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节日文化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2006年第4期No.4.2006

藏族节日文化研究

罗桑开珠(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藏族节日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藏民族在生产活动、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中的思想观念际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特点和功能。

[关键词];[1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4-0051-06

节日是具有特殊意义、特殊活动内容的日子,并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

藏族节日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节日文化在其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中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承载着藏民族在生产活动、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中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其表现形式。因此,藏族节日文化既是反映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表现藏族民情风俗的一幅壮丽画卷。

藏族节日是藏人生活中的特殊日子,它不仅有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目的和活动时间,而且有群众性、周期性

、稳定性、娱乐性、宗教性和纪念性的特点,同时还有它的形成、发展、变异及其社会功能和民族特性。本文就从藏族节日的来源、类型、特点和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藏族节日的来源

  藏族节日文化来源于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宗教活动和物候周期之中。它积淀着藏族人民文化创造和文化活动的历史轨迹,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颇难一一论及,只能概括分类而谈。尽管藏族节日文化纷呈复杂,但是它有规可循,有类可分。藏族节日的来源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活动 首先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都源于古代祭礼。藏族先祖生活于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在他们自我力量、自我意识还十分狭小模糊之时,对于自然中的现象难以解释“在原始人看,

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已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

[收稿日期]2006-03-05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民权502G15)

[作者简介]罗桑开珠(1955-),男(藏族),青海玉树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研究。

—51—

[1]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藏族先民正是在这种思维支

配下,创造了诸如山神、湖神、羊神、龙神等许许多多的神灵。藏族先民为了讨好这些神灵赐福于他们,于是就采取种种方法来祭祀它们、祈祷它们,崇拜和信仰它们。年复一年,原始信仰中的节日得以产生,

[2]并不断发展。

第二来源于本教宗教活动。到本教时期,原始宗教中节日的人性大大增强,将自然崇拜转向人格化天神的崇拜上。本教在以“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为主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许多的宗教活动方式,如:避开灾难的仪式、驱逐恶魔的仪式、延长寿命的仪式、预祝丰收的仪式、颂扬神灵的仪式等。本教是很讲究仪式的宗教,在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藏族社会上至统治集团,贵族大臣,下至部族群体,贫民百姓的一切重要活动,首先邀请本教巫师进行宗教活动。其中有些活动和仪式每年都要进行,于是有些固定的周期性宗教活动,慢慢地演变为藏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第三来源于佛教文化。佛教传入藏区后,,势力的发展,藏族社会进入了长期被“政教合一”,。佛教给藏族节日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使藏族宗,改变完善于藏传佛教鼎盛时期。藏族民间宗教节日,

并没有因为宗教信仰的变异而持后废前,而是在相互适应和融合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特色,甚至一个节日中具有“三宗”的内容和形式。

(二)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对藏族而言,主要包括农事活动和司牧活动两方面。是指藏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自然季节的变化、自然资源的认知、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流程的转换和生产产品的获取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而后演变为的节日。

第一来源于农事活动。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和黄河上游流域的藏族先民们,自古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掌握和确立了节气、节令、历法。藏族人民根据农事的季节和农事活动的过程而进行各种预祝丰收的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有:祭祀土地神、山神、天神和湖神的活动。因为这些神祗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神管农田,山神管冰雹,天神管气象,湖神管河水。这些农业祭祀活动,在其历史发展中演变为农业节日。这些与农事生产相关的节日最初是发端于农业祭祀的,其中包涵着农民对农业丰收的希望和寄托。

第二来源于司牧活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决定了他们以牧业生产为主的游牧生活。藏族人民在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与之相应的节日文化。牧业生产发源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认为,山主为兽,兽依山存,所以打猎前要进行祭祀山神活动。在狩猎和部落战争中,箭为武器之王,于是就有了插箭节。藏族主要的牧业生产资料为:牲畜和草场,于是藏族牧民为了报达它们的恩惠和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同时为了牲畜平安兴旺进行各种祭祀祈祷活动。其中许多活动被大众认可并传承,充实完善演变为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节日。

(三)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是指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藏族社会长期处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人与神的关系也始终处在被颠倒的关系中,即统治与被统治,信仰与被信仰,顺从与被顺从的状态之中。所以佛、菩萨、护法神、活佛、高僧大德及其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成为藏族社会的重要纪念对象。他们颇少将世俗社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纪念对象进行纪念活动,所以藏族社会的纪念活动几乎都与宗教关系密切,或者说纪念性节日都是来源于对宗教事件和宗教人物的纪念活动。

(四)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是指群众性文艺、体育、游乐、旅游和社交活动。娱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和生活需要,也是节日创造和节日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娱乐何谓节日。人类生活充满着喜怒哀乐,其中之喜乐有个人之喜乐和群体之喜乐,而且这种喜乐要有表现、发泄和共享的活动及场合,群体之喜乐活动就是娱乐性节日的来源。

—52—

二、藏族节日的分类

  要对众多的节日进行分类,应该有不同的依据标准。若按宗教信仰来划分,可以分为宗教节日与世俗节日,宗教节日又可分为原始宗教、本波教、佛教、藏传佛教等节日。若按区域划分,可以分为民族共同过的节日与不同地区单独过的节日。若按传统来划,可分为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或在新生节日中再分出本土节日与外来节日。若按节日的组织者来分,可分为官方组织举办的和民间操办的两类。若按节日活动规模来分,可分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节日与以家庭为单位活动的节日。最常见和最通用的分类标准,是以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来划分。

依据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藏民族的节日大致可分为:宗教、农事、牧事、纪念、商贸(包括旅游)、庆贺、生活社交等7类。

(一)宗教节日 形之线制约着藏族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深化成具有固定程式、:原始宗教节日———本教节日———,不论是信教的或不信教的,几,这些节日已成为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藏传佛教的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传法节、燃灯节、萨噶达瓦节、斋节、佛、菩萨、各教派祖师圣诞节和七月劝法会节、布达拉宫跳神节、萨迦金刚节、拉卜楞娘乃节、祭山神节、迎神节等等。

(二)农事节日 藏族先祖发源于农业区域,当时他们控制自然的能力还很弱,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不得不去祈求于他们心目中的农业神、土地神的保佑赐福,久而久之,形成了典型的农事节日———望果节。望果节形成后,很快被高原广大农区所接受,并与当地农业祭祀活动相联,形成了许多农业节日,它的演变思路为:祭祀农业神、土地神的典礼会———山南望果节———各地望果节及农事节日。如春播节、娱驴节、调牛节、罗让扎花节。

(三)牧事节日 藏族尽管在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占有很大比重,但高原的山谷草场决定了牧业经济的地位。他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为了生存,他们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祈求马神、草原神,也为辛勤劳动一年的牧业牲畜祝祷,并且还为散居在外的部落民众聚会,选举首领,发现部落英雄提供机会,于是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出现了。这类节日是藏民族精神最集中的展现,其演变脉络为:江孜达玛节———藏北等牧区赛马节———其他牧事节日。如羊羔节、牛犊节、饮盐节、放生节、祭山节、祭神节等。

(四)纪念性节日 藏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宗教文化。在藏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事件和宗教人物才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人不可与神相比,世俗世界远不如极乐世界,人间之事肮脏险恶不可与清净慈善的佛家事业相提并论。所以藏族的纪念性节日的主角是清一色的佛教事件和佛教人物。如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传法、涅 日的纪念活动已成为佛教国家、地域和民族的节日。还有诸佛菩萨诞生和成道日也为纪念的节日。

(五)文体游乐节日 人们利用休闲时间或者选择某个节气,以村为单位举行文艺表演、体育比赛

、游园活动,或者组团转山观湖旅游。如雪顿节、六月歌会节、格萨尔王讲唱会节、赛马节、射箭节、转山节、林卡节、香浪节、沐浴节、采花节、迎鸟节等。

(六)庆贺性节日 为了共同的喜事、共同关心的事宜的胜利或成功而进行的庆祝或纪念活动。藏族民间传统的庆贺性节日可分为:庆丰收、祝丰年、神胜鬼、佛降魔等。新兴的庆贺性节日是为了庆祝革命事业的胜利与人民组织机构的建立而进行的活动。如县庆、州庆、区庆、国庆等。

(七)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如藏历1月1日为新年。藏历3月15日为迎鸟节。藏历5

—53—

月1-15日为林卡节。藏历7月6-12日为沐浴节。藏历8月为望果节。藏历12月25日为驱鬼节。藏族不仅每月有节日,而且有的月份有好几个节日,但也有固定的月份日期。如藏历元月1日为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藏历2月15日为措穷节(传小日召)。藏历3月15日为时轮金刚节。藏历4月15日为萨噶达瓦节。藏历5月5日为药师佛节。藏历6月4日为佛祖初转法轮节。藏历7月8日为劝法节。藏历8月份望果节。藏历9月22日为神仙下凡节。藏历10月25日为燃灯节。藏历11月23-29日为冬季大法会。藏历12月29日为驱鬼节。

三、藏族节日的特点

  藏族节日文化是构成藏民族文化极富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殊的文化背景,构成了藏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地域性、民族性、综合性、变异性、实用性特点:

(一)宗教性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密切的关系。节日虽源于古代气候,即按一年的周期性气,在节日里往往要举行,因此,节日的起源又与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些民俗学家把节日列入信仰习俗,与此不无关系。根据考古资料和藏族文化研究来看,宗教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丰富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藏族节日几乎没有不带宗教色彩的节日,甚至可以说该民族节日十有七八是纯宗教性的节日。

(二)娱乐性 藏族节日多出自人们自发的群众集会,尽管在诞生之初带有某种宗教目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宗教性或其他功利色彩慢慢减弱了,致使它演变成为人们精神上寻找快乐的理想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一些节日内容、活动更具有娱乐性。

(三)周期性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年年重复,代代相传

,使节日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传承性和周期性。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年年沿袭,世代相传。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若不循此而行,辛苦劳作就不会有收获,衣食就没有起码的保证。正是这种不间断的传承,才形成了传统,形成了规律和周期。节日的周期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决定农牧事,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同时人们在不同的节气中进行祭天娱人的活动。

(四)民族性 藏族的节日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从事的生产环境和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所创造的节日文化具有明鲜的自己民族文化特色,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宗教、本教和藏传佛教文化并存的祈祷、祝福、消灾避祸的活动仪式;二是原始色彩和时代特征并具的表现形式;三是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相融的活动内容。

(五)群众性 节日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群众性的活动。“群众性是社会性的反映和社会承认的表现。个别人的带有周期性的特殊性的活动是不能称为节日的,如一般的生日或祝寿活动,虽然也带有普遍性,但是多以家庭和亲属成员为参加者,只能算作人生礼仪。较广泛的群众性能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就会感到有形与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来自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与传统习惯。从表层来看,似乎大家都是自觉的,而从深层来看,社会心理在起着维护与推动作

[3]用。”

(六)地域性 节日的区域性特点是指藏区不同地区所举行的节日,具有明鲜的本地区文化特色,与其他地区不相同或没有的节日。藏族聚居地域广袤,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气候多样,造成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及多样化。加之历史所造成的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经济形成的地区间的隔阻与相对闭塞,因而使节日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点是与“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相吻合的。假若我们抛—54—

开同时在各地过节的这个共同点,而仅仅从地域来看的话,不论多大规模的节日活动,他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域特点。所以说,地域性所指的是该地所举行的节日活动本身所带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共性文化发展为本地化的产物,或者是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七)综合性 亦称复合性。是指藏族的许多节日中,包括着多种文化成分和文化活动,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因此,节日被公认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综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览会。从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民族建筑(节日活动往往在重要建筑中或附近举行,为节日活动而缝制各种图案和造型的帐篷)、藏族服饰(最精华的盛装)、藏族礼仪、藏族饮食、宗教文化、经济生活、娱乐方式等等文化形式,几乎包括了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节日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节日文化的复合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具体节日的活动内容很少是单项的,而绝大多数是多项

[4]的。”

(八)变异性 即节日文化是发展变化的。。来看,似乎是相当稳定的,但这种静止的稳定是相对的。,史潮流的冲击影响下,,,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关系更为直接。,从其表现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生活水平,思想观念体现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之中。现代的精神风貌、艺术风格、组织方式影响和渗透到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之中。

将祭神娱神或者纯宗教性的节日,走向世俗化、文化化、观赏化和娱乐化。从单一性的节日活动,向多样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四、藏族节日的文化功能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拥有丰富节日资源的民族。除了全藏区共同拥有的40多种节日外,还有难以统计清楚的地域性节日。在每个节日中积淀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节日是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所以,每个节日都有其实用性和功能作用。无用的节日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会被传承下去。由此可说,节日的文化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与需要的功能 节日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归纳起来包括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节日文化具有这两大文化方面的综合性特点。

有关宗教色彩和宗教内容的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的心理欲望,而且具有慰藉心灵的精神安抚作用。纯宗教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宣传、弘扬宗教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宗教信徒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心理。

有关岁时节气类活动内容的节日,是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产生和生活,享受大自然不同时节赐予人类的物质食物和美好景象。

有关娱乐活动内容的节日,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娱乐、享受生活、享受劳动成果、情感表达和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广大民众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

(二)继承与弘扬的功能 在节日文化中凝聚着多方面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精华,是民俗文化中最亮丽、最丰富、最广泛的部分。多彩的传统文化都能够在民族节日活动中展现出来,每年一度的各类节日中有:传统的宗教信仰对象、宗教活动内容和宗教活动方式的展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体现;传统的文艺节目和体育活动的表演;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礼仪活动表现;传统的民族服饰穿戴;传统的美食佳肴享用;传统的生活装饰和社交活动进行等。这些节日活动对每个民族成员起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和传承的作用,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节日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这对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5—

(三)凝聚与教育的功能 节日是群众性极为广泛,民族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活动。不论职业、地位、年龄,只要是同民族或同社区的,几乎都参加节日活动。共同性本身就有一种亲和力,共同性的文化,是民族成员之间凝聚力的纽带。除了世俗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之外,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理也是很强烈的。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文化,共同的民族感情,节日中的相互祝福、共同欢乐,都增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亲近、友谊和感情。

民族节日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大课堂,因为在节日中荟萃了民族歌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民族艺术、民族礼俗等多方面的精华,置身其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深受熏陶,自然有传承与教化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类似于“蓬生于麻,不扶自直”的自然现象的。这种教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流露于言谈举止,成为精神与气质,成为民族文化在个体成员身上的表现。如许多民歌、舞蹈和习俗、礼仪绝不是在学校里通过授课学到的,而是在节日聚会或喜庆宴会中逐渐学会的。

(四)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功能 ,

。节日活动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形成购销两旺的局面。,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得到充分佐证。,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断地挖,。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纪念品销售增长,、生产技术开发制造传统工艺产品,使民族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文化品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为了丰富节日文化,人们不断地挖掘民间歌舞,不断地创作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文艺节目。这样使民族传统文艺得到继承和弘扬,使其丰富和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节日成为当地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藏族节日文化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节日的来源、节日的类型、节日的特点及节日的功能,还应该研究节日文化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因为藏族节日是在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受到了不同时期主体文化的影响。在节日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精华与糟粕、文明与愚昧、健康与腐朽的成分。我们必须消除凡是传统的都是民族的,民族的都是优秀的思想观念。将藏族节日文化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到文明、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上来。上述中的后者研究,另撰文论述。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

[2]林继富.西藏节日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3]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风情[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风情[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洮石   责任校对 董河燕)

—5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