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当代中国国情.国民与民主问题

  摘 要:“民主”不仅仅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也是一种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广泛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任何人都是与“民主”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实现民主,对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主;文明;协商;自由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91-01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但当今的执政者中有人这样认识,更是广大国民多数人的普遍共识。人们认识到,在当今的时代,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共识的政治哲学。民主的普世价值已成了整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头等重要目标。   如何在中国实现民主,对中央政府来说,要切实落实实现民主的各项决策;对广大民众来说,还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批判和清除各种反民主或抵制民主的错误思想。   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自鸦片战争以来,经济十分落后,国民素质低,中国的国情和国民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康有为、梁启超两位在中国传播西方思想的先驱认为在中国实行民主不合实际。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统治,他也不主张立即给公民以权利,反对给公民以民主和自由,理由是中国人素质太低,必须要先经过“军政时期”、再经“训政时期”,才能到“宪政时期”还政于民。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民素质,采取这样的做法是情有可原的。   到了蒋介石主政国民政府的时候,他更是打着“国情论”的旗号来抵制民主在中国的实现,以便他实施独裁专制的统治。此时的共产党人和知识界的精英们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手中的武器正是这个民主的普世性和实施宪政的根本主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成立的。其后,经全国政协协商建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党派性协商机关继续存在。历史证明,我国的协商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把民主妖魔化、阴谋化,把民主的实现说成是“全盘西化,全盘英美化”,是“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搞和平演变的阴谋”,其实这完全是片面的。   民主、宪政、法制、自由、人权等等,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中国人也应和外国人一样享有这些普世价值。虽然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国情,国民有素质高低之不同,但这些绝不能成为拒绝民主普世价值的理由。现代民主是在英美地区发端的,但不能说现代民主就是英美地区的物产,只配英国人和美国人使用,不适合我们中华民族。民主一经产生,就具备了普世的意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享有,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真理。   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政协”一类的民主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民更需要的是普世的民主。   民主的普世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如同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发源于美洲,后传进到中国,现在还有谁因为这些东西是从美洲传进就拒绝吃饭穿衣呢?恐怕现在是不会有这样的人了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时代在前进,民主的浪潮汹涌澎湃,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坚决抵制和彻底清除阻碍实现民主的各种错误思潮。要认真学习西方的民主,特别是要学习台湾地区实现民主的经验。同样是中国人的台湾,他们可以实现普世的民主,大陆的人民为什么就不能呢?台湾今天的政党政治和实现民主的经验是特别值得大陆人民学习的。虽然他们的经验并非完美无缺,但他们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台湾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证明了我们中国人并非因“国情和国民素质低”而不能实行民主体制,并非不能搞普遍的民主选举,并非不能搞多党竞争。我们中华民族虽有深厚的皇权文化传统,但追求自由与民主是植根于人类的本性,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西方国家能做到的,今天的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做到了,还有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民也做到了,那么我们大陆的人民也一定能做到。只要国人都站出来争民主,并且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自由民主的新天地一定会在中华大地出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