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论文

仁的涵义,特征,实践 专业:电子信息类

姓名:蒋森林

学号:2144021635

摘要: “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德目, 其所具有的意蕴并非不言而喻、 不证自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把人当人看, 对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起码的同情心和爱心,“仁民爱物”意味着这一关爱之情由人类向自然万物的推及。本文对“仁”的涵义,特征以及实践进行浅析。

关键词:论语;仁;涵义;特征;实践

一、 前言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 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 儒家作为百家

中的一家, 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 特别是周公倡导的 “敬德保民” 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 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它教人积善成性, 修己安人, 从而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和谐。而孔子 “仁” 的思想其实就是教人学为 “仁” , 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二、 仁的涵义,特征

1.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要“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点。《论语 · 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朱熹训为“心之德, 爱之理”。也就是说,“仁”是出于对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行,也是人群相处之大道。

孔子认为,仁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行为。所以 《述而》 篇中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钱穆说:“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 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 ”

忠恕,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仁”其实就是“忠” 和 “恕”的合体,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忠” 字在 《论语》中共出现了 16 次,都是指做事尽心竭力。如《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述而》篇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八佾》 篇中孔子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 强调的都是尽心竭力。“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我们现在讲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强调一个恕字。 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或许你就会得出

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来。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重要。 这种恕道精神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 在孔子“仁爱”思想中的核心涵义是“爱人”。这一事实表明“仁爱” 思想中原始涵义的“爱人” 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 。“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命题使伦理关系突破了宗族亲近的习俗领域而进入了社会领域,使家族伦理变为了社会伦理,它主张用仁的方法对待一切人,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1]

由此观之,这种对“仁爱”思想理解的理论态度是从整个“仁爱”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来理解“仁爱”原始涵义的。其实,结合“仁爱”思想的原始文本,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爱人”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强调人的生命珍贵和人的主体性地位。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 : “敢问死。 ” 曰 :“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这种对人尊重的理论态度,强调了人生命的珍贵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第二层涵义是 “亲亲” , 这是孔子“仁爱” 思想

在血缘关系和家族本位的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子路》) 。这就深刻表明了孔子“仁爱” 思想中的爱人是以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为本位的; 在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的冲突中,“爱人” 更侧重于血缘关系 。仁爱” 思想的第三层涵义就是 “泛爱众” 。如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 “何事于仁!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人之方也” ( 《子路》 ) 。由此可见, 在 “泛爱众” 的意义上 ,“仁爱” 思想体现了一种由近及远、 能近取譬、 由亲及疏的行仁之方, 这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外推的“仁爱” 思想的演进。

3. 孝悌之道是孔子尊亲思想的具体体现, 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问题。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 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 此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 最朴素的情感—— — 血缘亲情。 所以,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情感和社会伦理责任, 最要紧的是培养人的血缘亲情。 因此, 孔子对孝道极为重视, 认为孝为仁义之根本。

《学而》 篇记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

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孝悌, 是儒家两个伦理道德观念。 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悌是弟妹对兄姐应有的态度。 古注: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 ” “本立而道生” , 是指根本的东西确立了,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也就会形成和产生。[4]

三、 仁的实践

1. 行仁, 做仁事。如: 《里仁》篇: “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子路》篇: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卫灵公 》篇: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 不让于师” 。何谓行仁、 做仁事? 根据上文的理解, 就是献爱心、 做关爱他人的事。那么仁者恒思爱人, 故必安于行仁;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故智者以行仁为利。苟志于行仁, 怎么会有恶行? 故曰无恶矣。王者 (开国之君 )皆以杀伐得天下, 故必世而后行仁。“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是说百姓对于行仁的畏惧, 胜过伤人的水火, 故下曰见蹈水火而死者, 未见蹈仁而死者。志士仁人之所以无求生以害仁而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既是志士仁人, 他就不会因贪生而伤害做仁事, 而只有杀身以成就做仁事, 若不能成就做仁事, 就不得为仁人。“当仁, 不让于师 ”是说应当行仁献爱心的时候, 学生不让老师。成语“当仁不让”直以“仁”为真理, 去本义已远。总之“行仁”就是献爱心、 做关爱他人之事, 包括今所谓助人为乐、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之类。

2. 成仁者、 仁人。即有仁德、 行仁事之人。如: 《雍也》篇: “ 樊迟问仁, 子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子贡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 子曰:“何事於仁? 必也, 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篇:“刚毅、 木讷, 近仁。”[2]除上单言“仁”指仁者外, 也有直言“仁者”、“仁人” 者, 如: 《雍也》篇: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子罕》篇:“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宪问》篇: “仁者

必有勇, 有勇不必仁。”[2]那么何为“仁者” ? “仁者”就应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 或者能够关爱他人、 做过关爱他人之事的人。照此理解衡量此类之“仁”与“仁者”, 似也无有不合: “ 里仁”之所以为为美, 因为以仁者为邻可以得其关爱; “先难而后获”之所以可谓仁者, 因为其先难必曾有益于人。 “刚毅、 木讷”之所以接近仁者, 因为刚毅 (言性格刚强行事果毅 )之人必不自私, 木讷

( 反应迟钝语言迟缓 )之人必不犯人。“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之所以甚于仁者, 因为其行为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正是关爱人

的两种表现。仁者之所以乐山, 因为山出万材, 为人所用, 有爱人之德。仁者之所以不忧, 因为仁者爱他人而无私心。仁者心里装着他人, 故必有勇; 而有勇者未必无私, 故不必仁。[5]

四、 结论

仁者爱人是仁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有善良的品格, 以忠恕之道去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 孝悌为仁义之根本, 则从尊亲的角度, 认定了仁的具体内涵。 爱人,其实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 它要求我们孝敬父母, 尊敬兄长。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情感和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培养人的血缘亲情,之后再关爱他人,并延伸到关爱自己以外的所有生灵。实际上, 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通过修己以安人,最后安天下,它是实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杨伯峻.论语译注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

[3]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田[J].孔子研究2001 (2):47~ 55.

[4]于淑华.孔子仁学思想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2009(1):11~13.

[5] 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 齐鲁学刊2007(1):5~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