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说课教师:黎炳可

课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课时安排2课时,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时间的关系这节可只安排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教师演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的乐趣,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我们普通班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录象引入: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录象(有关工业上的摩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初中物理以告诉我们同时课本也有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来。之后请同学们用手拉动桌面上的小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你认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作用点在哪?方向如何?可以叫几位学生起来回答,答不全的教师可以层层引导。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我所认教的班级是高一(11)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手来感受出来吗?这是一个低级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快的答出来(不行),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那么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学生可以回答:弹簧测力计。此时叫学生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测量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学生的激情很高开始做实验,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懂得测量摩擦力的原理,只是拉动木块就以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摩擦力了,教师可以看在眼里但不说,实验完后叫几位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错误的,认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摩擦力了。教师自然提出问题:我看到的只是同学们用弹簧秤测量拉小木块的拉力怎么说是小木块的摩擦力呢?学生有可能说是摩擦力等于拉力,这就达到了我设计这个问题的效果。再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摩擦力等于拉力的大小呢?从而引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当小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或缓慢拉动小木块时,小木块的摩擦力等于拉力的大小。最后放一个小动画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摩擦力的测量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理学上当我们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时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其次介绍实验仪器和做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根据学生的思路教师投影出学生探究计划、方法和过程。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叫几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提出问题:以压力为横轴,摩擦力为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它的图象描绘出来?无论学生做出来的图形与实验的结论是否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叫几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小组做出的图形并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再提出问题:从实验的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仿照胡克定律,引出一个比例系数可以得到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介绍公式的物理量和用法。特别强调动摩擦因数。最后教师演示当压力大小不变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之间的定量关系。

播放录象: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接触面的粗糙之间的定量关系,使学生了解实验

的全过程。

3、以分组小结的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呢?

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学生经历情感上的波动,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

4.课后练习和作业: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