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解读(一)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解读(一)主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解读

背景:中职学生素质,长沙学分制改革,就业对学生技能要求

培训对象:长沙市中职德育老师

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下面,我谈谈学习《意见》和《大纲》的体会。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新大纲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

德育课的教学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着教育的方向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所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直在对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做各种改革和探索。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

1、 第一次改革,中职德育课课程形成自己的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很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改办为职业中专,形成了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这三类学校都没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三类学校的德育课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设置。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构建了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课程体系。

这次改革是划时代的,因为有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虽然有了中职德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过多,内容繁杂而且太难,许多内容基本与普通高校和普高德育课的内容一致。比如《政治经济学》是大学生才系统学习,而中职生也要学,大学生都学不好,中职生能学得好吗?比如说《政治经济学》里有一个两大部类再生产,老师怎么教学生也学不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缩写版。刚是一个“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叫人头疼不已。对于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他能理解“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是天书吗?

2、第二次改革,改名字减课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第二轮德育课程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启动。2001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把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颁布了这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

把政治课改名为德育课更符合课程内容的实际,我们就成了德育教师,但习惯上还叫做政治老师。

3、第三次改革,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颁布;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于第二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对这一轮德育课的基本课程设置和内容是认同的,认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了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较为突出。同时,各地也反映,德育课课程学科性偏强,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还不相适应。由于理论性较强,背离了中职学生学与做的原则。大家普遍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经教育部领导批准,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7年11月全面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教育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下一篇>>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

二、第三次改革的背景

1、30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到今年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万亿,排世界第二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过去那种依靠粗放低效的外延式发展必须走上高效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可能永远成为“世界工厂”。这样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人才。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2008年中职全国招生为810万人,2009年招生规模达到870万人,2010年的招生规模为800万人。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家、经济学家,但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操作者。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典型、最成功的国家,德国学生30%就读于普通高校,70%就读于职业院校,一流的劳动力队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产品。而近几年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说明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迫性。

2、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刮目相看。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暴露了出来,如社会公平,如人的尊严,如发展成果的共享等。人们在很多观念上也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多种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被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出现的时候,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教育。

“见义不能勇为”。——道德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见义勇为,最早出现于《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地去做”。在我国见义勇为是一种传统美德,从古到今,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

扬子晚报2010年7月11日报道 10日中午12时许,兴化市阳山大桥,一名老人骑三轮车下桥时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来,前后长达15分钟之久。其间不少人经过该处,有人甚至驻足围观,但始终无人伸手拉老人一把。为什么

会这样呢?据悉,害怕好心被误解,是很多人不愿意伸手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表示,如果自 己当时在场,会在给自己留下“清白证据”的同时,拉老人一把。

江苏兴化市一名老人骑三轮车下桥时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来。15分钟之内不少人经过该处,甚至有路人驻足围观,但始终无人伸手拉老人一把。大多数市民表示,怕被讹诈不敢帮忙。(曾有一青年因搭手救助一老年妇女而吃官司,最后被判赔偿7万多元)

“马诺现象”——金钱观与爱情观

眼下荧屏最火的当属相亲节目。一批“炫富男”、“拜金女”随之走红。 马诺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毕业于北京市现代职业学校。因其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对大胆、犀利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们称作”拜金女”。

图表 2马诺

马诺语录: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的并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

马诺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

于是男嘉宾以被拒绝而默默的离场……这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那句话: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马诺成为了拜金女的代名词。

《环球时报》今年2月份公布的民调显示,在全世界23个国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并列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而有调查显示,80%的中国受访网民承认中国是第一的“拜金主义”国家。

我们为什么不能既坐在宝马车上笑?也能坐在自行车上笑?

现在我们的学生也是张口、闭口是钱。当权利、地位、亲情、爱情、道德、良心、职责都与金钱扯上关系时,这世界太可怕了。

最近有报道。河北省文明办、石家庄市公安交通局决定出资10万元,从7月10日到21日开展奖励文明交通“带头人”的行为。在交通路口寻找“第一个不闯红灯的行人”、“第一个不闯红灯的非机动车骑乘人”。每人一次奖励现金500元。此举一出,舆论大哗。如果遵守交通规则要受奖励的话,不犯罪是不是也奖励?不受贿是不是要奖励?不吐痰是不是要奖励?所以当局长亲自把500元奖金送到某女士手中时,该女士感到很蒙然。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拿这个钱。当然经不住局长的热情还是接受了。

“凤姐现象”——名利观、就业观

凤姐,即罗玉凤,女,1985年8月9日生人,重庆綦江赶水镇人,血型B,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上海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千余元,自称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超越”,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1.8米的名校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准征婚条件,罗玉凤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

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罗玉凤自嘲称:青春就是拿来挥霍的,她现在正在挥霍青春。

凤姐到上海前是家乡一小学的教师。据她的同事讲,凤姐是不愿意教书而去上海。

“富士康现象”——人生观、生死观

到今年5月26日止,深圳富士康跳楼自杀的达到12名,第十一跳的自杀者来自中部以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公司才一个半月。虽然这种现象几种发生在一家公司有复杂的原因,但我们反思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在学校是否有过关于生命、关于人生观的教育?是否有过心理方面的干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犀利哥现象”——审美观

炒得沸沸扬扬的犀利哥,最近又有新闻。他的事迹将被搬上电影。投资5000万、号称大型悲喜电影、暂定2011贺岁档,电影《犀利哥传奇》日前在江西宣布开拍,“喑哑”很久的邓建国“重出江湖”。不过,这一次邓建国身边多了个“富家女”——《犀利哥传奇》的制片人据称是一位身家数亿的富家女,名叫杨媚媚。随着电影的开拍,这位神秘的富家女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昨日,本报记者鞠健夫在他的博客上爆料了杨媚媚的真实身份,他透露,杨媚媚是南通人,目前任杭州巨星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犀利哥(Brother Sharp),是指的一位街头乞丐,被刘印佳拍到,因为他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 2010年2月24日媒体曝,一个很火的乞丐网贴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帖内叙述的是一个被网友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乞丐。对犀利哥的经典描述是“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奇迹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的迷住了我”。“犀利哥”在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同时被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大肆报道。其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层的关注。“犀利哥”事件亦席卷台湾、日本、新加坡。经证实,“犀利哥”是流浪在宁波市的一位有精神障碍的乞丐,1976 年10月10日出生,本名程国荣,是江西省鄱阳县人;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弟以及两个10来岁的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父亲在2009年的一次车祸中去世,家庭生活拮据,母亲和两个孩子都由弟弟程国圣抚养着。

有心理专家说,“犀利哥”出名,不排除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此事这样。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但是这种猎奇心态,其实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让兽兽门事件,凤姐走红等搞怪,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可以说为我们社会生活创造了一个不好的氛围,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来说,更加不利。或许有的时候,我们会追究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很迷惑,但是,实际上,你我,他就是这个现象的推动者。

中职生的高失业现象——就业观

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26日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数是608.68万人,就业学生数为

584.27万人,平均就业率是95.99%。但应该看到中职生的失业率也很高。低廉的工资 ,繁重的劳动,让他们迅速离开工作。

这些事件虽然不能成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对我们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青少年是网络群体的主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将影响他们对金钱、爱情、美、就业观、名与利、生命等的看法。我们的德育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3、德育课教学效果堪忧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教材内容体系欠科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仅仅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因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因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此外,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大多是20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教材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2)教师自身素质较薄弱。

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苦练教学艺术、形成自身教学风格方面做得不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3)学校对德育课程少重视。

事实上,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的民办职业学校。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师生轻视德育课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不像高中政治教师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那样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等,这个体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4)中职生自身素质也为德育教育带来了难度。

中职教育是一种贫民教育,无“门槛”教育。进入中职校园的学生本身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低于普高学生。很多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中职生的就业率高于大学生,社会上对中职的看法正在日益公正、客观,但家长对中职是“爱她”而不“娶她”;真正有几个家长能把学习成绩稍好的学生送入职业学校就读?只要家庭环境稍好、学生成绩过得去一定会把孩子送入普高。

这样一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高了,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常这样想: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真正的伟大的,因为要把这样一群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好的道德品质的职业劳动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不是有一种“多办一所职业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的说法吗?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职业教育的艰巨性。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