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_现状_路径与对策_李会萍

贵州社会科学总311期 第11期

          

uizhouSocialSciences015年11月G   2   Vol.311,No.11 

November.2015    

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

现状、路径与对策

李会萍 申 鹏

)(贵州 贵阳 5贵州大学,50025

摘 要:产业结构优化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贵州经济总量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下游水平,人均经济收入也处于全国挂末水平,其产业结构属于低水平的“三二一”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为此,围绕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应分别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标识码:002-6924201511-151-156FA  文章编号:1

DOI:10.13713/j.cnki.cssci.2015.11.027

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当前,

社会经济发后,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顺应新展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演化。“

常态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制造业、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区位优势,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保

[1]

”因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确保质量稳定。

一、贵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演变

及阶段性划分

贵州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  改革开放以来,

变迁,现代经济形态的特征逐渐凸显,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动态变化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从表1可知,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呈现1978-2013年间,一定阶段性。

“以农立省”阶段一、二、三”产业排序的“.  1

这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缓慢上升后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呈“一降一升”趋势,199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这一阶段产业结构1978年增长了5.9个百分点,

总体上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1991年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14.6

此,对于后发地区的贵州来说,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为实现贵州经济后发赶超、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这是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任务。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分析贵州产业体系演变历程,评价贵州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常态下优化贵州产业结构的路径,进而提出优化贵州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贵州大学文科重大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D2013043  基金项目:

(。)科研项目“新型雇佣关系背景下企业雇佣策略创新研究”GDZT2012002

作者简介:李会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管理;申鹏,博士,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人口经济。

152

贵州社会科学

表1 1978-2013贵州省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总第311期 单位:亿元 %

年份1978 1980 9851 1990 1991 9921 1995 2000 0052 2010 2011 0122 2013 

生产总值46.62 60.26 123.92 260.14 295.90 339.91 636.21 1029.92 1979.06 4602.16 5701.84 6852.20 8006.79 

第一产业19.42 24.86 50.45 100.10 115.71 121.18 227.13 271.20 362.49 625.03 726.22 891.91 1029.05 

第二产业18.73 24.00 49.88 92.83 101.54 122.08 232.52 391.20 826.63 1800.06 2194.33 2677.54 3243.70 

第三产业8.47 11.40 23.59 67.21 78.65 96.65 176.56 367.52 789.94 2177.07 2781.29 3282.75 3734.04 

构成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第一产业41.7 41.3 40.7 38.5 39.1 35.7 35.7 26.3 18.3 13.6 12.7 13.0 12.9 

第二产业40.2 39.8 40.3 35.7 34.3 35.9 36.5 38.0 41.8 39.1 38.5 39.1 40.5 

第三产业18.118.919.025.826.628.427.835.739.947.348.847.946.6

《》,贵州六十年1中国统计出版社,949-2005年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局等.949-2009009.9;2006-2011年数据来源于12  数据来源:

》《》,,《贵州统计年鉴2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贵州统计年鉴2贵州省统计局等.012012.7;2012-2013年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局等.0142计出版社,2014.7。

个百分点,基本属于传统的“以农立省”阶段。

“二、三、一”产业结构的过渡阶段2.

这一阶段是1992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下降了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逐渐上20.8个百分点;

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此期间增长了7.5个第三产业则增长了1这一百分点,3.3个百分点,阶段产业结构逐渐由“一、二、三”排序演变为“二、三、一”排序。到2第二产业主导产005年,业结构演变,其所占比例比全国整体水平低5.6而第三产业成为变动最大的产业,其个百分点;

所占比例仅比全国水平低0.6个百分点。可见,二三产业逐渐成为贵州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力量。

向“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阶段3.

这一阶段的特征这一阶段是2006年至今,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是略微下降,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后其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2013年达到40.5%;重先增加后下降,2011年以来基本处于稳步下降阶段,总体形成了“三、二、一”排序。从比例构成来看,这一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符合产业转移优化理论。但是,这一产业结构是由贵州第二产业整体规模偏小造成的。贵州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户均利润总额等指标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与国内先发省份的差距8%、98%,更为明显。“全省营业收入超52013年,00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个,100亿元以上的0亿元以上的10个,10亿元以上的79个。5个,5

10亿元以上企业个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

”比重仅为2这也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

,又要“新常态下贵州经济既要“赶”转”的动力所在。

贵州产业结从总体来看,1978-2013年间,构演变基本上是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这是贵州现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突出特征,即产业结构逐渐从低端向高端转移,而且产业链条中逐渐融入了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元素,使贵州产业结构逐渐向产出效率高、附加值高和竞争能力强的路径优化。

二、贵州产业结构发展格局

基本判断与优化路径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判断:纵横向  (

的对比

贵州人均G按同期2013年,DP为22922元,

1期 第1

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现状、路径与对策

153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人均3继644.37美元,2012年突破3000美元之后又跨入了新的台阶。013年贵州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是12.9∶2

而同期全国则为140.5∶46.6,0.0∶43.9∶

与全国相比,贵州第一产业比重比46.1。因此,全国水平高2第二产业比重低3.9个百分点,.4而第三产业比重高0这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主要是贵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较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强所致。而且,贵州人均GDP水平占

全国平均水平的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4.6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有现象,即总体经济欠发达、一二产业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为贵州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根据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变的国内外实践来

看,随着产业结构的继续演变,劳动力将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现就业,最终集聚在第三产业,这一演变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随着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完善和深化,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越益突出,这一特点决定第三产业要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并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演变而优化升级。服务性的特征决定了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人口的主要就业部门。实践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已经超过70%。极度失衡是贵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远甚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高,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低(见表。)2

表2 2004-2013年贵州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比数据

年度0042

地区贵州全国贵州

2005

全国贵州

2006

全国贵州

0072

全国贵州

2008

全国贵州

2009

全国贵州

0102

全国贵州

2011

全国贵州

2012

全国贵州

0132

全国

亿元)DP(G

677.801 59453.61 979.061 83617.41 338.982 15904.42 884.112 66422.02 561.563 16030.33 912.683 40320.03 602.164 99759.53 701.845 68562.44 852.26 18214.75 006.798 66130.25 

元)人均GDP(

4317 12336 5394 14185 6305 16500 7878 20169 9855 23708 10971 25608 13119 30015 16413 35198 19710 38459 22922 41908 

产业结构(%)19.9∶40.6∶39.4 13.4∶46.2∶40.4 18.4∶40.9∶40.7 12.1∶47.4∶40.5 16.3∶41.4∶42.3 11.1∶47.9∶40.9 15.5∶39.0∶45.5 10.7∶47.4∶41.9 15.1∶38.5∶46.4 10.7∶47.4∶41.8 14.1∶37.7∶48.2 10.3∶46.2∶43.4 13.6∶39.1∶47.3 10.1∶46.7∶43.2 12.7∶38.5∶48.8 10.0∶46.6∶43.4 13.0∶39.1∶47.9 10.1∶45.3∶44.6 12.9∶40.5∶46.6 10.0∶43.9∶46.1 

就业结构(%)76.5∶5.7∶17.846.9∶22.5∶30.675.2∶6.5∶18.344.8∶23.8∶31.473.1∶8.4∶18.542.6∶25.2∶32.271.7∶9.4∶18.940.8∶26.8∶32.471.1∶9.5∶19.439.6∶27.2∶33.270.0∶9.8∶20.138.1∶27.8∶34.168.3∶11.5∶20.236.7∶28.7∶34.666.6∶12.0∶21.334.8∶29.5∶35.765.1∶13.0∶21.833.6∶30.3∶36.163.3∶14.2∶22.531.4∶30.1∶38.5

全国经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整理而得;004年贵州经济数据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06年整理而得;005-2009年数据根22  注:

据贵州统计年鉴2011年整理而得;010-2013年数据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4年整理而得整理计算而得.2

2013年贵州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  纵向来看,占比例比2第二产004年减少了13.2个百分点;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增加了8第三.5个百分点,

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增加了4.7个百分点。横向来看,贵州省就业结构为62013年,3.3∶与全国的就业结构相比,贵州第一14.2∶22.5,

154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311期 

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过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9表现为严重的就业拥挤,农业劳动生个百分点,

产率低下,发展水平较低,需要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贵州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第三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2%,5.9个百分点;1

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2比全国平均水2.5%,平低1贵州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6个百分点,表现为明显的就业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另外,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0.203,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为2农业部门.374,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说明贵州整体经济的二元性较为显著。可见,贵州就

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因此,大力推动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体系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对于贵州产业结构优化意义重大。

(二)产业结构形态判断:与国际经验的比较本文采用H·钱纳里标准、西蒙-库兹涅茨

标准两种标准对贵州产业发展阶段进行初步判。综合贵州2)参断(表3013年度各项经济数据,照价格、汇率等因素可知,贵州产业结构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这是基于贵州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现状提出来的,这也是优化贵州产业结构需要加以考虑的现实因素。

表3 2013年贵州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综合判断

判断标准

标准与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1996年(

贵州

工业化起始阶段(初级产品阶段)20-12406 

初期阶段1240-2480 

工业化实现阶段

中期阶段2480-4960 

后期阶段4960-9300 

后工业化阶段9300以上

H.钱纳里标准

约合32922元(644.37美元)2

二一产>20%;产值较低,但超过20%

一产<2二0%;产>三产,且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2.9∶40.5∶46.61

第一产<10%,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二产值相对稳定或下降,三产>二产

西蒙-库兹涅茨标准

地区增加值构成

一产占绝对支配地位,二产<20%

贵州

贵州经济总量水平处于全国经济  综上所见,

发展的下游水平,人均经济收入处于全国挂末水平,其产业结构研究与全国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贵州现代产业体系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是这种产业体系是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而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现象,是低水平的“三二一”产业体系,贵州现代产业体系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说明贵州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城镇化发展滞后,需要加快产业承接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带动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提高城镇体系的人口聚集能力和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因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分析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一方面贵州依然需要较快增速和扩大总量来实现后发赶超,另一方

[3]

”综观中西部地面需要提升发展效率和品质。

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践的经验启示,贵州产业结构优化近期应以产业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要素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5-10年时间的产业集聚则转向以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模式。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在于在原有产业结构演变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创新,融合和创新现代产业发展业态,积极吸纳新兴产业业态,着力推动贵州现有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体系演化,引领贵州现代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贵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基于此,新常态下优化贵州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贵州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努力增创贵州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新优势。

1期 第1

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现状、路径与对策

155

三、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

对策建议

营造适应  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配套环境,培育区域在新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支撑。“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

[4]

”将快速前行。因此,贵州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机

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增强产业园区、新型城镇等区域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地就业,有效改善贵州第一产业的就业拥挤现象。

提高园区管理水积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3.

平和运营水平。引导新兴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形成园区产业链。加快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导新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布局,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拓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融资机制。推广投融资公司建设管理园区的模式,通过注入资本、财政补贴、配置土地资源、重组平台增加优质资产等方式运作,实行公司化开发运行模式;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建立健全园区管理运营的收益分配机制,引入不同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模式和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拓宽招商引资范围,构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新机制,明确招商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引导和园区自主相结合的共同招商态势。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与产业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4.

建设。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科技创新工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探索科技成果的以奖代资机制,激励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引导技术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以产业技术改造为契机,将本地有限的资源(能源)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产业,围绕打造白酒、两烟、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选择一批骨干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的高新技片”

术改造,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科技先导企业;积极促进和利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渗透和融入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资源深加工“四个一体化”竞争力。加快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业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集中突破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建成全国大数据

遇,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利用国家政策支持,1.

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利用2012年国发2号文件及相关区域发展规划给予贵州及有关区域的政策支持,遵循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效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及政策手段,以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为推手,根据贵州产业发展优势,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五大新兴产,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产业升级;业”同时,依据贵州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规划区域产业转型方向,实施产业转型的分类服务工作,推动产业有序转型。优化黔中经济区产业布局,推动黔中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黔中经济区打造成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率先在黔中经济区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发展,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示范区。

转变农业发展方加快发展贵州现代农业,2.

式。积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完善农地收益分享机制,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土地征收权益,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贵州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发挥贵州植物资源优势,依靠农林科学技术力量,按照科学原则合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品种结构,适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改善种植结构,重点发展贵州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品质,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保障贵州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

156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311期 

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通信业转型发展,统筹信息在经济社会的全网络整体布局,推动“互联网+”方位应用,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

务业。依托贵州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连接产业园区的各类企业,把中心城市打造成高效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使产品能够快捷便利地派送到订单需求地。鼓励省内外金融机构主动开拓省内转型企业信贷市场,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符合贵州企业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健全高效便捷的信贷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发展地方性专业性商业银行,满足不同融资主体的金融需求,着力缓解各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贵州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围绕贵州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精品工程和旅游产业体系;按照国际化旅游城市标准,分类实施旅游城市服务标准,完善旅游城市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区域文化集聚的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贵州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源。

改善劳推动劳动密集型的相关产业发展,6.

动力就业结构。制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发展政策,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以依托,依靠贵州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

[5]

以稳定就业为目标,发展和延伸相关产业链。

产业聚集。

改善贵州现代产业发优化产业投资环境,7.

展的环境。按照超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贵州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营造高效便捷的交通条件,保障出省路网体系畅通,同时加快贵阳国际机场扩容改建(三期)工程,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加强运输网络内部各种方式的衔接协调和运行效益。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转化及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完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布局,增设与产业结构优化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和学科平台,培养高层次的产业创新人才。培训、培养和引进贵州现代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视人力资本利用的软环境建设,努力推进中国贵州人才创业首选地建设;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资金,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加强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员工、新就业员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就业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以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为目标,抓好技能培训、劳务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就业创业扶持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适应贵州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农业转出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推动稳定非农就业。

参考文献:

[]]张秀生,等.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1J.():经济问题,201537.4

[]李更生.新常态下贵州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2

[]():理论与当代,J.2014126.2

][]新常态视角下贵州工业化发展研究[贵曾祥坤.J.3

():州社会科学,2015361.1

][]当代贵从省情出发升级贵州产业结构[常明明.J.4

():州,2014285.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分析及发展思路[张才志.J.5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510.1

给予自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主就业创业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缓解就业困难群体的融资瓶颈,对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稳定就地非农就业。大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鼓励发展地方特色手工工艺品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引导人口和

[唐少奕]责任编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