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161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125万元。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年至2010年12月,有70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

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155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2008年,学校制

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50元,高级技师80元的标准发给津贴。2008年—2010年,学校有217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2010年12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374人。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3000人次,其中: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128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150人,教育部“ 西部计划”出国深造10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1人。2010年8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Tafe Illawarra矿业学院和Tafe SWSI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NSWU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年7月和10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有70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4名;2010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26名。学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年7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10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4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7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1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

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08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

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赵文亮教授主持的《控制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后,已成功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之一。2008年学校立项重点建设,团队获省部级奖5项;编著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工程测量》、《数字测图》、《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5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示范能力强”的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红武教授,是学校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教指委教学名师,团队重要成员学校目前唯一的女博士杨丽芳教授是全国冶金职教教学名师。该团队有7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参与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均参与了《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环境微生物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增强了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师时思教授担任负责人。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钢结构工程施工》和《工程计量与计价》4门课程被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完成《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3门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成员在建设期间,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厅级及以上课程立项2项。2010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省级教学名师龙志文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的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建设的重点专业,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龙志文教授获得了“黄炎培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为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如:让“双师型”教师优先参加教学科研课题,优先推荐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竞聘等方面优先等,把实际工作中已经试行的建设理念变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 时间安排在1999年11月—2002年7月,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课题组实行联网沟通和联席会议制,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课题任务分解、分工,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并探索改进途径;第二步:时间安排在2002年7月—2004年11月,课题的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多途径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职教师资水平;第三步,时间安排在2004年11月—2005年12月,课题的总结和推

广阶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等职高办学效益。

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高级职业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2008-2015)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2008年12月26日印发)为指导,根据《舒茶高级职业中学2008-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订《舒茶高级职业中学2008-2015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安徽省舒茶高级职业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94人,各类情况如下:

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的有91人,占教师总数的98.9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1人,占教师总数的1.1%。

从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教师总数的27.7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6人,占教师总数的27.7 %;具有初级职称的有42人,占教师总数的44.6 %。

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教师有30人,占教师总数的31.9 %;36到49岁的有61人,占教师总数的64.9 %;50岁以上(未退休)有3人,占3.2%。

从专任教师结构看:文化基础课教师有52人,占55.3%,专业及实训教师有42人,占44.7%。有专业技能证的教师28人,占29.8%,无专业技能证的教师66人,占70.2%.

从上述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很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为中青年教师,但专业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学科带头人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精心培养,大力引进,用5-8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师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具体目标:

1、数量目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2015年在校生人数要达到3200人以上,按照师生比1:20计算,教师的数量目标应定为160人,其中专任教师增加到120人。

2、全职专任教师结构目标:

(1)“双师型”教师比例:

全职专任教师中有70%左右属于“双师型”教师。

(2)学历结构目标:

全职专任教师全部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每个专业有2-3名技师。

(3)职务结构比例:专任教师高级职务的比例提高到45%以上。

(4)骨干教师培养目标:用滚动发展的模式,重点培养15名专业带头人,30名以上的45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3、外聘教师管理目标:

制定外聘教师聘用办法,对兼职兼课教师规定必要条件和聘用程序,签订聘用合同,发给聘书。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保证来源,保证质量,规范管理。对因工作需要聘用的教师,签订聘用协议,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和浮动工资奖励制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加强学校教师师德建设

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水平,普遍开展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育,表彰和奖励师德优秀

的教师,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奉献思想,坚定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信心。引导教师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做好表率。引导教师主动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优化师生关系。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切实抓好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文化课教师重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的教育与研究;专业课教师重点学习和传授“四新”内容,积极参加“双师型”教师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和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能力。建立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水平。制定教师成长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各专业要建立名师(骨干教师)工作室,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推广的研究和实践中锻炼成长。所有教师接受一次以上“四新”培训,学校还可以开发、组织具有自己特色的培训项目,着力做好专业教师赴企业培训锻炼工作,所有专任专业教师在两年中接受一次以上不低于两个月

的企业锻炼,了解市场和就业状况,丰富经验,提高动手能力,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四)拓展学校教师引进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支持人才引进。继续实行外引内培的人才建设模式,满足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制定详细的聘用计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落实。原则上可按教师队伍总数25%的比例返聘外聘教师。建立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推行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联聘制度,采取引进与聘用相结合的措施,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切实做好教师队伍的配备。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和特殊技能人员担任我校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2008-2015期间,每年从社会引进一、两名专职教师,引进教师可在3年内接受教师资格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五)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教师教科研活动

学校以教科室为核心,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并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反思和创新,切实解决教学、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凡在省、市立项的研究课题,学校将给予人力、财力上的支持。

(六)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评聘分开,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实行告诫和解聘制度,对聘任期内不能履行聘任全同的人员进行告诫和解聘。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将教师收入与岗位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将调整职业学校专

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职称晋升提供机会,不断激活职业学校人事管理机制。

五、专业带头人培养

(一)目标与要求:

培养15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逐步具备四种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能够胜任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主持并完成1项校级科研课题或1门精品课程建设。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年度验收;二是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以上的培训;三是主持教学教改研究和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四是积极参与校企联办企业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五是带项目或课程进行省内外培训,参与学术交流。

六、“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目标与要求:

培养“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0%左右;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措施:

“双师型”教师带课题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天以上的培训;“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双师型”教师参与

校企联办企业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制定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年度验收;组织教师技能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一)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自己的五年专业成长规划,填写《舒茶高级职业中学教师成长规划书》。

(二)学校教科室、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具体指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设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级考核奖励,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六安市、安徽省优秀教师以及省级学科带头人的评比,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学校打好基础。

八、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激励和强化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力争人人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教师,即围绕一个专业方向、至少能够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表彰先进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2、创造一个确保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的环境。

制订面向各级各类人才的更加灵活而又赋予个性化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加温馨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更加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3、适当调整引进人才的政策,增强我校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优势。

(二)条件保障

切实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1、尽快解决引进教师的住房问题。按照实际需要和人才引进计划,学校必须切实解决落实引进及外聘教师的住宿问题,提供一定数量的成套住房或单间,作为引进、外聘教师的过渡房。

2加大对教师进修、培训的投入力度,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专业教师培训班,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接受学科前沿知识。

(三)经费保障

为切实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满足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的需要,学校在经费安排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

关于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试行)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部署,根据我校“立足南昌、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培养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师资”的办学定位,全面贯彻“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技能扎实、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彰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学业和就业顺畅连接的办学特色。学校决定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全面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实施有师范教育特色

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了使这项工程得到稳步推进,全面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我校所培养的师范类“双师型”教师,是指根据师范专科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既能胜任高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教育(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具有双重教师资质的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学校将通过引进适用人才和与对口学校联合培养两个途径,快速高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引进校外适用人才

1、学校有计划地从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教研机构中物色和引进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科研能力并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人员充实到我校教师队伍中来。

2、学校外聘一批适用的小学、幼儿园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人员为客座导师,为学生授课,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二)与对口学校联合培养

1、全程式培养。从2007年下半年起,凡招聘入校的见习期教师经岗前培训后,要有计划地分批到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锻炼半年,担任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学工作和班级工作。在锻炼学校的课时补贴比照学校标准执行,锻炼情况由教务处、督导组、各系部

进行全程考查。教师锻炼结束后由个人进行书面总结,锻炼学校作出评价,系部和教务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锻炼的表现是见习教师能否按期转正和续聘的重要依据。锻炼完成后,要建立起与小学或幼儿园的教研联系,对基础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2、强化式培养。各系部应有计划地选派教育专业课(含教材教法类课)专任教师分别到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调研活动。从2007年下半年起教育专业课教师每三年必须有一个学期在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调研活动,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书面总结或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教育教学实践和调研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教学考评和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

3、交互式培养。其他学科的教师每三年必须分别深入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调研(可结合指导学生教育实践进行),调研结束后应提交书面总结或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根据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主持完成一项有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研究方向的校本以上立项课题,并积极在小学、幼儿园开展学术讲座和业务指导活动。

4、提高式培养。加大我校青年教师学历提高工作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重点大学访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要求40岁以下教师在三到五年内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在读硕士以上学位。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方向的教学研究。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保障措施

1、组织工作的保障

(1)“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由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牵头组织,各系部具体实施,督导组参与考核和考评。

(2)各系部根据以上不同的培养方式和要求,制定实施本系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三年计划,计划中要确定分批培养人员的数量及名单,要落实对口学校。各系部要妥善安排相关人员在本校和对口学校的工作,相关人员要积极作好新学期在两校的工作准备,按时进入工作岗位。

(3)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和各系部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管理,培养工作的材料要建档管理,教师个人的有关材料要进入教师业务档案。

2、经费保障

(1)学校列出专项经费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予以支持。

(2)全程式培养和强化式培养的教师在对口学校的工作量补贴由我校承担。

(3)交互式培养的教师进行课题立项后,学校给予课题经费支持。

(4)校外引进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补贴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四、“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和待遇

1、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待遇

(1)能胜任高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同时又具有基础教育(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科研能

力和两项成果,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经学校认定后为双师素质教师。

(2)符合第(1)项条件,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或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证书)者,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3)在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聘任中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享受优先待遇。

2、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聘任和待遇

(1)学校在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中聘任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聘任办法由人事部门另行制定)。

(2)获得“双师型教师”聘任书的教师课时津贴每课时上浮五元;

(3)获得“双师型教师”聘任书的教师在职称聘任中享受加分待遇(具体办法由人事部门另行制定);

(4)对聘任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学校不再聘任(考核办法由人事部门另行制定)。

五、其他

非师范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参照以上意见进行。 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暂行办法

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天津市津政发(2002)68号文件的若干意见,为适应高等职业技

术教育教学需要,加快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具体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院师资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教师应当具有或逐步具有“双师型”师资资格,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二、“双师型”师资资格是指:任教专业课的教师在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同时,还应当具备与所教专业和层次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具有2年以上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掌握相关岗位实际技能。“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指由国家和天津市权威机关颁发的各种“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及学院认可的行业培训颁发的专项技能证书。

三、应当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范围包括:任教专业课、实训课的教师。学院外聘教师也应当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担任基础课、公共课、体育课、外语课的教师可以除外。

四、会计专业方向的教师应取得中级会计师;计算机专业方向的教师应取得助理工程师或国际、国家认证的较高水平的《认证书》;法律专业方向的教师应取得律师资格证书;经济管理专业方向的教师应取得经济师、投资师、评估师等相应水平的证书;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教师应取得《外销员证》等相应水平的资格证书,或具有三年以上国际贸易工作或相关工作的实际经验。其他专业的教师应该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五、“双师型”教师在具备“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实际技能”,即在教学、实训、实践过程中,不仅自身具有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实际技能。

六、凡40岁以下(即1963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学院专业课教师,尚未取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必须在三年之内(从2004年1月1日起计算)获取,否则视为不合格,按教师岗位职责有关的规定处理。

七、学院为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创造必要的培训条件。具体程序为:由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审批表》,写清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所需费用,报教务部门呈主管院长批准。参加培训取得证书后,凭批准的《审批表》和正式发票,一次性向学院财务部门报销培训费用(报名费、教材资料费、考务费除外)。

八、学院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实行奖励政策。

1、在安排上课、实训等任教环节时,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优先予以安排。

2、在评聘任教职称时,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优先予以聘任。

3、按照学院绩效津贴办法予以奖励。

九、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促进我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泰山学者、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队伍建设为先导,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初步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的主体地位,重点建设20个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和100个左右县级教师教育基地。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完善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校长全员培训。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师资队伍区域、学段、年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基本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专任教师的80%、40%。

(三)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全省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以上,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1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到5%以上。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达到70%。

(四)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提高,基本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名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教育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

(五)高层次人才效能进一步提升。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学术骨干队伍和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高校人才活力和人才效能极大激发和提升,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面向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完善的齐鲁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制度,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校长,以此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优秀者命名为齐鲁名师、名校长。

1.普通中小学“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从全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中遴选一批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实施省、市、县三级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采取集中研修、培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等多种形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培养,使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明显提高,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和学校管理者。

2.中等职业学校“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遴选部分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培养培训、专题研修、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实施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按照“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开展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和省级教师教育基地,采用远程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培训,5年内每人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选拔部分骨干校长在省级教师教育基地进行高级研修。

2.开展普通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以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农村(乡镇及以下)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为重点,组织脱产研修。通过项目实施,为中小学校建立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加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利用山东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使全省中小学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平台和资源服务。

4.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以省属师范院校为龙头,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培养和继续教育并举,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各市、县要制定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规划和考核奖惩办法,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达不到专科学历者、初中教师达不到本科学历者,须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教师通过进修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其学费由单位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5.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海外研修。为开拓国际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教学水平,选派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海外研修。省教育厅负责制定条件与标准,遴选确定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海外研修人选。

(三)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以强化技能和专业素质为核心,完善“双师型”教师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加大专任教师、校长以及职教管理干部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1.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行业、企业和学校招标委托开展技能型操作训练和培养培训。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制度,定期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能训练、竞赛和专业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保证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时间。鼓励职业学校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等级。以市为主统筹编制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省级每年培训1000名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并从中选派部分专业带头人赴海外研修。

2.开展职业学校校长全员培训。各市负责对辖区内职业学校校长每年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并支持职业学校校长参与企业管理、生产实践和产业调研。对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和县(市、区)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并从中遴选部分人员赴海外研修。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建设一支熟悉产业企业活动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开阔眼界、战略思维、改革创新意识,决策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职业教育管理团队。

3.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在全省聘

任省级特聘兼职专业教师,重点支持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四)实施高校人才凝聚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高端人才,推动重点和新兴学科发展;采取“大师+团队”的人才聚集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团队。

1.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高精尖”人才。结合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聘任“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名,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00名。建立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和考评机制,对在岗期间工作特别突出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所带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梯次结构合理、整体优势明显、科研互补性强、富有创新活力的“大师+团队”的人才集聚模式,促进我省高校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2、加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制度”,选拔培养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首席科学家1000名,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创新型的高校中青年学术中坚力量。

3.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发挥我省高等学校创新平台效益,凝聚、稳定并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群体。在全省建设20个“山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十二五”末,省教育厅将对创新团队进行考核。对创新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团队继续给予下一轮支持,并优先推荐其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

4.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一支能够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具备良好专业素质,适应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两个项目。按照按需培训、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十二五”期间,选派150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和1000名左右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人选。

5.建设高水平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做好优秀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吸引、选拔和培养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成就显著,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开拓创新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分批遴选建设500个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打造“德高、学高、技高”的教学团队。每年从全省高校中遴选100名教学名师,进行重点培养。每年从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教学名师、大学外语骨干教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学和学术骨干中组织200人,进行为期不低于半年的出国培训,参与科学研究、课程开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全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财政部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校根据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的总体要求,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本学校培训项目的学员遴选、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和信息反馈等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调配最好的资源为教师培养、培训服务。

(二)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师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师教育投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部门也要根据本区域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示范作用。要确保将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办学资质年审检查内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三)强化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提升我省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以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依托,整合校地教师教育资源,以高校独立设置的教师教育学院建设为抓手,建设20

个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整合优化县(市、区)教师培训资源,建设100个左右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采取省(市)与高校(县区)共建、以高校(县区)为主的方式,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高等师范教育工作的指导。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师范专业是教师培养的主渠道,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省教育厅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师范院系的工作指导,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定期交流研讨制度,增强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建立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师联系中小学制度,定期组织院系负责人和师范专业教师深入基层一线,了解中小学课程实施和教学情况,开展教育教学试验。各市、县(市区)和中小学校要积极承接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习任务。

(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中小学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的激励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省级财政支持为主的特岗计划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创新教师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省属师范类高等学校进行面向农村短缺学科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根据农村学校短缺学科师资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周期定期审核、登记制度。

(六)开展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市、县(市、区)教育行政干部300名。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围绕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党和国家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管理和领导艺术、国内外前沿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等方面作专题报告。通过集体授课、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完善

履行职责必备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与工作指导力,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保障。

(七)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省教育厅要做好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管,及时对项目进展、经费投入及使用效益、培养培训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禁止乱办班、乱收费等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制订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对计划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办法,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套取计划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计划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依法加强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及其管理的专项督导。

表四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表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发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

态调整机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推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遴选一大批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并在接受专门培训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每年招收3000名应届本科生,通过免试推荐方式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5万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2010年,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2011— 2012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摘自《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泰宝石学院宣传处)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和社会进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职教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上级的政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步朝向有利于职教的方向发展,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总揽职教事业的发展状况,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说政策是影响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逐步转变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但是职教自身办学理念陈旧、办学条件落后、办学水平低下等制约因素也随之突显出来。职教要变革。

职教的改革事实上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个时期。经过不断地探索,改革的关注点逐步集中在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全面分析职校办学现状,不断看出在众多不利职教发展的消极因素中,当前制约着职教发展的瓶颈是教职工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在职校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文化课教师不懂专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理论课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彼此孤立,与职校的培养目标和职教的发展不相协调。为了与职教的特点相适应,充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

主线的教学理念,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指导的职教师资队伍。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对职教的改革明确提出要求,建设与职教发展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在表述上有六种之多。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理论上大致可分为“双能型”、“双证型”、“双层次型”、“双职称型”等多种基本学说。“双证型”、 “双职称型”目前还不具备必要的政策环境,与目前的职教师资现状还相去甚远,只能作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远景规划。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与其它各种观点相比较,“双能型”最能贴近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客观现实。在当前职教发展的客观形势下,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胜任文化课、理论课教学,又能胜任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职业技能的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顺应时代的步伐,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融职业技术教育与高中学段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既有职高又有高中。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课程的开发与整合不可避免,学科之间的师资需求 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在我校现有的师资状况下很南满足开课所需。再者,莲湖区人事制度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定编定岗已开始实施,因此,要解决好学校各科教学的师资配置,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学校的唯一选择。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职教的改革形势和我校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在一至三年的时间内,鼓励并要求教师通过校本培训、自修、进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文化课教师逐步适应一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既会教专业理论课,又会教专业技能课,能够胜任两门以上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人人达到“双师型”要求。 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

1、校本培养。校本培养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主要形式。学校教导处、办公室应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全校教师端正认识、热情饱满地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导处要督促各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业务活动,指导专业教师动手实践,指导文化课教师学好专业课。各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业务活动,指导专业教师动手实践,指导文化课教师学好专业课。各教研组要按照学校教导处的安排,协调好教师“一帮一”、“结对子”和教师之间互学互助。学校每学期不定期外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指导报告,每学期开展创建“双师型”教师心得交流活动。

2、在职自修。在当前学校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在职自修是“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基本形式。学校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自学获得本专业以外的另一门学科知识或技能,并能胜任该学 科的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等级考试,并获得专业等级资格证的教师实现物质奖励。

3、外出进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计划、分批次安排部分教师外出脱产进修。鼓励教师并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利用业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在外参加在职进修。大力支持教师通过不脱产进修获得学历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实施步骤及要求:

2006年12月底之前为宣传动员通识培训阶段,2007年1月起正式实施。

1、2006年12月教导处制定《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配置规划》,在全校教师中开展通识培训。2006年12月底教导处收缴、审核个人第二专业自修申报计划(个人申报要与学校教学需求相一致)、编制《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第二专业自修一览表》,督促、指导全校教师实施个人自修计划。

2、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要求在2007年9月1日前通过自修能够基本胜任第二专业教学工作;2008年9月1日前能够完全胜任第二专业的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

3、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要求在2008年9月1日前通过自修等培训方式能够基本胜任第二专业的教学工作;2009年9月1日前能够完全胜任第二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女50岁、男55岁以上者不做要求)。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项工作的成败,关乎学校发展的大局。希望全校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去,选准选好第二专业,确立自身的努力方向,在确保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抓好第二专业的学习,在学校规定的时段内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建立“双师型”教师申报及认定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和资格认定机构,在规定的时段内达到学校要求者,学校颁发“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证书,进行表彰,并在年度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在规定的时限达不到学校“双师型”教师要求,不能胜任第二专业教学工作者,年度评优及晋升职称实行一票否决。

本计划于2006年12月学校五届三次教代会审议通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