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之分。因此, 对于西方文化, 我们应该秉承鲁迅老先生的“拿来主义”,“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 相互融合, 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 这也决定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 而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互相渗透 相互融合

【正文】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 这也决定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 而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本文就从东西方几个类似的传统节日来源的比较中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西方的情人节与东方的七夕。

西方情人节起源于古代罗马, 一种最流行的传说是: 公元三世纪时, 古罗马战事不断, 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 禁止他们结婚、订婚, 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 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 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 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 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而最具浪漫色彩的是当时一位主教的女儿爱上了瓦伦丁, 在他受刑之前做了

一块巧克力送给他, 向他表达爱意,因此, 每当情人节才会有女方向男方送巧克力表达心意, 而男方则在情人节后的第二个星期日回赠一块巧克力以表示自己与女方心有灵犀的风俗。

东方七夕节的传说则是源自牛朗和织女的动人传说, 织女因为爱上牛朗而私自下凡与之成亲, 并育有一子一女, 但是违反了天条,触怒了王母, 捉拿织女返回天庭, 牛朗披上了牛皮带上一双儿女追赶其后, 王母于情急之下在牛朗面前用金钗划出了一道银河, 不许他们相见, 夫妻俩隔河对望, 以泪洗面, 感动了无数喜鹊, 搭成了鹊桥, 才使夫妻俩得以相见, 而王母也终于心软, 允许他们两人于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总会下一场小雨, 传说是牛朗和织女的眼泪; 古时的女子也会在这一天到月老庙中烧香祈福, 希望能得到幸福。而七夕在古时也被称为七巧节, 现在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这个情人节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节日都同样的具有浪漫的特性。

一对相爱的男女不能相见, 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巧克力浓浓的香味, 食之醇香无比, 而中国的情人节则充满了鲜花小鸟, 使人甘之如饴。两种情人节都在向人们宣示着浪漫、忠贞的爱情, 所以各有所长。

二、西方的万圣节( 10 月31 日) 与东方的鬼节( 7 月15 日)。

西方的万圣节源自两千多年前, 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 1 月1 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 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个节日往前移了一天, 即1 0 月3 1 日。他们认为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 也就是新年伊始, 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 借此再生, 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 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 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 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 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 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 月31 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到了公元l 世纪, 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 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 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 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盂兰盆节, 也称中元节, 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 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 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 的故事:“有目莲僧, 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 食物入口, 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莲无法解救母厄, 于是求教于佛, 为说盂兰盆经, 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 也应该张灯, 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 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一样。人为阳, 鬼为阴; 陆为阳, 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 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 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 上元张灯是在陆地, 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因此一到阴历的7 月15 日人们也有在河流中放船灯的习俗。从这两个节日的传说来看, 都是与鬼有关的。随着时间流逝, 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 变得积极快乐起来, 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 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 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而中国阴历7 月15 日也被认为是鬼门关大开, 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来探望亲人的说法, 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烧纸钱、蜡烛悼念先人。

三、东西方其他类似的传统节日。

西方的感恩节和中国的重阳节(老人节), 这两种节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节日, 可是现在的人们反而重视感恩节而忘记了我们敬老的重阳节。西方的圣诞节则是为了纪念耶酥的诞辰, 耶酥向人们宣扬的教义也是以仁爱、宽恕之心对世人, 传说他为了宣扬教义, 明知被自己的徒弟犹大出卖, 仍不揭穿, 心甘情愿的走上十字架被钉死,并于三日后复活, 仍以宽恕之心对待世人, 所以人们对于他的诞辰的纪念并不是单纯的纪念他了, 而是向更多的人宣示爱与宽恕。我一直在想中国到底有什么节日可与之相比, 可是真的很难, 并不是没有, 而是有很多人已经忘记了, 那就是如来诞和观音诞, 很多人会马上跳起来说土或者说是迷信了, 那么圣诞节就不是迷信吗?其实一个节日的意义并不是它是否迷信, 而是它的意义所在, 如来或观音, 或者是耶酥还是耶和华, 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在宣扬迷信, 而在宣扬信仰, 最终的目的都是想导人向善, 只是后来被某些人利用变成了谋夺权利和财物的工具, 而我国的佛教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异端, 因此也就造成了我们轻视佛教的一种心态, 而圣诞节的出现只是两种文化冲击

下的必然产物。所以, 国人忘记中国的传统也并非无因, 而是我们很多国人不愿意去面对我们的传统。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 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 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 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 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 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实际上, 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文化混为一谈, 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毛之见。其实, 不同的文化(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 异质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 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单;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 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 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 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 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 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 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 都是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相适应的生存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 2006年.03期5、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山东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