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宫颈微生物感染细菌的观察分类与诊断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35-01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常见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316例宫颈特异性感染的细胞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细菌感染主要是球杆菌引起的感染,其爬满上皮形成的线索细胞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征性依据。霉菌感染,最常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念珠菌假菌丝嗜曙红,呈竹节状,有锐角分支,常呈“发芽树枝”状或“麻辣串”状穿插于上皮细胞中,可同时见孢子或芽孢并存。放线菌为具有锐角分支的细丝样微生物,呈纷乱团状排列,外观似“破棉絮球”或“破驼毛”片状。滴虫呈梨形,虫体内有一偏位梭形核似滴虫的“脊梁”,常爬在上皮细胞上,也可呈团片状或散在出现。HPV感染的主要特征是挖空细胞形成。HSV感染,细胞常多核,核拥挤镶嵌排列而不重叠,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结论 宫颈常见微生物及其感染细胞病理特征明显,诊断容易。�   【关键词】宫颈微生物感染;细菌;放线菌;滴虫    宫颈常见微生物(organisms)感染主要是指细菌、霉菌、放线菌、滴虫、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宫颈特异性感染。医院自开展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技术以来,使得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对宫颈感染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文献探讨归纳其镜下特点,以提高细胞病理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医院近1年所有TCT存档资料共244例,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共32例。其中细菌感染13例;霉菌感染12例;放线菌感染1例;滴虫感染3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4例;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1例。�   1.2 方法 采用新柏氏THINPREP 2000系统制片,95%酒精固定,常规HE染色,少数为巴氏染色,按照2001年TBS诊断标准[1,2]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分级。�   2 结果�    2.1 细菌感染 感染率5.1%。主要指阴道球杆菌感染,球杆菌嗜碱性,在三维空间上,多量的球杆菌覆盖鳞状上皮细胞表面,使其酷似一个绒球;在二维空间上,颗粒状的短小杆菌似一层菌“沙”或模糊的薄膜覆盖在细胞表面,尤其沿细胞膜边缘球杆菌排列密集,颇似爆竹线索,故名线索细胞,此细胞胞核多轻~中度增大。球杆菌亦可充满上皮细胞间的背景中。阴道正常寄生菌�乳酸杆菌多消失。�   2.2 霉菌感染 感染率4.8%。绝大多数病例为致病性白色念珠菌(candida)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假菌丝嗜曙红色,退变时灰褐色,呈竹节状,有锐角分支,常呈“发芽树枝”状或“麻辣串”状穿插于上皮细胞中,给人以捆绑细胞的感觉。可同时见孢子或芽孢存在,典型的孢子呈“葵瓜籽”形,一头圆钝,中央可见一透亮区,一头尖锐,多为一大一小成对出现,具有折光性,有时仅见孢子呈巢片分布。芽孢圆形或卵圆形,包膜薄,可见芽生现象,多位于菌丝旁边上皮细胞上。上皮细胞各层均可脱落,但多为中、表层细胞,可见上皮褶皱呈“抹布”或“干枯树叶”状成团出现;胞核规则,稍增大,染色质稍增粗,可见核周空晕;胞质嗜曙红,染色稍鲜艳,可见大小不等空泡。�   2.3 放线菌感染 感染率0.36%。放线菌为具有锐角分支的细丝样微生物,嗜碱性,呈纷乱团状排列,并多见细丝向外放射状伸出,细丝末端常肿胀呈“粗棒状”,外观似“破棉絮球”或“破驼毛”片状的放线菌菌落。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菌落上,使其呈“硫磺颗粒”状外观。上皮细胞呈非特异性轻中度炎性反应性改变,即胞核多轻~中度增大,核形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丰富等。上皮细胞间常见多量中性粒细胞分布。�   2.4 滴虫感染 感染率1.06%。滴虫大小不等,虫体长8~30μm,呈梨形,头部钝圆,尾部尖细,有一细长鞭毛,但鞭毛易退变脱落,常难以见到;虫体染淡灰紫色,虫体内可见一偏位梭形核,呈蓝紫色,两端尖锐,似滴虫的“脊梁”。滴虫常排列在上皮细胞边缘或爬在上皮细胞上,也可成团片状或散在出现。上皮细胞常呈重度炎症反应改变:鳞状上皮细胞各层均可脱落,多为中、底层细胞及不成熟化生细胞的增多,也可见修复细胞;胞核可明显增大,甚至达CIN-Ⅰ(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大小不等,染色质稍增粗,可见双核、核固缩及碎裂,核周空晕明显;胞质嗜曙红,染色淡而胞界稍模糊,似虫蚀状,可见大小不等空泡。�   2.5 HPV感染 感染率1.51%。HPV感染引起的细胞改变主要表现为:(1)挖空细胞(koilocytosis):鳞状上皮细胞明显增大,单核或双核,也可见3~4个核,深染,核膜不光滑;核周胞质穴样挖空,挖空内弥漫淡红染微小颗粒,挖空边缘隆起,厚薄不整齐;胞质嗜曙红。多为散在分布,也可见成群出现,大小不等。(2)角化不良细胞: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片出现,胞质红染,胞核稍大呈固缩状。(3)湿疣外底层细胞:外底层鳞状上皮细胞,胞核正常或稍大、染色质污秽状,核周可能见到窄空晕。�    2.6 HSV感染。 感染率0.08%。上皮细胞明显增大,大小不等。细胞单核或多核,核拥挤镶嵌排列而不重叠;核染色质退变呈胶质状,外观似毛玻璃样;核膜不规则增厚似圈套样,核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嗜酸性包涵体,其形状不够规则,几乎占据整个核,周围有空晕或透亮窄区。�   3 讨论�   应用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宫颈微生物感染,方法简单、可靠,常能明确查到感染的病原体或病原体引起的特征性细胞改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采用TCT技术制片在地市级以上医院逐渐普及开来,TCT制得的宫颈涂片,背景清晰,细胞分布均匀,具有明显的代表性,阅片赏心悦目。加之细胞采集方法的合理改进,使得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对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特征性细胞改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院近1年来采用TCT制片以来共诊断2448例,其中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共316例,感染率12.91%,基本代表了本地区的感染率。而文献报道感染率12.6%~15.1%,细菌3.6%~6.0%,霉菌5.0%~6.1%,滴虫2.5%~3.4%,HPV 2.6%~3.0%,HSV 0.09%~0.90%[2,3]。不难看出,当前宫颈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中,细菌是宫颈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霉菌及病毒感染率保持较高水平,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变,滴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少见不同病原体混合感染。本组316例患者中,90%以上病例发生在20~40岁,提示中青年及性生活活跃妇女为好发人群。 �    细菌感染主要阴道球杆菌感染,球杆菌即杜氏嗜血杆菌,又称加德纳球杆菌(gardnerella)[4],其爬满上皮细胞,形成所谓线索细胞,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征性依据。细菌性阴道病于1984年在瑞典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命名,已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5]。由于感染主要发生在阴道内,故当宫颈涂片线索细胞>20%,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临床符合率仅达85%~95%[6,7]。因此文献普遍认为诊断细菌性阴道病需下列4个条件之3个:(1)白带稀薄、增多;(2)pH>4.5;(3)胺试验阳性;(4)线索细胞>20%,其中(4)是必备条件,若伴阴道乳酸杆菌消失则更有意义。常由于种种原因,临床很难提供(2)和(3)两个条件,所以书写病理报告以“线索细胞>20%,提示细菌性阴道病”为合适。 �    霉菌、放线菌及滴虫感染的诊断较为容易,发现病原体是诊断的唯一依据。但掌握特征性上皮细胞改变,对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很强的提示作用。传统细胞病理报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性阴道炎”等,而现在参照TBS报告方式,病理报告应书写为“良性反应性上皮细胞改变,轻(中或重)度炎症,可见念珠菌(放线菌或滴虫)”。注意根据WHO最新诊断标准,仅见到一根霉菌菌丝或一个孢子,即可诊断“可见念珠菌”。 �    HPV及HSV感染,由于病原体光镜下看不到,因此细胞学诊断依据主要靠特征性细胞改变。HPV感染引起的细胞改变特征为挖空细胞形成。HSV引起的生殖器疱疹,多为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属自限性愈合疾病,因此感染检出率相对较低。注意凡病毒感染均归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由临床阴道镜活检后处置。若见到典型挖空细胞则明确提示HPV感染;若仅仅出现角化不良细胞或湿疣外底层细胞,应分类在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中,追随是否HPV感染。   参考文献�   [1] 赖日权,张小庄.宫颈/阴道组织与细胞病理学诊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7-109. �   [2] 刘树范.宫颈细胞病理学报告方式(2001年TBS术语学)及诊断标准.癌症进展杂志,2004,2(1):64-69.�   [3] 曹箭,潘秦镜,周彬,等.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细胞病理学诊断的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4):212-214.�   [4] 安京媛,马述仕,李全民,等.加德纳杆菌性阴道炎的细胞学诊断.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3(2):96-97.�   [5] 赖伟红.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2):69.�   [6] 陈红清.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用于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准确性.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6):376.�   [7] 樊尚荣,柯豫,李琼,等.阴道和宫颈涂片镜检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中华医学杂志,1996,76(4):284-286.�   �   作者单位:276300 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卫生院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