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二

[文件] chja54.doc

[标题]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理想的阶梯

[关键词] 现代文/教案

[内容]

[目的与要求]

1学习引用名言作论据以证明观点。

2理清本文的论述层次。

3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错误,明确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到论证的?

分析: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如果将本文第1段中“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这些文字删去,有什么不妥之处? 分析:不妥之处在于:这些文字,为本文最后一段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论断事先作了准备,这就使得首尾照应,前后连贯。如删去这些文字,就起不了这样的作用。

5“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这句中“以至”一词可改换为“或者”“和”等词行么?为什么?

分析:不能改换。因为:如果换为“或者”,那么“知识”、“能力”、“发明创造”这三者就成了选择关系;如果换为“和”,这三者就成了并列关系,而原文这三者实际上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以至”就很恰当。

6“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如果将“一切”、“都”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理由有二:“一切”、“都”是与本分句中的“永远”一词相呼应的,如果删去了,这个论述就不严密,也不一定正确。另外,从上下两个分句来看,“一切”、“都”与下一分句中的“任何”是对应的。如果删去了,则前后句式不对称,读起来也不和谐顺口。

7“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句中“当然”可否换为“然而”?“绝”可否换为“并”?为什么?

分析:“当然”不可以换为“然而”。因为:“当然”只表示轻微的转折,还有“不言自明,理所当然”的意思,而“然而”只表示实实在在的语义转折。联系上下文看,这儿应只是语义转折,且有“不言自明”的意思,所以不能用“然而”,而要用“当然”为好。“绝”也不能换为“并”,“绝”的语义比“并”更肯定更不容置疑,用在这儿,既强调了自己的正确看法,又“堵”死了错误的联想。

8本文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越好?

分析:本文用引证和例证的方法,论证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中心论点。写作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有了错误和失败,我们不必畏惧,不必害怕,应该“分析原因,

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路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本文作者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并不是说错误越多越好,并不是说对错误可以持满不在乎的态度,相反的,作者说要“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就是说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要尽量少走弯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但是,万一出了错误,万一遇到失败,也不必惊慌失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9本文的结尾部分和开头部分是否重复?

分析: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是一般性概括,而结尾是深化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它是结合现实,针对问题,经过了有力的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正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这使中心更具体,更深入,更明确。同时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典型例题解析]

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些?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分析: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一三 理想的阶梯

[目的与要求]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道理,并能从现在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学习选用具体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记住名言警句和一些名人的事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方法,适当复习排比。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和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部分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第1、2自然段):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 第二层(第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问题的共同点,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分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即针对三种现象提出分论点,分析论述,帮助青年解决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自然段):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并用马克思、诺贝尔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二层(第5、6自然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用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具体事例和朱自清的名言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三层(第7自然段):提出了第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并用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和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它们是每一层的论点,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因此,显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什么样的关系?

分析:本文出现了这样几个论点:

奋斗,是理想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上述四个分论点中,(2)(3)(4)是并列关系,均属于论点(1),这三个论点

从不同角度──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深入论述论点(1)。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论点

(1)是中心论点,(2)(3)(4)是分论点。分论点对所论述的那一侧面内容来说是论点,而对中心论点来说,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3《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展开论证的?

分析:《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用比喻修辞方法,把实现四化这一理想比喻成一座高峰,要登上这座高峰,就一定要架起一架阶梯,人们踏着这架阶梯往上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之巅。这架阶梯就是奋斗。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本文的结构可以图示为:

(1)(2)二(3)(4)(5)(6)(三)(7)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二)是本论部分,把中心论点剖分为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部分的意思是说,奋斗这座阶梯有三个梯级,一个是刻苦勤奋,一个是珍惜时间,一个是迎难而上;奋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地说,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就是实行奋斗。(三)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是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这三个分论点没有先后之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因此,我们说本文的结构形式是“并列开拓式”。

4《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论点中的事实论据能不能相互调换?

三个分论点中都举出了事实论据。第一个分论点讲勤奋刻苦,举了马克思、诺贝尔废寝忘食、刻苦奋斗的事;第二个分论点讲珍惜时间,举了巴尔扎克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爱迪生连续工作24个小时甚至36个小时的事;第三个分论点讲迎难而上,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却迎难而上的事。

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可不可以相互调换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分论点中所举的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这两个人的事中有没有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因素呢?当然也有,但是作者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把座位下的水门汀地面磨掉了一层和诺贝尔废寝忘食整整4年做了几百次试验的事,这样的事只能证明他们刻苦勤奋,并没有说明他们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第二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迎难而上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珍惜时间;第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他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按作者现在这样的取材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不能调换的。

当然,如果改变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可以调换的。如果第一个分论点“刻苦勤奋”中所举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珍惜时间,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连续工作多少小时,不肯浪费一刻时间,视时间如生命的事;如果用第二个分论点中“珍惜时间”中所举巴尔扎克的事去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迎难而上”,那就应当写他如何废寝忘食、如痴如狂地奋笔疾书的事;如果用第三个分论点”迎难而上”中所举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等人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抓紧时间、利用

时间,在和常人同等的时间内取得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成果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重点论证几个不同的论点,关键是要找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把论据与论点统一在一个角度里,使其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初学写议论文时,常常只在论点后随便写上一个事例,而不注意这个事例与论点的结合,出现论点与论据错位的毛病,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便知道这一毛病出现的原因和今后写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一毛病的出现了.

[典型例题解析]

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 、”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