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实践教育

第31卷第1期

2010年2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乩31。№1Feb.2010TS玳GHUAJOURNALOFEDUCATION

创新性实践教育

——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经过多年努

力,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

关键词:创新性实践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10)01—0001—0005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这是清华大学依托百年积淀和几代清华人的不懈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推进的重大教育创新举措。

一、创新性实践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内涵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大学一直在探索适于高水平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校之初到解放前,在老校长梅贻琦的倡导下,当时的清华大学广延名师,注重为学生打下雄厚的科学和人文基础,再送到国外深造,形成了“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技人才,高水平的人才主要靠我国自己来培养。在蒋南翔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在继承“厚基础”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实践教育,提出正确处理“猎枪和干粮”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训练,大大强化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厚基础、重实践”是这一时期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创新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积极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厚基础、重实践”的基础上“求创新”,成为新时期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在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如下基本认识:

1.创新性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环节.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这是实践教育的出发点,但以往的实践教育偏重于知识的验证和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而对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这一点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但近年来的创新教育主要集中于创新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实践性不强,围绕着创新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也

收稿日期:2009—12—20

作者简介:顾秉林,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劲松,电子

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陈皓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f姚期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往往是零散的、个别的。因此,以往的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于学生创颓能力培养来说,体系是不完整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并把创新构思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即在创新性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的创新性和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把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和创新性要求融合起来,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践教育。

2.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僵化也不应单一。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不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创新性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比如依托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设立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班、依托高水平学科群设立的数理基础科学班、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学术交流等,都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有效模式。

3.高水平大学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目标是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须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否则难成规模。也难以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就像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员队伍,既要选有发展潜能的苗子,又要有优良的训练环境和条件,还要有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更重要的是运动员需要经过不断的科学训练和多次的竞赛过程,才有可能进入奥林匹克比赛去创造佳绩、刷新纪录。在创新性实践教育中,优秀学生需要在高水平导师指引下,提出问题探索新知,在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中,经过多层次不断提升的创新性研究实践,反复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逐步取得创新成果,成为创新型人才。在高校中,创新性实践教育的诸要素——学科、指导教师、研究条件、学术氛围等都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难以持续地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遵循实践育人规律,提出“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教育理念,创立了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以“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样化交流”为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为保障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

具体来说,创新性实践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指向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型学习,经受运用新知识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过程磨练,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过程,通过获得创新成果,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我校通过五项建设措施构筑创新性实践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三个系列环节构成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两种保障机制引导、激励和支撑学生持续投身创新性实践。

二、五项措施构筑强力支撑创新性实践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

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近年来,我校新发展了理科、管理、人文社科、艺术、医学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性学科布局日臻完善,形成了工科优势集聚、文理特色鲜明、交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格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学术土壤,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知识空间和文化氛围中打下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自由汲取创新的营养,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研究选题与研究兴趣的契合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凝练前沿及交叉学科方向,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充足的创新空间,只有基于优势学科平台,站上学术前沿,前方的创新空间才广阔。为此,我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凝练出一批前沿学科方向,组建优势学科群,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刨新性实践教育・3・

汇聚一流学者,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高水平“教练”。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引领学生创新实践的“教练”,是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中最能动的力量和最关键的纽带。我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原则,汇聚一流学者,形成了一支包括学术大师、海归名宿、本土精英、后起之秀的学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人才配备了最优质的指导力量。导师队伍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为组长的讲席教授组及60多位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师和众多青年才俊。导师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把研究生直接引导到学术前沿,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高。

搭建坚实的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实践条件。我校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搭建了坚实的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以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类研究基地为代表的众多研究中心和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平台的建设和使用,统筹考虑了本、硕、博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研究型课程、本科生的研究训练计划(SRT)、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多样化的学科竞赛等均依托这些条件进行。

开展多样化学术交流,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创新性实践教育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建立了以促进交流、鼓励创新为目的,以校内(校际)一全国一国际三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学术沙龙、自发性学术团体等学术交流平台为主体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学术交流体系,并制度化地持续拨出经费设立专项基金,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基金”、“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等,促成鼓励创新、促进交流的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

三、三个系列举措构建创新性实践教育核心内容

在培养方案中,采取三个系列举措——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样化交流。这构成为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每个系列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各系列各层次活动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

1.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是面向问题的学习,不是为掌握知识而学习。典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有:本科新生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研究生的研究型课程、博士生的学科前沿课程等。本科新生研讨课,是我校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门新型课程,使本科新生在入学伊始就能在院士、博士生导师等大批高水平教师引导下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继新生研讨课后,我校又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课,该课程涵盖理、工、文、医等领域,主讲教师中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授,以及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使得本科生更直接地参与科研实践。在研究生课程中,带着问题学习就更为普遍了,“把作业当项目来做”是研究型课程的典型特点。博士生学科前沿课程,则是直接把博士生带到学科前沿阵地,帮助博士生把握学术发展方向和国家重大科研需求。

2.高水平科研。科研是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导师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这使研究生能依托高水平前沿课题展开创新性研究实践;即使是本科生,也要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课程设计及课程Project、学科竞赛、试验室探究课、综合论文训练等环节,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经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我校从1996年起在本科生中实施SRT计划,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科研实践、接受引导性基础研究训练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掌握科研基本技能,培养科研兴趣。10多年来,每年都有SRT计划项目近1000项、约50%的本科生直接参与,学校用于SRT计划的经费持续增长,规模与受益面稳步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清华大学“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综合论文训练以前沿的学科研究为平台,80%以上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理论研究、应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用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研究生是重大课题研究的主要力量,我校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研两项以上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等SCI论文占全校SCI论文的60%(约1700篇/年);在10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获奖78篇,平均每50名博士毕业生获奖1篇。这些都是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成果。

3.多样化交流。创新离不开交流。典型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和海外实践,等等,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校学生学术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我校每年有400余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又如,每年学校都会选拔一批大一新生到国外名校进行访学交流。学术交流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的信息和灵感,更激发了自己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斗志和意志、信心和决心。如果没有交流,关起门来做学问,想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行动,是非常困难的。

四、两种机制引导、激励和支撑学生投身创新性实践

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把创新性实践教育的三个系列举措列为学生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完善学分制等学习激励机制,保障核心培养环节得以有效实施,适应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需要。坚持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独立学术评价,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按研究型大学教师任职规范修订教师任职条例,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提供资源引导、激励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学校规定所有教学系列、教学科研系列的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工作量,而且发挥“名师上讲台”等措施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倾心教书育人;建立教学培训中心,开展集中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投入教学,增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多年来,我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型教学体系实现了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从讲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从传统的以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为主向以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具有“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转变,成为新时期学校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突出亮点。

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一是设立各类专项基金,包括博士生海外学术会议资助基金、学生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等,持续支持创新性实践教育三个系列各培养环节。二是集中优质资源,建设校级重大教学实验平台,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经过近lO年的重点建设,我校已建成“基础理论课程”等四个教学基地、“先进制造与工业工程训练”等10个中心,以及“学生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教育”等五类环境,CAD、工业训练、电工电子、外语等实验教学基地和平台年接待学生超过165万人时。三是基于高水平学科(群)、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设立人才培养试验区,并持续提供资源保障。例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通过校内二次招生选拔具有特殊潜力和特别优秀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以注重基础科学训练、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为特色,加强计算机理论教育,“理论计算机科学”等10门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聘请国际知名公司的研究人员和海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来授课和讲学,使学生接受最先进的工程教育;强化创新训练和实践教育,安排四年级学生到各著名研究院所进行一年的科研实践及综合论文训练。

通过五项措施、三个系列、两种机制,构建了一套具有系统性与持续性、多样性与适应性、多层次与渐进性等特点,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参见图1),使学生全学程置身浓厚的研究氛围,产生探究的兴趣,经历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不断做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践教育・5・

图1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示意图

创新性实践是实践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清华大学将在已经开展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努力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TheInnovativeandPracticalEducation

——AWay

GUBing-linofTrainingCreativeTalentsBasedonBuildingHigh--LevelAcademicDisciplinesWANGDa-zhongWANGJin-songCHENHao-mingAndrewC.Yao

(TsinghuaUniversity,Be/j/ng,100084)

Abstract:TrainingcreativetalentsisnotonlyacoretaskforChinesehighereducation,butanoblemissionforTsinghuauniversity.Throughyears’efforts,Tsinghuauniversityhascreatedanewpro—gramofcreativetalentstraining,whichistheinnovativeandpracticaleducationbasedonbuildinghigh--levelacademicdisciplines

Keywords:theinnovativeandpracticaleducation;trainingtalents;buildingacademic

disciplines

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顾秉林, 王大中, 汪劲松, 陈皓明, 姚期智, GU Bing-lin, WANG Da-zhong, WANGJin-song, CHEN Hao-ming, Andrew C.Yao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31(1)10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 顾秉林.GU Bing-lin 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

引证文献(10条)

1.李祖超.杨淞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途径分析——以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例[期刊论文]-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2)

2.王华.解习农.姚光庆.焦养泉.吕新彪.夏庆霖.王占歧.郭秀荣.边建华.马长林.龚丽.单华生 强化教学团队和品牌专业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 2011(4)

3.李忠云 高水平大学要办好人文社科期刊[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4.孙志明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链研究[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1(11)

5.王锦化.屠树江.沐来龙.李亮.吴翚 化学创造学实践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1(10)

6.叶赋桂.罗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期刊论文]-复旦教育论坛 2011(4)

7.吴冠英.叶风 动画教育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面[期刊论文]-装饰 2011(1)

8.冯天元 创新教学建设培养医学专业精英人才[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8)

9.武晓峰.王磊 学术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1)

10.黄海燕.肖建华.阎东林 面向基础与技术前沿的实验教学[期刊论文]-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hdxjyyj201001001.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