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多余人”形象之比较

第23卷第2期 2001年4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23 Apr. 喻. 2 2(刃1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多余人”形象之比较’丁国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关健词:郁达夫;屠格涅夫;小说;“多余人,’;比较中图分类}+:1207.4;151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一1734(2001)02一0019一04“五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屠格涅夫在中国知识界是很受欢迎的。他的作品从主题、题材、人物性格、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深刻影响过中国现代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郁达夫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之一。郁达夫在《屠格涅夫的向世之前》一文中写道:“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是和人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偏嗜,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优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并从中折射出时代精神。屠格涅夫另外一部长篇小说,1858年发表的《贵族之家》有着同样的主题。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作为俄国贵族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感到自己无论在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或是个人的幸福问题上都是无能为力的,成了一个“不需要的人”。贵族之家的没落已无可挽回,农奴制的崩溃不可避免。“熄灭了吧,无益的一生”,在拉夫列茨基无可奈何的悲叹声中,我们看到了贵族阶级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这一历史事实。可以这样说,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都反映了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成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独特记录。轰轰烈烈的场面是没有的,但却能使读者陷于沉思。在这一点上,郁达夫和屠格涅夫是相同的。在作品的人物塑造上,郁达夫与屠格涅夫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屠格涅夫在创作时,总是以他最感兴趣的“活人”、特定的人作为自己小说主人公的原型的。这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他曾说“我从来也不能凭杜撰来写作。对于我来说,为了构思好一个人物,必须为自己选择好一个活人,作为它的原形。-[2](P234)屠格涅夫创作罗亭时,就是根据他自己的朋友,急进的西欧主义者巴枯宁为生活原型的。屠格涅夫所描写的大多数“多余人”形象又是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和情感体验为蓝本的。罗亭、雅可夫、巴生可夫,这些人物都与屠格涅夫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恋爱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屠格涅夫的悲剧,也就是他作品中大多数“多余人”的悲剧。郁达夫在创作时始终坚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3](P180)这一写作理念。我们从郁达夫的小说中,能深刻感受到作家生活的印记,他那童年的生活,他那奔波、伤感、苦痛的遭遇,他那过于纤细的感 J清、柔弱的气质、内向的性格,乃至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日本留学的岁月,都时时显露在他的作品里。如《沉沦》中主人公的身世,基本上就是郁达夫少年时期的自传;《怀乡病者》中于质夫与女孩醉酒的情景,就是作者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时的实事。甚至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样的作品中,我们也会看到作者贫困生活的踪影。而放浪山水、饮酒押妓、变态心理,忧郁症等,也都是郁达夫曾有过的实情实事。所以有人说:“鲁迅在其作品中,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观赏的疯子,不惜捐生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1 [4] (P158)郁达夫“自叙传”形式的作品,大多是作者灵魂的连续自白,作品中的“我”、“他”、于质夫、伊人、文朴、Y,都是作者自己的投影。在这一点上,郁达夫接近于屠格涅夫,甚至比屠格涅夫更进了一步。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的相异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笔下的“多余人”对社会反抗方式的不同上。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对社会的反抗方式是自栽自残、沉溺酒色。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反抗社会的方式。《沉沦》中的“他”窥视浴女,窃听恋人的窃窃私语,乃至到妓院去寻求刺激;《茫茫夜》中于质夫那买回少妇的手帕回到书房后的可笑、可鄙的变态行为;《笃萝行》中的纸醉艳迷;《迷羊》中“我”对肉欲的追求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自杀、内心对世界的诅咒,是郁达夫笔下“多余人”反抗社会的第二种方式。《沉沦》中的“他”跳海自杀;((银灰色的死》中的“他”被抛弃在冰冷空场上的冰冷尸体,让人同情、让人心碎。更多的“多余人,似乎缺乏自杀的勇气,而内心却充满了对这可恶世界的诅咒。第2期丁国强: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多余人”形象之比较逃避现实、放浪山水是郁达夫笔下“多余人”反抗社会的第三种方式。《纸币的跳跃》中的“文朴”带着吐血的病体,在重压下苦苦挣扎,而当他在《东梓关》中再次出现时,却感受到了田园乡村生活的纯朴和乐趣,信步走向了山野。《迟桂花》中主人公清淡的田园生活,也让“多余人”流连忘返。联系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们不能不说逃避现实也是一种反叛。比之于郁达夫,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反抗社会的方式较为单一。他们出身贵族阶层,生活较为幸福,政治上没有太多压力。他们虽然与周围的贵族阶层无法保持一致,但又不能摆脱贵族生活的环境,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反抗必然是软弱无力的。他们可能也充满热情,愿意为大众的利益而献身,然而他们只是模糊地意识到应该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们凭自己的愿望去干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结果当然是碰壁和失败。如《罗

亭》中的主人公罗亭脱离现实,脱离人民,企图在贵族的圈子里寻求一些支持。他与爱好科学的老爷相交,尽管他知道这位先生是个低能、愚蠢的家伙,事情一沾上他的手,准会落空,可他却想利用这位老爷的资财去做真正有用的事,终于他与这位固执己见的先生发生了矛盾,他的计划或被篡改,或被搁在一边,无谓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罗亭和库尔别耶夫决定疏通河道,可是一受到磨坊主们的反对,只好不了了之。《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也只是想对农奴制作一些改良,而这种苦心的改良,从本质上看仍然解决不了农奴制下农民的根本问题,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看来,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反抗社会的方式虽有多种,但归根到底是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结果,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冲突的方式来表现的。而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虽然他们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还得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去分析。俄国和中国有着大致相似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但是俄国打开国门的历史较中国早。远在18世纪初,彼得一世就试图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输人欧洲文明。1812年拿破仑人侵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给俄国社会以极大的震动,随之西方文化大量涌人,并与俄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融合。到19世纪中叶,一种兼融西方又保持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文化结构已经定型。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就诞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欧洲文化中浪漫的个人主义成分加上俄罗斯民族数百年来形成的宗教狂热的幻想,构成了多余人觉醒追寻、耽于幻想、富有激情的一面。在俄罗斯传统宗教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亲教疏政的虔敬心态,又使得罗亭等多余人在蔑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同时,常常进行自我反省,但又缺乏行动的勇气,更何况这种宗教观念和浪漫主义实际上也是相抵触的,加上屠格涅夫本人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因此他笔下的多余人激情有余,行动不足,愤世嫉俗又言行脱节,表现出一种现代与传统兼融的平和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性格。而中国文学历来强调情绪抒发,所谓“发乎情”,“吟咏情性”[5](P131)。郁达夫古典文学功底扎实,在观念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我、主情思想的影响很深。他对魏晋时期心向往之,正是被竹林诗人的情绪化行为所感动。他以黄仲则自比,也是希望领略他的纯情倾向。他身上具有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书生气和名士气成分。具有这种气质的文人往往不顾理性的约束,放任自己的情绪行事。这在他的自叙式形象于质夫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郁达夫还受到卢梭、歌德等感伤主义作家的影响,又喜爱忧郁的拜伦、感伤的雪莱,加上在日本留学多年,受到当时日本文坛“自我小说”的影响(这种小说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专门描写个人的心境和身边琐事)。我们可以说,日本留学时的文学环境,传统中国文学中的情绪表现,西方感伤主义者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因素与作者在当时黑暗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体察到的苦闷、悲哀、孤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郁达夫作品中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与屠格涅夫的不同。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没有了罗亭式的激昂善辩,也没有了拉夫列茨基式的理智和镇静。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情节被淡化了,他的小说沿着人物心路的流动,用作者与人物大体重合的写法,将锋利的解剖刀伸向事件和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剖析,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压抑、痛苦、悲哀、欢乐、沉思、迷茫、反抗、病态的自我嘲弄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将小说的创作“从稠人广众的街巷间转移到了心理上去”,“注重内心的 22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纷争苦闷,而不将全力倾注在外部事变的记述上”III(P108)。可以这样认为,正是郁达夫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精心描写转向了内部世界,从社会现实的关注转向了内视点的剖白,才使他能把笔下的“多余人”对社会的绝望和无能为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6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2]鲍格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3]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7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4]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幻.北京:中华书局,1980.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gures of

Humane Studies,Hut山ou DING Gu。一giang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Amo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Yu Dafu was deeply affected场the Russiaii writer Ivan Tur- genev. Yu Dafu' s novel is similar to Turgenev'。in the ways of reflecting the social realities and creating the charac- tens. Meanwhile, there,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of their characters' rebeltion against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composition styles for social and historical二Yu Dafu expressed the figures' rebel- lions一mainly场their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while Turgenev str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and action. K灯words: Yu Dafu; Ivan Turgenev; novel;

沉沦受外国的影响

鲁迅曾说过:“新文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西方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以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吸纳不同文化的因子,并且将其化作自己的血肉,他的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沉沦》就从不同的方面显示出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沉沦》与俄国文学

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与此相应,他的小说,基本上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他的长期漂泊中的一些经历。郁达夫在谈到《罗亭》时说:“罗亭的性格,罗亭的哲学,罗亭的对于女人的无责任无胆量的态度,不消说,都是有与他自己的特有的声音。”郁达夫对屠格涅夫的观点十分赞同。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沉沦》中“我”的经历其实是与作者的自身经历相似的。郁达夫在这一时期的自传中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终于忍耐不成到一家日本妓馆去寻妓,酒醒之后,又无比悔恨。把《沉沦》与作者的自传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主人公的所感所思,是完全按照作家生活的原型如实描写的,是作者的“夫子自道”。

《沉沦》的主人公虽然正直善良,有理想和追求,热爱祖国,但弱国子民的位置使他无用武之地,孤独,忧郁,自卑,懦弱,最后只得在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走向毁灭。因此。《沉沦》的“零余者”形象因为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而比俄国的“多余人”显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二、《沉沦》与法国文学

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在《忏悔录》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他大胆而真实的写自己、暴露自己的隐私,把自己卑鄙的欲念、丑陋的恶习不加避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达到了“惊人的人心真实”。 《沉沦》中主人公同样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猥亵的念头,甚至性欲的苦闷,都不加掩饰的展示出来。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它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而《沉沦》中。却如此真实细腻的把一个人的性苦闷、性压抑抒发了出来,他那大胆暴露而取得的人性真实和艺术真实,正如郭沫若所说:“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的适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

卢梭还主张“返回自然”。大自然是卢梭对抗社会的利器。是他遭受社会迫害时的避难所。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创作中,他以富于才情的文笔,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露水滋润着萎靡的花草。没有风,四周异常宁静,空气凉爽宜人„„”对这种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沉沦》中也体现了出来:“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这晚夏的微风„„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罢。”

三、《沉沦》与尼采哲学

五四时期,尼采的“强调个人意志”,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思想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郁达夫的文学观就明显的受尼采学说的影响。《沉沦》中他破除了“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观点,转而从个人与社会对立的视角来进行自我表现。如“他”生在世上,“觉得孤冷的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了与世人决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他甚至觉得,“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他,轻笑他,愚弄他。而他也不屑于在到世上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他”宁愿离群索居,避尘世。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去贪那孤寂的深味”。《沉沦》中个人与社会对立的这种态度,即是《沉沦》为传统文人批判的一面。也是《沉沦》风格异于同时期其它作家的一面。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