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直谏元世祖忽必烈的潞城人--刘宣

敢于直谏元世祖忽必烈的潞城人

来自:2016010  长治日报 郭存廷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曾发动了六次海外大征伐,他在迫使高丽臣服的同时派出使者诏谕日本归顺。当时的日本对元朝的威胁,采取的是强硬的回绝态度。不可一世的忽必烈决定以武力征服日本,但两次远征日本均告失败。准备第三次远征日本时,遭到朝中好多大臣的反对,其中有一位礼部尚书直谏元世祖,列举事例劝阻他罢征日本。敢于直言上书的这位大臣,就是潞城人刘宣。

从潞城走出的吏部尚书刘宣

刘宣,元时潞城县北舍村人。据《潞城揽胜》记载:“刘宣,元,潞城人,至元年为礼部尚书,境内北舍村有其墓。”在《太行寻英》有这样的记载:刘宣,元代潞州人。沉毅清介,有经世之态,累官至吏部尚书。而《元史·列传》的记载是:“刘宣,字伯宣,其先潞州人,后徙阳曲。父训金,河南省掾,博学知名,与元好问友善。宣沉毅清介,有经世之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而器之,还朝,荐为中书省掾。遂从国子祭酒许衡受学,初命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至元十二年,入为中书户部郎中,改行省郎中。从丞相伯颜平江南。伯颜尝使宣诣大都献捷。世祖召见,应对称旨,赐器服宠之。江南平,命宣沙汰江淮冗官,其所存革,悉合公论。除知松江府,未几同知浙西宣慰司事。在官五年,威惠并著。迁江淮行省参议,擢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二十二年,入为礼部尚书,迁吏部。”

查看《潞城县志》的天启版、康熙版、光绪版,对刘宣的生平事迹从未有过记载。在民国版《潞城县志》才对刘宣进行了补记:刘宣,字伯宣,潞人。金末徙太原,幼喜读书,张德辉器重之,荐为中书省掾。暇则从祭酒许衡讲明理学。至元中,拜礼部尚书。好直谏。元世祖纳其言。除南台御史中丞,为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所诬陷,被逮。宣不胜愤,遂自刭,以一缄付从子云:身为台臣,义不受辱,但不获以身殉国为恨。延祐四年,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北舍村西郊有刘尚书坟,相传其家被籍没,宅地遗址今成凹形。《旧志》不载,审核据《通至》补入。民国版《潞城县志》对刘宣的补记作了明确的交待。原来,刘宣这位从潞城走出的吏部尚书,为人正直,在朝从政时敢于直谏,其谏言曾被元世祖采纳。

直谏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先后发动征朝鲜、征日本、征越南、征缅甸、征南洋的战争。1259年,忽必烈征服朝鲜半岛的高丽,其势力遂与日本隔海相望。当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欧亚,只有日本不来修好。此时,中原的南宋仍然存在。日本一直尊崇南宋为中国的正宗,决心大统一的忽必烈当然不能接受日本的这种选择,他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发兵跨海东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别从朝鲜和舟山群岛出发,总兵力达14万人,船只共4400艘,被称为“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大的渡海部队”。但是,元军以失败告终。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开始准备第三次东征日本。在准备工作中,腐败的地方官吏根据人户数字敷派造船数目,征求工料。为打造海船,大批工匠被征发,他们背井离乡苦服远役,又经常遇到官吏的毒打,死者不计其数。尤其是江南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面对朝中大臣和百姓的反对,忽必烈拒之不听,仍下令筹措船粮编练军队,预定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三月第三次远征日本。

在这时,礼部尚书刘宣直言上书元世祖,他毫无避讳地直接陈述东征日本的利弊。据《元史》记载:及再征日本,宣又上言,其略曰:“近议复置征东行省,再兴日本之师,此役不息,安危系焉。况日本海洋万里,疆土阔远。今次出师,动众履险,纵不遇风,可到彼岸,倭国地广,徒众猥多,彼兵四集,我师无援,万一不利,欲发救兵,其能飞渡耶?隋伐高丽,三次大举,数见败北,丧师百万。唐太宗以英武自负,亲征高丽,虽取数城而还,徒增追悔。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居陆地,去中原不远,以二国之众加之,尚不能克,况日本僻在海隅,与中国相悬万里哉!”帝嘉纳其言。主要的意思是说:日本国与我隔海相距万里,如今出征兴师动众,且冒着巨大的危险,即是不遇飓风可以到达倭国,但他们大军四集而我军无援,万一不利就是再发救兵也不能飞渡过去。隋朝伐高丽丧师百万,唐太宗亲征高丽最终也很后悔。而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处陆地,离我中原不远,隋唐两代尚不能彻底征服,何况日本远在海中,与我相离万里,又岂能征服!

元世祖最终被刘宣所言说服,随后取消了远征日本的计划。元朝攻日战争至此结束。

刘宣之死”成为元史一大冤案

刘宣,这位为人有胆略,禀性沉静、刚毅,敢仗义直言的礼部尚书,虽有治理国家的大志,但也难逃元朝黑暗与腐败的迫害。刘宣之死,成为元朝历史上的一大冤假错案。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刘宣由集贤院的学士调到监察机关行御史台任御史中丞。当时江浙行省的蒙族丞相忙古台为人贪婪凶狠,恣意妄为,又经常疑虑行台官员会检举揭发他的罪行,更是忌恨刘宣。

一日,御史中丞刘宣和御史大夫到建康城外去检查军船,在检查中发现一只船上装满了芦苇,御史张谅上前盘问,回答说是江浙行省长官指令装运的。于是御史们便到杨州进行复查核实,忙古台心中十分恼火,当即图谋报复刘宣。据《元史》记载: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除行台御史中丞。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悍戾纵恣,常虑台臣纠言其罪,而尤忌宣。一日,御史大夫与中丞出建康城,点视军船,群御史从。有以军船载苇者,御史张谅诘之,知为行省官所使,诣扬州覆实。忙古台盛怒,即图报复。时大夫之父,官于属郡,随被按劾。遣其党造建康,伺台中违失,台官皆竦惧,阴往恳求自解,惟宣屹然不动。忙古台怨宣愈甚,罗织宣之子,系扬州狱。又令建康酒务、淘金等官及录事司官以罪免者,诬告行台沮坏钱粮,以闻于朝,必欲置宣死地。朝廷为遣官二员,置狱于行省,鞫问其事。宣及御史六人俱就逮。既登舟,行省以军船列兵卫驱迫之,至则分异各处,不使往来。九月朔,宣自刭于舟中。这次的事件使刘宣被迫自杀。

其实,刘宣非常了解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因此,他在这次动身执行公务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遗书交给侄儿刘自诚,其中表示他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决心。另外,他还写了一份控告忙古台罪状的公文。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份公文的底稿,侍御史霍肃为刘宣整理了这份底稿,并流传开来,读过的人都感到非常悲愤。

刘宣自杀以后,被行省上报朝廷为“畏罪自杀”。然而,刘宣为人忠义,注重节操,为世人所尊重,他忠正刚直的气节品行早已名闻天下,人们对他的自杀都表示悲痛,对于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都表示怀疑。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刘宣的另一个侄子刘自侍向朝廷上呈报告,详细叙述了刘宣的为人以及如何蒙冤的前因后果。仁宗皇帝阅后下令复查此案,结果证明报告所说均为事实,随为刘宣平反昭雪,并下旨追赠刘宣为: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刻在北舍村碑文里的刘氏历史

北舍村,位于潞城市翟店镇西北方向,是三垂冈下的一个古朴村落,其建村历史源远流长。北舍村现存古庙多座,曾在村西的玉皇庙存碣一方:《故彭城刘府君墓志铭》。该墓志铭刻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记载了刘家七代家史。

《故彭城刘府君墓志铭》记载“彭城刘府君”与刘宣被追封的“彭城郡公”有牵连吗?查看刘氏族谱的历史,方知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历经几朝的变迁,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的徐州、铜山、沛县、邳县、安徽滩溪、山东微山一带。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均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因此,彭城也就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

“彭城堂”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正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堂号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彭城郡,此支刘氏正是汉高祖的后代。由此可以得知,延祐四年追封潞城北舍刘宣为彭城郡公,其意是对刘宣及其祖上的一种尊崇。在《元史》里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宣,字伯宣,其先潞人也。因出戍,留居忻,金末避地于陕,后徙太原。”也就是说刘宣的先祖本是潞州(潞城)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据北舍村西玉皇庙遗存的墓志铭记载得知:北舍村彭城郡有两个,一个是敢于直谏元世祖忽必烈的刘宣,另一个是刘宣的祖上刘继。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