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学中,利用情景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为新课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的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

学习任务二:通过设计“课本中52页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并填写完整,我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三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第四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作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加法的结合律

(4+8)+6 = 4+(8+6)

(19+62)+38 = 19+(62+38)

(30+40)+50 = 30+(40+50)

(a+b)+c = a+(b+c)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我们数学组又一起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主要有《教育研究》中王坦的《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的《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及原则》《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改进合作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于2011年10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试着运行,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我们数学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做课,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做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共同探究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我们于今年的2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调查了6各班的324名学生,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问题4 、16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喜欢“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还有一小部分学困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很喜欢,第9小题结果显示一些学困生由于学习差,不敢发言,怕说错了被同学耻笑,第16小题结果显示有10.8%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兴趣,说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的参与度还不是很高,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习模式,在合作前,教师都能结合教学,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明确的合作目标,并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咨询者”“指导者”的作用,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们做的还可以,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

有的老师通过发绿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反思自己的研究:半年来,我们课题组在不断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在以后的研究中小组评价机制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并且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得到有利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创设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必须科学地

构建合作小组。我们才采取的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同时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这样分组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4人,以2人为基本互助单位,根据班额大小,分成10—15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2人组交流,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每个小组中设有一位组长,成绩好能力强的做组长,其他三人当组员,再近半年来的研究发现有时结果很多,学生回答是会记不完整,于是这学期我们又在每组中设了一名记录员,记录探究结果,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节省回答问题的时间感觉效果较好。

(2)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爱合作”

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因为学生渴望得到承认,被认可,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添加剂。在小组评价方面,我们采用的是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改变了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主要的奖励是发绿卡,因为我们学校有发绿卡表扬学生的习惯,在每学期期末评优评模中以绿卡的多少为主要依据,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种奖励方式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绿卡

的发放是以组为单位的,组长在根据组员的表现进行支配,这样有利于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3)设计合理的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4)培养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技能。首先是组长的责任心,和后进组员的上进心。要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荣辱与共的关系。让学优生带动学差生,让学差生抛弃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组长要对组员负责,学优生要对学差生负责。小组的整体是对比竞争的基本单位,这个时候,小组成员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合作才会有较高的效率。在合作中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①学会倾听②学会讨论③学会表达④学会评价

(5)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想合作”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②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③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探究图形性质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概念、性质大多数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归纳而得来的,其推导过程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对结论的认识与理解。

④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⑤在解答" 开放性" 问题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 并及时反馈,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研究的收获

1、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逐步的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校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①合理分组②创设问题③独立思考④小组合作⑤成果展示⑥教师点评⑦升华导行

2、初步的理论成果:论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内

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1、注重了“合作学习”,弱化了“独立思考”。

我们也发现,当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有的学生无从下手,等待着合作交流。为何造成这种现象的呢?因为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学生主导着交流的过程,能力稍差的学生则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 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等着别人给他提示和启发,或者干脆等着别人说出答案。

2、注重了“个人评价”,弱化了“小组评价”。

开展合作学习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以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同时也把集体劳动的成果变成了个人的功劳,还会影响其积极性。

七、下一阶段的任务

1.加强学习, 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 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课题研究。

2.立足课堂,抓好科研常规活动。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着重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3.扎实有效,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管理。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方案,并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