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好读书"到"不读书"

从“好好读书”到“不读书”

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近日在杭州举行,一项亲子问卷调查显示,76%的孩子在最不愿意对话的人这一栏里,选择了“父母”。孩子们说,最反感父母天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好好读书!”(钱江晚报4月23日)

“要好好读书”这句话,并不只有眼下的小朋友父母天天挂在嘴边,当年,小朋友的父母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把这句话天天挂在嘴边。按说,这是一个“好好读书”的国度,可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前不久在北京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

怎么解读这个调查结果呢?联系到“好好读书”的教诲,我们可以发现,天天教育孩子 “要好好读书”的父母,以及被教育“要好好读书”的孩子,最终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其实少得可怜。

有人把原因归为阅读资源有限,比如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图书馆,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恰恰来自“要好好读书”的读书价值引导。读书有两重价值,一是功利的价值,即可以教会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劳动的技能,由此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二是非功利的价值,即完善每个个体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在书中与智者对话,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前一种价值中的读书,是把读书作为生存竞争的工具;后一种价值的读书,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突出的读书价值,基本上是第一种价值。家长叫孩子“要好好读书”,大多是告诉孩子,不读书,就可能进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这既让亲子关系变成功利的分数关系——父母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回报”给父母不错的“读书成绩”,也让每个学生从小树立的读书观,是极为功利的读书观——在老师和学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只读与中高考关系紧密的教材、教辅读物,而不涉及任何“闲书”,就是想读“闲书”,也不准许。

这种功利的读书观,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很多学生认为,“读要高中毕业就结束了”,进入大学不再努力学习,因为读书已经完成了其功利的目的——上大学,在大学中,就是有学生还认真读书,也大多继续围绕功利的价值,比如,为出国、考研做准备,或者考证以便更好的找工作,没有出国、考研打算者,以及对就业不太操心者,就浑浑噩噩。而这些大学生进入社会,可想而知,也不可能好好读书。

其二,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当读书的功利价值无法实现时,读书无用,就有很大的市场。近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其逻辑是,农村孩子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既然找不到好工作,就不要上一般的大学,不上大学,也就不需要再上高中,进而初中也不要上了。这就是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出现初二辍学潮的主要原因,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知识,拥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就被家长送出去打工,其中尤以男孩为多。

“升学有用,读书无用”,这就是我国应试教育体系,给每个学生的深刻教诲。这样的读书观,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反而对读书充满厌倦。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中,不时传出学生高考前后撕书、烧书的新闻,学生们对书的这种反应,很值得每个教育者和每个父母反思。

要让国民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应该从小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有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反复阅读、学习只能用于功利升学目的的图书,这只会让书变得面目可憎,让快乐的学习远离每个学生。很自然的,读书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也会让人失去持续进步的力量。

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