收集的信息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作《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这一研究报告,首先选择有关这一内容的书籍或网络资源来阅读,记录下来,最后整合形成自己对“网络对青少年危害”的初步观点和印象。

第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化结构。就是理清写作思路的一个过程,在头脑中重新组织编排所获得的知识,来为“网络对青少年危害”这一文章服务。

第四:勤于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勤于思考是靠平时养成的好习惯,不能一簇而就,教师可在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懂得针对问题去质疑和评价,给出自己的意见。

经过这么一个综合性单元的学习,相信学生在面对各种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时都能理解和正确选择,并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这样媒介素养的目标基本达成。

结 语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中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重要部分,要实现全面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还需各方面的条件和努力,需要在不同的层面同时启动和推广。比如,需要官方的认可、清晰明了的政策支持,需要开发很好的教材,需要教师培训,需要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合作机构(比如媒介公司、家长协会、社区组织等)。应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是草根运动,如果推动媒介素养的动力完全是由上而下统一贯彻执行的话,那很可能就和自古到今的教师跟着一定的套路来做教育工作的模式没有什么差别了。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就是教育的推动者,要给教师一个平台,让他们能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思想,探讨教育的改革思路。教师是教改实践的参与者,也是教改科研的研究者。因此,需要大力支持那些具有胆魄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先行者,给他们创造机会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注释:

①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0T8_GblcBihhj9mZZbgZ8Z9R1IGqc7bR_GUbttC1P8YOs-2wOSFcBz_o05ixnII

②蔡帼芬,徐琴媛,刘笑盈.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第374页.

③陈赛君,陈智高.基于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区分的组织知识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07. 静态知识在其生命周期的相当部分时间内,是与思维主体分离的,并不处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而是以声音、文字、图像、电信号等形式在各种传播媒介中作物理运动。静态知识的运动只产生知识的量的变化,而不会发生质变,因此,静态知识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创新和发展。

④http://www.zgxzw.com/news/html/160625.html 中国校长 中国教育报供稿.

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4课《日月明》.

⑥廖峰,高海红.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3-08-08. ⑦2011语文新课程标准.

⑧涂红霞.小学应添入“读报”科 [N].新闻学集, 1931.

⑨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河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1.1.

⑩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ttp://www.pep.com.cn/xiaoyu/

⑪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7cKDqoW2gfzNbnl-z4kg3zBCFAIrorQi86QacqihwQKW7swTt6otW3x5IMc6_2HQwwVn-Wfwfzr9OvKTfUrcpM7dIkEtq-fUHXma-By7RG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2010年5月第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219.

[2]张国良 黄芝晓主编.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M].2003年12月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61.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第2版)[M].2000年2月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06.

[4]张厚粲主编.心理学[2002年版][M].2002年2月第1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351.

[5] 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2000年3月第1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16.

[6] 蔡帼芬、徐琴媛、刘笑盈.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M].上海: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95.

[7] 李月莲.“You Tube”现象带来的社会颠覆与传媒教育[J].传媒透视,2007.3.

[8] 张晓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D].河北:河北大学,2010.

[9] 廖峰,高海红.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3-08-08.

[10] 蔡帼芬,徐琴媛,刘笑盈.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405.

[11]金袆. 媒介素养教育: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学的全新视野[J].中小学电教(下),2011..

致 谢

历时将近半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教授,他对我的论文进行了无私的指导,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舍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在论文排版时热心帮我解决困难。

感谢我家人的默默支持,没有你们我可能连写着篇论文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记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