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怎样变蝴蝶

     在人力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而监管业务量每天都在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快”的要求?   2006年伊始,黄埔海关就开始酝酿一场加工贸易监管的重大变革――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在东莞加工贸易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启动将近1年时,我们采访了黄埔海关主管加工贸易的副关长徐蔚葳。      《中国海关》: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埔海关在东莞地区实施的加工贸易业务流程再造改革。      徐蔚葳: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关保税监管的目的是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加工贸易的逐步转型升级,海关管理理念与手段也应与时俱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革命,被喻为“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它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组织预定目标或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助于组织内部分工的科学化、有助于明确执行人的责任、有助于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我们的加工贸易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就是借鉴这一管理理念,本着从实际出发,提高海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运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的宗旨,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和实施监管流程。具体做法是“量质并举”。在“量”的方面,我们对东莞地区加工贸易监管格局进行调整,优化海关监管资源,将过于集中的加工贸易业务适当分散,把监管规模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上;在“质”的方面,我们对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构与再造,缩减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通得快”的要求。      《中国海关》:为什么要在东莞地区推行加工贸易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呢?      徐蔚葳: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最基本的原则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我们对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监管和服务对象――加工贸易企业的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前黄埔海关在东莞地区7个处级、副处级海关机构中,只有东莞海关、太平海关能完整地办理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承担起东莞地区155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任务。以东莞海关为例,从2000年起的6年间,该关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8.01%,2005年已达675.77亿美元,人均监管金额5.45亿美元以上,监管强度已趋极限,通关效率受到影响,企业办事也不甚方便。例如,地处东莞东南角的凤岗镇企业到东莞海关办理海关手续需往返200公里,耗时3小时;有“中国第一镇”之称的长安镇企业到太平海关办理海关手续需往返120公里,耗时约2小时。为此,自2006年5月起,黄埔海关本着“就近办理、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原有监管格局进行全面调整,对东莞地区的凤岗办事处、长安办事处、常平办事处和新沙海关均赋予加工贸易监管职能,以方便企业就近办理海关手续,省却往返奔波之苦。在实行格局调整的同时,黄埔海关对加工贸易审批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构,删减一切不必要的环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批速度。   我关保税加工监管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的第一步已基本完成并取得较好成效,目前正在按照刘文杰副署长视察黄埔海关时提出的“取消纸质手册,电子审核,在线服务”的目标,以手册电子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改革,改进和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海关保税监管效能。      《中国海关》:您提到这次改革对加工贸易审批作业的流程进行了彻底重构,请问改革前后的作业流程和模式区别在哪里?新作业模式的优势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徐蔚葳:20多年来,为了确保监管的严密性,东莞地区加工贸易业务一直实行的是经办、科长、关长“三级审批”制。流程再造改革后,我们改三级审批为“一体化审批、一站式服务”,即加工贸易备案、结转、核销各环节内勤审批及联网监管、电子账册审批均实行“窗口作业”敞开式办公,实现“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服务。以加工贸易合同备案为例,出单时间由原来的3―5个工作日缩短为平均40分钟,最快只需15分钟。   新作业模式是一种让企业与海关获得“双赢”的模式。   从企业角度看,新模式实施以后,企业办理加工贸易审批业务需要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基本上都可以做到“立等可取”,通关速度大幅提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避免了损失,由此产生的效益相当可观。改革后,东莞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反应非常热烈。我们先后向东莞地区发出了2000多份问卷,企业对我们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的支持率高达98%以上。   从海关角度看,新的业务流程首先是对传统监管理念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改革前的作业流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多级审批,其目的是为了严格把关,这是建立在“一个人审核没发现的问题,多个人审核总能发现”的预设条件基础上的;另一个是流水作业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关员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如专司盖章,或专门负责打印清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避免工作转换所耗费的时间。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旧模式的局限性:一是没有突出重点的多级审批成了同一审核行为的简单重复,耗费了大量人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二是过细的分工导致关员工作技能相对单一,简单重复的工作难以使关员将工作的成果与自身努力程度联系起来,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影响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岗位成才;三是多级审批导致“搭便车”行为,“多人负责”导致“无人负责”,工作出现错漏时相互推诿,难于区分和界定责任。   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重构与再造后,新的作业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改多级审批为“窗口作业、即时出单”,取消流水作业,由窗口关员一人完成整个审批流程。这样一来可以把节省下来的人力投入到窗口和后续监控中去,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率;二来可以把科长从繁重的重复审批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室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去;三来窗口关员单人独立作业,必须负起全责,消除了“搭便车”的可能,有利于增强关员的责任意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全面发展、岗位成才的机会。         《中国海关》:改革后,大部分业务由窗口关员一人独立完成审批,会不会在廉政方面产生一些风险?      徐蔚葳:在改革最初,我们就深入思考了廉政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问题。在确定加工贸易业务流程改革方案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廉政风险防范的专门方案。   主要的措施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开发设计了“黄埔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功能。改变原有的科长派单模式,在所有业务现场实行窗口计算机自动叫号派单,杜绝了“快单”、“挑单”、“人情单”的可能,这是一个预防的措施。同时,对于窗口关员在审批过程中实施的每一项操作的时间和内容,在计算机系统中都有精确的记录,当发生错漏时,可以迅速查找问题所在和责任人,便于追究责任,这是一个补救的措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比较完善的贯穿风险管理理念的过程管理手段。改革中节省出来的人力,我们一部分投入到窗口审批,以提高审批的效率,另一部分就充实到风险分析和内部监控的队伍中去。科长的工作重心也主要转移到对窗口关员的审批工作的抽查和监控,尤其是对重点企业、重点商品的监控上。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也规定了抽查所需要达到的比例和后续监控的原则。所以从改革的效果看,改“多级审批”为“窗口作业”后,廉政风险不是增加了,而是大大降低了,这一点和我们从企业得到的反馈是相符的。      《中国海关》:黄埔海关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采访当中听很多企业说到“关企共建和谐”的问题,您能谈谈黄埔海关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吗?      徐蔚葳:近年来,黄埔海关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在全关广大关员眼里,进出口企业不仅仅是“管理相对人”,也是“海关合作者”。昔日的“企业围着海关转”已经逐步转变为“海关工作围着企业转”,实现海关服务企业,企业接受监督的和谐局面。黄埔关区内加工贸易企业众多,占到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5%,近年来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加,海关监管任务更重,而企业对通关效率的要求也日益高涨。面对这对矛盾,我们主要从转变执法观念入手,积极倡导创造“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海关提供通关便利”的良好通关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通关便利措施,为关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通关服务。在“关企共建和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相信这也是以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推行“守法便利通关程序”。实行通关事务前置后移,把申报、审价等通关手续前移。通过无纸通关、担保验放等措施,让货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放行手续,企业在货物放行后再补办有关手续,同时在海运口岸全面实行“5+2”工作制及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二是对于有需要的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海关服务”。如我们与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签订“通关合作协议”,建立海关与企业以互信和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针对其产品即产即销、出口频繁、物流量大、周转迅速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汽车报关与查验窗口,对其进出口货物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满足了企业一天三趟办理汽车出口通关手续的要求。三是建立和企业联系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加强关务、警务公开,各隶属关、办事处以及各职能部门均开通咨询投诉电话,落实首问负责制,构建企业负责人与海关领导顺畅沟通渠道,形成海关与企业公开、透明、诚信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最近,我们在设立特邀联络员制度的基础上,还向企业负责人发放特制专用信封,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专用信封直接与关长沟通。 海关可以通过专用信封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业务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隐患;企业通过专用信封了解海关的执法理念、服务意识和诚恳态度,增强通过正常渠道加强沟通、解决问题的信心。■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