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于姚明形象的建构

  【摘要】姚明自2002年10月以“状元秀”身份加入休斯敦火箭队以后,凭借着高大的身躯和娴熟的技术,成为了NBA 炙手可热的明星。对于其在NBA的表现,中外媒体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选择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纸质媒体――《中国新闻周刊》,浅析中国媒体对于姚明的形象建构。选取其04年、06年和07年对姚明的新闻报道,分析全球语境下,姚明、国家形象和男性气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家形象 男性气质 认同感

  

  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分析其关于姚明形象的构建。选择《中国新闻周刊》主要是因为其报道侧重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

  2002年,姚明开始了他的NBA征程。《中国新闻周刊》从2004年才开始关注姚明。2004年11月8日当期的读书专栏中,编辑为读者推荐了姚明的自传――《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文中提到了“姚明在球场的自信传染给了始终在寻找民族高度的中国人,包括许多没有他那么高,那么富有,那么幸运的人。另一方面,美国人却认为他在篮筐下缺少中锋应有的霸气,喜欢他场下的谦和、礼让,以及仿佛一尘不染的东方面孔。两种文化仿佛在姚明身上找到了互补。”

  此文发表于雅典奥运会之后,这不得不让人们回想起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的表现。首场比赛,中国队大比分输给了西班牙队。姚明在发布会上直言球队不够积极,此事在当时掀起了争论,但是中国队在之后知耻而后勇,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冠军塞黑,挺进了8强。该刊此时报道姚明,选择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姚明形象,拉近了偶像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2002年姚明初到NBA,大多数媒体对其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报道。而该刊则采取了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度。在其之前,王治郅、巴特尔等人到NBA打球,但是他们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经过两年的磨练,姚明已经成为了NBA中的明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从2005年开始,该刊加大了对姚明新闻的报道力度,其中, 2006年有三篇,2007年有四篇报道。本文则选择《刊》在2006年――2007年的报道作为调查样本。

  2006年的三篇报道都着力刻画姚明的赛场表现和其所表现的中国男性形象。

  在2006年4月3日的“火箭的坏运气 成就了姚明?”一文中,第一段提到其在NBA赛场上的表现。他在风光无限的2005―2006赛季,跨入了名副其实的巨星行列,平均每场22分和10.3个篮板,得分位列所有中锋第一;而号称联盟首席中锋的奥尼尔,也只有单场20分和9.2个篮板的成绩。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的男性气质较为阴柔和女性化,作为中国球员的姚明已经向联盟的首席中锋发起了冲击。实际上,这是对于NBA赛场上传统男性霸权主义的挑战。康奈尔在“支配性男性气质”理论中,提到“男性气概”是被建构和在话语中形成。而在美国篮球赛场上,本土球员、力量、技术等因素成为“男性霸权主义气质”的主要标志。中国媒体对于姚明的男性气质的建构,其背后体现作为一个逐渐强大的国家的集体诉求,渴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2006年男篮世锦赛,姚明表现出色。小组赛中,姚明的得分位列24支球队所有队员之首。但2006年9月4日的一期中,则以题为“为什么总在夸姚明?――不仅仅是因为姚明做得好,更多的是它反衬了中国队多数队员表现得太不尽如人意。”看似在批评国家队,实际上,对通篇文章进行解码,更多的是在称赞姚明的核心地位和领袖作用。

  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符号的能指、所指功能。而符号从第一层含义到第二层含义的发展过程中,就具备了社会性和文化意义。文中提到“姚明现在就是中国篮球的一块标榜,只有其他球员做到姚明这样,中国有才资格去打世界强队”、“你不能想象中国拥有姚明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多么幸运。他是一个这么好的球员,有着那么出色的性格。”媒体建构的姚明形象,成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事实。

  2006年年末,该刊再次将目光投注到姚明身上。在11月6日的一期中,作者谈到了姚明&火箭的新赛季猜想。全文对于姚明在06年的表现,作了系统的总结,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2007年《刊》关于姚明的新闻报道

  2007年,共有四篇关于姚明的报道,三篇体育报道,一篇社会报道。该刊将开年第一版留给了姚明,题目是:“姚明巨星能成 艾弗森的景况可能在姚明身上重演吗?”该文中作者的态度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关心。姚明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中国球迷的心。该刊也将07年年末版留给了姚明。文章在关注姚明在NBA所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反思其在赛场上所遇到的问题。“姚明的又一道坎”,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文章有三个小标题:1、火箭队不是中国队;2、外籍球员的身份差异;3、根结是麦迪;4、一条全新的路。

  与2007年年末的报道相比,2002年姚明初登NBA赛场,美国媒体给予了他很高的认可度。姚明温文尔雅,父母也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他有健全的家庭和浪漫的爱情(与国家女篮运动员叶莉的结合成为佳话),他的举止、谈吐和长相,乃至白皙的皮肤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而不是令白人不安的“街球明星”。虽然,他参与对抗性极其强烈的国际化篮球比赛,但他些许有点欠强劲的上肢力量和不够狠劲的篮板拼抢,反而使得他在赛场上更加显得安全,缺少危险性。

  5年NBA赛场的磨练,姚明已经成为巨星级人物。但是,在火箭队中姚麦组合,谁才是处于支配性位置。在美国篮球赛场,外籍球员能否成为球队核心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正如该刊所提及的,这是美国本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抵触,是美国人长期惯有的对外来种族的不认同,这是在美国中低阶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在精英领域的职业体育联盟中,也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被抹杀,但不意味着毫无影响和渗透。

  与同期其他媒体关于姚明的惊人收入相比,该刊则将重心集中于姚明在NBA赛场上所遇到的困境和尴尬。姚明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其在NBA赛场上的表现和被接受程度,直接反映着中美两国之间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姚明的又一道坎”为一些媒体敲响了警钟。应该克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做到立体地、全方位地、客观地塑造姚明的新形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神话。

  2007年9月24日,姚明联合纳什在中国举办了一场篮球慈善比赛,共筹集到2000多万善款,全部捐献给了西部希望工程小学。文中写道:“这个夏天,姚明几乎没有随男篮集训,他在养伤、结婚。有评论批评他因为个人事务耽误了国家队集训,这种负面新闻在姚明身上很少见的。但在短短几周内,姚明牵头组织的一场慈善赛,为他重新赢得了印象分。”文中有三个小标题分别为:1、姚明的慈善;2、不只是一场秀;3、慈善赛带来不仅是金钱。文中回顾了姚明多年来为慈善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着力突出姚明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地在中国大陆举办慈善篮球赛。该刊将姚明塑造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物形象。姚明与白血病患者通电话、所得善款将全部用在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等等细节描写将姚明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刊并没有凸显姚明的商业价值和利益,而是着力塑造其男性气质和国家形象。通过篮球明星姚明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球赛之一――NBA赛场上所取得的成绩,来证明发展中国家渴望登上国际舞台,融入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媒介借用了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所隐含着的民族情感。■

  参考文献

   ①方刚:《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②付晓静、李保存,《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偶像建构》[J]. 《新闻界》,2007年第3期

  ③文亮,《姚明在NBA成长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第6期

  (作者:郑磊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08级研究生;刘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