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笔记 1

工业设计史绪论

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设计的萌芽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

人类最初的工具——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以后渐渐学会了拣选石块、打制石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

一、旧石器时代

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一般是打制成形的,较为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新石器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锋利,还要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制作石器时,在石材选料上十分注意硬度、形状、纹理的选择,以符合不同的使用和加工要求。将实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磨制石器: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

折衷主义 欧美各国 1820—1900

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 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 新艺术运动 欧洲各国 1890—1910 吉马德,戈地 维也纳分离派 奥地利 1897—1933 霍夫曼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 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 风格派 荷兰 1917—1931 里特维尔德 构成派 苏联 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 包豪斯学校 德国 1919—1933 格罗披乌斯 艺术装饰风格 法国 1925—1935

流线型风格 美国 1935—1945 罗维,盖茨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 1930—1950 阿尔托 现代主义 欧美各国 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 商业性设计 美国 1945—1960 厄尔

有机现代主义 美国意大利斯堪 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 理性主义 欧洲美国日本 1960—

高技术风格 欧洲,日本 1960—1980 波普风格 英国 1960—1970

后现代主义 欧美各国 1965— 文丘里,索特萨斯

解构主义 欧美各国 1980— 盖里,屈米 绿色设计 欧美各国 1970—

四、

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作用: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4、历史的传承: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

五、人类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

①设计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

②手工艺设计阶段——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③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工业设计阶段。

六、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美国著名设计师拉瑟尔·赖特于1956年应邀去我国台湾省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地区的工业设计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篇: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第一章 设计的萌芽阶段

设计的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特征是用石、木、骨等自然材料来加工制作成各种工具。在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三、生存设计

1、需求增加: 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就会不断出现。 2、需求发生变化:原有的需求也会以一种比先前的方式更先进的形式来得到满足。

3、舒适生活欲望的产生: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更为舒适的生活欲望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这样,人类设计的功能发生变化:由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有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一、手工艺设计阶段的特点:

1、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 2、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所以设计者和使用者彼此非常信任,设计者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第一节 中国手工艺设计

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陶器——新石器时代

制陶,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制陶——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掺入沙子进行高温火烧,以防

燥裂。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泥条,再盘筑成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在仰韶文化时期——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慢轮成形。

早期的陶器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

(1)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模使之光滑; (2)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

(3)压印,用特制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黑陶文化”:在新石器晚期,我国的彩陶工艺逐渐没落,在黄河下游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称“黑陶文化”,因它最早出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因黑色含铁,使陶器硬度提高,更坚实耐用。

有的陶器器体很薄,只有0.1或0.2cm,内外皆黑,有“蛋壳陶”之称,是黑陶工艺中的精品。

黑陶工艺的特点:1、黑:乌黑如漆的色彩;2、薄:器壁很薄;3、光:具

有平滑的光泽;4、纽:指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及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等。

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 m,底边长230.6 m

古埃及的手工艺制作:用石头来制工具、家具、器皿甚至极其细微的装饰品。

二、青铜器

青铜:是指在红铜中加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天然铜色红,称为红铜;埃及家具的特点:造型别致,靠头的一端要稍稍高出。整个床用铜制的零件加以连接,必要时可以拆卸。埃及家具几乎都带有兽形样的腿,而且前后腿加入锡铅后,颜色灰青,称为青铜。

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起先人们炼出的是纯铜,后来用铜和锡制成合金青铜。金属工具和用品的出现,使设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早期青铜器大都是直接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为平底,足做成锥柱状,以后又逐渐演变。

1、熔铸法。熔铸法制作青铜器首先要制范,有了范,人们便可以铸造出形式和尺寸完全一样的规范化产品,如兵器、铸币等。

2、到了战国时期,失蜡法。

的方向一致,与古希腊、罗马家具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古希腊、罗马的设计

1 .古希腊的设计

公元前8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了很多小奴隶制国家。他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建立了许多国家。他们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总称为古代希腊。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陶瓶最为有名。 古希腊建筑

帕提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38年,是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庙。由于古

早期的制范法为陶范法,根据泥模制成内范,浇注后得到与泥模一样的制品。 古希腊时期留存下来的手工制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以绘有红、黑两色的

三、漆器(汉代)

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 壶、钫、樽、盂、 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希腊庙宇多为围廊式,因此,柱子及其相关构件的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

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面貌。很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 食器皿为主的容器。另外漆器还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比例和相互组合上,由此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程式化作法,并称为“柱式”

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汉墓出土还有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 1、多立克(Doric)柱式 案、漆耳杯等,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 2、爱奥尼克(Ionic)柱式 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丰富,从实用出发,如漆奁、漆盘、漆案考虑使用 3、科林斯(Corinth)柱式 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装饰花纹形象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

2、古罗马的设计

古希腊陶器多为轮制,古罗马时代,随着青铜翻模技术成熟,用翻模方法大量生产优质仿金属陶器。

四、瓷器 “宋瓷”

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三、欧洲中世纪的设计

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欧洲封建制度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是基督教,它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人欲是万恶之源,并有意识地诋毁含有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

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反对机械及大工业生产, 声称在中世纪找到了他们的理想,坚信建立一个可接受的设计标准的惟一方法,就是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质量的尊重,并回到中世纪的形式。

1、各种生活用品的制作都是很朴素甚至是简陋的。

2、由于不必在繁复的装饰细节上下功夫,中世纪的制造者一般都长于结构的逻辑性、经济性和创造性。

中世纪设计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

13世纪后半期,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风靡欧洲大陆。哥特式又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杰出代表。

哥特式家具:家具上饰以尖拱和高尖塔的形象,并着意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 四、文艺复兴后的设计(15——18世纪上半叶)

文艺复兴的原意为“古典学问的再生”,即中世纪之前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学问。

西欧资本主义因素是从14世纪起在意大利开始兴起的,15世纪以后遍及各地。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商品生产和商业日趋兴旺,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因此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为资本主义建立造舆论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代一反中世纪刻板的设计风格,追求具有人情昧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 显示出更大的自由度,曲线被广泛的应用。家具的起伏层次更加明显,呈现出一种使人亲近的感情。

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人文主义”。它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

五、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大致有以下几大类:一为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方凳等;二为几案类;三为床榻类;四为台架类;五为屏座类。 明代家具的特色:

1、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 2、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不加油漆;

3、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4、十分讲究节点的设计,多用榫而少用或不用钉和胶。 5、明代家具的“攒边”技法颇具特色。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园林建筑兴起 (2)木材丰富 (3)木工工具的发展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用四字来概括:简、厚、精、雅。 简——指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 厚——指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

精——指做工精细,线面的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 雅——指风格曲雅,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家具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因素:

(1)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2)注意材料美 (3)注意结构美 (4)注意工艺美

第二节 国外手工艺设计

国外手工艺设计——欧洲手工艺设计。

设计要适应材料特性、结构、当时的技术条件,要适应实际的功能与环境。但是,在手工艺设计时代,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有很大的独立性,反映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潮流。

一.古代埃及的设计

建造在高约30 m的台地上。

前27—前26世纪建于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金字塔位于沙漠边缘,

2

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

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智慧的象征,艺术精巧含蓄、富于哲理。 2、文化方面:

(1)、人们为提高自己的身份,模仿贵族的喜好,特别是中产阶级,新兴的暴发户,渴望用消费 “情趣高雅” 的商品来表现他们的财富,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艺术趣味。

米开朗基罗:力量的体现,艺术雄伟壮丽、充满激情。雕像:大卫、摩西。(2)、社会低层的人们也亦步亦趋。

《创世纪》巨幅壁画,40*14。西斯廷天顶画。 拉菲尔:理想的化身,艺术婉雅和谐、抒情优美。

浪漫时期——到17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衰落,由此欧洲的设计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史称浪漫时期。

浪漫时期的设计风格主要是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这两种风格的流行时间和地点有所不同。

1、巴洛克设计风格

16-17世纪巴洛克设计风格开始流行,其主要流行地区是意大利。“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

巴洛克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

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局部不完整; 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爱用双柱、甚至以三棵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装饰上,巴洛克喜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早期巴洛克家具用扭曲形的腿部来代替方木或旋木的腿。打破了历史上家具的稳定感,使人产生家具各部分都处于运动之中的错觉。后来的巴洛克家具上出现了宏大的涡形装饰 。

2、洛可可式风格

17世纪,法国在古典主义之后,出现了洛可可式。 洛可可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

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第二篇: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

从17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时期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现代工业设计逐步建立, 由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

工业革命,也称为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的过渡。

第三章 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现代工业设计最大的推动力是18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批量生产与批量消费。

18世纪英国开始的商业化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起点。

在无数的消费品中,新颖的设计成了一种主要的市场促销方式。为刺激消费,需要不断地花样翻新,推出新的时尚。在这方面,设计师引导潮流。在生产方式变革的情况下,设计师的作用越来越与生产过程相分离,他们的地位和重要性改变了。

第一节 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

1、经济方面:

(1)、18世纪下半叶,中产阶级崛起,新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海外贸易的增长。 (3)、英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3)、18世纪时市场开发和广告宣传作为竞争的手段开始兴起。

第二节 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

随着市场的扩大,劳动分工成为批量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前, (1)、现代工业技术落后,交通不发达,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只是满足地方上的要求,人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由于技术和经济的限制,手工艺人只能按照古代相传的形式来制造必需品,手工生产活动常常是以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机器生产出现了,许多技术性的工作由大量未受过传统手工艺训练的工人来承担。由于机器重复生产的准确性,进行大批量的重复生产,这就使得在机械化的工业中,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进一步分开。生产过程也标准化了。

第三节 18世纪的设计风格

18世纪的设计风格是非常矛盾的。原因:

(1)、工业革命后,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出现,传统的设计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新的设计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混乱是难免的。

(2)、 由于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定型、成熟,人们还不习惯用心技术、新材料进行商品生产。

这期间比较流行的是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1、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新古典的特点: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艺术领域中的另一主要艺术思潮。

浪漫主义始源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开始就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它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

浪漫主义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

形式来对抗机器产品。浪漫主义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特别是东方的

情调。

第四节 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

切普代尔出身木匠世家,他于1753年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产品展厅,就此开创了自己的事业。1754年,他出版了样本图集《绅士与家具指南》,作为公司的广告宣传。这本书中家具插图包括了从古典式、洛可可式、中国式直到哥特式的各种风格,显示了这家公司吸引潜在顾客的花样与技巧,为新兴的商人阶层提供了使其能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情趣的饰品。

切普代尔有名的风格之一是出自中国的所谓“中国风”,这种风格是随

着东方贸易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在1750-1760年间成了女性闺房中极为时髦的式样。

第五节 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

18世纪的陶瓷工业生产的发展是由于需要的增加,即当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饮茶或咖啡;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喜欢吃热菜。

他的成功首先应取决于他的商业眼光。他有意识地将生产分为两个部分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一部分是为上流阶层生产的极富艺术性的装饰产品,另一部分是大量生产的实用品。

1、针对国内不同阶层及国际上不同国家,魏德伍德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技术,并精心组织生产不同风格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 2、从1773年起,他印制了产品目录广为散发 3、后来还加上了英文原版的法、荷、德文译本。 4、他还建立了长期的展销场所,以方便顾客选择定货。

第六节 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

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变革过程中,新技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使用蒸汽机就是机械化的第一步。在发展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 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叶,由于军备的需要和造船业的扩展,冶铁业成了大规模的产业。1、1779年,在冶铁业的基地柯尔布鲁克代尔建造了第一座大型的铁结构桥梁。这座桥梁使用了新材料,使设计手法发生了变化。2、消费需求的增长,五金产品生产迅速扩大,特别是以伯明翰为中心的日用小五金产品增长很快。(鞋扣)

1755年由伦敦著名仪器制造师约翰·多伦德研制成的天文尺(图)是用来测量太阳直径及恒星间距的,其设计简洁、明确,真实地反映了仪器的材料、结构和用途。所有零件都直接而坦率地表现出来,抛弃了任何形式的装饰。

的一位中心人物就是保尔顿,他也是使英国小五金商业化的重要人物。

第三节 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

为了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美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和工艺。

特点: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制造体系”。

这种具有互换性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大约从1800年开始在美国兴起。怀特尼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

第四节 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

汽车工业的真正革命是从亨利·福特的T型车和流水装配线作业开始的。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小汽车,从一开始它就大受欢迎。这种汽车简洁、结实而且便于修理,并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修饰。为降低成本,增加产量,1914

第四章 机械化与设计

人们一方面为机制产品寻求一种合适的美感,另一方面也在思考机器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随着各种专门机器的不断出现,以及生产中劳动分工的不断加强,设计与制造过程不可避免地分离开了。手工艺人的作用逐渐消失,设计师成了复杂的相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机械化对设计的影响似乎更多地体现于工程方面。工程师们设计并建造了铁路时代伟大的工程作品,这些作品与旧有的风格毫不相干,他们的成功应归于他们在解决前所未有的难题中所采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

年采用流水装配线作业,大量生产可互换性的部件。

这种流水线方式在增加产量和减少成本方面极为成功。1910年生产了2万辆T型车,每辆成本850美元。 1914年美国汽车总数为55万辆,其中25万辆为福特T型车。 1915年在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之后,产量达60万辆,成本下降到360美元。在1925年停止生产以前,制造了近1 500万辆T型车。

第五节 标准化与合理化

美国制造体系的演化表明,为了进行批量生产,产品就必须标准化,即部件的尺寸设计应该精密并严格一致。

而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每家生产商品和机器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零件、附件的生产标准。由于各家标准不同,因而产生了无数种尺寸系列和装配形式,这就要求用户备有大量配件以适应不同厂家的产品。

为了将大规模生产的基本原理,即互换性有效地用于国家一级的企业层次上,就必须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普鲁士发展了一套“普鲁士标准”,它不仅包括技术部件,也包括了一系列标准型的机车和车辆,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

第一节 英国的纺织工业

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了机械化生产。英国机械化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纺纱工厂是纺织业中最早机械化的部门。1769年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开创了革命性的变革。1770年哈格瑞夫斯发明了珍妮多轴纺纱机。1780年后,克罗普顿发明了“骡子”纺纱机。

纺织业机械化的第二个阶段是织布机的出现。先是使用飞梭。到了19世纪上半叶,机动织布机开始投入使用。但是,对设计活动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20年代由法国引入英国的杰柯德织布机。

第二节 技术与设计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产生了机械化,许多工业将机械化应用到生产上。一些工程师和设计师在新工业中有意排斥传统美学的影响,否认美学的任何作用。

这种观点的典型来自一位土木工程师柯本。他藐视美学的主题,不应在形式和比例上玩弄花哨,而应专注于最佳的机械方式。

散帕尔理论认为,风格不是时代各种特有形式的融合,而是在设计一种产品时基本构思的艺术升华。产品的基本形式主要受到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限制,同时也受到“许多在产品本身之外,而又对其设计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气候、时间、习俗以及设计作品服务对象的地位等,装饰作为这些影响的表现,是一种综合的因素。

1829年,为了挑选定期运行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的世界上第一列旅客列车,举行了一次设计竞赛。乔治·史蒂芬生的火箭号。

英国考文垂市的约翰·K·斯达雷于1888年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

19世纪的玻璃工业,有了两种技术革新,

1、模内吹制成形技术,这使瓶一类的容器能以较低成本重复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酿造、食品和医药工业的需要;

2、玻璃压制成形技术,融熔的玻璃置于加热的金属模具中,然后压入一个内模使制件成形。这种技术只能用于敞口的玻璃制品,如杯、盘、钵等。它所生产的制品表面粗糙不平。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美国开发了一种采用浮点和点刻的装饰技术,并演化成了所谓的“花边”风格,以掩饰生产中的工艺缺陷。

第五章 设计改革

促成设计改革运动发展的原因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出于对粗制滥造的机制产品的反感; 二是设计上的折衷主义所带来的风格上的混乱。

工业革命后,批量生产的制品的质量难以与手工制品相媲美,特别是那些机器仿制的手工艺品更是无法与原作匹敌。这种对比成了工业发展的障碍,使制造商感受到了一种对于机制产品的挑战。

在19世纪,一个更为直接和严峻的问题是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就是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

由于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引入,可以用较低成本大量复制产品。这类产品为中产阶层所接受,他们需要能表现其爱好和地位的公共和家庭环境,用堆砌的装饰来体现他们新近获得的财富和地位,这就产生了一种浮夸、炫耀和粗俗的趣味。

同样,制造商们也用装饰使物品看上去更复杂、更昂贵,以便从中渔利。他们认为艺术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来并应用到工业上的东西。制造商们在追求新奇中总是从过去的设计中抄袭,其结果就是由于不加区别地运用装饰而产生的风格与功能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所带来的混乱。

帕金在19世纪首先将设计原则具体化。

帕金反对那种“纯美”的观点。他认为设计者的技巧在于结构的具体化与表达,每个时代应有其自然形成的风格来表现其生活。

柯尔改革了英国邮政系统,负责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圣诞卡。

4

第二节 “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由于博览会是在“水晶宫”展览馆中举行的,故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意义:一方面较全面地展示了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

园艺家帕克斯顿 (1801—1865)的“水晶宫”设计方案。在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铁、木、玻璃三种材料,施工从1850年8月开始,到1851年5月1被移至异地重新装配,1936年毁于大火。

的形式,使人联想到飞行的原理,给我们一种强有力的印象。

第五节 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正当欧洲的设计师在为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伦理与美学以及装饰与功能的关系而困惑时,在美国的建筑界却兴起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这个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芝加哥变成了全国铁路中心,因此其城市发展很地的建筑师。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更多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逐渐形成了趋向简洁独创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

芝加哥学派包括了众多的建筑师,他们建筑设计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

沙利文(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最先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中最负盛名的人物是莱特,莱特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力图形成一个建筑学上的有机整体概念,即建筑的功能、结构、适当的装饰以及建筑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适于现代的艺术表现,并十分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使建筑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与整体相协调。——莱特的流水别墅

日结束,总共花了不到9个月时间便全部装配完毕。博览会结束后,“水晶宫”快。1871年芝加哥大火,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毁,重建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

第三节 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对于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最有深远影响的批评来自拉斯金(1819—1900)及其追随者。他们与帕金一样,对中世纪的社会和艺术非常崇拜,对于博览会中毫无节制的过度设计甚为反感。

他们将粗制滥造的原因归罪于机械化批量生产,因而极力指责工业及其产品。他们的思想基本上是基于对手工艺文化的怀旧感和对机器的否定,而不是基于努力去认识和改善现有的局面。 1.拉斯金的设计思想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准则:

⑴师承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旧有的样式。 ⑵使用传统的自然材料,反对使用钢铁、玻璃等工业材料。 ⑶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质感。 2.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

拉斯金思想最直接的传人是莫里斯。

莫里斯17岁时曾随母亲一起去参观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他对于当时展出的展品很反感,但他不只是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宣传设计改革。在他的影响下,英国产生了一个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

3.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恢复标准。

在设计上,工艺美术运动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活动的基础。

工艺美术运动的进步与局限

贡献: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采用自然材料以及注重材料自身的设计,装饰风格简洁朴实,设计范围包括了家具、染织、室内装饰和金属制品等。 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局限: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无疑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但由于莫里斯思想的局限性,他将手工艺与机械完全对立起来,呈水火不容之势。其实质是复兴艺术的手工艺而不是工业化的艺术,这是工艺美术运动不能持久的原因。英国是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

第六节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Art Nouveau)

“新艺术”是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就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一样,新艺术一时风靡欧洲大陆,显示了欧洲文化基本上的统一性,同时也表明了各种思潮的不断演化与相互融会。新艺术在时间上发生于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设计发展史上也标志着是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转折与过渡,其影响十分深远。

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在比利时。 1.新艺术运动概述

新艺术运动潜在的动机是彻底地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界流行的两种趋势决裂。

首先,新艺术是与先前的历史风格决裂。必须打破旧时代的束缚,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来。

第二,新艺术又拒绝了西方艺术的另一趋势——自然主义。他们崇尚的是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这种活力是难以用复制其表面形式来传达的。他们认为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和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这样,自然的精髓才能被把握住。新艺术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活力。

2.新艺术运动的起源

(1)、首先是社会的因素。自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政治和经济形势稳定。不少新近独立或统一的国家力图跻身于世界民族形式。

设计重要性的国家,但却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原因正在于此。 之林,并打入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这就需要一种新的、非传统的艺术表现

第四节 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

19世纪下半叶,由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不少设计师投身于反抗工业化的活动,而专注于手工艺品。但也有一些设计师在为工业进行设计,他们绘制设计图纸,并由机器进行生产,因而是第一批有意识地扮演工业设计师这一角色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德莱赛(1834—1904)。

关于装饰问题,德莱赛反对直接模仿自然。对他来说,植物形态必须规范化才是对设计师有用的。德莱赛潜心研究的植物学不单单是形态和图案的

(2)、在文化上,所谓“整体艺术”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家中甚为流行,他们致力于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绘画、雕塑、建筑、平面及手工艺等与自然形式融为一体。

(3)、在技术上,设计师对于探索铸铁等新的结构材料有很高的热情。 (4)、对于新艺术发展影响最深的还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采用自然主题的装饰,开创了从自然形式、流畅的线型花纹和植物形态中进行提炼的过程。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是比利时,这是欧洲大陆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 源泉,用他的话来说,植物表现出了“合理的目的性”,或者说“适应性”。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富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位,即霍尔塔(1867—1947)德莱赛金属制品,其特点是造型简洁和对材料的直接使用。茶壶形式独特,强调倾斜的把手,注重各种容器的把与壶口的功能关系。运用鸟类骨筋

和威尔德(1863—1957)。

霍尔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喜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

旋扭曲的线条,这种起伏有力的线条成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这些线条的起伏,常常是与结构或构造相联系的。

4.其他的新艺术流派除比利时以外,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也很有影响。 法国新艺术最重要的人物是宾,他原是德国人,1871年末定居巴黎。宾是一位热衷于日本艺术的商人、出版家和设计师,东方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5年12月,他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名为“新艺术之家”的艺术商号,并以此为基地资助几位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工作。这些设计多采用植物弯曲回卷的线条,不久遂成风气,新艺术由此而得名。

另一位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吉马德(1867—1942)。吉马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地铁风格”与“比利时线条”颇为相似,所有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了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

在德国,新艺术称为“青春风格”(Jugendstil),得名于《青春》杂志。“青春风格”组织的活动中心设在慕尼黑,这是新艺术转向功能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正当新艺术在比利时、法国和西班牙以应用抽象的自然形态为特色,向着富于装饰的自由曲线发展时,在“青春风格”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中,蜿蜒的曲线因素第一次受到节制,并逐步转变成了几何因素的形式构图。

追求需要采用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对于新奇的追求又要求很快地改变型号以保持消费者的兴趣。正是这种双重压力孕育了所谓的“样式设计(Styling)”,即经常性地改变汽车的外部风格以强调美学外观,这样就产生了“走马灯”式的“新”型号,而技术零件的生产则可保持相对稳定。第二方面的追求的影响体现于福特在10年内所推出的三种型号的车中。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与设计

机械化和电气化已广泛采用,但很少有工厂完全实现了标准化流水装配作业所要求的高度组织化。在英国,家具工业无论在生产方法还是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方面都依然是十分保守的。在19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工厂中,仍采用适当规模的单元进行生产。

随着市场的扩展,胶合板、模压成形工艺等新材料、新技术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这些革新不仅加速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更为简洁和富于现代感的家具的出现。

技术的变化在推进英国家具由手工传统走向现代设计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包括北欧五国,即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 设计特点:

1、对传统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尊重。

2、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想与工业的效率和功能主义融为一体。 3、不少企业聘请艺术家进行产品设计。 4、将设计重点放在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用品上。

第七节 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

麦金托什(1868—1928)是英国格拉斯哥一位建筑师和设计师。他在英国19世纪后期的设计中独树一帜,并对奥地利的设计改革运动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麦金托什和维也纳“分离派” 成员在很多方面都与新艺术运动相呼应,不少设计史家也将他们划入新艺术的范畴。但与别的新艺术流派相比,他们的设计更接近于现代主义。“青春风格”几何因素的形式构图,在他们手中进一步简化成了直线和方格,这预示着机器美学的出现。

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是霍夫曼、莫瑟和奥布里奇。

霍夫曼本人的设计风格深受麦金托什的影响,喜欢规整的垂直构图,并逐渐演变成了方格网的形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并由此获得了“棋盘霍夫曼”的雅称。

卢斯于1893—1896年间在美国芝加哥工作过,返回维也纳后,设计了一些颇有争议的住宅和商店。其中最有名的论文名为《装饰即罪恶》,发表于1908年。这是一篇反传统、反折衷主义的檄文,震动极大。这篇论文的焦点

第四节 新材料与现代设计

1、新材料最早的突破是在金属上,轧钢——铸铁、钢材,铝、镁等轻金属也日益普及。

2、 在小型消费品的金属表面镀铬,也是20世纪30年代工业设计中的一大特色。 3、无缝钢管出现。

4、机制木材如胶合板、层积木等新型材料的出现。 5、塑料出现。赛璐珞——酚醛塑料。

第五节 技术与设计

是认为装饰表现了文化的堕落,现代的文明社会应以无装饰的形式来表现。 1、照明——灯具的设计;各种家用电器如电水壶、电烤箱、电炉、电热器

等就已问世,电冰箱、吸尘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实现了家庭的电器化。

第八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为对设计的新态度做出了贡献。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制造联盟每年在德国不同的城市举行会议,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地方组织。

制造联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联盟表明了对于工业的肯定和支持态度。

2、设计视点转向——汽车、飞机等。

3、新的家用电器同样也成了“摩登时代”的象征。改变了原来纯技术和功能的外观或沿袭的传统式样。

第七章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第一节 美术革命

机器美学——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这就导致了抽象的,特别是几何的形式,象征现代性的。

立体主义(Cubism)产生并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它的基本原则是用几何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描绘客观世界。立体主义的创始人给立体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为一系列各种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来理解,这就是立体主义。” 毕加索:1、在1909—1913年间的解析立体主义阶段,对自然主义的题材进行了抽象;2、综合立体主义阶段趋向于几何化。

未来主义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出现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它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未来主义否定传统的艺术规律,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并提出把机器和工业作为现代艺术偶像和主题。在绘画作品中,未来主义者试图表现现代生活的活力——都市中人群的运动及汽车、火车的高速飞驰等,他们还将一些普通的批量产品作为描绘的主题。

1909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1876—1944)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城市生活的

第三篇 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

第六章 工业、技术与设计

第一节 美国的工业与设计

1、批量生产。机械产品——家用产品

2、形成了高投资、大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这三位一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

3、市场的时尚意识逐渐兴起,多样化的需求出现。

美国汽车工业似乎为两个相互矛盾的需求所困扰,一方面,对于廉价的

6

运动、变化、速度和节奏表示欣喜。

⎧ ⑵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 ⑶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格罗披乌斯提出了学校的两个目标: ⎧ ⑴打破艺术界限;

第二节 风格派

风格派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 风格派的主要成员:蒙德里安、奥德、里特维尔德。

风格派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也就是说艺术应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这种对于和谐的追求是风格派恒定的目标。风格派艺术家把几何形式与机器生产等同起来,追求那种在机器产品中的精确。

第三节 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

一战前后,俄罗斯艺术家一些青年颂扬机器的特征,提倡用工业精神来改造社会生活,认为艺术表现不应依赖于油画颜料、画布、大理石等传统材料,而应取决于塑料、钢铁、玻璃等现代材料,艺术的形式也应是抽象的几何形式。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绘画及雕塑的主题。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工程结构物,因此被称为构成主义。

在政治上,构成派把对传统的抛弃及对技术的热情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在艺术上,以抽象的雕塑结构来探索材料的效能,将产品、建筑与文化联系起来,强调根据与工业化世界的关系来定义“艺术家”。

第四节 走向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首先起源于对机器的承认,机器既是以批量生产方式产生理性的现代设计的源泉,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1、功能主义最有影响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

2、理性主义是以严格的理性思考取代感性冲动,以科学的、客观的分析为基础来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现代主义风格是以机器隐喻为基础的,即所谓的“机器美学”,也就是

用净化了的几何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第五节 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

机器美学的代表人物:柯布西埃

柯布西埃对于机器的颂扬,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机器美学”。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

1925年,柯布西埃设计了有名的“新精神馆” 。1926所柯布西埃提出

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即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点

第六节 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1919年4月1日,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筹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 1925年4月1日,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骚 。 1933年7月包豪斯解散。

包豪斯在设计教学中的特点:

⎧ ⑴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 ⑵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并能供给工厂大批量生产; ⎧ ⑶强调基础训练,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发展而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

⎧ ⑷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 ⎧ ⑸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 ⑴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 ⑵提高手工艺人的地位,使其与艺术家平起平坐。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艺术流派,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用奇特、夸张的形体来表现时代精神。

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它最先是由伊顿创立的。由匈牙利艺术家纳吉接替发展的。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些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

包豪斯的贡献: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方式成了世界上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 包豪斯的局限:

1、包豪斯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无论何种产品、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而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时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

2、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有一种冷漠感,缺少人情味。 3、包豪斯倡导为大众的设计,但由于包豪斯的设计抽象而深奥,因而曲高和寡,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阶层所欣赏。

20世纪初,在标准化与合理化理想发展的同时,一系列欧洲艺术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如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构成主义等,它们力图定义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美学的形式与功能。尽管这两种发展乍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一个是基于工业生产的压力;而另一个则是基于艺术理论与价值。但两者所用的术语和概念却常有惊人的相似,即工业与艺术在很多方面已走到了一起。

第八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第一节 艺术装饰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是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巴黎的豪华与奢侈。艺术装饰风格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

著称,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 包括了装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家具、珠宝、绘画、图案、书籍装帧、玻璃和陶瓷等,并对工业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节 流线型风格

⎧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

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

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 是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

⎧ 流线型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它反映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传统的尊重,在形式与功能上的一致和对自然材料的欣赏等。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PH灯具的重要特征:

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

、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

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

“软性”的功能主义:家用产品采用一种比功能主义更为柔和并具有人文情调的设计方法,设计师一方面保持革新的功能主义精神,同时又以一种能够批量生产的方式应用木材等传统的材料。

这一阶段的家具清楚地展示了这种新风格的特点:以直线为主的简洁的结构技术,视觉上和实际上的轻巧形状以及使用皮革、木材等天然材料,同时又不失功能主义的实用原则。

第一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 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

彦森设计的多级离心泵。这种系列泵的外观形态是为了适应如下三个特殊问题而设计的:

⑴在结构上必须能经受机械应力; ⑵在整个工作范围内都必须保持高效率;

⑶泵必须尽可能少占空间,易于安装,管道流线应简洁。

丹麦的邦与奥卢胡森公司(B&O公司)

丹麦的B&O公司是惟一系统解决设计问题的公司。

该公司把设计作为生命线:一方面——系统地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开发,首创了线性直角唱臂等新技术;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市场的最高层次,并致力于使技术设施适合于家庭环境,从而设计出了一系列质量优异、造型高雅、操作方便并富有公司特色的产品。

不应故意强调产品的高技术特点,人为地使操作复杂化。

第九章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第一节 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工业设计”一词在美国最早出现于1919年,当时一个名叫西奈尔的设计师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并在自己的信封上印上了这个词。

厄尔是美国著名的汽车设计师,他于1919年发明了一种用泥塑模型设计车身的标准技术,使汽车车身设计可以更加自由。

提革的目标一直是为其业主增加利益,但又不过多损害美学上的完整,并以省略和简化的方式来改善产品的形象。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设计师

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

皮克(1878—1941)对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整体设计。 采用标准化的车厢,这种车厢有气动门和舒适的沿窗布置的靠椅。 1933年伦敦公共运输局成立,统一管理公共汽车和地铁服务,皮克被任命为局长。皮克上任后立即对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筑、标志、装修乃至车票进行统一设计,建立了一种现代化的形象,还对地铁车厢和公共汽车进行了标准设计,使其具有系列化的外观。

车厢色彩也有明确区分,如公共汽车用红色、电车用绿色等。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在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其核心是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

现代主义在战后的发展集中体现于美国和英国。并冠以“优良设计” 名称。

1.美国现代主义的发展

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29年,它致力于宣传现代主义的设计。20世纪3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几次“实用物品”展览,展品直接从市场上的功能主义设计商品中挑选出来,以向公众推荐实用、批量生产的、精心设计的和价格合理的家用产品。

1940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工业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新”标准,即产品的设计要适合于它的目的性、适应于所用的材料、适应于生产工艺,形式要服从功能等。

这种美学标准在20世纪40年代大受推崇,并作为该馆组织的第二批“实用物品”展览的选择标准。这些实用物品被誉为“优良设计” 。 著名工业设计师诺伊斯(1910—1977)和考夫曼都竭力推崇“优良设计”,并把它作为反抗流线型一类纯商业性设计的武器。

所谓商业性设计就是把设计完全看作一种商业竞争的手段,设计改型不

第四篇 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

迅速复兴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的因素是其中一部分,但最大的动力来自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如雷达、飞机制造以及塑料和轻金属等新材料的应用。

20世纪40代未最重大的成就是晶体管的发明,它使电子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从而为战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开辟了道路。

战后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国际组织,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1957年,该联合会成立于伦敦,会址永久设于巴黎。

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设计”正在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

战后初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现实和重建的需要。对于厂家和设计

师而言,有两种象征重建的方式:一种是技术性的,一种是艺术性的。美国、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或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

“优良设计”为特点的风格,德国、瑞士和日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并发展了一种强调机 低成本产品竞赛并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以器效率的工业设计风格,把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产品上。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意大利则以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来描绘

适于战后住宅较小的生活空间。这种风格具有简洁无装饰的形态,可以用合理的价格批量生产,特别是家具轻巧而移动方便,有时还具有多功能。

自己国家的未来,它们试图从家用产品着手,创造一种体现稳定和各自成就。 2.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

战争期间,由于家具木材的匮乏,英国政府贸易局通过国家控制生产和 随着大批量生产的发展,这两种方式都产生了一种设计上的形式主义,

德国式刻板的机器美学和“当代”意大利家具的浪漫风格就是典型的代表。 供应的办法来推行标准化家具的生产,要求充分利用材料设计出宜人的家具。

战后设计发展了两种不同的设计观,一种是所谓的“价值创新”理论,另一种是所谓“合适设计”理论。

前者着眼于设计的商业价值,强调通过设计为产品创造新的附加价值,从而诱导消费,增加生产者的生产效益。

后者则着眼于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强调设计应适合于人们的实际需要,着重解决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反对使设计沦为浪费资源和能源的媒介。

1944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

何谓“优良设计”?工业设计协会有如下的见解:“只有那些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的设计才是优良设计,„„设计是质量标准的一个基本部分,首要的设计问题是它的工作性能如何?第二个问题是它看上去合适吗?优良设计总是考虑生产技术、所用的材料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8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现代主义的信条“形式追随功能被设计追随销售”所取代。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商品的废止有如下三种形式:

1、功能型废止,也就是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从而让先前的产品“老化”;

2、合意型废止,由于经常性地推出新的流行款式,使原来的产品过时,即由不合消费者的意趣而废弃;

3、质量型废止,即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一段时间后便不能使用。

1.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阶段 。

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罗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设计师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并举行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2.成长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1953—1960年,日本的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 。 1957年日本设立了“G”标志奖。

日本政府于1958年在通产省内设立了工业设计课,主管工业设计,并于同年制定公布了出口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积极扶持设计的发展。 为了改变日本产品在国际上价廉质次的印象,日本的工业设计从模仿欧美产品着手,以求打开国际市场,这就使日本的不少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

引进和消化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日本产品在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的汽车、摩托车是从仿制起家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且强调技术和生产的因素,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日本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始转向所谓“生活型”,即强调色彩和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

日本的大型公司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并且十分重视合作精神。因此日本的设计师大多是公司的雇员,设计成果被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以公司的名义推出。设计师本人则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这一点与欧美的职业设计师有很大不同。

在日本的企业设计中,索尼公司成就斐然。索尼的设计不是着眼于通过设计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而是将设计与技术、科研的突破结合起来,用全新的产品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即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市场。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

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现代文艺复兴” 。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个性。

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受到所谓“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设计的影响,如伊姆斯的椅子就对意大利的家具设计有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也对意大利产生了较大影响。

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到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已发展出了一种以改进了的流线型为特色的风格。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视觉特征是所谓当代“有机”雕塑,这种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和塑料生产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20世纪60年代,塑料和先进的成形技术使意大利设计创造出了一种更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风格。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德国发展了一种以强调技术表现为特征的工业设计风格。

德意志制造联盟鼓吹简洁的形式,并为“优良产品”设计制定了一套功能主义的标准,强调产品在整体上不应有与功能无关的表现性特征。 乌尔姆造型学院于1953年成立,其纲领是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 比尔在建校方针上也遵循包豪斯的理论学说,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统一,在学院开设了机械与形式两方面的课程。

马尔多纳多用数学、工程科学和逻辑分析等课程取代从包豪斯继承下来的美术训练课程,产生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

联邦德国设计史上的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的传播与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乌尔姆造型学院所开创的设计科学。

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目的在于给予纷乱的世界以秩序,将客观事物置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并通过系统设计使标准化生产与多样化的选择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系统设计不仅要求功能上的连续性,而且要求有简便的和可组合的基本形态,这就加强了设计中几何化,特别是直角化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 “设计怪杰”的科拉尼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 科拉尼的设计方案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意识。

第七节 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正式发展工业设计是在1961年底,并在“台湾生产力及贸易中心”机构中设立了产品改善组,邀请美国工业设计师从事观念宣传及公开讲习工作。应该中心之邀,日本千叶大学吉岗道隆教授在1963—1966年间每年暑期到台湾举办工业设计训练班,藉以培养师资并挑选优秀人才出国深造。

台湾工业设计协会于1967年12月成立,各院校也纷纷成立工业设计系,大力培养设计人才。1973年5月,台湾工业设计及包装中心成立,并于1974年举办了第一届产品设计竞赛。

第八节 公司识别计划

二战后,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公司识别计划的兴起。公司识别计划是把企业作为设计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企业明确的识别特征,全面地、正确地体现出企业的视觉形象。

诺伊斯形成了IBM风格。这种风格突出了尖锐的棱角和以立方体为基础的几何形,外观整齐划一。在色彩上则采用素洁的冷色。通过这些设计因素体现出商业界的冷漠、秩序和效率,获得了有个性的造型特征。 “IBM不是竞争,而是创造环境。”这就是IBM的设计原则。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设计”分成两类 。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

二战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

战后日本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第九节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设计师就开始对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动作范围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使人的生理尺度与日常使用的物品尺寸协调起来,从而设计出更宜人、更有效率的产品。

丹麦设计师克兰特和美国设计师德雷夫斯是这方面工作的先驱。

本书成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引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意大利 “孟菲斯” 的设计师集团。“孟菲斯”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和7名年轻设计师组成。 “孟菲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 孟菲斯代表人物——索特萨斯。

“孟菲斯”对功能有自己的解释,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体现在物质上、文化上、精神上。产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更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一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第十节 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的革命。

因此,“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在电子时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了。

二战后,新型塑料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形工艺上的灵活性,使许多产品呈现出新颖的形式和颜色。20世纪60年代曾被称为“塑料的时代”。

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特征是走向了多元化。

功能主义的危机在于它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消费、追求标新立异的特点相背离。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兴起,他否定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对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五节 解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一种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所谓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哲学开始被一些理论家和设计师所认识和接受。 解构主义则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柏纳德·屈米等。

第一节 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在设计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占着主导地位。它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

随着技术越来越复杂,要求设计越来越专业化,产品的设计师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设计队伍。此外,随着设计管理的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的特色。聘请由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也必须和公司的特色一致,以保持设计的连续性,这些都推动了“无名性”设计的发展。

第六节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Reduce、Recycle、Reuse

第二节 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第十二章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

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 ,因此许多青蛙公司的设计都有一种欢快、幽默的情调,令人忍俊不禁。

艾斯林格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生产的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研发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金融的时代,而20世纪90年代则是综合的时代。

信息时代,日本传统设计中小、巧、轻、薄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为日本高科技产品的重要特色。

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新现代主义的出现受到流行的视幻艺术(OP艺术)的影响。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艺术。

视幻艺术强调黑白的几何形式构图,在产品设计上,视幻艺术受“硬边艺术”的影响,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

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

技术。

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第三节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Pop)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波普风格的中心是英国。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这

1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