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概论]期末论文

我国钢铁贸易战略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钢铁产业作为基础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成长。2006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保持钢铁国际贸易量全球第一。作为世界钢铁界的重要一员,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无法独立于全球体系之外,必须具有金球性的战略眼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钢铁贸易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而调整,具体的贸易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后钢铁贸易战略,分析战略调整的原因,展望未来钢铁贸易战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钢铁产业;贸易战略;公平贸易

一、引言

钢铁产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向上游产业联系并影响采矿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等,其提供的产品又是其它许多下游产业的基本原材料,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五金制品业、交通运输业和船舶业等,整个产业链较长。因此,钢铁产业链对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个国家钢铁外贸的状况更是对一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中国钢铁产业产量世界第一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过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出现在关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包含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等,如金碚等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和贸易竞争指数等评价中国制造业人世以来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得到中国钢铁产业在2001—2004年问竞争力增强的结论。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如李博应用SWOT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刘海云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评价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杨继平构建了十九个二级指标的钢铁产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0年的中国钢铁产业安全性进行了估算;何维达和何丹构建了一个十四个指标的钢铁产业评估体系,对中国钢铁产业2015年之前的安全性进行了预测。

自2006年以来,我国钢铁国际贸易量持续3年保持在8000万吨上下,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加上钢铁的间接进出口贸易总量则高达1.7亿吨。如此大量的贸易渗透造就了我国钢铁业与国际钢铁业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格局愈发明显。眼下,作为世界钢铁界的重要一员,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无法独立于全球体系之外,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纷纷冲击着国际贸易市场。市场环境的转变挑战着我们的旧有观念,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必须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考,方能在全球钢铁交融之际取得有利位置。

二、我国钢铁贸易战略的演变

1.以关税保护为基础的贸易战略时期 (1979~1991)

由于钢铁供给能力有限,贸易战略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扩大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出口、限制产品进口、为产业发展提供保护。

具体政策上实施奖出限入。1980年我国恢复征收关税,1985年正式执行 《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对进口产品征税,出口产品退税免税,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1.2%。1988年以后实行彻底的退税政策,极大地提

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1981年成立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由国家控制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高度垄断钢铁产品的贸易活动,以工贸结合为主,推动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活动。

2.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战略融合期 (1992~2001)

随着钢铁产业在产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贸易战略从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优势调整,从关税调整,到灵活运用其他贸易手段,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

(1) 税收政策不断调整。进口方面,调整频率快,幅度大。1993年12月31日首次调低钢铁管、焊缝管、钢铁容器等7个税号产品的进口关税,降幅达50%;1997年再次进行调整,涉及11个税号的产品,平均优惠税率为5%,调整幅度在50%以上;1999年进一步降低9个税号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0%调整为

5.14%。出口方面,随着出口不断扩大,财政负担过重,1996年调低初级产品的退税率,从14%调整为9%,提高制成品退税率,实行差别退税政策。

(2) 其他贸易政策的运用,日益向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靠拢。1992年中美签署的 《中美市场准入谅解备忘录》中承诺取消钢铁产品配额许可证,原则上不使用任何形式的进口数量限制。1994年正式取消钢铁产品进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管理,对钢材等12种商品实行核定经营。实行进口登记制度对所有钢材的进口实施监督,在执行过程中,进口登记制与贸易专营制融合在一起,只有得到国家授权专营钢铁贸易的公司才可以申请进口,1994年只有3个国家级、55个省级公司有权进口钢材。1995年钢材的进口明显回落,不到1993年的50%,进口自动登记制度产生一定的效果,通过限量登记、指定经营、“以产顶进”等政策控制钢铁产品进口。

3.从保护到鼓励竞争的贸易政策调整高发期 (2002~2008.11)

中国加入WTO后,在关税目录中第72章钢铁、第73章钢铁制品中的37个税目,233个税号,平均优惠税率由8.11%降为5.14%,降幅为36.62%。通过提高出口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率抑制钢铁产品过快过猛的出口。从2004年正式执行出口退税新政开始,国家连续六次下调部分钢铁出口退税率。非关税手段多样化。

(1) 实施保障措施。2002年6月27日,在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措施背景下,我国实施钢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第一批重点监测产品共计10大类,42个税号。并于11月20日开始对其中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 (带) 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该措施于2003年12月26日结束。

(2) 贸易经营权放开。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钢材的控制,由限量登记改为自动登记,2004年取消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任何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都可以从事钢铁贸易,随着核定经营的逐步取消,钢材进口量相应增加。

(3) 从2007年5月20日~2008年12月,钢铁83个商品编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钢材出口许可证制度是商务部调控“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 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抑制钢材出口增长过快,并配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

4.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战略时期 (2008.12~)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8月开始,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急剧下滑。为了缓解钢铁产品出口的疲软态势,2008年12月1日起对67个税号的钢铁产品取

消出口关税。2009年4月1日又再次进行了进出口税率的调整,出口退税调整涉及74个税号的钢铁产品及钢材制品。对来料加工的进口钢材恢复征收3%左右的进口关税和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2009年1月我国取消了出口许可证管理。 相比2008年,我国钢铁业的主要国际贸易伙伴在2009年的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依然以韩国、中东、东盟、美国以及欧盟为主,但欧盟市场份额相比去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钢材出口品种结构变化明显,随政策性调整的趋势突出2009年管材的出口表现异军突起,其他产品l~5月的累计出口同比均表现为80%左右的负增长,而管材则仅仅下降了21.7%,另出口金额还同比增长了1.4%。这种表现在当前国际需求惨淡的市场条件下实属难得,也与我国出口政策存在莫大的关联。因为管材的优异成绩取得主要得益于石油天然气道焊管的表现,而此种产品一直拥有13%的高额退税率。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底以来,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变化,鼓励钢铁的出口贸易,我国钢铁出口贸易政策经历了4次高频率的调整,累计下调出口关税8%~14%左右。而且这系列的调整主要受益品种是板材,热轧由5%的出口关税调整至9%的出121退税,税差为14个百分点;冷轧由退税5%提高到退税13%。由于大部分的政策执行日期在6月之后,因此政策效力并未发挥出来,后期板材的出口形势应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近年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钢铁贸易方面火上纷纷采取保护措施。对进口钢铁产品或实施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钢铁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并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国际钢铁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障碍:

世界各国在2010年提起的反倾销案件共有251件,其中钢铁类案件最多,达95起,占总数37.8%;2011年的348起反倾销案件涉及139类不同产品,其中钢铁仍是第一大类产品,案件数为127起,占总数的36.49%。

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一直是钢铁贸易保护的焦点。在钢铁反倾销案中,美国是最大的起诉国。下图是

表1:2011年世界部分国家钢铁产品反倾销案件概览

提起反倾销的国家 诉讼产品的国家 涉及的国家数

美国 冷轧钢板 20

加拿大 冷轧薄钢板 13

美国 碳钢及合金盘条 11

加拿大 冷轧薄钢板 9

美国 结构钢梁 8

欧盟 热轧钢板卷 6

三、钢铁贸易战略调整原因

1.国际贸易经验的不断积累,提高了钢铁贸易战略水平

综观改革开放30年,随着贸易经验的积累,钢铁贸易发展战略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整。当中国钢铁出口迅猛发展时,通过减少出口退税、提高出口关税,减少贸易摩擦。随着对贸易规则的了解,我国通过反倾销立案调查规范国内相关产品市场。1999年我国首次对于钢铁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并作出裁定对原产于俄罗斯的冷轧硅钢片、日本和韩国的不锈钢冷轧薄板征收反倾销税。由于外国公司的反倾销手段严重冲击了市场,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我国的相关产业,国家遵循公共利益原则,保护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由于国家在贸易手段与政策上适时适度的调整,1999年后,不锈钢、硅钢产品生产出现转机。

2.产业政策的调整,推进了贸易战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钢铁产业为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产能为主要发展目标,因此,从贸易政策上看,以保护国内钢铁产业为主,在执行过程中以出口退税、高进口关税作为主要手段。 2002年后,受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钢铁生产商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产能,带动钢材、钢坯产品的出口。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因此,2005年国家出台了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以提高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改善作为主要目标,推动钢铁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因此,贸易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关税,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等,由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退税,转向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钢铁产业结构和钢材出口产品结构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抑制钢铁投资增速过快和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抑制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3.贸易摩擦增多促使钢铁贸易政策调整

随着钢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钢铁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钢材市场的冲击不断加大,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国家在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采用保障措施的同时,不断自律。

2002年美国对进口的板坯、板材、长材等十个钢材品种实施为期三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征收8%~30%的关税,启动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201条款”。为防止中国成为世界过剩钢材的倾销地,我国采取临时保障措施对部分钢铁进口进行限制。在不违背WTO有关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贸易对策,严格控制钢铁的进口总量,维护我国钢材市场的正常运行,保护我国钢铁企业的正当权益。

2005年“加工出口专用钢材”增值税减免政策停止,恢复征收增值税,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完全取消了对于钢铁行业的补贴;2007年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低与取消、出口许可证制度实施,抑制钢铁初级产品的出口。

四、钢铁贸易战略的发展

1.制定合理的关税水平,保证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通过关税的调整,弱化对钢铁产业的保护,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关税效应,规范钢铁优势品种的生产和经营,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参与市场竞争。

2.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发达国家技术法规体系完善,数量比较多,拥有严格的技术标准、繁多的认证制度、严格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等。在钢铁贸易过程中,应逐渐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即加强对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的研究,制定健全的技术法规体系、合格评定程序、先进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等,积极修订制订钢铁产品的标准,同时实质性地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订工作。

3.完善贸易预警应急制度

我国钢铁产品的贸易保护案件频频发生,完善钢铁贸易保护的预警应急工作,加强预警、预案、应对实施工作,推动政府、中国钢铁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切实维护企业利益。

4.合理利用WTO规则,保护钢铁产业安全发展

WTO的 《补贴及反补贴措施协议》 中明文规定,对于政府向企业提供的研发、环保技术改造、落后地区提供的补贴是不可起诉的。世界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钢铁产业分别采用了WTO允许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对钢铁工业进行资助。如韩国政府对钢铁企业提供政策性优先贷款、削减公共事业费、提供基础设施等措施;美国在1999年对钢铁工业减税3亿美元,欧盟各国为了资助钢铁工业向企业的研发、环保技术改造提供资助。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钢铁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有效资助,带动钢铁产业发展。如向企业大型技改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向环保技术改造提供资助、减免不合理的税费等,适度保护我国的钢铁企业。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组织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手段,也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当贸易伙伴国实施针对我国的钢铁反倾销、反补贴等“基于单边的公平贸易”政策时,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国际市场影响效应,适时地制定贸易威慑战略与政策,发生贸易摩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的策略和具有威慑性的贸易政策工具。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国内产业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包括进口商、下游产业、消费者等利害关系方利益在内的国家的整体利益,使国家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范荣康.替钢铁工业算几笔账 [N] .人民日报,1957-07-07, (5) . [2] 保建云.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基于弱势产业与贸易保护有效性的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2007 (5) . [3] 赵昌旭,徐长生.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 .国际贸易问题,2005 (8) .

[4] 张志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读本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61.

[5]金广元.工业发达国家钢生产消费变化及我国钢的消费趋势[J].世界冶金,1998,(3).

[6]陈全.世界钢铁贸易新趋势分析[J].冶金管理,2001,(7).

[7]中国钢铁工业统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2001年.

[8]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2001年.

[9]李鹏.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工业经济,2003(1).

[10]董志洪.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生产成本分析[J]冶金管理,2000,(9).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