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复习 1

散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江南瓦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

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

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

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

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

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

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

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

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

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

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

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

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

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

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

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

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

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

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选自《散文》杂志2009第2期,有改动)

8. 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4分)

→ →

9. 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

气韵悠扬。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

嬉戏。

10. 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1. 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②你是如

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5分)

纯真与练达

郭启宏

①纯真与练达是两种不同的素质,这两种素质在文学家身上,表

现得尤为鲜明。

②纯真,指的是文学家胸中一片赤诚,有时竟如未曾入世的处子。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绝无掩饰地敞露胸襟,是其纯真;鲁迅让爱子

骑在脖子上,吟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其纯真;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为一曲《思乡曲》所动,竟于稠人广座之中失声

恸泣,是其纯真;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田间,在日常

生活中并非口若悬河的雄辩家,据丁玲所记,说话还有些腼腆,这也

是其纯真。至于作家写作时异于常人的诸般表现,更令人见其肝胆。传说汤显祖写《牡丹亭》至“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抑制不住,跑到

染房里落泪;狄更斯伏在自己的手稿上哀哭;福楼拜为他笔下的包法

利夫人服毒而痛苦呻吟;果戈理突如其来的哈哈大笑……作家坦然披

露胸怀,让世人一览无余。没有这种纯真,作者绝写不出真性情的文

字,而免不了时有造假。

③练达,照字面上解,是熟练通达,实际上是对事情本质透彻的

理解。《红楼梦》中有一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倘若剔除其世故的一面,便是很好的说明。上面列举的大作家都有各

自的深沉,鲁迅的深刻固不消说,郭沫若又岂止热烈而已?对于巴尔

扎克的《人间喜剧》,恩格斯认为自己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

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

还要多”。果戈理晚年为世界观所苦,终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付

之一炬,也是练达的曲折表现。没有这种练达,作家绝写不出深刻的

文字,而难免要流于肤浅。

④纯真与练达这两种不同素质,乍看来似若冰炭,然而,它们却

应该而且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其实两者本来就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

方面,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文学创作要求文学家既纯真又练达。这是

因为:只有纯真而无练达,任情感泛滥起来,文字自然缺乏深度;反

之,练达有余纯真不足,又容易变得圆滑,文字也会失却光泽。我们

看到,古往今来的大手笔总是两种素质兼而有之。我特别敬佩伟大的

曹雪芹,你看,一部《红楼梦》,通篇是真情流露,“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同时又通篇蕴涵哲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⑤文学家既要纯真,又须练达,二者间充满辩证法:对待生活既

充满热情,又能冷静进行剖析;立身处世既心无诡诈,又胸有准绳;不论何种际遇,既能深入进去,又能超脱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既能

如痴如醉,走火入魔,又能冷心铁面,不断战胜自己;灵感之强烈,如霹雳经天,而思维之缜密,又如水银泻地;一篇写就,既能感情浓

烈,色彩斑斓,又能鞭辟入里,力透纸背;甚至行文上疏密有致,疏

可走马,密不透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凡此种种,推

而广之,都是纯真与练达之间的辩证法。

⑥时代寄厚望于既纯真又练达的全素质文学家。

(选自《云梦生涯》,有改动)

12. 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本文的中

心论点。(5分)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心论点:

13. 文章②③段中提到的人物有几个是重复的,如鲁迅、郭沫若、

果戈理,换成其他人物的实例好不好?为什么?(4分)

14. 揣摩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另外选取恰当的事例,写一段能够

替代它的话。(3分)

15. 文章④⑤两段都是阐述“纯真”和“练达”之间关系的,能否删

掉其中一段?为什么?(5分)

16. 本文关于文学家素质的论述,带给你怎样的启迪?请结合自己的

生活实际谈谈。(3分)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

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

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

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

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

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

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

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

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

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

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

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

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

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

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

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

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

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

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

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0.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

说,三段是什么关系(3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

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 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8.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

19.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4分) 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各1分,意思对即可)

9. (6分) ①骈散交替,整齐而又有变化(1分) 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1分)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突出屋瓦的功效。(1分)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1分)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1分)

10. (5分)对比。(1分)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2分)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11. (5分)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以“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2分,意思对即可)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1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2分)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1分) 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2分)

12. (5分) ①‖②③④⑤‖⑥ 或①‖②③‖④⑤‖⑥(3分)

中心论点:文学家既要纯真,又要练达。(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 不好。(1分) 这两段文字分别论述“纯真”与“练达”在文学家身上的鲜明体现。(4分)有意识地重复运用这些典型例子,充分证明这两种素质在文学家身上可以并存。(1分) 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 示例:我特别喜爱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分)作品把读者带进个个充满奇趣的童话世界,体现了作者内心可贵的纯真与美好。(1分)其实,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寄予了作者热切的忧世情怀。(1分)

15.(5分) 不能。(1分) 因为④段主要是从文学创作角度阐述文学家做到纯真与练达和谐统一的重要性。(2分)而⑤段则具体地从生活态度、立身处世、创作过程、作品特点等方面,进一步阐述纯真与练达在文学家身上的辩证统一,是对前文论述的深化和总结。(2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 示例:不仅文学家既要纯真又要练达,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纯真与练达和谐地统一起来。(1分)我们拥有纯真,就拥有一颗童心,就会热情乐观地拥抱生活,感受幸福。(1分)拥有练达,就能够恰当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1分)(只谈“纯真”或“练达”者酌情给分)

19.答案: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0.答案: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古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两个角

度论证的。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

评分:两个角度各1分,知道三段是递进关系1分。

21.答案: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

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

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

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

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

印证自己的观点。

评分:三个层次各1分,语言表述流畅有条理1分。

18.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

19.答案:“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

“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20.答案示例:

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