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类材料作文

事件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事件类材料写作题(时事类材料、故事类材料)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新题型,起码表明诗歌、格言、名言、漫画等等材料作文不会是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或者说基本排除了。 事件类材料所记叙的事件都是真实的,新近发生的,富有时代感,十分接地气的;事件来自现实生活,贴近生活。

那么,2017年高考作文的备考,我们必须首先全力以赴的研究准备“事件类材料写作题”。

那么,事件类材料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如何去审题立意呢?

事件类材料的表达方法就是记叙。通过叙述事件,把材料呈现在考生面前。

1、叙述事件,就是叙述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从而表现主题。

直接概括主题,确立中心论点;或者通过找事件的结果与原因,分析出材料的主旨,确立中心论点。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全息思考指的是尽可能全面地审读信息,进行综合性思索。就湖北卷作文材料来说,就一件事,游客观景,却涉及如下信息:

无论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都景色宜人;面对各种层次的景象,人们看法各异;游客观景,行动各异。

这众多的信息聚集在“游客观景”这件事上,湖北卷作文材料究竟要传达或者隐

寓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挖掘。

第一,对同样的景,为什么有的游客认为“好看”,有的认为“不好看”,这涉及到审美的标准的差异。

第二,对赏景行动,为何有的选择留,有的选择继续,这是因为目标不同,所以追求不一。

所要注意的是,材料对景、游客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目标没有褒贬色彩。 显然这样的挖掘,还算不上具有深度。

我们很有必要调动联想,由“游客观景”联系到现实社会,进行如下对应: 山景(山脚、山腰、山顶)——象征着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

游客——象征着社会中有着各种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行动的人们

言语——象征着社会中的人们的有着差异的审美标准、价值判断等

行动——象征着社会中的人们的不同层次的追求,如有的人选择平凡而不平庸,有的人则选择伟大而辉煌,都是合理的。值得认可的。

有了如上全息思考与深度挖掘,还愁写不出有一定深度而又切合材料主旨的文章吗?

2、叙事就是述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出主旨,确立中心论点。例如:2015重庆高考作文题: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个作文材料虽短、事件虽小,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兼具情感性与思想性。它弘扬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乘客们表现出的理解、体谅、关爱,展示了亲情的可贵、理解的宝贵、关爱的珍贵,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温暖,渗透着时代的正能量。

首先,领悟材料饱含的丰富情怀。

浓浓的母子情:刚上车的小男孩为什么让司机等他妈妈呢?因为母亲腿脚残疾,行走不方便。儿子就成了母亲的“小拐杖”,成了母亲的小向导。孩子请求等待的行为,体现了他对母亲的体贴和关爱,也体现了对母亲的孝心与呵护。 深深的大众爱:司机和乘客等了一分钟,孩子的妈妈没到,乘客们开始抱怨,认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在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产力,时间就是效率。在埋怨声中,母亲一瘸一拐地上车了,这时,车上所有人都沉默了。这一沉默蕴含了什么?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同情、尊重、包容,也蕴含了普通人的温暖情怀。 和谐的社会情:生活中,一个平凡的小细节、小场景,随时可以爆发由埋怨引起的争吵,甚至斗殴。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可贵的理性、理解、理智,同时也需要一种宁静、温润、成熟的境界。这个材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剖析材料蕴含的深刻思想。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这一材料作文具有很强现实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思想导向性。它能引导人们,沉静下来、反思自己、反思社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价值、认识崇高。

※孩子要求司机等待妈妈上车,乘客由不满、抱怨到沉默,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思想?体现了和谐健康的精神走向。具有而言,可以从几点进行挖掘:

其一,宽容精神。宽容的人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一味喋喋不休地抱怨。宽容精神其实很简单,就是停止抱怨。

其二,敬畏生命。生命是平等的,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正常人与残疾人。只要是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爱护、敬畏。

其三,道德价值。人活着,应当怀着温柔与悲悯,保持对善良、友好、光明的渴望。把道德的善,人性的美,作为生活的良方。

其四,平和心态。平和是社会和谐的基点,平和让人感受生命的温情。这个材料从侧面揭示了和谐心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保持乐观开朗、豁达舒畅、宁静安详。

总的来说,这次作文不容易跑题,审题的门槛并不高,但是要写出材料蕴含的情意、深意、趣意,却需要平时眼观社会、思考社会、心系他人、胸襟开阔、情感饱满。写作时,考生们既可以从情感性入手,也可以从思辨性落笔。要力争立意深远、视角独特、拟题新颖,思维清晰、语言流畅,写出“人味”“情味”“思味”。

3、作文材料的叙述当然是略叙,不可能是详叙。叙述中常常有议论句,起画龙点睛作用。通过找议论句或者带有感情倾向的句子(词语),确立中心论点。(这样的句子常常就是材料的主旨)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辽宁卷作文材料,涉及到生活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是“真美”“美景”,到底哪一种美?

生活美是人们对生活的情感感受、态度把握与审美认识。可以根据材料呈现的内容,大致绘出如下生活坐标系:

原点:生活

横轴:生活的时间性:古代——现代

纵轴:生活观的差异性:祖辈——孙辈——我们(指考生)

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古代原始美(自然状态美)——现代科技美(人力创造美) 有了这样的生活坐标系,辽宁卷材料就容易理解了。孙子倾向现代都市美,呈现的景象是: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所持的看法是: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这几句话强调了科技发明对生活的巨大作用,强调了人在生活中所起的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获得的立意是:

1、现代生活美,美在创造

2、现代都市美,美在科技

3、现代科技延伸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4、只有融入人的创造性活动的风景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老人既欣赏现代生活的美,又赞叹古代自然美,他的头脑里呈现的景象是: 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老人对现代都市美有些微词,要引起注意,这就是: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这一惋叹,可以看出老人的某些忧伤与失落。还要注意老人的神情变化,即从“颔首”到“沉思摇头”。 从老人对古代与现代生活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上,我们可悟出如下立意;

1、生活,美在自然

2、不要让现代文明驱走了原生态的自然的美

3、怀念原始生活,就是怀念传统与自然

纵轴上我们不要忘记自身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从辩证角度,我们可获得如下立意;

1、自然美与人为美,不是对立的,可以做到和谐相融

2、尊重各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传统、行为方式、审美观点

3、科技与人文并存,这是生活和谐的原则(龚志华)

4、叙事还有个特点就是矛盾性,或者说对立性。

通过抓住矛盾点,进行分析、研判,得出中心论点。

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新课标卷全国作文材料,包含着“矛盾关系”,表现有二:

1、不少人野生动物喂食,是因为喜欢,因为 “爱”。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这是“害”,不能喂食。是“害”,不是“爱”,由此可以见出是“喂”与“不喂”是对立的,不能并存(形式逻辑叫“非此即彼”),只能是“不喂”。从这一形式逻辑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立意:爱护动物,需要尊重其生存与发展规律。

2、自然保护区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出示警示牌(最好是爱心提示牌),这是对动物的尊重,而警示牌的内容“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则多少含有对人的不尊重成分。对动物对人都要尊重,这可以并存(辩证逻辑叫“亦此亦彼”),更何况是对本富有爱心的游客呢?由此可以见出“尊重”与“不尊重”也是对立的,不能并存。从这一形式逻辑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立意:爱护动物,还要敬重人,敬畏一切生命

这样就包含着辩证逻辑分析。

再从作文材料的延展面来看,一是涉及家庭与学校教育。作文材料中的意象就与家庭与学校教育中的相关角色相挂连,具体如下:

野生动物——最终要走向社会的学生

游客、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家长、教师(班主任)

可以由如上角色类比,进行如下类比推理:

野生动物的成长/孩子(学生)的成长

野生小动物,习惯了游客喂食,就不会独立去觅食,久而久之,就丧失觅食能力。/养育孩子,全包办,不让其自主自力,最终会失去独力的生存能力/教师育人,只习惯给知识,给方法,而不重其自主学习,独立实践,学生不会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班主任全管全理,不给班干部、学生自理自律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失却自我管理能力)

就此,可以得出第三、第四方面立意:

让孩子“断乳”,独立行走(溺爱是害不是爱,自立才能自强)

给学生独立飞翔(一味“圈养”有害;要“牵”要“扶”,更要“放手”)

当然,若考虑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还需辩证思索,这就是:先喂“食”,再觅“食”即先给“知识、经验与方法(主要指幼儿阶段),后让学生用知识,辨经验,验方法(主要指高级成长阶段)

就此,可以得出第五方面的立意:

尊重孩子(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先喂“食”后“放养”,这也算辩证逻辑所说“亦此亦彼”。

二是涉及社会执法与管理。从材料中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员的作为,进行反向拓展思考,我们还可得出第五方面的立意,这就是:管理与执法既要严肃认真,还要注意人性化。

可以说作文材料的形式逻辑分析,主要是就材料言说;作文材料的辩证逻辑分析,是从更宽广的社会、生活时空作分析与思考。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作文材料的形式逻辑分析,还是作文材料的辩证逻辑分析,都不能脱离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待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上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重庆卷作文材料所呈现的生活故事包含着游客与房东老人的多次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蕴着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第一次矛盾冲突:游客急于签租房合同——房东老人劝其先试住,再决定这一冲突,表现出房东老人的关爱情怀与道德责任。他不是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而是

从住客角度考虑,体现出一种可贵胸怀。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做人,做关爱他人的人

2、将关爱化为日常言行

第二次矛盾冲突:游客不小心打碎精美玻璃杯,而忐忑不安地打电话——房东老人回话宽慰。这一冲突,显示了房东老人的善良与宽容。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做人,做善良而宽容的人

2、将善良融入细节

第三次矛盾冲突:游客把玻璃杯碎片放进垃圾袋后放在门外——房东老人脸上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然后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一冲突,表现了房东老人的原则风范和普爱精神,表现了他的尽职行为、敬业做,派也蕴涵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担荷意识。他为清洁工考虑,周考细致,用拒绝租房这一行动来谴责游客的自私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

1、做人,做一个坚持道德原则的人

2、做人,做一个坚守道德责任的人

3、做人,做一个具有大胸怀与大担当的人

4、将责任责任注入品质、将原则铭记心扉、将道德提升为境界

可以说三次冲突,可以见出房东老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度的文明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包蕴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对广大考生来说,是启迪,也是引领。

5、任务型与非任务型。其实都有任务,就是明确具体与否,有的明确具体,有的不明确具体。明确的,就按任务指令要求去完成作文,不明确的,就得分析命题意图,分析材料含意,完成作文。

典型性任务型,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份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有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非典型性任务,如“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第一步:看有几个人,几个事,哪个人说了啥,然后列出一个清单,本题清单为:

人 事(语言,动作,神态等)【注意关键的表示程度的词不能省略】 表演艺术家 演员可以根据表演需要改剧本

剧作家 不能随意改,否则,可能违背创作原意

第二步:分角度或者是取一个(表演艺术家或剧作家),或者是两者结合(注意红色字体,因为它涉及到思辨性方向)拟出大概3-4个立意【这里注意:立意别太多,尽量挖深,多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为什么就是一个很深的立意,一般同学想不到,不容易撞车】

第三步: 选取一个不容易撞车,自己又拿手的立意,列大纲,准备作文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出自201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一场口水战。宋方金撰写了一篇长微博,指出在拍摄电视剧《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台词都是宋丹丹现场改编的。于是便引发了娱乐界对于演员能否改剧本的讨论。可见这则作文材料紧贴时事要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旨在要求学生能对现实事件发表个人的看法。这则材料有以下角度。

1. 从剧作家的角度来说,可以谈遵从、遵守规则。表演艺术家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规则的破坏。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都破坏规则,那么就无规则可言。考生可以写规则的重要性(这是从为什么角度深挖了,比只写规则的好处,空泛依据材料表象说遵守规则要好得多),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井然有序。诸如遵守交通法规、遵守道德底线、遵循学习知识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等。

2. 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可以谈不唯命是从、创新突破(可能本点会流于大路化,所以你要注意材料以及语言的选择,让大路化的东西变得立体有冲击力。表演艺术家改动剧本,是对权威态度的不迷信盲从。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表演艺术家改剧本,可能是因为剧本不好,或者是因为剧本不太能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或者是它违背了表演艺术家的底线,等等。艺术家对剧本的改动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赞扬,因为他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技巧,这是创新,它给剧本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小到实验,大到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3. 从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冲突的角度来说,可以谈辩证分析。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如果是正确的、积极的,就应该提倡;如果是错误的、消极的,就应该剔除。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创新。

从文体的选择来看,这则作文材料比较适合议论文。材料中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针对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考生就此事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它能反映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立意时不可有偏颇(注意,不可有偏颇不代表就是两部分要二分之一均匀,你要水平高,完全可以全篇支持一个观点,最后猛然两三句将相反的观点在读者的脑中抬升到和前面大费周章的观点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生活中,很多争议的产生其实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也并不是说要“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相反,作文观点必须鲜明,而且最好要开门见山,比如标题就是观点。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小说之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