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驼背上的阿拉善

沙漠,这个字眼的背后,总是闪动着死亡的阴影。白刺、马齿苋、臭蒿……而骆驼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种,生活在沙漠之上,给人们提供帮助。它们吞咽着最粗鄙的食物,却背着最沉重的负担,跋涉着最艰难的旅程。骆驼的双峰之间,早已驮起了阿拉善的全部故事。

阿拉善,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西与甘肃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东、西石器文化的连接点,历代北方游牧民族生存之地,奇异的大漠风光、秀美的贺兰山麓、神秘的西夏古韵、雄浑的戈壁奇观、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风情、悠远的丝绸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阿拉善是个多民族聚集之地,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混居,其中以蒙古族居首,1711年,土尔扈特人从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土尔扈特蒙古源出于历史上的客列亦惕部,其始祖为铁木真的义父王罕。17世纪30年代不堪准噶尔部的压迫,约五万帐,二十多万人,离开原牧地逐渐西迁,越过哈萨克草原,到达伏尔加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单独的土尔扈特汗国。17世纪后期,汗国的独立性几乎丧失殆尽,尽管国际上早已视其为俄国的属国,但土尔扈特人始终不愿以俄国为祖国,仍然思念着天山北麓的故土,渴望到圣地西藏去,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的侄子阿拉布珠尔于1698年带着家人军队和大批属民出发去西藏熬茶献礼,在西藏住了5年以后计划返回,却因部族与准噶尔部交恶,战事纠纷,返回汗国道路受隔。于是阿拉布珠尔便派使者入京请求内附,康熙皇帝下旨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于敦煌附近的党河、色尔腾地方,从此臣服于中央政府,开始游牧于嘉峪关外的生活,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的世祖。阿拉布珠尔的回归,拉开了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序幕。其子丹忠继位后,因党河、色尔腾地近准噶尔部,为避免准噶尔部的侵扰,于1731年呈请内徙,经陕甘总督查郎阿同意,移牧于额济纳河流域。1740年,罗卜藏达尔扎袭多罗贝勒职。额济纳旗既不属于外蒙古57旗之列,也不属于内蒙古49旗之列,而是直隶清廷理蕃院管理,受陕甘总督节制,故称“特别旗”;又因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故称“旧土尔扈特”。清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清廷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授罗卜藏达尔扎扎萨克印,赐王府驻地曰:威远营。

万里东归的故事被人传颂,土尔扈特部徙居的这片地方距今也历经几百年沧桑,骆驼曾和土尔扈特人一起走过万里的东归路,也曾经陪伴着左宗棠收复新疆。公元1864年新疆开始陷入了12年的内乱,侍郎袁宝恒在宁夏筹备军需粮草,在阿拉善地区设立了粮台,雇佣阿拉善的骆驼把粮草运往新疆地区。这片土地同时也是是声名赫赫的“中国驼乡”。“驼乡”的称谓意味着这里有着全国数量最多的骆驼,骆驼是沙漠里运输的工具,骆驼走的多了的地方,自然就成了路。“驼乡”的形成,除了意味着阿拉善恶劣的自然条件只有骆驼这种坚韧的生命才可以完成其他地方羊马牛完成的工作外,也意味着阿拉善作为历史上各种通路的交汇点的重要性,路,是谈论阿拉善历史的时候无法避开的最重要的话题。

阿拉善有三条和骆驼息息相关的道路,他们分别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盐池通路。

阿拉善是亚洲大陆真正意义上的腹地,也是丝绸之路途径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起始于今天的西安,连接亚非和欧洲,是古代陆上最重要的商业贸易路线,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故而被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东方的丝绸,陶器传入西方,西方的胡豆、波菜传入东方,宗教、文化、商贸,丝路的贯通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那个悠远而漫长的时期,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茫茫戈壁,沙漠边缘,都成为了阻挡沟通的残酷事实。智慧的阿拉伯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现单峰骆驼耐渴、耐旱、耐饿,于是在公元前11世纪便于商旅运输中使用,代替马匹。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开始了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骆驼惊人的生存能力是通商道路上最关键的环节。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到:“驼,性羞。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古人把善于行走的骆驼称之为“明驼”,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似明驼出塞,琵琶在怀”的句子便是例证。骆驼步行时速约4公里,每天可行走25公里左右,可耐60度高温,又能抗拒极北地区的严寒。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较厚,形成7块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以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资料显示,在禁水禁草的情况下,一匹骆驼可以活67天,禁水的骆驼可以支撑80多天,禁食的骆驼,经过110天才营养衰竭而死。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骆驼有着超群的载重能力——驼拉车可达一吨,驮运175公斤的时候可以每天行程达到35公里。担任骑乘可以每天达到50公里以上,十天左右不吃不喝,骆驼照样可以负重而行。从古至今,骆驼始终被人们看做吉祥的象征,从而备受尊敬。古时的游牧民族,就把最好的骆驼挑选出来,敬献给天地神明。而自家使用的骆驼往往因为主人念及其对全家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终生圈养不去宰杀。从汉代开始,开始有摆放骆驼雕像的习俗。到了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将骆驼俑作为陪葬品随葬,死后依旧陪伴。新疆西汉墓出土的金骆驼饰件、敦煌佛爷庙湾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骆驼画像砖,还有著名的载乐骆驼——骆驼呈昂首挺立,张嘴嘶鸣状,驼峰之上铺着五色长毡,期间坐卧着深目、高鼻、大胡须的胡人,手持乐器,载歌载舞。除了人们喜爱的因素之外,这些骆驼相关的文物出土的地点恰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这样的重合并非偶然,乃是骆驼在丝路中扮演重要作用的证明。

骆驼把中外交流推向高潮,骆驼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掌踏出了一条通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绚烂的唐代文化。唐代诗人张籍写的《凉州词》中有句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夕阳下的驼队走在沙丘之上,驼铃阵阵,远处黄沙浩瀚如海,早已是人们心目中丝绸之路的经典形象。

位于额济纳旗境内黑水城遗址则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在这里出土的文献以填补西夏文明空白著称,俄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在这里接二连三的上演盗宝丑剧。有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骆驼的身影,盗宝的外国探险家们,没有骆驼也无论如何带不走他们窃取的文物,骆驼的双峰之间托着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的文献,走出了阿拉善,让世界瞩目。

如果说驼背上的丝绸之路早已为人熟知的话,那么在这条古老的丝路上,清代亚欧之间的洲际贸易迎来了繁荣的高峰,中蒙著名的茶叶之路,阿拉善就是其支脉缩在。这里曾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穿越额济纳的地界,可以直插阿尔泰山北麓,再继续向北到达卡不卡西部的乌里雅苏台,直达俄罗斯。大宗的茶叶、大黄、烟草、丝绸从内地由此出境,同时西伯利亚的皮毛也输入中国。蒙古国独立之后,北部商道断绝,而西边从阿拉善通往新疆的驼道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茶叶之路就像一条漫长的河流,河流两侧汲水的村庄在历年的滋养下,逐渐变成城镇。史称定远营的阿盟首府巴彦浩特,就是滋润之下发育的城市。

阿拉善除了是丝路和茶路的必经之地之外,还蕴藏着一种白色的宝藏。在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戈壁占了绝大部分,黄沙遍地,但其境内有大小盐池20个,食盐产量极为丰富。其中开发最早、储量最丰富的要数吉兰泰盐池、察汗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和屯盐池。公元1990年,阿拉善地区全部使用汽车和火车运输盐,各大盐池才结束了延续百年的驮运历史。因盐池而生的驼道,驼铃声回响在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上,如今曾经亲眼见过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人都已不在人世。阿拉善老人们记忆中都是对盐路的回忆。《阿拉善往事》一书中记载,从1955年到1958年之间,阿拉善四大盐池每年年均运盐25万余吨,每年需要驮运170万次,按照每头骆驼参与15次计算,每年投入盐运的骆驼就需要11万峰,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驼乡”。

1982年,阿拉善还有25万峰骆驼。到今日,全盟骆驼总数减少了大半,已经不到10万峰。尽管如此,这里仍是全国骆驼存栏数量最多的地区。大量被弃用的驮运方式背后,抛弃的其实是这片土地上的传统生活方式。今天的阿拉善,已经不在是依靠单一的通商而致富,驼队背负着阿拉善的全部历史,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阿拉善的经济已经呈现多元化,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是自治区20个内蒙古省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阿拉善地区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额济纳45万亩的天然胡杨林吸引了大量前来旅游的各界中外人士,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优质的驼绒,羊绒家喻户晓;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阿拉善的玛瑙遍布全国文玩珠宝市场,成为新兴的把玩珍品。

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心里对于骆驼的依赖,据说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上,男方父母要送给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以感谢她对女儿的养育;传统的丧葬仪式上,除了要按照传统从庙上请来喇嘛念经超度数日外,择好安葬之地,出灵时,经窗户抬出,驮在驼背上,由子女们步行牵着骆驼送到安葬之地,丧事完成之后,送给念经喇嘛一峰骆驼或一匹马,送拾骸人一峰二岁驼或一匹二岁马,以表谢意。而现代的蒙古那达慕盛会,也保留着赛骆驼的传统,人们饲养这种动物,已经不再以运输为目的,骆驼奔跑最快可以达到八十公里,有时候连骏马都难以匹敌,当所有赛手骑骆驼在荒漠草原或隔壁飞奔起来时,场面壮观无比。近些年,阿拉善地区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阿拉善双峰驼的研究保护力度,挖掘骆驼文化,弘扬骆驼精神,开展了一批又一批和骆驼相关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国骆驼之乡”这一特有的文化品牌,对推动阿拉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阿拉善的人们,是骆驼文化的守望者,是骆驼精神的传承人。骆驼走过的悠悠岁月,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延续在人们的心里。在驼队渐行渐远的今天,阿拉善人民仍旧在延续驼乡的精神和驼乡的文化,同时也在续写新的辉煌。(图文/泽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