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

姓名:王青 学号:2010710094 班级:10级统计(3)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大学生面对多重压力,在学习中、人际交往、情绪行为、人格发展、恋爱和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生常感郁闷,冷漠、孤独、焦虑……个别学生精神崩溃,甚至行为失控,凶恶性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全面发展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积极科学地进行心理保健和自我调适就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大学阶段甚至一生要完成的生命课题。传统观念上,人们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认为没有身体疾病就是健康的人,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不仅仅追求身体上的健康,而且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

大学生心理焦虑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焦虑症状。

一.大学生考试焦虑

焦虑属于消极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绪。它使人烦躁不安,类似恐惧,但程度不太强烈。大约有10%—15%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中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绪不同而言,平时不容易激动,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学习效率比焦虑高者要好。在一般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焦虑程度高

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可以因有情绪压力而提高效率,而复杂的工作则可以因情绪压力而降低效率。

大学生产生考试焦虑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对大学生中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降级怎么办? 毕业分配怎么办? 思想产生压力。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第二,疑虑考试失败。大学生为继承并继续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优势,在来自各方的众多“尖子生”中去竞争,去比赛,结果负于强手,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第三,外部压力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在考试成绩上,父母或朋友对学生的过高要求,评优和奖学金的标准以成绩为主,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怕考试出错,把考场纪律也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明明自己在思考着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担心自己是否违纪了,造成心理障碍。

第四,大脑休息不足。有些学生,为了考试拼命复习功课,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也同样会陷入焦虑之中。

克服考试焦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人绝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积极状态可以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的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树立自信心,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

再次,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

临近毕业,大学生们会经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求职期,参加招聘会,投递简历,参加笔试、面试……在一次次被拒绝中,一些学生日渐沉重的焦虑代替了曾经的自信。前不久,河北大学对近年该校的心理咨询记录进行了统计:每年全校的心理咨询在500人次左右,其中涉及学生毕业问题的就占10%。从来访者来看,大多是大三、大四学生,特别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近一两年,研究生来咨询就业问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据该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佘丹丹老师介绍,前来咨询就业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因求职屡屡受挫,而感到绝望和失落。具体说来,他们有的存在对工作岗位的攀比、盲目求高的心理,有的因对个人综合能力认识不足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还有的对所学专业不能正确把握而产生了自卑或自负心理。这些学生普遍对未来失去信心,严重的还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如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王瑶,曾经在省会某新闻单位实习,原以为找份

薪水不错的工作并不难,可直到现在还没落实。这些天来,她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对未来十分茫然。

而某大学伦理系硕士研究生吴冬,不久前虽找到了一份在大学做辅导员的工作。可想起半年多的求职经历,他仍心有余悸:“基本上是在焦虑和烦躁中度过的,简直是煎熬!”起初信心十足,后来开始自我怀疑,在那段无休止地投简历等待面试的日子,他特别压抑,有时候喝点酒麻醉一下,开始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甚至想到过自杀。据佘丹丹老师分析,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多元化的选择,这就带来选择的焦虑。再加上他们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不少人就会产生压力过大、焦虑之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家庭和学校应对问题学生积极引导:

“一方面,大学生应当尽早确定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加强了解、弥补自身不足,另一方面,应对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当然,在这方面,高校也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河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王运敏说。目前,河北师大80%的专职辅导员持有心理咨询师或职业指导师的资质证书,每年还会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就业情况召开座谈会。今年,该校还特别推出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措施,给确实难就业的学生“开小灶”。这些举措能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但也不排除仍有个别学生会陷入心理焦虑的“泥潭”。在河北大学,除了心理咨询,还有定期的心理讲座、毕业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还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指导等选修课、成立了学生自助组织———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锻炼意志力,引导他们顺利就业。

石家庄心理医院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庆彬曾经碰到一个极端个案。一位女生毕业后两年未找到工作,不和外人联系,也不与家人沟通甚至处于敌对状态,女生的母亲找到他,他破例主动与这位女生联系,又经多次面对面沟通后,她才走出困境。大学生应当学会倾诉,这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父母应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社会现实、降低就业预期,也要学会沟通给孩子减压。”张庆彬说,“另外,对于求职期间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家人和学校能做到早期识别并对症下药。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

据介绍,在回答“大学期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方面”时,36.4%的学生选择了学业压力,56.5%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低年级学生多认为学习对自己影响最大,高年级学生则认为人际交往对自己更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大学生感觉不太好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同学和朋友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多数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小部分学生会采取主动和解的方式。当自己遭遇挫折时,多数学生会采取默默化解的方式,少部分学生会采取找人倾诉的方式。大学生之间发自内心的交流日趋减少,同学关系逐渐淡化。

本次调查中,回答“您怎样看待大学毕业后的前景”时,有47.1%的低年级学生表示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就业问题担心的比例也随之上升。不少受访大学生表示,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及就业市场不景气,致使工作越来越难找,这使得他们精神负担过于沉重,并因此导致焦虑、自卑,最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发生。

在调查中,调查者还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良好,但是在面对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等具体问题的解决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可谓“眼

高手低”。譬如,在情绪方面,有的大学生常常紧张不安,心烦意乱,焦躁易怒;有的大学生对他人不关心、不体贴,情感淡漠、贫乏;有的学生则是情感脆弱,情绪低落时显得十分忧郁,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有情绪障碍的学生易受外界刺激,并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遇到成功、顺心的事情,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失败之时,则表现得悲观失望并消极颓废。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 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 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 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 不愿找人倾诉, 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 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易接受他人意见, 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 经常责备别人, 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