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6期

中国教育学刊No6

垫堡!!!旦

&!!型:!虫:£邕堡兰!!!堡垒!!!塑!堑!1

:;・

,・

2竺:!!丝

,‘.

谂菡毯教窗胸衡豢鏖

朱永新+许庆豫

(苏州大学)

摘要基础载肓的非琦衡发展.不但培教育奉身.而且对社会都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通过政幕促进基础教育的均

衡发展,不但是教育事业健康生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i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涵义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

代,政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T程”影响涉及全国22个省份和自治区,义务教育扶贫资金的总计投入约为人民币100亿元,兴建了56921所学_枝。,∞就中国本来并不发达的经济状况而言,上述i笪^求均衡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应该说是显著的和令人鼓舞的。然而,现实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依然强大,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人们怎样看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以及如何消解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t世纪转换之际,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根本原因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沿着非均衡发展格局演进.并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车F代,国家为了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部法律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旗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在法律酝酿过程中和颁布之后,中央政府启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面向中国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提供帮助,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期望减缓教育的差异。在整个90年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形态

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呈现多种形态。第一,’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例

如,1999年,按全国平均计算,普通高中生均

经费是2695.90元,城市初中和农村初中生均经费分别是1101.84元和861.“元,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分别是625.36元和519.56元。@这种差异说明,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因而实际上享有着不同数额的教育资源。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在1994年至1999年期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增长1162.17元,增幅75.77%;城镇初中生均经费增K353,21元:增幅47.17%;农村

朱永新,江苏苏州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15000

生垦墼宣堂型

!咝至

初中生均经费增长246.16元,增幅39.99%;异。这种差异是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最为深刻城镇小学生均经费增长236.87元,增幅60.97%;的负面影响。一项调查告诉人们,在我国大学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增长189.96,增幅57.63%。@本科院校中,出身于不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分布这些数据表明,基础教育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教明显地不平衡。例如,农民和工人在从业人口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增长整异扩大。如果考中所占比例达到69%以上,而他们的子女在大虑到不同地区原有的差距,那么这一问题将会学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只有29.4%。相更为严重。

形之下,国家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第三,教育资源分配呈现校际差异。其突人在从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只有2.02%,但是,出表现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享有不同的教他们的子女在本科高等学校学生总数中的比例育资源。这一现象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因却高达15%。@这一现象说明,基础教育的非而,这里不再赘述。

均衡发展实际上成为阶层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换言之,家庭职业地位较低的学生,在基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

础教育阶段总体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无法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滋生了极为明显的消享有真正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因而走向了不同极后果,这些消极后果对我国社会公平和社会的社会职业阶层。

进步坦有茬极太的负面影响。

第三,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助长了性别教第一,非均衡发展导致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差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性别教育差育程度产生差异。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我国实异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其一,在重点学校与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一些边远落后区域一般学校的格局下.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由于自身经济相对落后,因而没有足够的财力念的影响,一些没有能力为子女掸棱的家庭支撑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直接导更多地让女性儿童接受一般学枝的教育,而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区域发展和不同地区人口由于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无可争辩地高于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统计表明,在全国6岁以般学校,因而,更多的女性儿童实际上面l|缶上人口中,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不利的教育境遇,并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而初中、小学教育后放弃接受教育。这种情形在广大农村地区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o

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其=,由于女性儿童在第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社会中的教育中面临不利的处境,因而,她们在进一一些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处境。基础教育的非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持续性地处于不均衡发展不仅袭现于不同地区,同时还表现于利境地,在整体上无法与男性受教育者竞争。同一区域和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校之问,并因此.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处境不利形成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分别。前者受到政的人群面临日益不利的境遇。在本质上,这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是一种扩大差异的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质量,而后者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小学和幼儿园阶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段,男女学生比例差距并不太大,但是,进入法与重点中学相比。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普通高等学校后,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男别一方面引发了普遍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61.69%,女生占高的择校浪潮,另一方面,使一些出身于无力通等学校学生总数的38.31%,两者相差23.38个过金钱、权力和社会关系择校的家庭的受教育百分点。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体制中没有包者面临相当不利的处境,形成了阶层教育差

容对女生更为有利的目标和取向,是产生负面

篁!塑:

墨墨堑:!堡苎型墼宣塑鱼垄垦≥

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阶段实行无差别的个人人学机会平等原则和学在实践中,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还有着其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原则。1只有这样才他负面表现。其一,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能真正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扶贫工程”中的努力成效教育平等精神。法律规定的平等教育机会不仅受到抑制。其突出的事实是,非均衡发展实际是指人生教育起点人学机会的平等,更应该包上潜在地包容了整体向优倾斜的价值取向。质容人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所享有量、层次较高的学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的教育质量平等。保证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学校往能享有更多的资源,就读于其中的学生能够之间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教育质量平等:其实是接受更好的教育a质量、层次较低学校和经济保障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学校获得的资源相应等的基本条件i缺乏这样的条件,就没有教育地较少,就读于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所能享有的机会的真正平等,其他j-切平等设想和措施也资源和教育质量明显是次等的。这种向优倾斜都会落空。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体现《中华人民政策直接淡化了社会的公正。

共和国教育法》的平等精神。因此,消解基础。1其二:1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还铸成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以及贯彻基础教育等级意识和学生等级意识,弗将这样的意识发阶段学校人学机会平等原则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散至整个社会。在竞争重点学校的压力下,相if《c分配平等原则,.是真正克服基础教育非均衡当多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j产发展的基本途径F

t。

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竞争之下,学校第二,贯彻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这和教师被迫将注意力投放予有望进入高质量学一原则是美国学者莱伊・道格拉斯(Rai,

校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业成绩…般和较差学Doud如)‘.提出舳处理平等问题的_!最为重要的

生的需要。部分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牛不仅没有原则。-在莱伊看来。-.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愉快地接受教育的体验,有时还会遭受歧视,平等。其一,’区允平等对象。从速一角度来甚至中途辍学。与这样的意识和宜践相应,社看,平等的对象包括简单的无差别个人平等、会关注更多的是重点学校,人们向往的是发达组内平等和组际平等s个人平等是指每仑具体

地区,而接受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或生活于经的个人无差别地享有平等的机各。组内平等是

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人们,往往在社会上受指将不同组别;追求每组内部成员的平等,而

到低层次评价。

。.

…一.,..

忽略组与组之间的、平等。组际平等是指将平等

三’实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设想

对象分为不同的组别,追求组际平等,而忽略组内平等j男女平等的主张便是这样的平等;

在实践中,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忽略了地因为无论是何种女性主义,其间的一个菇同特区、民族、阶层、性别和平等等多元价值。我征就是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而没有顾厦女性

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内部的平等。其二,明确资源平等类型。在这政策应该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均衡地里,平等的内涵包括边际平等和整体平等。前发展基础教育。

者是指将可以平等化的资源平等地分配于平等第一,贯彻教育平等原则。这一原则包括的对象,而不考虑每二-剐象原有的基础和这种A学机会平等和资源分配平等・。在,入学机会莓础所造成的分配结果的不平等j后者是指当上,不仅要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能有可供平等化的资源少于平等化的要求资源时,学校人读,而且还应切实地进一步消解基础教不平等地分配可以平等化的资源,以求缩小或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为此,应在基础教育

扩大分配结果上的差异。其三,阐明平等原

中国教育学刊

2002年

则。多种平等取向加以组台,可以获得多种平等选择。因此,平等引起的争论实际上与人们在不同选择意义上讨论平等有一定的关系。面对多种选择,莱伊提出了选择平等的原则,包括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考虑原则是指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差别对待原则的内涵是指,如果人们存在差别,应该对之实行差别对待,而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平等考虑”,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处理平等考虑和差别对待的准则,这一准则要求平等或差别待遇切合平等化对象,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

莱伊的思想给人们的启发是,就我国现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盲,实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在现阶段,我们能够做的是吸取莱伊的思想,设计适含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政策。这样的政策应该包古:其一,在教育资源方面实践整体平等原则。促使教育资源倾斜流向条件较差的学校、村镇学校、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缩小同一层次、类型学校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尽量淡化受教育者由于进入不同学校或处于不同地区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其二,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利益最大化原则。无论为受教育者提供何种教育机会,采用什么原则分配教育资源,都应该平等对待、差别对待和最大化原则并重,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应该最大化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利益。利益最大化原则应该是逐步缓解教育差异,迈向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的可行的和现实的思路。

和评价教育平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循着以上途径作出努力。其突出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专门规定,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政府特别设立专门的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金,促进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出这些法律规定的前提正是确认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的设想,并据此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和整个社会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此外,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的助学金制度也在试图缩小教育差异。这一制度尝试减轻一些出身于低职业阶层家庭的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面对不利的境况。不过,所有前述法律规定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应该更为广泛地贯彻于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不仅使来自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低职业阶层的受教育者和女生优先获得教育机会与资源.而且还要克服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使这些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能发挥出更为突出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参见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编:(教育基

乖法规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版,第98页②教育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工作概况・

2000),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都网页:

htlp:∥www.moe.一ucn/gc/y;wuedu/ind既J岫③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中园

统计出版社出版.第363—383页

④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

社出版.第l加~12l甄

⑤参见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我国大陆大学

生付费能力与意愿的研究》(哲学博士论文建M

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9年6月12目,第

第三,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这是美国学者柯尔曼(colemaIl,jaIIles)提出的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

56页;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全国1%人口抽

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

227页Colem蚰.J

Equali哼and

ac№vement

meducadon.

Bo山r:W∞cvie”press.Chpt

one.1990

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4柯尔曼

开拓出新的探讨教育平等的思路,对人们认识

(责任编辑张怀曾)

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朱永新, 许庆豫苏州大学

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2002(6)22次

参考文献(6条)

1.Coleman J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1990

2.陆根书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我国大陆大学生付费能力与意愿的研究 19973.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9)4.国家教育部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5.教育部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工作概况·20006.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教育基本法规手册 1995

引证文献(23条)

1.朱广花 成长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合理衔接——大一女生过渡期教育调研报告[期刊论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李良.刘智昂 发达地区以信息化应用一体化促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电化教育 2010(10)

3.张景斌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伙伴协作研究[期刊论文]-基础教育 2010(4)4.黄碧钗 浅析我国沿海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32)5.李辉.何文圆 云南省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 2009(3)6.戴诗妍 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期刊论文]-教育界 2009(1)

7.李敏 浅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8(31)8.昌忠泽 论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期刊论文]-中州学刊 2008(1)

9.贺晋秀 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2)10.贾晓静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教育导刊 2007(2)11.昌忠泽 以普遍服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7(4)12.谭景文 浦东新区教育资源投入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13.吕海鸿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4.刘扬 北京市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5.赵剑 葫芦岛市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6.于发友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7.周金玲 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18.赵庆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9.田芬.朱永新 论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效应[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20.丁金泉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21.田芬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22.王唯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上海教育科研 2003(10)23.张景斌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伙伴协作研究[期刊论文]-基础教育 2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jyxk200206001.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