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邑中学校史馆解说词

堂邑中学校史馆解说词

前言

堂邑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并具有光荣传统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她是人才的摇篮、文明的传播地。60多年来,她追随着新中国的峥嵘岁月,铸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60多年间,在播撒文明火种、宣传科学真理、培养国家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堂邑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更是无愧于母校,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舍身忘我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六十春秋桃李争艳,跨廿一世纪鲲鹏展翅。世事沧桑,岁月峥嵘堂邑中学已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为使母校的光辉历史彪炳后世,为弘扬母校光荣传统,告慰前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特创办校史馆。

一、基本概况

一九五一年二月,在原中共平原省、堂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堂邑县立初级中学在今堂邑中心小学原文庙前院正式创立。一九五二年,学校搬迁到堂邑镇东南角古城墙边----即现在的校址。一九五三年平原省撤销、一九五六年堂邑县撤销并入聊城县,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聊城第四中学”。一九八五年改为聊城市堂邑中学。

六十多年来,堂中人秉承“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人生铺路”的办学宗旨,以德为校魂,自律为校风,团结、奉献、创新、拼搏,致力于传播文明、播撒希望,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辉煌而壮丽的诗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服务于华夏大地,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今,教学设施齐全完备,校园环境优雅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理想场所,已成为鲁西农村教育教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光辉历程

(一)、开基创业,初露峥嵘(1951-1965)。一九五一年二月建校,时任堂邑县县长赵安邦任学校名誉校长,副校长朱修斋先生(1951年至1953年任职)主持工作;1954年—1958年孙竹亭校长主持工作,1958年至1960年,池燕南校长主政。1960年—1965年,李恒聪同志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960年,李恒聪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认真总结已形成的十二条优良校风,十二条校风惠泽一代代学子,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在60年代初,荣成六中以“六中经验”闻名全国,原中宣部副部长陆定一曾批示:“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对的”,“人人做思想工作,处处有思想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全国推广。堂邑中学(原聊城四中)作为学习荣成六中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地区的学习榜样。1963年李恒聪校长当选为聊城县五个省级党代表之一。文革前的十五年,虽有“左”的影响和工作中的失误,但瑕不掩瑜,作为育人的百花园地,堂邑中学风华初展,桃李竞艳。

(二)、乱中求稳,兴办完中(1966-1979)。1966年,许尚才同志任学校校长,在

文革的冲击中维持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于混乱中力保学校一脉生机。1969年张广生同志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开始兴办高中,第一届招收两个班,90多名学生。从此,堂邑中学(原聊城四中)成为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1972年张树魁同志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尽力于平复文革运动给学校带来的混乱,学校秩序逐渐走向正轨。1977年,堂邑公社任命宋桂清同志担任学校工作组组长,学校由区级单位降格为乡镇管辖的中学。十年文革里,尽管遭到“四人帮”及其推行的“极左”路线的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受到冲击,过多的社会活动对课堂教学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学校坚持抵制各种形式“读书无用论”的干扰,广大教师耐心教育学生认真读书,教育教学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恢复发展,初见成效(1979-1990)。1979年,范树广同志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开始整顿,正本清源。1981年郭德俊同志任校长,学校工作渐有起色,开始好转。1982年马登森同志主持工作,在解决教师困难、维护教师权益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1983年高考创佳绩,高三学生王安民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李乃柱以聊城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兰州大学,现为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级主任工程师。1983年5月17日,聊政发(83)58号文将堂邑中学等四处农村高中改办为农业高中。1985年7月27日,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聊城市堂邑高中改为聊城市第三农业技术中学。1990年学校停止高中招生。1985年堂邑镇政府投资25万元建成了一座教学楼、一座教工宿舍楼,图书、仪器配备渐次完善,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1984-1990年刘明臣同志任校长,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先后建起蜡烛厂、五金厂、轴承保持器厂等。

(四)、真抓实干,走向辉煌(1990-2002)。1990年,路玉和同志任堂邑中学第十三任校长。一九九一年成功举办历届师生参加的四十年校庆,这也是建校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校庆活动。经过学校努力,在李恒聪、宋文明等同志的协调支持下,一九九三年经上级党委、政府批准,教育主管部门同意恢复学校区级事业单位的规格。一九九五年,在原聊城四中校友的倡导下,经全校师生及历届毕业生、社会各界奉献爱心筹资十七万余元,修建一座高标准的实验楼,取名思源楼。同时,由教育局拨款14万元用于学校东面、南面院墙建设,结束了学校四通八达的局面。

随着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调整办学思路,狠抓常规落实,修订、颁发了校训及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向科学化、制度化的目标迈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达到26个教学班,在德育教育、体育成绩、升学率等方面都位列东昌府区农村中学的前列。1998年,学校考入聊城一中125人、中专94人,学校声名鹊起,四方学子趋之若鹜。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其中42级学生徐本禹在2004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成为堂邑中学的骄傲。1998年,牛耕寅同志任校长,任新生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在狠抓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加大教改力度,实现了学校持续发展。1999年,张继成同志任校长,大力加强学校基础建设,教学上严抓质量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00年,学校恢复高中办学。2001年,学校成功举办建校五十年大庆。

(五)、规范办学,创建名校(2002-2013)。2002年,李鲁生同志任堂邑中学第十六任校长。2004年,堂邑镇中学并入堂邑中学,学校规模扩大,共有42个教学班,135名教师,初中高中学生3498名,达到在校学生人数的顶峰。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学校坚持走开放的办学道路,加大

教科研力度,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的“四环节”新型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尤其是政治、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实现了常态课堂的高效化,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11年5月顺利通过市级教学示范校并被推荐参评省级教学示范校。

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开展了以“爱国教育、集体教育、自律教育、爱心教育、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六育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每天下午大课间开展了“4312”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分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绘画、跳绳、太极拳、健美操等13个活动项目,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展示特长,凸显了个性,成为堂邑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底,李鲁生校长调动离任。2013年1月,李永光同志主持学校工作。上任伊始,确定了“在稳定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升华”的工作思路,从精细化管理和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入手,以整顿学风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突破口,群策群力,续写辉煌。

三、灿烂现在

近年来,学校教学成绩连年攀升,倍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曾获得“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优秀交通安全示范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远程培训优秀学校”、“聊城市教学示范校”、“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市级和谐安全优秀学校”、“东昌府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东昌府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东昌府区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完备;思想教育,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就辉煌;教育科研,硕果累累;体育工作,成绩显著;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堂邑中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现代化学校行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四、名师荟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师不仅出高徒,名师也可以造就名校。60年来,堂邑中学的一代代教师,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栽桃种李,植兰艺蕙,换来了桃李芬芳,兰蕙馨香。向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名初中、高中毕业生,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培育出了许许多多栋梁之才。他们书写出了堂邑中学光辉灿烂的校史。他们是堂邑中学的骄傲,是晚辈后学的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将永远景仰他们!

五、桃李芬芳

堂邑中学的毕业生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以进步、爱国为光荣传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结束语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60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堂邑中学紧跟时代步伐,领时代风气之先,自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灿烂的现在,我们也相信,她也一定会有更

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由于母校历史悠久,历届校友散居全国各地,联系不便,再加上时间仓促,缺乏资料,校史的整理一定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疏漏。请给予指正、指导,并为丰富充实校史馆提供信息资料。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