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电大作业答案

一. ADBCC CDDDA

二. ABCD AB BCD AB ABD AD CD ABCD BCDC D

三. BBBBA BAAA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三_0004

一. ADDDC CAACC

二. AD ABCD CD AB ABD ABCD AB BCD BCD CD

三. BBABA ABBB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三_0007

一. CDADC ACABC

二. AB ABCD CD CD ABCD AB AD ACD ABCD AB

三. ABAAB BBBBB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三_0008

一. BADAD ACDCC

二. BCD CD ABCD AD AB ACD AB CD ACD ABCD

三. BBABA ABBBA

一.

二.

三. BCDCA CACCD ABCD ABC ACD ABCD ABC ACD ABD B ABC BCD AAABA BBAA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四_0005

一. BAACC DDBCC

二. ABC BCD ABC BD ABCD ABC ABCD BCD ABC ACD

三. AABBA ABBA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四_0007

一. BCCCC CDADB

二. BD ABC ABC ACD ABC ABC ABD ABCD ABC B

三. BAABB AAAAB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四_0003

一. CBCBC ACACA

二. ABD ACD ABCD BCD ABC ABC ACD B BD ABC

三. BBAAB ABABB

一. BCDBB CDACA

二. ABD AD BD BD ACD BD ACD BC ACD AC

三. AABAA AABA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五_0008

一. DCCBA ABBDA

二. ABD AC ACD ABCD BD ABC CD ACD ACD BD

三. BAAAA BBABA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五_0003

一. BDACA BBADC

二. BD ACD ABD ABCD ABC AC ABC AB CD BD

三. ABAAA BBAAB

12春中级会计实务作业五_0010

一. AADCA BBADB

二. ABCD CD BD AC BC ACD ABD AD ABC ACD

三. ABABB ABAAB

计算题

一. 甲公司对存货按照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9年年末关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资料如下:

(1)库存商品甲,账面余额为3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按照一般市场价格预计售价为40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为10万元。

(2)库存商品乙,账面余额为5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库存商品乙中,有40%已签订销售合同,合同价款为230万元;另60%未签订合同,按照一般市场价格预计销售价格为290万元。库存商品乙的预计销售费用和税金共25万元。

(3)库存材料丙因改变生产结构,导致无法使用,准备对外销售。丙材料的账面余额为120万元,预计销售价格为11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5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库存材料丁20吨,每吨实际成本1 600元。20吨丁材料全部用于生产A产品10件,A产品每件加工成本为2 000元,每件一般售价为5 000元,现有8件已签订销售合同,合同规定每件为4 500元,假定销售税费均为销售价格的10%。丁材料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要求:

计算上述存货的期末可变现净值和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参考答案:

(1)库存商品甲 可变现净值=400-10=390(万元),库存商品甲的成本为300万元,库存商品甲的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所以应将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甲商品 3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

(2)库存商品乙 有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30-25×40%=220(万元) 有合同部分的成本=500×40%=200(万元) 因为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90-25×60%=275(万元) 无合同部分的成本=500×60%=300(万元) 因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万元(300-275)。 借:资产减值损失 25 贷:存货跌价准备--乙商品 25

(3)库存材料丙 可变现净值=110-5=105(万元) 材料成本为120万元,需计提1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15 贷:存货跌价准备--丙材料 15

(4)库存材料丁,因为是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所以应先计算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减值 有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4 500×(1-10%)×8=32 400(元) 有合同的A产品成本=20×1 600×8/10+2 000×8=41 600(元) 无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5 000×(1-10%)×2=9 000(元) 无合同的A产品成本=20×1 600×2/10+2 000×2=10 400(元) 由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都低于成本,说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期末均应考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应区分有合同部分和无合同部分计提。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4 500×(1-10%)×8-2 000×8=16 400(元)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成本=20×1 600×8/10=25 600(元) 有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 600-16 400=9 200(元) 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5 000×(1-10%)×2-2 000×2=5 000(元)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成本=20×1 600×2/10=6 400(元)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 400-5 000=1 400(元) 故丁材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共计10 600(9 200+1 4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600 贷:存货跌价准备--丁材料 10 600

二. 2008年12月1日,恒通公司与东大公司经协商用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换东大公司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为1 3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为借方余额2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为800万元,累计折旧额为200万元,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万元。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为2 000万元,已计提摊销为1 000万元,减值准备为1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恒通公司换入的固定资产和无

形资产仍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东大公司换入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假定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要求:

分别计算恒通、东大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并进行账务处理。(以万元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恒通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1 300+200=1 500(万元)

则换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500/(500+900)]×1 500=535.71(万元)

则换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900/(500+900)]×1 500=964.29(万元)

借:固定资产 535.71 无形资产 964.29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3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

东大公司换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800-200-100)+(2 000-1 000-100)=1 4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 累计折旧 2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 贷:固定资产 800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1 400 累计摊销 1 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 无形资产 2 000

三. 远航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9年1月1日,远航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立信公司销售一台A设备,该设备的售价为10500万元,合同约定发出A设备当日收取价款2285万元(其中包括分期收款销售应收的全部增值税),余款分4次从2009年起于每年的12月31日等额收取。A设备的成本为7000万元,设备已于当日发出,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取的2285万元已存入银行,该商品现销方式下的公允价值为9162.75万元。远航公司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实际年利率为6%。

要求:

编制远航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4年的相关账务处理。

(1)2009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

借:银行存款 2 285 长期应收款 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 162.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785 未实现融资收益 1 337.25

借:主营业务成本 7 000

贷:库存商品 7 000

2009年12月31日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519.77[(10 000-1 337.25)×6%]

贷:财务费用 519.77

借:银行存款 2 500

贷:长期应收款 2 500

2010年12月31日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95 [(10 000-1 337.25+519.77-2 500)×6%]

贷:财务费用 400.95

借:银行存款 2 500

贷:长期应收款 2 500

2011年12月31日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275.01 [(10 000-1 337.25+519.77+400.95-2 500×2)×6%] 贷:财务费用 275.01

借:银行存款 2 500

贷:长期应收款 2 500

2012年12月31日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41.52

贷:财务费用 141.52

借:银行存款 2 500

贷:长期应收款 2 500

四. 甲公司是20×8年12月25日改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税率为25%,每年按净利润的10%和5%分别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为了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经董事会批准,甲公司于20×9年度对部分会计政策作了调整。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及其他相关事项的资料如下:

(1)从20×9年1月1日起,将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12年改为8年;同时,将设备的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改为年数总和法。根据税法规定,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12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上述设备已使用3年,并已计提了3年的折旧,尚可使用5年,其账面原价为6 000万元,累计折旧为1 5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

(2)从20×9年1月1日起,将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由账面摊余价值改为账面摊余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甲公司20×7年1月20日购入某项专利权,实际成本为2 4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6年,按16年平均摊销(与税法一致)。20×7年年末、20×8年年末和20×9年年末预计可收回金额分别为2 100万元、1 800万元和1 600万元(假定预计使用年限不变)。

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9年度应计提的设备折旧额;

(2)计算甲公司20×9年度专利权的摊销额;

(3)计算甲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编制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会计分录。 (答案中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计算甲公司20×9年度应计提的设备折旧额。 甲公司20×9年度应计提的设备的折旧额=(6 000-1 500)×5/15=1 500(万元)

(2)计算20×9年度专利权的摊销额 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20×7年专利权摊余价值=2 400-2 400÷16=2 250(万元) 20×7年应提减值准备=2 250-2 100=150(万元) 20×8年应摊销专利权价值=2 100÷15=140(万元) 20×8年应提减值准备=(2 100-140)-1 800=160(万元) 20×9年应摊销专利权价值=1 800÷14=128.57(万元)

(3)计算甲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编制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会计分录。 专利权: 按新的会计政策追溯调整,20×9年1月1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2 400-150-150-140-160=1 800(万元),此时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2 400-150×2=2 100(万元),累计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300万元。则递延所得税资产为:300×25%=75(万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累计摊销 1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1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2.5 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1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3.75

五. 甲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税法规定,保修费在实际发生时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递延所得税资产”2008年初余额为11.25万元(均为产品质量保证形成的,即45×25%=11.25)。2008年发生下列有关经济业务:

(1)2008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

(2)2008年末甲公司对售出的A产品可能发生的三包费用,按照当期该产品销售收入的2%预计产品修理费用。甲公司从2007年1月起为售出产品提供“三包”服务,规定产品出售后一定期限内出现质量问题,负责退换或免费提供修理。假定只生产和销售A种产品。在2008年年初“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账面余额为45万元,甲产品的“三包”期限为2年。2008年末实际销售

收入为2000万元,实际发生修理费用30万元,均为人工费用。

要求:(1)根据上述业务,做出实际发生修理费的账务处理。

(2)编制2008年末确认预计负债相关的会计分录,并计算期末“预计负债”的余额。

(3)计算甲公司2008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并做出相关的账务处理。

(1)2008年实际发生修理费用30万元

借: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3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0

(2)2008年末确认预计负债相关的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 40(2000×2%)

贷: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 40 年末“预计负债”余额=45-30+40=55(万元)

(3)2008年末确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1000-30+40)×25%=25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5×25%=13.7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3.75-11.25=2.5(万元) 所得税费用=252.5-2.5=25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2.5

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