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眼科医院概况及其历史沿革

据《邢台卫生志》记载,1886年(清?光绪12年),在顺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进行传教活动的法国籍传教士包儒略(JulesBruguière)在顺德府北长街北头路东建起了五间经堂。同时,利用他们掌握的眼科技术,为当地老百姓治疗一些常见眼疾病,这是我院最早的雏形和萌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在其教堂路西建立了眼科诊所(1),这就是我院的前身;1910年眼科诊所扩大后改称顺德府仁慈医院;1933年又为顺德公教医院;1946年12月医院被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收为国有后,始称邢台眼科医院;1947年8月军区卫生部将医院移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卫生局、1948年9月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但医院名称未变;1949年8月医院移交河北省卫生厅管理后改称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1955年11月19日椐省卫生厅通知,医院改称河北省邢台眼科医院;1957年5月20日医院交由邢台专署管理,但医院名称未变;1966年4月“文革”初期又曾改称邢台地区东方红医院;1970年10月15日更名为邢台地区眼科医院;1993年7月邢台地、市合并后改称邢台市眼科医院;特别是2013年10月21日,经河北省卫生厅批准,我院正式更名为河北省眼科医院,这必将会进一步促进眼科重点专科建设和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方便域外患者就医,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11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编制床位600张、员工800余人,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耳鼻喉科为特色,集医、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三级专科医院。患者辐射全国29个省市区,个别患者还来自欧美、港台、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年门诊量达50万人次,住院患者2万余人次,手术3万余例。外省市住院患者占20%左右,是邢台市和河北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已成为晋、冀、鲁、豫中原地带区域性眼科治疗中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省政府、省卫生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批准,在我院先后成立了河北省白内障康复指导中心,河北省眼病治疗中心,河北省眼科研究所,河北省中医眼科研究所、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眼科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河北省防盲指导组办公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教学机构;眼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中医眼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耳鼻喉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口腔科为邢台市重点学科。与此同时,我院还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三项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白内障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明明白白看病放心医院”、“中国质量万里行放心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巾帼建功文明岗”、“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服务三星级单位”、“河北省首批百佳医院”、“河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白求恩杯竞赛优胜单位”、“河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暨“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我院历经百年沧桑,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临床眼专科医疗机构。目前,我院占地180亩,一期工程87526平米的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现有在职职工800余人,其中有高级卫生技术人员143人,全日制教育医学博士、医学硕士100余人。在我院百名专家中,有1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市管优秀专家等称号。有10余人分别担任《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医学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并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激光学组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秘书长等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同时,国际著名眼科专家、新加坡眼科中心林少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袁佳琴教授被聘为名誉院长;旅美学者曹景泰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所武丽博士为我特受聘研究员;国内外眼科各专业48名学科带头人为我院特聘专家。

医院现设有白内障、青光眼、眼眶病、眼肿瘤、眼肌与小儿眼科、眼外伤、眼整形、角膜病、玻璃体与视网膜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等11个病区19个专业病组。拥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士进口飞秒激光仪、准分子近视治疗仪、玻璃体切割机、手术显微镜、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眼科专用彩色三维立体超声诊断仪、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OCT、各种激光治疗仪、多焦传统电生理仪、视野计、光学生物测量仪、眼底血管造影及自动图像处理系统等国际先进设备226台(件);我院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角膜移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近视及斜弱视、球内异物取出、眼部整形、青光眼、眼肿瘤、眼眶病、泪器病的手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病、眼底病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近些年来我院还相继编写、出版了《临床眼科学》、《中医治疗眼底病》、《实用五官科制剂手册》、《眼科临床数值》、《眼科冠名病征词汇》、《眼科激光治疗学概要》、《眼保健指南》、《眼科良方》、《常见眼病食疗》、《眼科临床经验荟萃》、《中西医结合眼科疾病诊疗手册》、《眼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医学著作及内部资料50余部,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眼科学》(第2、3版)和《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第2版)的编写,以及国家及河北省的三级甲等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眼科指南》的制定工作。近年来我院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近30项,省自然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0余项,居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在中华眼科杂志等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及在全国、省级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论文2000余篇,被SCI收录文章8篇,有10余篇学术论文入选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美国AAO眼科会议,并被邀请参会交流,填补了我省眼科学术界空白;通过举办眼科进修班等形式为我省、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临床医师近2000人。

回顾我院百年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

(1886年—1948年)

据《邢台卫生志》记载,1886年(清光绪12年),(照片)在顺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进行传教活动的法国籍传教士包儒略(JulesBruguière)在顺德府北长街北头路东建起了五间经堂。同时,利用他们掌握的眼科技术,为当地老百姓治疗一些常见眼疾病,这是我院最早的雏形和萌芽。1900年义和团拆毁顺德府天主教经堂。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时任正定主教包儒略复派李树芳司铎(中国人,在教会内司铎与神甫、神父同称)来顺德府重建教堂(现存部分建筑)。1904年(光绪30年)春,李树芳司铎又在顺德府天主教堂错对面(即北长街北关城门内西侧)建立了一个眼科诊所,有二、三人主持(姓名不详),以点眼科外用药为主要手段治疗眼病,每日就诊者约六、七人,这就是现河北省眼科医院的前身。

1910年(宣统二年)春,时任正定主教顾其衡又派范荫丰到顺德府天主教总堂主持教务活动,此时眼科诊所经过六年的发展,不断扩大,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范荫丰司铎又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了顺德府仁慈医院。当时的院长、医务人员姓名及其诊疗技术水平不详。

1929年(民国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波兰籍神父宣蔚仁(2),据说受罗马教皇之命来顺德府仁慈医院(3)。至1932年医院有医生3人,护士22人,设病床30张,院长由波兰籍修女金兰英担任;宣蔚仁仍任眼科医生并主管全院医疗工作。据徐校卿说:宣蔚仁来到顺德府仁慈医院不久,很快就开展了睑内翻矫治、霰粒肿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泪囊摘除、青光眼环钻术及虹膜嵌顿术以及视网膜脱离的电烧灼术及巩膜缩短术等眼科手术。由于宣蔚仁出色的工作,医院很快即在周边省份乃至更远的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1933年10月天主教成立顺德教区,葛乐才代理主教,顺德府仁慈医院更名为顺德公教医院。当时,部分名牌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慕名到这里跟宣蔚仁学习眼科技术,如1931年上海震旦大学医科毕业的殷××大夫、韦殿英大夫;1933年北平军医学校毕业的常××大夫;1934年上海震旦医科毕业的魏劼沉先生等都是大学一毕业即到这里就职并跟宣蔚仁学习眼科技术的。与此同时,宣蔚仁还在医院培养了一批非医学院校毕业的眼科医生,如张万桑、王利民、刘景霖等。另外,自1934年邢台教区所辖各县天主教堂先后建立诊所,宣蔚仁还经常到各地诊所进行巡诊并教带当地医生,小伤小病就地诊治,需住院者,则带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1937年初,宣蔚仁应北京中央医院(现北大人民医院的前身)邀请到中央医院帮助开展眼科,(照片)他在中央医院又教带了该院医师徐校卿(4)。宣、徐二人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交往甚密,于是宣蔚仁于1938年秋又聘请徐校卿到(邢台)公教医院任HeadDoctor(医生主管,即医务主任之意)。徐校卿来到顺德公教医院后,宣、徐二人密切合作,进一步开创了这所医院的新局面:一是,1939年春,顺德公教医院又建成了一栋二层七十间单面带走廊的楼房,是年夏即设病床60张,另外,当时还设有牙科门诊,由一名德国血统波兰人秦世吉(Zinnski)主诊;二是,他们不仅在院内诊治了许多病人,做了大量的手术,而且还在医院内外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如1941年上海震旦大学医科毕业的孙信孚毕业后即到这里工作并跟宣、徐二人学习眼科技术,1939年到这里工作学习的有耿继善(1928年河北大学医科毕业,先在福音医院任医生)和董振洲(1935年河北省立医学院毕业,先在福音医院任职),1940年到这里工作学习的有魏晓东(早年河北省立医学院毕业,先在冀南医院工作),1942年到这里工作学习的宋志仁(早年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原在协和医院任眼科医生,1942年春经张娥介绍来到这里);三是,他们还在院内又培养了一批非医学院校毕业的眼科医生,如任玉春、梁客塘、赵羲、常世芳等;四是,宣、徐二人在这一时期还相继到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西太原等地教会医院进行巡诊并教带眼科技术。宣蔚仁、徐校卿不仅都是热心传授别人技术的人,而且还都是求知若渴的人,如1939年夏,宣蔚仁得知曾经向他学习过的魏劼沉出国归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工作后,他马上到北京中央医院向魏劼沉学习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并把这项技术引进到医院;再如徐校卿1941年5月,专程到当时眼科人才辈出的北京协和医院眼科(5)参观学习了三个多月,虽未学到新的技术(当时协和眼科镭电技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技术先进,但我院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其他眼科技术并不优于我院——徐校卿语),但协和人严慎的工作作风给徐校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他在协和医院的参观学习时,也了解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一些情况。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1946年3月5日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进驻邢台北关,是年春,军区刘伯承司令员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的邀请并在邓小平政委的陪同下到顺德公教医院(医院仍用此名)请宣蔚仁诊治眼病(6),是年6月,钱信忠部长又到该院视察,并与医院商定派军区卫生部主治军医尹丁凡、医生唐熙凤(7)到公教医院跟宣蔚仁和徐校卿学习眼科技术,这两位是我党和我军最早的眼科医生。(照片)是年9月,邢台出现了针对天主教堂的群众性“清算运动”,为把这所医院保存下来,钱信忠部长专题请示了刘、邓等首长,后由主持华北局财政工作的薄一波同志批拔二亿七千万冀南币(钱、物合计),并派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医政科长任时久、副科长李景园二同志,经太行行署一专署工会主席兼农运部部长任谈久,从邢台清算委员会将医院购买,遂于是年12月将医院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钱信忠遂派军区卫生部医政科副科长李景园同志到我院任政委,后又派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洪明贵兼我院院长、徐校卿继任医务主任,医院改为部队编制并实行了供给制。1947年1月18日医院举行了开诊仪式,当时医院5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合影留念;(照片)是年8月,洪明贵院长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医院交由晋冀鲁豫边军政府卫生局管理(政府主席杨秀峰、卫生局长朱琏)。在此,值得记述的是,自1946年春至1947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时任党政要职的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薄一波、徐向前、习仲勋、藤代远以及陈少敏、杨立三、王宏坤、杨志华(瞿秋白夫人)等领导同志都到这所医院看过病或视察过。由于战争年代的辛劳,李先念同志当时常患感冒、失眠,在此住了三个多月进行康复治疗。徐向前同志在此治疗了喉疾,钱信忠部长不仅经常来这里视察,而且还在这所医院住过半年有余。钱部长1948年夏还专门为医院题写了“防盲剔苦、治病救人”的匾额;是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邢台眼科医院又交由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部长殷希鹏、第一副部长朱琏,副部长刘合一);同年11月,张治生任邢台眼科医院院长。

1948年我院仍设病床60张,并分南北两院,全院共有职工69人,其中,主要医生有徐校卿、魏晓东、尹丁凡、唐熙凤、时朴斋、崔德元等。据是年统计表记载,医院有楼房143间,瓦房17间、平房104间,并有梅氏检眼镜、眼压计、眼底扩大镜、角膜显微镜、立体视野计、白内障刀、虹膜剪等大小眼科检查手术器械总计1200件,另外还有部分内外、牙科器械。

总之,在这44年中,由于医院诊治了大量的病人,特别是宣蔚仁、徐校卿等医师做了数以万计的眼科手术并在院内外培养了一批眼科医生,因此在国内眼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笔者与河北电视台记者2003年7月,在原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李凤鸣教授家中采访时,李老对我院当时的工作赞不绝口,并说:“我1940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时就听我的老师陈耀真教授讲到,邢台眼科医院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为中国眼科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医院;1950年我到北京后又听到毕华德教授对这所医院做过类似的评价”。

“文革”前17年

(1949年—1966年)

1949年2月,张治生院长调往北京,徐校卿接任院长;是年8月1日我院交河北省卫生厅管理,不久便更名为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照片)当年11月李景元书记调往北京,12月侯培之任我院党支部书记兼医院秘书。1952年8月,徐校卿调河北医学院任职,尹丁凡任院长;同年11月侯培之兼任副院长。1963年5月,尹丁凡院长调往河北省医院任职;侯培之仍任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至1966年“文革”开始。在这17年中,我院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全院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又创造出了我院新的辉煌,其突出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了人才培养。我院在旧中国的44年中,虽培养了近20名眼科医生,但因种种原因,到1948年底,原教会医院的医生仅有徐校卿和毕成光二人,加上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接收医院后部队陆续调入的尹丁凡、唐熙凤、时朴斋、崔德元当时我院只有6名医生和29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远远不能适应建国后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快人才培养已是我院的当务之急。从1950年1月起,我院就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卫生技术人才:一是,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举办医训班1期、中级医疗干部培训班7期、护士训练班4期,共为我院、我省培养眼科医生139人,培养护士138人。二是,通过接收学习、临床教带,我院为我省各地、市、县以及外省(市)医院、部队医院培养了120多名眼科医生。据侯培之同志回忆,到1966年底我院已为全省90%以上的县医院培养了一名眼科医生②。与此同时,我院的医务人员迅速增加,到1966年我院卫生技术人员已增加到143人,其中临床医生已有43人,分别比1948年增长了4.1倍及7.2倍。三是,以我院为依托,1958年原邯郸专署还创办了邢台眼科大学,我院院长尹丁凡任校长,郑俊杰任党委书记。该校1958年8月12日建立,受省高教厅和邯郸专署双重领导(邯郸、邢台专署1958年7月20日正式合并为邯郸专署;1961年5月23日经华北局批准恢复邢台地委、专署),当年招收了两个四年制大专班;(照片)1959年8月26日,该校又改称邢台眼科专科学校,并由郭沫若题写了校名,当年又招收了两个大专班和四个中专班;1961年7月1日,因粮食供应困难邢台地委决定该校下马,当时已有教职工近百人,在校学生近500人。该校下马后,少部分学生分到地直各医疗卫生单位,20年后这批学生大部分都成为了临床各学科的技术骨干。

第二、扩大了医疗规模。1948年我院虽仍设病床60张,但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治疗眼病的需要,为此我院采取了多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其一,1949年3月、4月我院分别在邢台南关、邯郸磁县设立了两个防盲诊疗所,积极开展了对沙眼等常见眼病的防治;其二,在建国初期我院采取腾仓库、申请省卫生厅拔款等办法相继扩大了病房,新建了门诊、手术室,到1966年底我院病床已扩大到220张,较1948年增长了3.67倍。同时,我院还在不断扩大眼科的基础上又将牙科扩大为口腔科,并于1957年11月新增设了耳鼻喉科。其三,从1953年开始,我院派出了数批医疗队分赴我区部分县、厂矿、学校及邯郸市部分厂矿、磁县、大名县和石家庄束鹿、蒿城等地的14个县、3个工厂、17所学校开展了对沙眼的普查和防治工作,到1963年4月我院累计检查人群达141600余人,查出沙眼患者83900人,其患病率高达59.23%,并对3247例手术适应症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第三、加强了学术交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院即与上海、广州、湖南、北京、天津等地眼科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1958年8月我院成功举办了“河北省医疗制度改革和技术革新现场会”,卫生部副部长贺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省内外数十名眼科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同年9月我院应邀参加了“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及交流会”;(尹丁凡照片)1959年4月我院尹丁凡院长随河北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团出访了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欧洲五国,尹丁凡重点考察了上述五国数家医院的工作开展情况;1962年初,河北省医药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天津召开了“青光眼学术会议”我院田钟文等医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撰写的《1000例住院原发性青光眼统计分析》及《虹膜嵌入巩膜术1927例分析》在大会上宣读,会后被印发在会议论文专辑上;同年12月11日至14日我院又成功地举办了河北省眼外伤学术会议,河北医学院刘英奇、诸葛培信,天津医学院王延华、应世灏,天津市眼科医院王思慧、郝雨时,唐山开滦医院梁绍造等34名外地代表参加了本此会议,会后印发了《论文汇编》,其中我院“100例儿童眼外伤之统计分析”、“117例损伤性白内障统计分析”入编;1965年12月我院眼科主任张志华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中华眼科学术会议”并代表我院在大会上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使医院工作沿着革命化道路前进》的重点发言。在这一时期,我国著名眼科专家毕华德、李凤鸣、袁佳琴、张效房等也曾到我院进行考察、指导,并与临床医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第四、提高了技术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院眼科医生在徐校卿院长的带领下不仅对白内障、青光眼、眼肌病、眼睑病、结膜病等手术进行了部分改进,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眼眶肿瘤,球内异物取出术。1951年我院副院长兼医务主任尹丁凡从上海医学院眼科师资班学习一年、其眼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回院后,尹丁凡经无数次动物试验,终于1954年2月成功的开展了我院首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使患者宋兆武已失明7年的左眼视力恢复到0.8(据《中华眼科杂志》1954年当时资料统计,全国共做角膜移植手术183例,其中效果最好的视力只有0.6)。此后,尹丁凡又做了数例角膜移植手术,于是他撰写了《角膜移植术病例初步报告》一文,并发表在1956年第3期《中华眼科杂志》上;与此同时,《河北日报》、《人民日报》、《健康报》分别于1956年10月2日、1958年9月1日、1959年5月29日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让盲人重见光明》、《谁说权威定论不能推翻-记尹丁凡革新角膜移植术的经过》、《一个眼科专家》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1955年,尹丁凡又成功地为河南安阳合作社干部张计光取出了眼内陈旧性血肿,使患者恢复了视力。1958年上半年我院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同年8月我院成功的举办了“河北省医疗制度改革和技术革新现场会。同年9月8日至11月5日,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及交流会,我院应邀在这次会议上设置了展室,在交流大会上我院院长尹丁凡和党支部书记侯培之分别作了题为《我是怎样攻破科学保垒的》和《党使我走上了又红又专的道路》的大会发言及书面发言;会议结束后,该展览会选择了比较完整的资料分别编成了34本小册子,总名为“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汇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向全国公开发行,其中有关眼科领域的综合部分、眼科疾病、眼部器械汇编成了《眼科》一书,该书共载文71篇,其中记载我院的文章11篇、占《眼科》一书文章数量的15.49%。1960年,我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如:银花全蝎散联合二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羌活胜风汤联合抗病毒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加味逍遥散(饮)治疗多种眼底病都明显好于单纯西医西药对照组。1965年12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参加本此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位代表,我院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眼科主任张志华代表我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使医院工作沿着革命化道路前进”的大会发言(详见《中华眼科杂志》1966,13(1):35-41),其中谈到,我院对复杂性网脱手术的成功率已达85.5%;眼球后部的球内异物取出成功率已达91.3%;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手术成功率已达90.2%,对并发性白内障如糖尿病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的白内障及患有严重全身病的白内障都已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青光眼一次手术成功率已达50%以上;同时,我院还在该文中介绍了3个典型病例:1例是视网膜血管瘤患者,其视力天天减退,病人非常痛苦,另1例是视网膜豚囊虫病患者其术前仅2米视力;第3例是晚期青光眼患者术前只有眼前手动视力,通过手术,这三个病人的视力分别恢复到了0.7、0.4及0.6;另外,在该文中还介绍了我院自制的白内障冷冻器、前房角镜等一批器械已运用到临床。

总之,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对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病、角膜病、泪器病、眼睑病、眼肌病等手术进行了改进和改良,而且又成功的开展了球内异物取出、眶肿瘤摘除、角膜移植、网脱加压环扎等一些高难度手术,与此同时,我院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接收进修等方法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200多名眼科人才,因此,受到了全国眼科同仁的赞扬和关爱。

“文革”十年及文革后两年

(1966年—1978年)

自1966年6月1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等社论,从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即在全国普遍开展。当时,我院同其他医疗单位一样,开始学习、讨论两报一刊发表的重要社论;是年8月我院红卫兵组织成立;当年12月7日出现了第一张批判我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侯培之同志的大字报(1963年5月尹丁凡院长调往省医院后,全院党政工作一直由侯培之主持);随之,侯培之被当成我院最大的“走资派”进行批判、批斗。从1966年12月到1967年3月,我院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大多数医护人员仍然坚持自觉上班,所以医院始终没有出现停诊闹革命的情况。

1968年4月23日,我院“革委会”建立,在毛泽东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下,各项业务工作逐步转向正规。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中,我院的医、教、研工作虽然遭到了破坏,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突出有以下几点:

一、 勇于实践 创新技术

文革期间,虽然医院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的工作秩序被打乱,但多数工作人员仍坚持工作岗位,使基本的医疗秩序得以维持,不少技术人员还因陋就简进行了技术创新,如:1968年我院程锡勋医师引进并开展了眶外侧壁切开摘除眼眶肿瘤术获得成功;同年,我院口腔科成功地开展了腮腺浅叶切除术。1970年张石锁医师成功地开展了泪小管断裂吻合术。1971年我院又成功地开展了数例角膜移植及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1例为8毫米角膜移植术,使患者术前仅有一米指数的视力恢复到了1.2,这样大的移植片能得到透明愈合,在当时的眼科杂志上未见报道。1972年3月,我院通过眼周及全身取穴针刺和口服加味逍散药、明目地黄汤等治疗视神经萎缩53例(95只眼),有效率达到了77.89%。1973年4月我院总结出针麻手术148例,其中眼科112例,有效率为94.6%%;同年,我院程锡勋等还总结出《168例针拨套出术疗效观察》一文,其术后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占74.26%,随后在河北、浙江、甘肃等省眼科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974年我院采用“熨烙术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后在1975年1月杭州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介绍,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扬;同年,我院耳鼻喉科开展的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扁桃体挤切术及喉头肿瘤切除术以及鼓室成形术均获得成功。1975年,我院还组织编写印发了《五官科常见病防治常识》、《五官科协定处方操作规程》、《眼科基础学讲义》、《中医眼科方药选编》、(照片)《眼科文献索引》等资料。1976年8月由我院多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一百多万字的《临床眼科学》定稿付印,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首次编入了中西医结合眼科的部分内容,因此受到了眼科界同仁的高度赞扬,印刷发行量高达15000册。1977年2月,我院开展了上下直肌和斜肌手术数十例。1978年3月,我院夏恒需医生等人,在河北省率先开展了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眼科显微手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年,张意可、刘端济、冀天恩等引进并开展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王长起、辛孟芬等开展了全喉摘除术并获得成功。

二、 自力更生 研制器械

为节约资金及临床应用方便,我院在“文革”期间曾研制了不少医疗器械,如:1972年4月我院磨片室与眼科医师紧密结合,历经5个多月,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了角膜接触镜,为高度近视、远视、两眼视力悬殊及单眼白内障术后患者提供了方便。

1973年4月,我院与常州第二电子仪器厂签订了共同研制视网膜凝结器的协议,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我院研制的红宝石激光视网膜凝结器成功地运用于临床,受到了眼科界同仁的称赞。

1974年我院又试制成功了液氮冷冻器、氧气冷冻器,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填补了该项产品在我省的空白;同年,我院放射科还研制成功了球内异物定位器,实践证明定位准确、可靠。

1976年,我院又研制成功了压平角膜接触镜、大口径角膜移植环钻、无压迫开睑器、眼球深部无磁拉勾、指环巩膜压迫器、眼窝成形辅助器、角膜内壁异物取出针头等一批器械,其中,程锡勋研制的《自制压平角膜接触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奖,这些器械虽然简单,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使一些手术由难变易,从而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三、 上山下乡 服务基层

1967年7月,根据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医院开始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送医送药上门,并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到1976年底的十年中,(小分队照片)我院先后共组织了13批医疗队先后到邢台县的北小庄、营头、河马;临西县的吕寨、下堡寺;南宫县的垂阳、苏村;威县的赵庄;宁晋县的大陆村;清河县的油坊、王官庄等村镇进行防病治病,与此同时,我院还抽出了医疗队到厂矿、学校进行巡回医疗。

另外,在“文革”早期的1970年12月,根据当时的上级要求,医院下放了大批医务人员,椐当时的档案记载:当时我院下放了三分之一的医疗卫生人员,这批人员在基层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数年后,部分人员又被调回了地直医疗单位;原在基层工作的大多数人也已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力量,如当年下放到临西县医院尖庄分院的我院眼科医生刘万正,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即被任命为临西县医院业务副院长。

四、 千方百计 培养人才

在“文革”中我院还进行了人才培养。主要工作有:一是,深入基层进行教带普训。我院从1967年7月就开始组织医务人员上山下乡,到1976年底,我院曾先后组织过13批医疗队,他们每到一处不仅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手术到床头,而且还为当地教带了一大批赤脚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有的医疗队还把当地赤脚医生集中起来进行一般五官科知识普训,使之基本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十年中,我院医疗队就培养了全区近千名赤脚医生及乡镇医务人员。二是,接受进修学习。从1971年开始,我院又逐步恢复了接受地方及部队医务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由于我院病源广病种多,他们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一般都掌握了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病的手术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几年中,我院为我区、我省、外省及部队医院共培养了88名眼科医生。三是,从1974年开始,我院受河北省卫生厅委托开始举办“河北省眼科医师进修班”,到1978年底,共办5期,培养我省及部队眼科医师173人。为办好省眼科进修班,我院还成立了专门组织,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并专门编写了眼科学讲义,学员们通过一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临床实践,都基本掌握了一般常见眼病的临床诊断、药物及手术治疗,如1974年参加第一期眼科医师进修班的学员、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校眼科教师何国荣,通过一年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眼科理论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手术治疗,他回去不久,即被任命为眼科主任。四是,派出去,请进来进行知识更新。对我院的医务人员自身的技术培养,我院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技术更新。送出去,即送出去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会议;请进来即不断邀请外地专家到我院进行学习讲座、会诊、查房及手术示范。据不完全统计,从1971年到1978年,我院到北京同仁医院、中山眼科中心、天津眼科医院、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处学习的就有20多人;与此同时,还选派技术骨干积极参加全国及各省市的眼科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在文革期间,我院还曾邀请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等教授来院进行讲学及手术示范。五是,1970至197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学系开门办学期间,我院还被选为实习基地,我院曾接受过该校100名学生来我院实习。1974至1976年和1978至1980年为地区卫生学校培养了两届国家全日制中专护理班,其中78届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统招,共培养120人。

在这12年中,我院为我区累计培训了近千名赤脚医生、基层医生;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眼科医生300多名;为北医临床教带100多名实习生;(培训班照片)与此同时,我院医生通过进修学习,学习交流及著名眼科专家来我院讲学、会诊、查房、手术也大大提高了我院的技术水平。

五、 服从指挥 援外救灾

1972年6月,国家卫生部指定河北省卫生局组织援助扎伊尔医疗队,省局要求我院每批出一名眼科医生到扎伊尔工作。我院从当年起分别抽出张兰枝、张石锁、魏淑珍参加了三批医疗队,每批二年,他(她)们在援外期间,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当地积极开展了对各种眼病的防治工作,其中张石锁还运用中国传统的针拨套出术做了数十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复明后,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中国的好医生。

1976年7月28日,当我省唐山、丰南发生强裂地震后,我院立即派出了由42人组成的医疗队,(工作队照片)日夜兼程奔赴地震重灾区丰南县城及其一个公社;当年9月28日,我院又派出第二批20人的医疗队奔赴唐山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模范事迹,医院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姚元俭还代表邢台医疗队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并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其他中央首长的接见。

改革开放的22年

(1978年—2000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认真讨论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强调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并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院经过数届领导及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1978年后的22年中全院各项工作又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医院管理步入正轨。1979初,我院领导经过反复学习上级文件,认真总结“文革”中的经验教训,并分析了1978年我院的经济状况:1978年全年虽然门诊已达133933人次、住院3582人次、手术4600余例,但全年业务收入仅为36.9万元,收支相比,当年还亏损了6.5万元。通过学习、讨论、分析使院领导深刻认识到,要把医院工作搞上去,必须在抓好全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抓好经济管理。(黄万昇照片)于是在黄万昇院长的提议下,医院首先建立了经济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制定了“五定一奖”考核制度,接着又在全院开展了以“四无”、“十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是年底门诊量、住院人数、业务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92%、14.9%及19.24%,收支相比,当年节余6.6万元。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益,因此医院又相继制订了医疗、护理、行政、后勤、财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加强了监督检查,扭转了“文革”中左的错误倾向,从而使医院的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以后任职的回金泉、郝海东院长也都把医院管理放到了重要位置,。1997年12月王崇山院长上任后,更是把医院管理工作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管理理念。为加强管理,我院还专门建成了医院微机管理系统,并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到2000年底,我院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数量,年收入分别比改革之初的1979年增长了1.38、1.97、1.93及75倍。

二、人才培养再结硕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院进一步加大了对院内外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继续举办河北省眼科医师进修班,(合影照片)自1979年到2000年底办班18期共培养眼科医师360名;二是,受省卫生厅委托,我院于1979年8月至1982年8月专门举办了一期面向全省招生并统一分配的五官科医士班,这个班的50名毕业生现均已成为基层医院的技术骨干。三是,受邢台地区卫生学校之邀,长期担任地区卫校五官科教学老师,自1996年起,我院又与该校联合举办了5期五官科医士班,共培养学生241名;四是,自1979年以来,我院在这22年中共接收来自我省、本市及全国各地的进修生401人,这些医生通过在我院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一般都能独立开展本专业常见病的诊治工作;五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我院共接收唐山、邢台等地卫校的实习生409人。

在我院自身人才培养方面,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请进来教带、走出去学习及院内相互交流三种方法。请进来带教主要是经常邀请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专家到我院进行讲学、会诊、查房及手术示范;走出去学习,主要是不断派人到著名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全国、省级学术会议;院内交流主要是,请外出归来的医生在院内进行学术报告会,(学习报告会照片)汇报其学习所获。另外,我院还鼓励、支持本院职工考取研究生。通过以上人才培养,使我院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三、学科建设日臻完善。我院的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眼肌病、角膜病、眼底病等学科虽然起步较早,但在人才结构、专业分工、设备配置等方面并不完善,因此,各个学科的技术创新优势并没有真正形成。“文革”前及“文革”后期,我院虽然亦曾划分过一些专业学组,但由于多种原因,各专业学组从人员到设备、床位等方面并没有长期固定坚持下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限制了一些学科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院认真总结了我院及外地兄弟医院的经验,进一步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步伐。1979年我院把300张床划分为11个病区,每个病区在专业各有侧重;以后又创造条件陆续建立了新的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肌病、眼眶病、眼外伤、眼底病、眼部整形与美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等学科,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耳鼻喉学科的建设并陆续把口腔科发展为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等临床科室,特别是1996年2月我院新的8430平方米病房大楼交付使用后,又把各临床科室进一步扩大为各专业病区,是时,我院设有9个病区,开放床位410张,其中眼科7个病区350张,耳鼻喉科40张,口腔颌面外科20张。

我院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各学科的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如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人造瞳孔术、角膜移植术、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红宝石激光治疗中浆病、激光凝固视网膜裂孔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等方面,在当时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同时我院耳鼻喉科还成功地开展了全喉摘除术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自1980年以后,我院把眼科显微手术应用于临床,并相继开展了从睫状体扁平部切口异物取出术及各种复杂性晶状体玻璃切除联合眼内异物取出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各种型号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聚丙烯等引流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等。

四、先进设备不断引进。自1979年以来,我院先后相继引进购置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机、红宝石激光仪、手术显微镜、电测听、新型裂隙灯、非接触眼压计、玻璃体切割器、同视机、呼吸机、进口X线曲面断层摄影机、导光纤维气管镜、高速牙钻、YAG激光治疗机、进口电眼压计、进口人工晶体手术显微镜、角膜切开器、脑干测听仪、进口角膜放射状切开器械、眼科电生理、耳科手术显微镜、进口玻璃体切割器、氪离子激光仪、角膜车床、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注吸机、眼科专用彩色AB超、高频电刀、口腔颌面X光刀等大型设备180余台(件),特别是199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设备的投入,又先后购置了进口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成像系统、鼻腔内窥镜、电脑中耳分析仪、高级手术显级镜、计算机眼底影像处理系统、骨科来复锯、美国科以人激光器、超声生物显微镜、三维超声、德国罗兰全功能眼电生理等大型设备92台(件)。

五、科研论文层出不穷。(书籍、成果照片)自1979年以来,我院制订了多项鼓励技术人员开展科研、撰写论文的措施的奖励办法,从而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写论文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我院共有54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1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如我院“中西医结合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疗效研究”获198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HAP材料植入物治疗眼窝凹陷的研究”获199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后此材料和手术方法被推广至全国20个省和香港等地区的200多家医院;“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分获1999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邢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张承芬、袁佳琴、王光璐教授在对此鉴定时认为:该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慢性甲醇中毒眼部损害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视野,视觉电生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改变和中医辨证规律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咽灵口服液治疗咽炎的临床研究”,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邢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22年中,我院共发表论文710篇,其中眼科400篇、耳鼻喉科49篇、口腔科53篇、护理专业86篇、其它学科63篇,还有59篇论文参加了全国、省级学术交流。我院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受到数家杂志社好评,如1994年第2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统计,我院在该杂志刊登的论文数,位居全国第二。

通过这22年的发展,我院从人才、设备、规模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学科建设上更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医院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迈向新世纪

(2001年-2014年9月)

新世纪伊始,医院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后,随提出了“与时俱进、科技先行、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我院近三年多来又取得了飞速发展:

一、与时俱进管理医院(照片)

近百年来,我院在管理方面相继走过了教会管理、部队管理、计划经济管理、改革探索管理等不同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医院如何进行管理是摆在院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通过总结分析、学习讨论,使院领导认识到,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率各项工作;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医院工作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院首先修改、制订40多项工作制度,并于2001年5月编印成册、下发执行;二是,推行了“病人选医生”、“收费标准上墙”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维护了病人的合法权益,使患者明明白白消费;三是,健全了整体护理模式,做到了“五到床头”、“十知道”,从而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质量;四是,为病房大楼安装了中央空调、为门诊诊室安装了分体空调,并在院内植树种花,安放病人休闲坐椅,从而改善了住院环境;五是,对药品、器械实行了招标采购,降低了成本,让利于病人;六是,对患者及职工食堂进行了招标承包,进一步改善了病人及职工生活;七是,实行了科主任负责制,把管理重心下移,形成了层层关心医院,个个关心病人的良好氛围;八是,加强了经济管理,拉开了奖金档次,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以管理措施的落实,我院初步营造了医疗上以“特”招人,服务上以“优”暖人,技术上以“精”服人,收费上以“廉”待人的良好就医环境。2001年,我院还被省质监局评为“河北省医疗卫生计量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家行活动组委会评为“放心医院”。2002年我院被中华医院管理协会评为“明明白白看病放心医院”;同年被省卫生厅评为“百佳医院”。2003年又被河北省物价局、计量局推荐为“河北省价格计量双信单位”。

二、科技先行推进医院

为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医院,我院首先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走出去深造:近三年来我院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分别到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进修学习,或参加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通过学习、交流更新了知识,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二是,请进来教带:近三年来,我院先后邀请知名专家曹景泰、张卯年、陈有信、孙松、高健生、雷嘉启、于强、宋国祥、赵堪兴、王燕、胡聪、牛兰俊、王宁利、孙兴怀、赵家良、蒋幼勤、李美玉、葛坚、何守智等20多位教授来我院进行讲学、会诊、查房及手术演示,从而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走出国门了解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近三年来,我院曾派出7名院领导和技术骨干先后到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进行参观学习、眼科研讨及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外出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先进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四是,加强了自我培养:我院经常定期、不定期举办院内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参加,通过相互报告各自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来取长补短、进以达到一专多能。五是,加强了对本院职工的研究生培养:近几年来,我院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资助职工进行考研,三年来,我院已毕业及在读研究生达到16名。

第二,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引进设备。设备和技术是推动医院发展的点火器和发动机,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又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椐统计近三年多来,我院共投资1297万元先后购置了德国西门子螺旋CT,日本、德国、瑞士产手术显微镜,日本NIDEK型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SSA-340A型彩色超声乳化仪,美国CX2000型玻切机、SOVERIGN型超声乳化仪、MODEL2000型OCT眼底扫描仪等先进设备71台(件)。

第三,通过人才培养和设备引进,不仅提高了我院的技术水平,而且还提高了我院的科研水平。近三年多来,我院共取得地厅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6项,其中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照片)

三、以人为本提高医院。以人为本,从医院整体来说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就是将过去“病人围着医院转”转变为“医院围着病人转”。要实现这种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抓好职工思想认识转变。我院在抓职工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事事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即从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优厚、生活上关怀。第一,政治上信任。院领导相信绝大多数职工的本质是好的,是有搞好医院工作良好愿望的,而且有不少人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有鉴于此,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我院在2000年已提拔61名正、副科级干部的基础上,又明确了5名同志担任了有关科室负责人;对暂时后进的同志,则普遍采取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医院要生存、要发展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干职工认清了形势,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第二,工作上支持。院领导对各科室的工作都很支持,特别是对临床、医技科室更是如此,凡科室主任从工作出发要求医院购置的设备,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给予购进;凡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提出的科研项目,医院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支持,如医院为青光眼病区专门增设了青光眼研究室,为小儿眼科专门在病房又增设了弱视训练室,为支持中西医结合眼科及眼底病组搞科研,医院还专门更新了眼电生理等设备。第三,待遇上从优。我们对临床及医技科室普遍实行了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科室主任及护士长明确了奖金分配提取系数,以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已离休的副高以上人员,只要本人有继续为医院工作的愿望,原则上都给予返聘,而且一般一周仅出3个半天门诊,他们在奖金上一般都高于副院级待遇。第四,生活上关怀。医院不仅关心职工的工作条件、个人收入,而且也十分关心职工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及职工直系亲属的婚丧嫁娶问题。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体现在院领导对职工的信任、支持、关怀等方面,而且还运用制度的束约机制来规范职工的行为,用制度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职工持之以恒的工作积极性。有鉴于此,我院于2001年5月进一步修改、制定了各项制度40余项,并编印成册,下发执行。这些制度部分是制约、处罚,但更多的是激励、奖励。如《关于病例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即提出了明确要求,又规定了抽查扣分办法;再如关于本院工作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的规定”、“报考研究生的规定”、“科技成果奖励的规定”、“论文奖励的规定”、“奖金分配办法”等,则是提倡、引导、鼓励和奖励。(照片:王崇山、张顺芳工作照)

四、深化改革,发展医院。近些年来,我院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医院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改革步子不快。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自2003年中央八部委《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院领导带领广大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加快卫生改革步伐的认识。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我院于2003年5月即提出了我院新的卫生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总的指导思想上: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力求在近期内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在之后的医院发展过程中,着眼于“一切为了患者”、这个中心着重于“双提(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技能)”这个重点,医院的工作更加理顺,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到位。由此,医院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形象,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〇〇八年,眼科医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市委决定张铭连任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二〇〇九年,张铭连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照片)

张铭连上任后,提出了医院眼科“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宏伟愿景和战略定位,挖掘和提炼了医院的院训即:精诚、创新、厚德、谦和。进一步明确了“精益求精、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强化细节、注重规范”的管理理念,进一步确定了“选树培并重,德才技兼修”的人才理念。随之,在医疗质量安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纪律作风等方面,有进行了一系列深化和工作创新,概括起来为“五大创新”。

一、工作思路创新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邢台眼科医院虽是一所百年眼专科名院,国内知名度很高,在治疗眼病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医疗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在大讨论活动中,医院领导班子在如何对待过去、审视现在、憧憬未来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荣誉和品牌,也要正确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但绝不能裹足不前,不进步会淘汰,进步慢也同样会被淘汰。我们必须用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站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眼科的前沿去考虑问题、去定位,去创新,这样才能确保方向对,事业兴。因此,为实现消灭可治性盲的“光明梦”,使百年老院再次跨越发展的“振兴梦”,我院领导班子对照北京同仁、广州中山眼科等标杆,查找差距和不足,提出了“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愿景,“南学中山、北学同仁”,全面打造国内一流的眼科医疗中心,2013年10月,经河北省卫生厅批准,医院更名为“河北省眼科医院”,这不仅为医院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服务一方患者、造福一方百姓提供了高平台。

二、科技工作创新

我院始终坚持“科技强院”、“开放办院”的理念,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眼科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眼科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一)创新一流的眼科技术水平。全面构建“眼科大而全,专科专而精”的发展格局,日益形成了以眼科为重点,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的技术人才和学科优势,使医院呈现出“院有名科,科有名医,医有专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眼科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中医眼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耳鼻喉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口腔科为邢台市重点学科。在防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普及上创新,在疑难危重眼病上技术创新。(二)培育一流的专家队伍。大力实施“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战略,培养大师大家,通过请进来讲学、走出去学习等方式,注重培养和引进各学科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一批国家级知名专家,并已形成了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素质很高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现有高级职称143人,医学博士4人,医学硕士96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以及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等一批优秀专家。(三)研究一流的科研成果,打造一流的科教水平。着力加强科教能力建设,使医院逐步走上由临床型向学院型转变的道路。先后制定完善了《重点科研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范围及奖励办法的规定》等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完善奖励制度和资金配套制度,使医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医院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业书籍30余部;公开发表国家级文章500余篇,被SCI收录文章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3年经河北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使邢台市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医院长期保持与京、津、沪等地眼科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近年来,还承办了中国(河北)第一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河北)?东南亚中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北省眼科年会和河北省第一、第二和第五届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以及,主办国家级继教项目30多项。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在第14—18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医院连续5届交流学术论文在全国眼科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第二或第三,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在国内外眼科界的学术地位。

三、服务理念创新(照片)

我院党委认真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措施、创新服务,将群众利益和患者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需,着力做好患者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程跟踪服务,不断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真正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照片)

(一)更新服务理念,让群众“少得病”。恪守“防盲剔苦”的院训,提出“重视治未病”和“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通过到偏远、贫困地区为群众送医送药;走进中小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免费健康体检;常年组织知名专家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特色健康教育,坚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真正将“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做到了实处。(二)创新服务机制,让群众“看得上病”。全面推广电话、网络、现场一体的预约模式,避免长时间排队等候,缓解“看病难”;针对学生和上班族在上课、上班期间无法就诊的实际情况,医院增设延时门诊和错时门诊;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开通了“一卡通”就诊模式,逐步实现挂号、收费、检查一体化,缩短候诊时间,持续优化门急诊就诊流程。(三)坚持惠民为本,让群众“看得起病”。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严格按临床路径管理,为患者使用医保及农合报销目录范围药品,加大对开大方、药品提成、乱检查、乱收费处理力度,降低不合理的药品费用开支。(四)创新工作方法,让群众“看得好病”。将“核心制度”编印成册,医务人员人手一册,便于学习和落实;加强医护人员“素质教育”、“三基三严”、“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和竞赛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拓展服务范围,对出院患者定期回访,在用药、饮食、心理调整等方面进行康复指导。(五)服务民生事业,提高幸福指数。一是医院继承和发扬“德沛重明、慈怀济世”的优良传统,常年组织眼科专家前往山西大寨、河北西柏坡、河南红旗渠和邢台吕玉兰故乡等地,开展“走红色之路,送百姓光明”义诊和走访慰问贫困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服务好民生事业。二是常年开展“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瑞霖眼科临床救治(狮子)基金”、“‘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等爱心救助项目。近年来,全院为贫困患者捐款达近100万元,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达600余万元。

四、管理能力创新

“要让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达到医患之间水乳交融的境界,就要把群众是否需要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医院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念。一是敢为人先的奋进团队。我们继承百年基业,发扬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争创一流,端正办院方向,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使医院始终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医院门诊量增长20%以上;手术量增长30%以上;住院人次增长20%以上。二是精细化管理提效能。将全院管理组织由“文明医院检查委员会”改为“医院管理综合考评委员会”,并结合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分为医疗、护理、院感、药学等9个组,每月分别由主管院领导带队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全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全程控制。同时,实行“走动式管理”,行政后勤科室每周到临床一线科室服务不少于2个小时,以便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能(照片);三是制度管事快发展。重点强化医院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将管理重心下移,职权下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明确管理职责,提升管理质量,把干部的管理纳入与“全院绩效考核”,并组织编写“医院规章制度汇编”,狠抓制度落实,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建立起“有职必有责、失职必问责”的干部监督、管理、考核和奖惩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度,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力性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在全院形成领导班子谋发展,中层干部抓管理,全院上下齐努力,团结奋进建伟业的强大声势和氛围。四是整肃作风显成效。医院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严格执行首诊(问)负责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等八项认责承诺;早在2009年我院从抓细节入手,认真整肃作风纪律,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员工形象的十六项规定》及处理细则等制度,并成立了纪律作风督查组,确保工作执行力;严格落实省卫生厅有关医疗服务的“双十”规定,全面杜绝各种不良服务行为,营造了良好的诊疗环境,患者综合满意度达到98%以上。医院多年在全市民主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

五、医院环境创新(照片)

一是现代化的新院区建设进展顺利。为了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眼科中心,2010年启动了医院整体迁建工程。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6亿元,占地183亩、设计床位800张、全国规模最大的眼专科医院,2014年10月建成使用,向建院110周年献礼。迁建项目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87526平方米,投资约4.6亿元,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71962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15564平方米。由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和后勤保障综合楼等建筑构成。将满足年门诊量80万人次,年住院量3万人次的医疗需求。二期工程包括制剂中心、河北省眼科研究所、河北省防盲办公室、教学科研楼、博士后工作站等建筑。建成后的眼科医院将成为一所国际化、花园式、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眼专科医院。新院区能够满足年门诊量85万人次就诊,年住院量3万人次的国际化、人性化、绿色园林式的世界一流眼专科医院,必将成为邢台市和河北省一个对外展示的亮丽“窗口”。

二是先进优良的医技设备堪称一流。医院现设有眼科实验室、青光眼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临床拥有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的最新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2台、河北省首台飞秒激光1台、玻璃体切割器、手术显微镜、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眼科专用彩色三维立体超声诊断仪、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OCT、各种激光器、眼底血管造影及自动图像处理系统等大型设备226台(件),为在治疗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病、眼眶病、近视和斜视、弱视、眼外伤、葡萄膜炎、眼底病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提供了保障。(照片)

三是服务社会化改革促环境优化。到了2014年,新迁建的占地180平方米的河北省眼科医院的新院区将投入使用,医院将全力打造成“绿色医院”、“平安医院”、“温馨医院”、“和谐医院”。陆续将医院保洁、保安、洗衣、陪护和护工等推向社会化,通过招标,让管理理念先进、操作规范、技术一流的物业公司入驻,不断优化医院的就医环境。(照片)

医院核心文化的确立,“五大创新”的实施,使医院整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五年间,业务收入每年以20%速度递增。仅2013年底统计,全年门诊量已接近50万人次,住院近2万人次,总手术已达26000多人次,病床使用率、周转率,入出诊断符合率,甲级病案率,治愈好转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年来,医院总资产由2008年底的1.49亿增长到2013年底的4.0亿元,增加了2.51亿元,增长率168%;年业务收入由8966万元增长至2.62亿元,增加了1.72亿元,增长率192%;年门诊量由30.7万人次增长至49.3万人次,增加了18.6万人次,增长率60.6%;年住院患者由1.3万余人次增长至1.99万余人次,增加了6900人次,增长率53%;总手术由1.86万余例增长至2.63万余例,增加了7700余人次,增长率41.2%。患者来自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川、陕、鄂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邢台市和河北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之一。

注:

(1)据资料称:天主教于唐代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该教在中国几近绝迹。16世纪,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并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邢台眼科医院的前身?—天主教眼科诊所及其扩大后的顺德府仁慈医院及顺德公教医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天主教约于19世纪70年代传入(邢台),现据我院有关教会的资料照片显示:天主教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即建立了孤儿院、养老院各一处。至于天主教开办眼科诊所的时间现已缺乏可靠的资料以供查证,关于始建于1904年的认定是缘于我院于1963年拆除院内一所旧房屋时,发现一房屋构件记有“大清光绪甲辰年”的字样,由于再无更早的史料,遂以此作为依据。但据1938年即来本院担任眼科医生的徐校卿院长回忆,医院的成立年代肯定要早于1904年,但遗憾的是,他也没有可靠的资料。故本次编纂院史,仍以1904年创建之说编写。

(2)宣蔚仁(Sunievitch),男,1892年生,1916年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毕业,他不仅有较高的眼科诊疗水平,而且也能诊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他不仅熟悉英语、拉丁语,而且还懂德、法、俄语、汉语等多国语言。

(3)邢台市明、清时称顺德府;1913年改属直隶冀南道;1914年又改属大名道;1928年改省废道,今市境属河北省。顺德府仁慈医院的名称直至1933年才改称顺德公教医院。

(4)徐校卿,1909年生,河北威县人,1935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即到中央医院任结核科医生,1936年秋因该院工作人员感染结核,结核科停办,故跟随宣蔚仁学习眼科。

(5)据徐校卿回忆:当时协和医院眼科由林景奎负责(因眼科主任罗宗贤当时已去美国留学),其他医生还有张娥、梁绍造、隋仁增、刘家琦;张晓楼刚研究生毕业并由隋仁增带其实习。那时协和医院眼科日门诊20-30人,病房设有12张病床。当时协和医院除用镭电技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优于顺德公教医院外(顺德还没有这种设备),治疗青光眼的虹膜嵌顿术及环钻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巩膜缩短术及电烧灼术;泪囊摘除术都还不如顺德公教医院医生做的熟练。当时顺德公教医院早已开展了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协和还是囊外摘除术。(徐校卿回忆说:他在协和医院眼科参观学习结束后不久,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林景奎以后去了香港;梁绍造以后去了河北唐山开滦医院;张娥是河北井陉人,我曾送给他几把白内障镊子和虹膜镊子,以后去了广州,张娥在去广州之前曾来邢台,并想在顺德公教医院任职,但在与宣蔚仁交谈中因两人观点不同而去了广州;隋仁增是我北大医学院的同学,大学毕业不久去日本留学了,回国后到协和医院眼科,并带张晓楼实习;刘家琦当时在协和刚开展了第一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当时的北京同仁眼科的病人比协和医院多,眼科医生主要有×××和左克明。)

(6)据钱信忠部长回忆:1946年春天的一天,他专程到邯郸去接刘伯承司令员,当时刘伯承司令员在邓小平政委的陪同下乘坐一辆小车,同时还有一辆烧木炭的卡车随行,从邯郸出发到邢台看眼病。由于小车在路上出了毛病,只好由卡车拉着小车,乘坐卡车的随行人员下车跟着走,可人走路怎么也是跟不上汽车,后来又都上了卡车,汽车慢慢开,就这样一百里的路程竟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才到邢台。当晚,宣蔚仁即为刘伯承进行了一般眼科检查,第二天又详细检查了眼底,宣蔚仁的技术水平给刘、邓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7)唐熙凤,钱信忠部长的夫人,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生,1946年6月到顺德公教医院跟随宣蔚仁、徐校卿学习眼科技术,邢台眼科医院成立后任眼科医生,据韩月波回忆,1949年3、4月间唐熙凤调往北京。

--------摘自邢台网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