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农业生产的变迁

  摘要:德昂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德昂族传统和当代的农业生产概况以及相对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反映德昂族农业生产的变迁,对这种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以为后来研究德昂族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德昂族;农业生产;变迁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最少也是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现有人口 2.0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梁河等地,与傣族、景颇族等民族交错而居。农业生产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德昂族聚居地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坝,土质优良,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

  1 传统的农业生产

  1.1 传统农业生产的概况

  德昂族的聚居地大都集中在海拔700米~1500米的半山坡上,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所以长期以来他们拥有的耕地面积并不多。德昂族的主要耕地大都是当地族人通过铁锄和铁犁在山地上开垦出来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和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早谷、豆类、薯类,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种旱谷、植水稻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油然而生。

  山地农耕是传统德昂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的特殊地势使耕地分为固定耕地和轮歇耕地两种。固定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多分布在较为平坦的地区,适宜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但很多地方也会在固定耕地上进行轮换种植,即今年种植玉米,明年则要改成种植饭豆等,以增强土地肥力。轮歇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一块地通常是在进行生产三年后休耕轮歇,即第一年种植苏子等油料作物,第二年种植早谷,第三年种植甜荞、苏子等,到第四年就开始休耕。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耕,休耕时间通常是15~20年,等这块地杂草丛生时,将再次耕种。

  1.2 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

  1.2.1 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受到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使得德昂族的粮食作物仅能自给自足。除此之外,大部分族人缺乏商业意识,很少会将自家生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以换取自己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

  1.2.2 粗放型的农业生产

  作为滇西南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火烧轮耕是其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每到腊月当地居民就把灌木树砍倒、晒干,到第二年3月,再把树枝杂草放火烧掉,充作灰肥,犁一次田之后便可播种。然而这样的耕地大部分都分布在25度坡地上,失去了森林这个天然的蓄水池,灌溉就更加得不到保障,使农业耕作困难;科学技术指导的缺乏,使当地农作物的产出率低下。尽管种植面积比较多,但生产出的粮食也仅能保证自家的口粮。

  1.2.3 单一的农作物生产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基础设施,使德昂族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更别提引进其他民族的新品种和生产技术;再加上传统社会意识的局限性,造就了德昂族的村民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因此,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只是单一的水稻和包谷等。

  2 当代的农业生产

  2.1 当代农业生产的概况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德昂族与外界的交往日渐频繁,通过兴修水利、科学种田等技术地学习,使当地的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德昂族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式来代替刀耕火种,如在抛弃了刀耕火种的一部分土地上,发展畜牧业、林业等生产。与此同时,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被不断引入德昂族的农业生产中,如挖沟开田、使用农药、改良品种等。除了传统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澳洲坚果、咖啡、油菜等。在科学技术普及的活动过程中,德昂族逐渐掌握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速生高产密植种茶以及施用化肥、农药除草等科技知识,顺利实现了增产增收。

  2.2 当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2.1 规模式的农业生产

  新农村建设方针的不断推进,一些增收的项目初具规模,发展后劲十足。机械化设备地使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的引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病虫害地科学防治,粮食的生产总量不断增加。现在的德昂族呈现着“家有余量,经济增收”的现象。

  2.2.2 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

  近年来,德昂族借鉴了广东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这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结合当地的地形和住房特色,行成了“猪―沼―果”发展模式。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更是解决了当地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各种培训班地举办使沼气的管理、使用技术逐渐让当地村民掌握,不仅防止了乱砍滥伐,提高了沼气综合效益,还促进了养猪业的迅猛发展。

  2.2.3 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在国家“十一五”计划期间,德昂族族人在巩固甘蔗、生猪养殖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结合本乡实际,大力发展“六棵树一棵草”等生物特色产业,共种植竹子21800亩、咖啡7800亩、澳洲坚果4800亩、油茶800亩、核桃540万亩、石斛50亩。使全乡基本达到人均3亩经济林果、3亩甘蔗、1亩茶叶、1.5头猪的发展目标。[2]

  3 农业生产变迁的思考

  3.1 农业生产变迁的原因

  3.1.1 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

  3.1.1.1 传统社会意识的影响

  德昂族族人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浓厚,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也安于现状、不敢创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使其生产率低下,粮食产量仅能满足自家的生存需要,更别提有多余的粮食拿出去交易;“等、靠、要”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很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一些生产方式或方法来试图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3.1.1.2 生产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尽管德昂族雨热同期,但身处石灰岩地区的德昂族,山空洞多,蓄水困难,因此农业生产自然也是靠天吃饭。山区的地理位置,使得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比较好的基础设施就是通过其境的仅19公里的滇缅公路。电力、水利设施就更加落后了,大多数农户家里都没有通电,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照明工具。这样的基础设施致使德昂族的农业生产只能采取最原始的人工操作,生产力低下也是在所难免的。   3.1.1.3 科技文化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单靠人力劳作,粮食作物的单产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得不到改善。文化的落后更是造成德昂族族人的商品观念淡薄的最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德昂族,只有少部分妇女会将自己在从山上采摘的野菜、菌子之类用于交易,而自家的农产品主要用于自家食用。

  3.2 当代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3.2.1 外部强有力地支持,基础设施地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不仅给了德昂族财政上的投入,还有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德昂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多年的兴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的4个行政村现已全部通路,34个社也有16个通简易公路(晴通雨阻)、30个社通了电、5个社解决了饮水困难、320国道贯穿其境,沟通了乡内外的联系[3]。这些基础设施的健全,加强了德昂族村民与外界的沟通,同时对于学习其他民族的种植技术提供了前提保证。

  3.2.2 教育水平地提高,传统思想地解放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民族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将民族教育的侧重点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当地急需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文化水平、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起商品经济的观念,积极发展农业经济。

  3.3 农业生产变迁的意义

  3.3.1 充分发挥了德昂族自身的有利条件

  德昂族地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以三台山为例,人均旱地面积5.2亩,人均水田面积0.7亩。森林覆盖率达50.4%,而森林面积中大部分是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灌木林[3],因此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气候条件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德昂族村民发展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澳洲尖果、茶叶等。不仅能够增加德昂族村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很好的利用德昂族自身的有利因素。

  3.3.2 明显提高了德昂族村民的生活水平

  农作物的不断多样化,突破了最初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旱谷和水稻已远远超过了自家的食用,村民把剩余的粮食拿出去贩卖或者换取自己想要的种子和技术,以便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而且还促使了经济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德昂族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在精神上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许多村民都会利用闲时来学习各种知识。

  3.3.3 强力促进了德昂族经济的发展

  国家各项政策地扶持与推动,促使德昂族的生产规模地扩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机械化设备的引进,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被打破,实现了德昂族人民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的愿望,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了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铁志 《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 陈绍昌 《扶持政策显活力 德昂山乡面貌新――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十一五”发展显成效》[J] 德宏州民宗局.

  [3] 李 宏 《德昂族地区农村发展状况研究――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4] 廖元昌 《和谐社会视角下德昂族阿昌族的发展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6).

  [5] 王铁志 《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6).

  [6] 杨东萱 《德昂族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 2005(2):

  21-24.

  [7] 刘付靖 《佤德昂语支民族与原始农业生产方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 张林辉,刘光华 《云南德昂族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4(4).

  [9] 胡阳全 《近20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0] 周芳 《建国以来德昂族史研究概述》[J].思想战线,1990(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