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发展前沿

生药学发展前沿

姓名:努尔阿米那·阿不都哈力克 班级:2016科研2班

学号:[1**********]9

生药学发展前沿

前言

一、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 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

二、生药学的发展特点和教学新要求生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3个阶段。①古代生药学时期(19世纪初以前) ;②近代生药学时期 (1815—1930) ;⑧现代生药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 至20世纪90年代末) 。近代生药学传人我国后,就紧密联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门技术和理论都相当完善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应用学科。人类回归自然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兴起,使我国生药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并进入“自然生药学时期”[2]。

三、常用生药的研究进展在教学中的及时补充 随着生药学科的发展,不少学者对品种确切、 疗效稳定的常用生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 的成果,特别对于化学成分的分离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研创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的新药奠定基础。如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除甘草皂苷外,黄酮类成分也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对肿瘤、胃溃疡、肝损害、病原微生物以及对酶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已得到证实“;姜黄属常用生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其姜黄素的抗肿瘤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远志主要成分是远志皂 苷,但寡糖酯类成分是远志及远志科其他植物中存在的独特化学成分,可能成为抗老化和脑保护新药 开发的先导化合物o ;[3]

四、目前临床和中成药生产中使用的常用和少常用中药材1000余种,已有200种实现人工种植,大宗中药材如黄芪、红花、党参、三七等基本实 现人工种植,但仍有多数品种完全或部分依靠野生资源,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仍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对 于中药资源,我国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 全国范围的系统调查,基本上了解了我国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常用中药材的蕴藏量 和产量,为我国中药资源的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4]但从上次资源调查至今已过去近20年,这20年里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资源 也遭到过度的开发或严重的破坏,很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已被开发或生长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这些药用植物绝迹或面临濒危,如肉苁蓉、重楼、剑叶龙血树等植物的野生资源就是在近20年濒临枯竭的,因此,再次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已迫在眉睫。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阐明药用资源的种类、分 布、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蕴藏量、 产量和可持续开发量等,为药用植物的栽培、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60年代和80年代进行的资源调 查,基本上靠发动各地药材公司和教学、科研单位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和样方分析而

进行的,但如今各地药材公司已经解散, 教学、科研单位也没有精力进行此项工作,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资源调查。随着当今遥感技术和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药资源调查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陈士林研究组近年 来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实地样方分析对甘草、人参、 三七等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适宜的栽培区域进行了规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中药品质评价方法将有新发展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目前仍主要采用测定中药中一个或几个有效成分的含量评价中药品质的优劣。由于中药中含有的化 学物质极其复杂,某些中药中含有的主要化学物质,有时并不是主要有效成分,而某些微量成分的药理作用却能较客观地反映该中药的功效,因此,一种中药的药效 应是其中所含全部化学物质的综合作用结 果,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含量不一定能客观反映中药的品质。于是,未来中药鉴 定的发展方向是应用现代色谱(HPLC、 GC、TLCS) 和光谱(UV、IR) 技术得到一组能比较全面反映该中药整体成分的色 谱和光谱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用于中药的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如 李辉等口1建立了北柴胡药材质量评价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采用RP —HPLC 法定量分析国内15个不同产地的北柴胡样品中3种柴胡皂苷的含量,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北柴胡药材的质量评价。 这种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中国药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药物,外,中药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来,数千年,将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起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要想发现这些技术和方法寻找。演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物,有草、黄芪、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麦冬等均是根类药材,它们均是滋补药补功效,常用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明党参、甘全在以生药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药为主体的根古人研究中药很注重整体观和动态观, 补气、补血、补阴之效。换一个角度看,具有滋补作并没有借助于现代技术和方法,类药材之中如植物的不同器官,,中药可以称为老寿星。而茎、根茎而是本身存在着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叶往往有不同的功效,对中药的认识与形态、、, 那就需要深入到传统中药之中去中药能有如此稳定的疗效并延续花 、药物,这是“洋为中用”。果实 与用的“参”类药物 种来,一定会促进根类药材多有滋子生态、都没发育、有 另。 天然产物的分布和含量

研究主要是阐明天然产物及其母核和衍生物在哪些生物中存在,其含量如何。天然产物的资源品质研究主要是阐明天然产物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是否属于主成分、相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杂质的种类和含量、分离纯化的难易程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等,从而综合评价一种资源的品质。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很少,但其研究意义重大。如有些成分在生物体中含量很高,但结构类似的成分很多,主成分不明显,或杂质很多,性质相似,这样的成分分离纯化的难度很大,生产成本很高,产业化的意义就不大;相反某些成分在某一生物体中含量并不高,但成分单一,相关物质很少,分离纯化很容易,其开发的价格就很高。

参考文献:

1. 生药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思路; 屠鹏飞 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 100083.

2. 关于我国生药学发展的思考; 王德群 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合肥 230031)

3. 谈生药学的研究进展在教学中的贯彻;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邓茂芳(杭州310053) 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 潘媾(杭州310016)

4. 生药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思路; 屠鹏飞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 100083

5. 张本刚,陈士林,张金胜, 基于遥感技术的甘草资源调查方法研究(J).中草药 2005.36(10),1548-1551.

6. 郑汉臣,蔡少青 ,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7. 楼之岑, 生药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1

8. 姚振生, 药用植物学[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10. 张志聪 , 侣山堂类辩[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3.

11. 陈兴兴,魏辉,杜志敏 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12. 杨世林,张本刚,陈君,等.药材栽培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 作用及发展战略[J].中草药,1999,30(11):870—873.

13. 贺善安.药用植物栽培在濒危物种保护和利用中的意义及问题 [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l ,3(2):5—6.

14. 王良信.迎接植物药开发与研究的新时代[J].中国野生植物资 源.1999.5:106一l .

15. 胡之璧,周秀佳,郭济贤,等.三尖杉培养细胞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J].植物学报,1995,37(6):417—4.

16. 张恩迪,郑汉臣.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8.

17. 张均田.中国建国50年中药化学与药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和面临的及对策

[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7):397—401.

18.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19. 童静玲.黄芩炮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8(8),62.

20.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1. 宋·洪遵.洪氏集验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2.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23.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24. 金·李东垣.东垣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5. 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

26. 明·李明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8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