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参照,也要因人而异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办公室):   去年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标准。政府希望通过《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成风,呼吁治理声时有耳闻。其实,家长和老师何尝不知“拔苗助长”的弊端,谁不希望孩子快快乐乐成长,轻轻松松成才?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优质教育资源的紧张,以及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每个家长又都身不由己陷入攀比的迷茫,恨不能让自家孩子成为“天才宝宝”、“全能儿童”。这个时候,教育部出台《指南》,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让家长和老师们作为参照,给这股风气刹刹车,是不错的。不过,《指南》毕竟只是一个参照,不可一刀切。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其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表现存在差异很正常,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必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给走得快的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给走得慢的孩子足够的等待耐性。家长和老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比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孩子也得看情况,《指南》让孩子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农村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在户外,而城市的孩子就比不上,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关爱就比不上城市的孩子,这些都不可生搬硬套,要因人而异。   教育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没有哪一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教育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指南》也并非唯一的标准。它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所以,在我看来,它的出台,有其积极意义。   回忆一下不难发现,我们做儿童时,根本没有学习与发展的概念,家长出集体工,没有时间管,我们的成长完全是“原生态”的,长到哪个程度就是哪个程度。如今的孩子却不同,父母都很重视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只是学什么,怎样发展,在大多数家长那里却是模糊不清的。儿童发展,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我认为这样不行。《指南》的出台,恰好弥补这样一个空缺。虽然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按《指南》的方向去学习与发展,但有总比没有好。   钟愧傲(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争鸣,这很正常。   现在,总有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喜欢滥用“国学启蒙、双语教学、艺术特长”等方式吸引孩子就读,加之使用教材不规范、小学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使得学前教育乱象环生而与培养初衷相悖。其实混乱的教育比没有目标的教育更可怕,它会长期潜伏并起副作用,慢慢腐蚀人的灵魂,进而影响社会风气。教育部的《指南》,涵盖了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内容,必将打破当前各行其是、混乱不堪的早教困境,是无序教育走向规范教育的良好开端。   尽管《指南》并未要求成为衡量儿童成长必备的硬性标准,却着重强调了孩子品德的培养和生活常识的掌握,正好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内涵:养成好习惯、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学会自救,知道避险,懂得感恩,陶冶情操,快乐成长。这正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本来面貌,更是教育拓展的精髓,也是落实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应用。   吴志刚(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已有时日,其中的利益驱使、教育理念偏差以及教育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错综复杂,使得这个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从现实角度来看,部分幼儿园之所以热衷于办学前班、开语文数学课,是因为能另外收费、增加生源,典型的利益使然。现在的不少小学招生时都在考孩子识字和加减法,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家长接受甚至是期待幼儿园这种教育方式,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目前多数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整体教研力量不强,而全面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一项耗时长、要求高、见效慢的系统性工作,倒是教识字与算术相对要求简单而且通过强化训练见效很快,所以二者权衡多数会选择后者;不少家长也迷信“超前教育”,攀比心理推波助澜,这都是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的具体表现。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监管的不足:现阶段民办幼儿园占据了绝对数量优势,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还是粗线条的,除了应对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外,对其他业务方面的问题往往显得鞭长莫及,在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上收效不佳就是典型例子。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指南》对于转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能一揽子解决已经存在多年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曹先华(永兴县红旗实验小学):   更何况,《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目标,初衷虽好,但要逐条达到谈何容易,做起来又怎会不磕磕碰碰?   每个幼儿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孩子,一千个人眼中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互不相同,他们要达到的目标按道理也不会相同。若仅是一个目标,那些暂时达不到的孩子,肯定得多花时间去强化训练,牺牲休息时间不说,更会影响身心健康。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奉啸敏(祁阳县观音滩二中):   《指南》的目标,确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我的小孩现在初三。如果早十年看到这部《指南》,我会汗颜。   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   每年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   3岁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会学习接受不同意见;   ……   诸如此类,《指南》里面的许多要求,我们要做到确实不容易。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指南》的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这正是一种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它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认为,《指南》目标虽有点高,但确有指导意义。而且《指南》也在说明项中明确提出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它会对儿童发展起禁锢作用。   弗晓(张家界永定区新桥中学):   当前,对学前教育认识的误区和分歧,广泛存在于教师之间,家长之间,专家之间,以及他们各自之间的交叉。鄙人的观点是,关注学前教育,除了为学前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成长设定一个“阶梯”状的标准,也应该考量多种因素,《指南》的出现,使得“殊异已先失去了存在、开展、发育的前提”。其实,对幼儿教育来说——恰如有人所言,首先应该从无条件接纳开始,“然后界定问题,解决问题,情感认同”——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所属幼儿园教室里挂的那块有名的黑板上写的:一、认可孩子的感觉;二、弄清孩子为什么这样;三、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四、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当前要引导家长和学校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真正目标;建立科学而不是唯意志论的评价机制,以及正确的评测方式;尊重并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并实施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黎淼(岳阳县云山乡中心学校):   《指南》正是针对家长“揠苗助长”风气开出的一副良药。3岁不跟陌生人走,4岁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地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对比我们的现状,儿童不知体谅父母辛劳,成人不知体谅老人辛劳随处可见,这不正是因为我们的启蒙教育在这方面有所缺失造成的吗?   《指南》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它并没有想把我们的后代都塑造成一个模式,就像我们的国家纵横九万里,却在同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指南》的目标是为了儿童的独立、自理发展,并能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多好的目标啊!我们为什么不先试试呢?   林日新(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在我看来,《指南》有“先试试”的充分理由。   首先,它具有指导性。当前处于育儿阶段的父母亲大多是80后,他们年轻,没经验。当从浪漫的恋爱期匆匆进入为人父母的育儿阶段,常常无所适从。近年来,80后的离婚率高得惊人,而这其中,因为育儿无措或观念相左引发家庭矛盾,最后导致离婚的占有相当比率。现在有了这个《指南》,正好弥补了年轻夫妻经验不足的缺点,它必将如《结婚指南》和《新婚必读》之类的书籍一样,让他们的行动有了理论的指南,可以省去诸多“自学成才”的摸索过程。   其二,它具有针对性。这部《指南》的标准具体而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为的是防止“被拐带”(如今社会上拐卖幼儿的现象十严重);“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小学会理解、体谅、孝敬父母应该是一种良性的道德导向;“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增强其归属感,可以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是基于如今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缺点,让孩子从小养成虚心听取意见的习惯。   其三,它具有可行性。这部《指南》的标准不仅具体明确,而且非常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年轻的父母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依据这些标准育儿,至于那“数说”部分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地将幼儿睡觉时间、活动和饮食等各个方面的注意事项,都教给了年轻父母。   周琼(安化县东坪完小):   所以说《指南》的发布是一场及时雨。它明确指出了各个年龄阶段幼儿教育的具体内容,据此,今后的幼师教育便有章可循,家长也不会盲目拔高对孩子的要求。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指南》的发布仅仅是指明了方向,要想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个根本问题,关键还在于落实。而如何落实?建立怎样的科学监督机制?这一系列的问题才更值得我们思考。   吴志刚:   我认为,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要自上而下想办法。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把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年检和业务指导等管理职能加以整合优化,以便集中力量落实管理要求,增强行政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引导幼儿园按照《指南》要求规范办学。二是组织专题研究以寻求突破,可以考虑开展“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组织有科研力量的幼儿园与相关小学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如何淡化单纯知识教学而加强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培养等问题,以点带面再到全面推开,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有序对接,形成教育合力。   薛茂红(江苏兴化唐刘学校):   孩子的成长,仅仅是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就够了?我以为不然。   3~6岁的儿童究竟如何成长?《指南》提了诸多细节,有人却说,孩子是自己的,要培养成什么样,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况且,每一个孩子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能用统一的规范强求所有的孩子吗?我们难道是制造标准化产品吗?然而,事实是,从共性方面来看,不管哪一个孩子,都会有共同的成长需要。比如,每个孩子都需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而且,孩子终归要走上社会,孩子需要社会化,而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起。   因此,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特点熏陶其个性。《指南》要求4~5岁的儿童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如果你的孩子发展迟缓些,你往后推迟点又有什么不可?或者,你的孩子生长迅速,你提前点又何妨?况且,《指南》也只是建议,并非强求啊。   对于社会来说,特别是幼儿园,当以《指南》为指南,兼顾孩子的个性,把握共同要求,培养小小的“大写”的人,使孩子们将来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教育者和父母更应摒弃过度的功利思想,不要用孩子当下的健康成长来换取所谓的将来的成功,也不要在孩子的片面成长中推波助澜。无数的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中,个性成长与共性要求是可以共同存在、也是相辅相成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