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阶级分析

魏晋时期的阶级分析

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就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与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的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1. 先说河内司马氏的阶层。

《晋书》--《宣帝纪》云: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均,字叔平。均生豫章太守量,子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及防之第二子也·······博学洽闻,服膺儒教。”

据此可知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均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子,信仰当然就是儒教。司马均为将军,到司马儁“博学好古”,司马氏已成为了士大夫阶级了。司马防“父子之间肃如”,是服膺儒教的一种表现。服膺儒教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有河内司马氏而已。例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汉魏的主要士大夫大抵出身豪族,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小族,如山涛。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与豪族相同,所以可以划分为同一个阶层。

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即所谓孝友、礼法等等。但,司马氏虽行仁孝、尽礼仪,却外宽内忌,

2.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他的政策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之类。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层。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表明曹氏并不以儒学为务,与豪族的服膺儒教不同。

《三国志·魏志》一二《毛玠传》云: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勉,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曹操如此厉行节俭,与他出身寒族及当时经济的破坏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摧毁儒家豪族的奢侈之风。

3. 二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1)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

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皇位而代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破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

2) 在求才方面的不同,在曹操的求才三令里表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

标准是才,不是道德。然而,对于以河内司马氏为主的豪族儒家来说,求才方面更看重的是德,也就是“举孝廉”。

4. 司马氏的夺权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夺权,有一下几个原因:

1) 司马懿的坚韧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腐无能之士所能比;

2) 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3) 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到后来却

改变了政治立场,站在司马氏一边。例如,高贵乡公杀曹髦,对于当时服膺儒教的司马昭来说,要杀曹髦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此时,得到了非儒教的寒族出身的贾充的帮助。

二、 论吴、蜀的社会阶层

吴、蜀两国的统治者的阶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在阶级上却可划到一起。曹操出身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即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代相传的法家。所以,曹魏与蜀汉的施政之道相同,并且,蜀汉境内没有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然而,吴国的情势却大为不同,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有战斗能力的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自己,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所以,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控在地方豪族之手,也就是说,孙吴与西晋的施政之道有相似之处。

下面史实可以说明:

《三国志·蜀志》二《先主传》云: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再看《三国志·吴志》一《孙坚传》裴注引《吴书》略云:

“坚世仕吴,家于富春。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俱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征也。’”

蜀和吴的社会阶层不同,影响到两国灭亡以后的历史。由于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导致地方放抗力量薄弱,所以,洛阳征服者易于通知蜀汉,故晋武帝云“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西晋战乱发生

后,在蜀汉境内恢复独立的,也不是蜀汉旧境的汉人,而是自汉中北徙,因乱南返的巴賨。吴则不然,西晋灭吴之后,吴境内的强宗大族并没有因此而别消灭,所以仍然有力量反抗洛阳的统治。洛阳政府采取笼络吴地统治阶层的绥靖政策,然而还未收到明显效果中州以乱。

是故,魏晋统治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为寒族,非儒家。与之相同的是蜀国的统治阶层。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服膺儒教的豪族,与之相同的是东汉、孙吴统治者的社会阶层,另有袁绍。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相承的。魏、蜀的出现于灭亡,反应了豪族儒门的社会动摇和稳定。社会阶层的不同,决定了魏、蜀与东汉、袁绍政权、孙吴政权、西晋政权的不同政治特征。从利弊来看,魏于蜀国的政治胜过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的政治。

三、 南朝的社会阶层分析

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层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

1) 东晋时期

东晋之际,北来士族与东吴本土士族在种族、地域、文化、宗教、社会阶层、名教观念及实际利益上,虽然存在冲突,但是还是可以调和的。东吴士族对于中州士族有这一中羡慕与钦佩的情怀,此或由于孙吴与西晋均为士族专政,在阶级上一致使然。从《抱朴子·吴失篇》可知孙吴士族亦极奢侈贪鄙。然建业不及洛阳局面大,故孙吴士族除了对洛阳士族在钦慕之余,处处都在效仿着洛阳士族。

按东晋初年孙吴旧统治者阶级略分为二类,一为文化士族,如吴郡顾氏等,一为武力强宗,如义兴周氏等。

2) 楚子集团与江左集团

如上所说,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那何为楚子集团呢?南北朝所谓的“楚”相同处是与《史记·项羽本纪》、《货币列传》所说的“西楚”的一部分相当,指以彭城为中心的地域。但,又有不同之处。淮南史乘称淮南或江西为楚。“淮南楚人”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通则。

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有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例如,起兵荆州,夺取东晋政权,并改国号为楚的柦玄是“楚人”;刘裕亦是晋陵丹徒京口里的楚人;谢玄所组织的以彭城刘牢为首的“北府兵”,主要是楚人,北府兵也可名之为京口楚子集团;萧道成为一楚子军人,他所以能在诸楚子中取得成功,易宋为齐,在于取得三齐的精兵;而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善战楚子的最后一个代表。

3) 陈时期

陈时,楚人的武力已经消失殆尽,为镇压变乱,陈时启用应时而起的南方土著。南朝末期,政治势力转入土著之手,楚子的天下变成了南蛮的天下,梁陈之交,是南朝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楚子集团的时期结束了,士族的历史结束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踏上了政治舞台。陈朝便是依持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的大变动。蛮族在魏收的《魏书·晋司马懿传》

中,专指廩君蛮。而“南蛮”在史书上则为南方非汉族的通称。在这个意义上陈可以说是南方蛮族建立的朝代。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